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通史 >

第15章

世界通史-第15章

小说: 世界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俜⒄蛊鹄戳恕
  那几个从屋顶爬上棕榈树、翻过城墙、骑上骆驼快跑的人,就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和他最忠实的信徒。穆罕默德最初只是一个放羊的牧童,由于他常到开过饭铺的伯父家走动,又跟着商人到过国外,因此成了一个经历多、见识广的人。当时整个阿拉伯半岛还十分落后。各个民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宗教仪式,经常为了牲畜和水草、土地,你争我夺,打个不停。一些贵族占有了越来越多的草地、沃土、牲畜,并且把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残暴地压迫他们。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改变分裂和贫穷的状况,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穆罕默德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思考宗教问题。他到外地游历,又接触到了犹太教、基督教。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很新奇的想法:只有一种新的,更能吸引人的宗教,才能把阿拉伯统一起来,使它变得强盛、繁荣。
  带着这种愿望,他在40岁以后就离开了家园,跑到荒漠深山里隐居起来,专心致志地苦思冥想,要建立一种和阿拉伯人的氏族崇拜完全不同的新宗教。有一天,他带着极大的信心回到城里,向人们宣传说,一位天使来到他隐居的山洞,告诉他要用真主的名义传道,号召世人皈依真主。于是他开始在大街小巷和商队里、市场上宣传他的新宗教。一个原先的牧童就这样成为新教的教主了。
  穆罕默德的教义简单明了。他认为,天上只有一个神,名字叫安拉,人人都应该信仰安拉。每次开始传教,他总是讲同样一句话: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安拉的人可以上天堂,不信安拉就只能下地狱。信徒必须响应先知(受神的启示,传达神的旨意,能够预言未来的人)的号召,为信仰的胜利而斗争。这个新宗教名叫伊斯兰,就是顺从的意思;信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思就是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新宗教欢迎各种人入教。不过它最初的信徒主要是搬运伕、骆驼伕、小商小贩、奴隶等贫苦居民。由于伊斯兰教打破了氏族和部落的界限,强调内部团结,一致对外,很快就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麦加城当时是阿拉伯半岛的经济、交通中心,又是宗教的圣地。城里有一座克尔白古庙,里面保存着一块黑色的陨石,被阿拉伯人说成神物。穆罕默德要在这里宣传新宗教,那些富商豪门当然不答应。他们想用威逼利诱的办法叫穆罕默德停止传教,没有成功,就决定对他下毒手。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演出了那幕深夜潜逃的险剧。从此以后,新教派和麦加的统治者公开决裂。后人都把穆罕默德的这次出走作为伊斯兰教正式诞生的标志,伊斯兰教的纪元也从这一年开始。
  穆罕默德逃出麦加以后,在离麦加不远的叶斯里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城市以后就改名为麦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麦地那的居民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他们都热烈欢迎和拥护穆罕默德。各地群众也纷纷前来入教,穆斯林的队伍迅速扩大起来。到了630年,穆罕默德手下已有10万兵众,可以和麦加进行较量了。
  穆罕默德不断向自己的信徒和部下宣传:为伊斯兰教而战,就是为真主而战;凡是在战场牺牲的人都能直接升入天堂,他的一切罪过都可以得到赦免。这些话果然激起了士兵们昂扬的斗志。当他率领部队直捣麦加的时候,麦加人很快就被打垮,城里的富商急忙出来投降。从此以后,麦加也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那古老的克尔白神庙就变成了穆斯林朝圣和礼拜的中心,称为清真寺。由于穆罕默德对麦加人相当宽大,商人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也就变成了新教的支持者了。
  占领麦加以后,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半岛最强大的精神统治力量,穆罕默德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仅仅一两年时间,半岛上的许多部落都皈依了新教,少数反抗的人遭到了镇压。穆罕默德632年死后不久,阿拉伯的军队就举着伊斯兰教的旗帜,去攻打亚、非、欧三洲的大片地区。
  那时候,阿拉伯附近的两大强国──伊朗和拜占庭,由于长期交战,已经两败俱伤。阿拉伯军乘机在636年大败拜占庭部队,取得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城以及富庶的埃及,后来又灭亡了伊朗的萨桑王朝。打败这两大强国,阿拉伯人成了东方的霸主。到8世纪初,它不但占有整个中东、北非地区,西边还进入了欧洲的西班牙,东边达到了中亚细亚,接近了我国唐朝的边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这片广大地区统治了好几百年。
  这期间,伊斯兰教传遍各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阿拉伯的科学文化也高度繁荣起来,产生了像《一千零一夜》那样的文学名著。直到今天,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到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存在着好几十个伊斯兰国家。在穆罕默德的故乡麦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各地前来朝圣。作为伊斯兰教经文的《古兰经》(也有叫《可兰经》的。里面记录了穆罕默德的宗教信条、主张和传教时的斗争,还有一些传说故事),也被人们广泛流传。伊斯兰成了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0。《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阿拉伯的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一本多么美妙的故事书啊!
  一位国王由于怨恨王后的不贞,每天要娶一位少女,第二天早晨就把她杀掉,以免她也犯不贞之罪。国内许多少女都这样无辜地死去了。全国人民惶恐不安。宰相的一个聪明的女儿,想出一条妙计来,要阻止国王的暴行。她自愿来到王宫,用讲故事消磨那可怕的晚上。国王听得很高兴,可是美妙的故事还没讲完,天就亮了,国王破例没有在第二天早晨杀她,让她第二夜继续讲。美妙的故事仍然没有讲完。于是第三夜,第四夜。一直到1001夜,国王听得入了迷。他再也不想杀她,并且封她为王后。全国又安宁了。
  这位宰相女儿讲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就是《一千零一夜》。它确实能吸引每一个读者。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是故事同时代的人还是千百年以后的人,大家都为它所展示的奇丽的世界和动人的情节所吸引。书里有阿拉伯的国王、波斯的公主、勇敢的水手、聪明的强盗、神奇的魔术师、甚至还提到了中国的皇帝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的,它是阿拉伯和波斯人民几百年来民间传说的结晶,是阿拉伯人民贡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珍珠。
  前面说过,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使阿拉伯统一起来,向外进行扩张,不到100年,就成为一个世界上空前的大帝国。阿拉伯地域既然如此广阔,各族人民的往来和商业贸易联系也就大大加强。阿拉伯的中心地区是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现在的伊拉克和伊朗),往东可以和印度、中国交往,往西往北可以联系拜占庭和欧洲,往南可以进入印度洋和非洲大陆。这样一来,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旅也云集阿拉伯的大都市。例如,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帝国首都巴格达,就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可以和我国唐朝的长安相比。《一千零一夜》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巴格达。这个城市的中心名叫园城,是王宫、政府所在处。故事中那个每天要杀一个少女的国王就住在里面。园城里的宫殿美丽无比,还有水泉和花园,周围一道高高的圆形城墙把王宫和外界隔绝。园城之外,是商市和手工业区。店铺作坊满布街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专做海外贸易的大商贩运来的稀世珍宝。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这琳琅满目的巴格达市场中,做买卖的不仅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也有印度人、欧洲人和非洲人,甚至还可以碰见一些中国商人(那里有一座专卖中国货物的商店)。人们不仅交换商品和特产,也在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趣事奇闻。可以想见,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外奇谈,为《一千零一夜》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提供了多少素材。
  阿拉伯手工艺人有着了不起的技巧。他们善于制作玻璃、珐琅(金属制品表面的玻璃质材料)和金银工艺品,也精于纺织锦缎、刺绣和编织地毯。他们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锐利。除了巴格达这个手工艺生产的中心,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他们的精美产品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流传到世界各地,即使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当然,这些巧夺天工的阿拉伯手工艺品,都给国王和贵族享用了,一般群众根本买不起。然而它们却反映了阿拉伯劳动人民的才华。正是这种才华,使阿拉伯的社会生活环境,就像《一千零一夜》所描写的那样,充满了传奇般的瑰丽色彩。
  阿拉伯各族人民还创造了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他们吸收了东西方建筑传统的优秀遗产,修造起许多雄伟富丽的建筑物。他们的寺庙──清真寺,面积广阔,有高耸的尖塔和圆顶的经堂,牢固的砖石结构,外面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玻璃瓦。他们的宫殿玲珑秀美,有彩色大理石的圆柱和小巧的拱门,墙上和天花板上刻满五彩的图案,地板铺着花纹瓷砖。每一个殿堂和庭院都有喷泉和流水,过道旁种着奇花异草,还有鸟语花香、四季常青的园苑。阿拉伯建筑的卓越成就,不仅使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放出异彩,也对周围地区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最美丽的古建筑──玛哈尔陵,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也相当发达。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和十进位法,都是先传到这里,再传到西方的。他们的天文、化学、医学比当时的欧洲先进得多。世界上第一部代数著作,就是阿拉伯人穆萨写成的。
  至于《一千零一夜》,据说,它是由一位名叫哲海什雅里的文学家在10世纪中期编集的,其中的许多故事,早在6世纪就已开始流传了。可见哲海什雅里主要是以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在他以后,又不断有人修订补充,一直到14世纪才最后编定。这部书代表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华。它有极丰富的想象和令人赞叹的虚构,但同时又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41。遣唐使
  从阿拉伯再往东,经过印度和东南亚,就到了亚洲东部(西方人叫远东)。这里除了中国,还有日本、朝鲜等国家。
  从地图上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间只隔着一个东海。然而,在中世纪,要横渡这段波涛汹涌的海洋却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使航船翻沉,或者把它吹到台湾甚至越南。可是,大海和风暴都阻挡不住中日人民的友好往来。1200多年前,在那白浪滔天的海面上,就曾经出现过一艘艘遣唐使的帆船破浪而行的情景。
  遣唐使是日本派到中国来的使节。随行的还有留学生、商人和各类工匠。那时候,我国正处在唐代,经济、文化都很繁荣,足以作为邻国学习的榜样;而日本由于发生了宫廷政变,也在646年对国家进行了大的改革。他们按照我国隋唐的政权形式,建立了新的制度,使日本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因为这一年新制定的年号叫大化,历史上就把这次改革叫大化改新。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实际上,晁衡的船在大风暴中并没有沉没,只是随风漂泊,一直到了安南(现在的越南)沿岸。当时安南是中国政府管理的地区,晁衡和其他日本使节在那里得救,又回到了长安。以后晁衡就一直住在中国了。李白的悼念诗,虽然是听信了谣传而写的,却永远使人感动。它是多么真挚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谊啊!
  随着遣唐使和日本人来到中国,我国人民也频繁地访问日本,而且许多人就在日本定居下来。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是个很有学问的僧人,既熟悉佛经,又精于医学和药理。因为扬州是遣唐使往来的口岸,鉴真就和日本友人有了密切的交往。在日本友人的邀请下,他不顾年老体弱,决心渡海到日本讲学。从54岁那年开始,他五次率领弟子东渡,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然而他坚韧不拔,继续奋斗,终于在753年随第十一次遣唐使到了日本。这就是上面说的阿倍仲麻吕回国的同一船队。鉴真当时没和阿倍在一条船上。大风浪中,阿倍的那条船被吹走了,鉴真的船却渡过了难关,在日本登陆。那时鉴真已经65岁,眼睛都失明了。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他把丰富的中国文化,比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等传到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直到现在,日本的奈良(当时鉴真居住的地方)唐招提寺里,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塑像。这座塑像还是鉴真在世的时候做成的,后来日本政府用法令把它尊奉为国宝。
  1000多年以后的1980年,鉴真像还在中日两国的共同资助下返回祖国,回故乡扬州探亲呢!
  42。十字军
  中世纪的东方是那样富庶,不仅遥远的中国和印度,就是离欧洲比较近的阿拉伯,对于欧洲的骑士们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地区,有繁荣的城市、兴旺的商业和大量的财富。而处在黑暗时代的欧洲,城市稀少,商旅断绝,文化落后。所以,骑士们一提到东方就眼红起来,总想有朝一日能把那里的财富抢到自己手里。这些骑士的胃口越来越大,庄园里的出产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那些不是长子的青年骑士,由于不能继承祖产而游荡四方,更想从远征的劫掠中发财致富。总之,无论是有地的领主还是无地的骑士,都对富庶的东方垂涎三尺。只要有人带个头,千百万亡命徒就会奔向东方,去寻找他们的出路。
  这样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就是欧洲十字军的东侵。
  带头发起向东方侵略的,不是别人,正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罗马教皇。教皇也想向东方掠夺财富,而且他还有一个借机扩大教会势力的打算:让信奉基督教的骑士去占领东方,使罗马教皇成为东西方共同的最高统治者,那样,教皇和教会就真是天下无敌了。
  为了实现这个美梦,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城召开宗教会议。第一次发出东侵的号召。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声嘶力竭地叫喊说;上帝的孩子们呵,我们东方的圣地耶路撒冷(传说耶稣就葬在那里)给异教徒占领了。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呵!上帝要你们赶快去夺回我们的圣地。要知道,东方国家遍地是蜜和乳,简直是第二个天堂,你们还不赶快响应上帝的号召么?经过教皇这一番煽动,骑士们立刻疯狂地大喊起来:神意如此!神意如此!让我们奔向东方吧!
  这样,东侵的军队就打出了一面蛊惑人心的大旗,似乎他们是为了收复圣地而战。骑士们争先恐后地把红十字(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缝在自己胸前。第一批十字军就这样拼凑起来了。
  第二年秋天,由法国、意大利、德国西部的骑士领主组成的十字军大约三四万人,分别由各地出发,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向耶路撒冷进军。当时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处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国。十字军一下子打过来,这些小国难以组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占了便宜,在1099年7月攻下了耶路撒冷。
  长途跋涉带来的劳累,激烈交锋遭到的伤亡,已经使十字军疲惫不堪。可是,一进入耶路撒冷这个圣地,他们立刻精神大振。什么拯救圣地,什么宣扬圣教,全顾不得了。一个个疯狂地杀呀,贪婪地抢呀他们冲进伊斯兰教在耶路撒冷城里最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把里面的珠宝财物一抢而光;然后把它当作刑场,在那里杀害了1万多无辜的伊斯兰教徒。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所有居民,包括基督教徒,都遭到了这些欧洲强盗的抢掠。十字军居然立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结果,进入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人人都发了大财,许多穷光蛋骑士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富翁。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可是到了1187年,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领袖萨拉丁领导下,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德国皇帝、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又组织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也都被打败,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进军东方没有成功,13世纪初组织的第四次东侵便把矛头指向了拜占庭。按理,拜占庭也信奉基督教,根本不应成为十字军进攻的目标。但是,这些欧洲骑士,仍然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这就暴露了他们所谓征讨异教徒不过是借口而已。拜占庭帝国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十字军远征使欧洲的骑士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骗加入了十字军以后,无钱置备马匹粮草,甚至连武器都没有,也不能和贵族骑士一起走,只好跟着几个教士盲目地向东方移动。他们既不知道路径,也没有任何目标,看到一个城市,就问:这是不是耶路撒冷?一路上,许多人饿死、病死,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少数人总算拖到了东方的边缘,但一碰上土耳其人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成千成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
  最悲惨的还是那次儿童十字军。那是在1212年,教皇和封建主宣传无罪儿童更能得到上帝保佑,儿童十字军可以创造奇迹的鬼话,哄骗3万名儿童参了军。他们大多数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2岁。在法国南部海港马赛集合以后,他们就挤在木船上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到风暴,沉入海底;有的船到了埃及后,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两万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容易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就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不少。儿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