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淘金国度-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埃德蒙顿号才会在爱奥尼亚海进入亚得里亚海之前,进入了意大利南部塔兰托一带隐藏,在哈城号展开斯普利特攻势,奥匈将海军全部抽调到斯普利特海域之后,这支全部由阿拉斯加战舰组成的舰队才护送着由七艘运兵船装载的五万美意联军登陆部队开出塔兰托港,沿奥特朗托海峡的意大利海岸进入了亚得里亚海,并直逼杜布尼夫尼克。
这个战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保密工作做好,从塔兰托到杜布罗夫尼克也不算多远,不需要考虑什么中途补给,一出港,龙入大海,以奥匈现在亚得里亚海的情况而言,只要埃德蒙顿号不大张旗鼓,德奥军队就等于跟瞎子差不多,至于杜布罗夫尼克的防守,现在的乐子可就大了。
因为没有想到协约国其实还有一支大军会选在这里登陆,当哈城号带领的主力舰队及浩浩荡荡出发的数十艘登陆舰在斯普利特海域及布奇岛和赫瓦尔岛发起猛烈攻势后,他们把这附近的大军也基本上集中到了斯普利特一带,包括杜布罗夫尼克的军队也早在两日前抽调了两万余人,现在杜布罗夫尼克的军队大概连一万人都没有了,而他们距离就最近的大军就阿尔巴尼亚的一带的二十万大军了,不过要等到他们来,估计需要杜布罗夫尼夫的万把驻军守住最少十日,但有可能吗。
要不是他们此前在海岸布置了不少防御炮台,协约国此时在这里登陆几乎就等于如履平地了。
到9月20日,整个亚得里亚海战场的形式已经相当明朗:防守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的奥匈海军,被哈城号率领的协约国舰队打残,甚至海军战舰都没有参战,光是哈城号航空大队,加阿意美三国的空军就一举达到了摧毁奥匈海军的目标。
虽然斯普利特港湾被暂时堵塞,不过意美联军已经取得布拉奇岛和赫瓦尔岛这面屏障,不用担心补给,从布拉奇岛和赫瓦尔岛上布置重炮,甚至可以很轻松的将炮弹打入斯普利特城,斯普利特已经守不了多久
南面的杜布罗夫尼克仅仅一日就被攻陷,埃德蒙顿号编队和意美登陆部队已经完全打开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大门,实际上斯普利特的坚守对于奥匈来说,意义已经不大,现在他们要想的是,如何将发罗拉和科尔察这些阿尔巴尼亚一带的二十万大军救出来。因为杜布罗夫尼克一带正好横在斯普利特和阿尔巴尼亚,黑山的中间,等于切断了这两地的联系。
9月21日,只稍事休整,登陆成功的意美联军分兵四万没有南下,而是直接北上更近一些的斯普利特,驻守斯普利特的6万大军顿时一片慌乱,德奥军官之间数番争执,最终还是无法忽视这支大军的威胁,不得不分兵两万摆在了斯普利特的南面构筑防线,这一样一来,正面防守港口的力量减弱了很多。
在杜布罗夫尼克意美联军北上的过程中,在巴拿马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意大利军队也没有闲着。他们在22日清理海湾浮物后,他们旋即对斯普利特港港发动了试探性登陆,虽然被打退了,但却探明了奥军现在的底细,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随着当天美军从意大利战场抽调的五万援军到来,在布拉奇岛和赫瓦尔岛已经有了八万兵力。总攻一触即发。
23日,杜布罗夫斯克的四万美军抵达斯普利特以南,斯普利特抽调的两万大军激战,而此时布拉奇岛和赫瓦尔岛的意美联军也在阿拉斯加海空军的配合下正式发起了强攻登陆。
若撑数日的奥匈防线终于应声而垮,驻斯普利特的六万奥军被击毙3万,俘虏2万余人,只余不到万人仓惶东逃进入了波黑地区。
而此前逃入港口的欧根亲王号等9艘敌舰在协约国舰队的威逼下,走投无数,也终于不得不让协约国舰队投降,不过这艘欧根亲王号被范。德维克要走,当做战利品由阿拉斯加接收,也算是这一次与意美协作的报酬之一。
当然并非是阿拉斯加多么看重这种有很多缺陷的无畏级战舰,而是远在土耳其战场的叶枫有些眼馋斯柯达的火炮技术,准备要来给阿拉斯加火炮技术部门当参考的。
随着斯普利特港正式被协约国控制,大量补给物资和意美军队从斯普利特上岸,数日之间,含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意美联军在内,达尔马提亚已经有接近二十万大军屯集。
9月30日,意美联军分兵十万然后挥师向东,越过迪纳拉山脉,进入了波黑境内,兵锋直指萨拉热窝。那里就是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信所在地。也是德奥目前屯兵较多的一个城市,达到了三万人。
在这样一个内陆城市驻军如此之多,对奥匈来说其实也属无奈,因为这里的民族运动非常厉害,没有足够的兵力,根本镇不住这里的民族势力特别是塞尔维亚反抗势力。
留下了五万军队攻取达尔马提亚其他地区后,剩下的五万大军全部到了杜布罗夫尼克,然后挥师南下,进入了黑山境内,从背后威逼发罗拉和科尔察一带的德奥联军,此时在这里屯集的德奥联军已经再不可能执行去切断协约国北上保加利亚大国的后路了,反而他们自己的后路已经即将被完全切断。
有了如此有利的形势,在阿拉斯加为首的协约国海军、空军和意美联军为主的登陆部队在达马尔提亚和亚得里亚海东岸攻城略地地时候,协约国其他战区地军队也终于安心开始执行各项战略,进展越来越快,就像一枚多米诺骨牌向后倒下……
加入书签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举报错误章节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第429章 战!亚得里亚海时别忘加上本站标识。
第430章 和平的开始
1918年9月17日。协约国威逼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全国震动,他们的盟友同样震动,只是这个时候,不管是德国还是奥匈、土耳其,谁也无法给予他们太多帮助了,保加利亚此时除了那十万不敢动弹的德军,就只有从东部,北部一些地区强征的不过十数万新兵,这些新兵的作战能力不用过多指望。
以现在保加利亚的情况,德奥土三国除非在两个月内派出三四十万大军方有可能化解保加利亚的危局,但是现在整个巴尔干看上去还有近八十万大军,但土耳其在欧洲领土的二三十万军队却不敢动,塞尔亚湾那二十万德奥联军被二十余万塞希军队牢牢牵制,同样动弹不得,连撤退都成了妄想。
剩下来的就只有刚刚惶急之下从阿尔塔撤退回到发罗拉和科尔察及克罗地亚、波黑地区的三十多万军队。这里加上保加利亚是多大,除非他们全部调去救援索菲亚,否则他们一动,只怕就会出现无数漏洞,以协约国二十万进攻部队的机动能力,怕是可以纵横奥匈南部。让局势越发糜烂。
只是现在就算他们想不顾一切横切马其顿和罗多彼山也不可能了,此时奥匈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协约国海空军屯积亚得里亚海,二十万美意联军登陆成功,达马尔提亚地区几乎已经全境陷落,不管是达尔马提亚以北,还是以南的大军都被从中切断,自己都岌岌可危,哪里还有能力解救盟友。现在他们跟保加利亚一样更希望的是有援军来解救他们了。
如此情势下,保加利亚实际上可以宣告无药可救了,除非他们能够自救,但远水解不了近火,就算他们全民皆兵,也没有这么多武器可以装备,也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办到,但看看协约国军队围城的装备,数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二十万虎狼之师在此之前打下保加利亚近半国土却几乎没有多少损失。虽然有保军主力尽丧,剩下的军队战力不高的原因,但也可以间接证明这支部队的强大。没看德国人都只敢缩在战壕里么。
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数度向德国盟友求救,最后得到的答复却是无能为力,德国也只是提出斐迪南一世可以率领残军在十万德军的帮助下干脆放弃索菲亚撤退入西南的奥匈境内,这样不但可以让协约国军队战线拉长,又能保留保加利亚的元气,还可以间接加强奥匈边境的防守力量。
其实德国人现在也很无奈,他们的处境同样很艰难,因为巴尔干战场上阿拉斯加人的到来。到现在,德国已经不得不放弃了在东线俄国人内乱时趁火打劫的计划,数度抽调东线大军到巴尔干,加上伊松佐河战线,德国为了支持盟友,已经陆续从东线抽调了超过十七个师的兵力。奥匈海军覆没,达尔马提亚大门打开,二十万美意联军登陆,奥匈局势也开始越发糜烂,德国不得不将东线抽调的几个师再放到奥匈的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北部一线,以守护奥地利和匈牙利,阿尔巴尼亚,黑山等已经完全被分割的地区他们已经无法救援,但奥匈帝国的核心却丢不得,德国不是不再帮这个忙。
这样一来弄得他们在西线面对英法美的攻势也只能处于劣势,以求自保了。根本没有办法抽调更多大军到西线。
而英法美联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7月时,阿拉斯加大军云集东地中海后,德国军队不得不抽调兵力到巴尔干后就已经处于下风。德国虽然越过兴登堡防线发起过几次反攻,但无一不是被打退了回去,最终只能凭借兴登堡防线固守。
好在这一线。因为是联军,英法美三个主要国家的地位又差不多,而领军将领风格不同,导致经常发生争执,在战略战术上都犯过一些错误,否则以这里的兵力优势,他们现在绝对不可能仅仅维持现在的局面,说不定早就攻破兴登堡防线了,看看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协约国军队总体来说还处于劣势,但结果呢,保加利亚被打残,随时可能投降,土耳其,奥匈也因此可能会加快崩溃。
真的是阿拉斯加军队战斗力太强,远超过英法美三大列强吗?不,绝对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只因为在这里阿拉斯加是处于唯一主导地位,在这里,就算英法军队也只能服从阿拉斯加将领的指挥。他们自己的将领只能打下手而己。战略统一,思想统一,加上阿拉斯加是一支绝对的生力军,又拥有强大的海空突击力量,拥有众多坦克,重炮等武器,而这里的同盟军队又是同盟国所有军队中战斗力较差的,所以才会造成眼下这种局面。
而在主要战线的西线,却是另一番局面,三大国的将领中。英军司令赫格在作战思想上是个保守而顽固的人,作战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他的格言是:“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因此黑格看不到机枪、重炮和新式武器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作战时仅凭借坚定的意志而无视大量人员的伤亡。
就连英国首相乔治都在其日记里写到:“我不止一次的怀疑是否还要继续让他用英国青年的鲜血去换取战功”,但是出于英法间关系的考虑,乔治同意了继续派兵增援西线战场的意见。其实乔治的命令下达之前,赫格已经将英军所剩不多的几支预备队都调往了法国北部……
美国后来足智多谋的潘兴将军与直肠子的黑格不同,除了军事方面的问题他还要考虑很多政治因素。
美军刚刚到达欧洲的时候的确让协约国一方士气大振,而随着战争的深入,这个作用早就不复存在,英法两国更希望美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前是因为阿拉斯加的牵制导致他们无法提供太多兵力,而后来则是因为阿拉斯加的加入,特别是叶枫到来后,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意图一举摧毁同盟四国东地中海大会战战略,结果因此一来,协约国方面不得不将重心放到了东地中海。
而美国人又不愿意到那里去接受阿拉斯加人的指挥,所以到了现在,整个欧战,美国除了在伊松佐河与意大利面条合作时可居于主导地位,在其他战争都只属于从属,甚至现在西线都成为了为东地中海战场提供牵制的一处战场了。就算在伊佐松河因为是处在意大利人的土地上,他们的主导权也远不如阿拉斯加在东地中海,意大利再面。可也不是希腊那种小国可比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到欧洲之后的表现与阿拉斯加相差太大,导致他们在欧洲战场的地位已经不如阿拉斯加人,虽然美国人的参战军队数量远超阿拉斯加,但英法等人却为了尽快结束这场他们支撑的很难受的战争,也就不得不对阿拉斯加有所偏心了。
在巴尔干战场开始出现胜机后,英法方面大喜若狂,应叶枫的要求,通过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下令在伊松佐河和欧洲西线战场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但因为英法抽调了部分兵力去东地中海,他们又迫切希望似乎贡献没有阿拉斯加大的美国再派援军。
由于美国陆军从未上过火线,经验的缺乏使他们伤亡惨重。历史上美国一战中只有5万人伤亡,不说这个数据可不可信,至少在这个时空,所有人都知道美国人的伤亡有多么惨重,其实在西线因为是居于从属,在这里的兵力也远不如历史上多,所以伤亡可能只有几万不到十万。
但在伊松佐河,受了阿拉斯加刺激,为了打出美国人的威风,他们与德奥联军恶战数场,最后却是伤亡惨重,加上其盟友意大利堪称面条,使美国人在这里无可避免的付出了高达二十万人的伤亡代价,与阿拉斯加相比,已经足以让美国人无地自容了,潘兴的名声因此在这个时候也远不如历史上响亮,比起宋智周和梅森这些已经声名雀起的阿拉斯加将领都多有不如,更不要说与现在实际主持东地中海大会战的叶枫相比了。
到现在为止,阿拉斯加六十万大军的伤亡就真正还不到五万人,其中还有大半是重伤退出战斗的,并非死亡。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叶枫有够卑鄙,阿拉斯加伤亡小,但他们的盟友伤亡可不小,英法多半随阿拉斯加军队行动,损失倒不大,与阿拉斯加相差不多。
但是塞尔维亚和希腊就可说惨重了,希腊光军队就损失了十数万人,还差点亡国,塞尔维亚呢十三万大军现在不剩下不过数万残兵败将。要不是牺牲了这么多盟友士兵的性命,叶枫也不可能达到在巴尔干诱敌冒出,然后加以穿插击破的战略。
因为在欧洲的惨重损失,当时美国国内地反战呼声已经渐渐升温。总统威尔逊和美国陆军部都感到空前的压力。眼前的形式已经开始明了,东地中海大会战将成为这场全球性战争的敲响丧钟之战,阿拉斯加的风头出尽,而美国呢?如果维持现状他们相信英法不会食言,不付报酬,但战后他们的发言权势必受到影响。若是真的响应国内部分民众的呼声,退出此战,那就更不要提了,那就是白白牺牲了数十万士兵,什么都得不到,可能还会因此与盟友发生很大的嫌隙,对美国的国际影响是个很大的打击。
是全力投入争取最后的胜利还是保存实力减轻国内的压力?这个问题美国人已经不能不考虑了。接到协约国最高统帅部的地命令后,美国陆军部不眠不休的争论了两天,最终下令潘兴全力增援法国人。美国人准备孤注一掷了……西线增兵十万,伊松佐河增兵二十万,威尔逊仍然想在伊松佐河找开局面,以体现美国军队的能力和地位。
而为了打开局面,潘兴也不得不在伊松佐河战呈僵持,而大战又可能即将由阿拉斯加来开始结束的情况下,派出特使选择与阿拉斯加合作一次,也才有了亚得里亚海这一战,在这一战,美国军队也终于露了一回脸,除了空军参战,二十万登陆部队也有三分之二是美国军队,现在正纵横在巴尔干西部,美国军威终于得到了一次最完美的展示,也间接造成了德奥的处境越发艰难。
德国人现在当然很不好受,从东线上撤回的50万德军多半用在了伊松佐河与巴尔干,只有少部分勉强抽调到了西线。使他们在西线的兵力捉襟见肘。兴登堡防线都摇摇欲坠。
更严重的是他们已经没有了预备队,因为战事不利,国内厌战情绪也越来越重。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而国内经济又濒临崩溃。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
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冲突,不光是国内民众,军队当中也是反战抵触情绪越来越重。
让他们更受打击的是,塞尔亚湾之战和亚得里亚海之战使得巴尔干局势风云突变,已经糜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也无能力收拾了,德国上上下下都似乎感觉到了寒冬的到来。
至9月中旬。从法国西岸到阿尔卑斯山到亚得里亚湾东岸一线地区都变成了战场,远远超过了双方原来预定的战役计划。赫格似乎忘了他的前面还有索姆河德军,一味的要求自己的部队向索姆河后方的兴登堡进军。他将最后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
因为近10天时间他们只推进了10英里。于是赫格下达了他那著名地“身陷绝境”的命令:“除了决一死战我们别无出路。每一次部队都必须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我们身陷绝境并相信我们的事业地正义性,每一个人都必须战斗到底。”这道命令的语言是激昂的,但是兴登堡用德国重炮和一个福克轰炸机联队死死的守住了这道防线,10天就有10万英军伤亡。
与赫格的鲁莽不同,虽然美军的战斗力不太好,但经过这么久,多多少少也正常了,在伊松佐河,再次得到援军的美意联军进展比较顺利,由于巴尔干战事牵制了大量德奥联军,使得他们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取得了一次很大的进展,在去年9月第十二次伊松佐河之战,意大利被德奥击溃时丢失的威尼斯被夺了回来。并且一路推进,于9月底包围了德奥重兵屯集的布尔扎诺。
双方这次在两大战场投入了不下400万兵力,但是让人无奈的是,这里远超巴尔干的大战却只配成为从属,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是巴尔干。在这里,400万士兵却如同抱薪救火一般,除了使得战斗更为激烈以外就只有一个牵制德奥大军兵力的作用。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巴黎市民每天都枕着隆隆的炮声入睡。浪漫的法国人已经学会在恐惧中艰难度日。随着一封封阵亡通知书被寄回后方。从东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城堡到英国科次福德楼市,许多家庭的男人只能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