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淘金国度-第7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方面军在伊尔吉兹大战中一战定乾坤,拥有更强力量的第一、第三方面军又怎么可能碌碌无为呢。
在第三方面军占领车里雅宾斯克后的第二天,第三方面军就已经出动六十万重装部队北上相距不过一两百公里的叶卡捷琳堡。苏军急调秋明和西坡乌法的部分已经成军部队救援叶卡捷琳堡,并没有调下塔吉尔大军南下。
近二十万大军进入叶卡捷琳堡,加上叶卡捷琳堡原有的近十万大军,共达三十万余大军,加上叶卡捷琳堡这座乌拉尔第一坚城的强大防御工事,第三方面军六十万重装集团确实不能完成快速占领叶卡捷琳堡的任务了,但苏军的调动也同样造成了严重后果。因为苏军的这种调动同样在阿军的计划之中。自然有对应的措施。
叶卡捷琳堡东南的秋明也是一座重镇,但这里的大军西调,使得这里的兵力一下子降到了五万余人,实力大幅下降。被早已经蓄势以待的冯可齐调集第1集团军、第28集团等部队近二十万人一日之内就攻克了,
秋明被攻克不只是叶卡捷琳堡没有了东面屏障这么简单,因为车里雅宾斯克被攻占后,中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不能成为乌拉尔苏军主力的补给线,他们唯一的补给线就是叶卡捷琳堡、秋明所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但随着秋明被阿军占领,这条铁路线也就此被截断了。如此一来,苏军在额尔齐斯河以西的西岸方面军过百万大军等于被完全切断了与欧洲的联系,被阿军团团包围,只能依靠库尔干、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伊希姆等城勉力坚持。
苏军坚守叶卡捷琳堡,最终也只是保住在乌拉尔东坡的存在罢了,对于整个乌拉尔战局已经没有了多少帮助了。
看清了苏军保持存在,弃乌拉尔全盘利益的战略,阿军随即调整作战计划,启用备用方案。
5月10日,包围叶卡捷琳堡的六十万重装集团军开始逐步撤回车里雅宾斯克,随即在5月11日沿铁路快速南下包围了车里雅宾斯克以南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
5月12日,第11集团军经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东面铁路要站卡尔塔雷继续南下奥尔斯克,与5月14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只有不过两万大军的奥尔斯克和新特罗伊茨克。
奥尔斯克和新特罗伊茨克即是乌拉尔山南部东坡重镇,也是位与乌拉尔河上游的重镇,奥尔斯克在东岸,新特罗伊茨克在西岸,两城隔河相望,正卡住了十月城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铁路线,也卡住了欧洲萨马拉、奥伦堡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铁路命脉。
可以说这里被占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已经陷入重重包围,这里本就只有二十万大军,被六十万重装部队包围,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在第四方面军占领切尔卡尔的那一天,即5月19日,第三方面军也正式占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二十万苏军,大半被歼灭,只有不过两万余人翻越乌拉尔山脉逃往回了西坡。
马格尼托哥尔斯被占领后,整个东坡数城中,苏联也只剩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两城了,只要攻克这两城,整个乌拉尔东坡就将被彻底锁住。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所在,就是位于乌拉河中游的两座重镇奥伦堡和乌拉尔斯克,这两城中奥伦堡不是东坡重镇,而是西坡重镇,本来这座重镇应该是不用在第一阶段攻占的,但问题就在于奥伦堡既是乌拉尔西坡重镇,也是乌拉尔河沿岸重镇,通过这里,苏联人也能进入乌拉尔和中亚地区。
而乌拉尔斯克虽然也属于欧洲地区,但却是位于乌拉尔河中游核心,处于西哈萨克西北部,阿克纠宾斯克以西,通过这里苏军同样可以进入中亚和乌拉尔,所以想要彻底完成封锁乌拉尔,将苏联挡在乌拉尔以东的大门外,那么奥伦堡和乌拉尔斯克就是必占之城,绝不能出现任何意外。
当然奥伦堡位于奥尔斯克以西数百公里的欧洲地区,攻占这里的任务属于第三方面军,但攻克乌拉尔斯克却是第三方面军必须完成的任务。可以说仗打了这么久,第四方面军即将大功告成,唯一就缺这个乌拉尔斯克了。但这里与欧洲有着方便的交通联系,在阿特劳被攻克后,苏联正在调集部队增援这里,想要像暂时保住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那样,也在乌拉尔河区域保住乌拉尔斯克,凭此也保住苏联未来反攻哈萨克的桥头堡。
一个必占,一个必守,争的就是时间,虽然第四方面军现在在整个西哈萨克实力远超苏军,但时间拖得越久,苏军调入乌拉尔斯克的军队就可以越来越多,谁知道苏联的决心有多大,若调个数十万大军到这里,那第四方面军就会有麻烦了。大好的局势可能就此发生意外。
李明泽不想任何意外发生,所以第一时间作出了分兵决定,原本集中在伊尔吉兹、十月城和切尔卡尔等地数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作战的六十万大军在5月21日那天一分为四。
5月21日,阿第三十、第31集团军会合装甲八师、炮兵六师共计二十余万大军组成中线兵团西出十月城,向舒巴尔库杜克的马卡特苏军发起强攻。
第32集团军、骑兵三师则组成南线兵团经切尔卡尔转向西南,负责攻取里海东岸的广大土地区,同时他们将负责攻克阿克套和咸海以南的阿姆河三角洲地区。
第十三、第三十五、第四十九三大集团军和骑兵六师计二十七万余大军组成北线兵团经十月城北上攻克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拉尔斯克及乌拉尔中游地区。
就像摆在弦在三支利箭,全力发射,一下子分成三个方向急射而去,又快又准。
5月22日,北线兵团不费吹灰之力攻克不过万余大军的阿克纠宾斯克这座西北哈萨克较大城镇,南线兵团则因为毫无阻碍,几乎是一天急进数十公里,一天之内就狂扫里海东岸库尔萨雷,萨雷雷库姆、阿克图姆瑟克、尤日内、库兰德等十数座大小城镇。
5月23日,经两日战斗,中线兵团歼灭马卡特苏军七万余人,俘敌近两万,完成了攻克舒巴尔库杜克的任务,5月24日,打通铁路线的中线兵团直接乘坐列车快速西进马卡特和阿特劳,与空降部队会师。
也是在这一天,北线兵团经铁路迅速打到乌拉尔河中游沿岸,推进到乌拉尔斯克东部。并在5月25日在空军帮助下,向乌拉尔斯克发起强攻。
5月25日,中线兵团沿里海北岸前进,横扫过去,哈萨克在乌拉尔以西里海沿岸土地尽收手心,5月27日,中线兵团前锋第30集团军推进到阿斯特拉罕边境,率先完成了任务。
5月28日,经四日激战,北线兵团攻克乌拉尔斯克,乌拉尔斯克四万大军和已经在这几日紧急增援来的三万多大军,加起来共计七万余人,被阿军歼灭六万余人,只余万人仓惶逃往欧洲地区。
同日,北线一支偏师部队攻克中下游分界的巴扎尔托别镇,因为5月27日第三方面军第11集团军已经攻克奥伦堡,因此,当北线兵团攻占乌拉尔斯克和巴扎尔托别后,整个乌拉斯河封锁任务也就基本完成。
而且这也意味着苏联欧洲地区联系乌拉尔以东的通道已经不复存在,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因为已经丧失与乌拉尔主力部队的联系,因此已经失去了通道作用,仅仅是苏联维持在乌拉尔存在的两座孤城罢了。
5月29日,北线兵团又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乌拉尔以西中北部属哈萨克的土地。兵锋直指伏尔加河东岸。
5月30日,南线兵力也完成了攻占阿克套的任务,5月31日,骑兵三师攻克阿姆河三角洲的荒凉地带,至此里海东岸区域和咸海区域也尽收阿拉斯加手心。
第688章 波澜
“如同数支利矛刺穿厚盾,伊尔吉兹大战结束后不过半月,阿拉斯加大军已经全面越过乌拉尔河以西,兵锋直击伏尔加河沿岸。”
“席卷如风,阿拉斯加铁蹄踏足欧洲”
“欧罗巴的灾难,阿拉斯加大军如同历史上的蒙古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洲第一大国,未来他们是否也会打到欧罗巴大陆的中心,打到多瑙河,甚至莱因河?”
进入1940年六月,当德国和英法及其盟国在欧洲展开大战之时,阿拉斯加大军在伊尔吉兹大战中一战定乾坤后,横扫西哈萨克,铁蹄踏入欧洲的消息却一夜间充斥全球各大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当中阿苏大战的消息即便在欧洲的英法等国,也压过了西线德英法战争的影响。
5月份之前,阿中联军兵锋同样极盛,但那个时候,苏联好歹还有一些希望,在乌拉尔也好,在中亚也好,在西哈萨克也好,他都还没有完全的断绝希望。
即便在伊尔吉兹大战开始阶段,全球各国也不认为苏联会就此一败涂地,如果运用战术得当,甚至可能在西哈萨克反败为胜,创造全面反攻的契机也难说,毕竟当时伊尔吉兹大战前阿苏双方的实力是大致相等的,阿军又是客场作战,只要一个不慎,阿军迎来一次大败仗也并非一定不可能。
但当伊尔吉兹大战正式展开,从伊尔吉兹空战,到库兰沙地遭遇战,再到伊尔吉兹和切尔卡尔两场围歼战,苏联人连战连败,处境一步步恶化,滑落到了生死边缘。
到伊尔吉兹大战结束,苏联西哈萨克军队几乎己经十不存一,局势恶化之程度终于到了触目惊人的地步。
绝对的一战定乾坤,阿军兵锋之盛举世瞩目,以席卷之势收获了最大战果,数十万大军越过乌拉尔河,直抵伏尔加河沿岸。
而到这个时候,再仔细计算双方力量,才发现苏联与阿中为首的海约五国联军的实力对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距离。
在战前,苏联总兵力约在三百万人左右,而海约国出动的军队还处于劣势,且是客场作战,到战中,苏阿两国都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动员,最终在最高峰时,苏联总兵力几达八百万,而阿、中、土、保、芬五国加上中亚民族联军数量约在五百多万人左右,远处于劣势。
但是到了现在,随着苏军连战连败,好几场战役动辄就是数十万人的损失,兵力下降到现在已经不足五百万,而且五百万人当中,在乌拉尔还有一百四十余万人,在中亚有一百万人左右,这将近苏军一半的兵力在西哈萨克丢失后,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亚军队目前就是连撤退都艰难了。而乌拉尔即便能保住的也只有下塔吉尔和叶卡捷琳堡的部分军队。
也就是说这两支部队事实上在苏联军事版图中已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
而剩下的两百六十余万大军中,芬兰战场约有八十万人,高加索战场约有一百一十万人,这样算下来,苏联人已经感受到了极度惊恐,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广大的欧洲大陆包括莫斯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的总兵力大约只有七十万人。
这些部队用来西线防守都很吃力,根本无法用到东部前线预备支援。
唯一让苏联人安心一点的就是他们第二批动员的新兵已经有近两百万,这才是他们保证苏联欧洲大陆安全的力量,只是这不是定心丸。
因为两百万人全是菜鸟新兵……
是的,这就是苏军最应该担心的事情,本来苏联的军队素质就要差上阿拉斯加大军一些,而此前连战连败,损失的却大半是苏联主力,所以现在苏军加上剩下的两百六十万大军和新征的两百万新兵虽然又有四百六十多万人(不计算被包围的乌拉尔和中亚军队),但数量上不单落后海约军队了,素质上的差距也拉得越发巨大。
按照各大国家军事专家的对比分析,以这样的军队若保证装备供应的话,抵抗中、土、保、芬四国的军队也许可以勉强势均力敌,但对比阿拉斯加大军,差距起码在两级以上,据最保守的估算,现在的苏军也许要以两倍兵力才有可能与阿军对抗。
像现在的伏尔加地区,莫斯科无奈之下将成军的新兵不断调入伏尔加河沿岸,预计一个月内,这里将云集百万大军,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新兵要用到这里,而他们所针对的仅仅是阿拉斯加第四方面军,如今不到六十万。
而且连战连败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苏联大部分装备损毁,苏联本身的生产能力就要远差于阿拉斯加,其经济实力也远不能和阿军相比,新装备的生产和补给已经无法跟上,加上大片土地丢失,也造成苏联实力进一步下降,不管是战略空间还是战争潜力都大幅压缩,此消彼涨,再这样下去,苏联就此崩溃也不出奇。
在苏联,关于苏联困境的消息是看不到的,看到最多的是表决心,全民一心,共抗侵略等虚话套话文章,在鼓励民心,但在国外,几乎已经没有人看好苏联,所以人都只有一个想法,再这样下去,苏联不投降就只有覆灭一途,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苏联本身的国内外环境也远不能和阿拉斯加等国相比,这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国家,一个与全世界的意识形态都有很大不同的另类国家,假如他们获得大胜还好,但在连战连败之后,就算有国家想要支持他们,也要三思,要考虑自己是否能承受住阿中等国的怒火。
而有资格考虑这种事情的国家也并不多,无非是德美英法等几个大国。当然对于这几个国家来说,阿苏战场形势变化如此巨大,他们也必须考虑阿苏战争的事情了,不得不考虑。
苏联覆灭,阿拉斯加一家独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看到的,尤其是这几个大国。
首先其冲的就是美国。
在白宫椭圆办公室,罗斯福一份份的翻阅着报章,桌面上还摊开了一大叠各种搜集来的资料。
在他的对面,坐着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上将等人。他们手上同样在翻阅着那些报章。
报章上都一面倒的分析苏阿实在已经不在一个档次,虽然那些编外专家的分析多有夸大,但不管是罗斯福还是马歇尔这个专业人士这一次却不认为那些文章并非胡谄,他们自己的正式分析报告与这些报纸上的分析也是大同小异。
“席卷欧罗巴”罗斯福看了半晌,终于放下报纸道:“科德尔,乔治,你们怎么看?”
“很明显,相比我们,欧洲国家对于阿拉斯加的强势比我们更担心。”赫尔沉吟片刻道:“这也是可以预计的,按照现在双方的实力对比,苏联若没有外援,再战下去,只有覆灭或自行崩溃的结局,而苏联覆灭,阿拉斯加的确可能直逼欧罗巴大陆核心,毕竟现在德英法大战正酣,阿拉斯加如毗邻虎视,他们谁都有可能面临威胁。相信他们谁也不愿看到这样一头猛虎盯上他们。”
罗斯福微微点头,然后微叹了一口气道:“其实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若让阿拉斯加人彻底的覆灭了苏联,可以说这个世界上,至少在陆地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抗这样一头猛虎,包括我们美国。所以有威胁的不只是欧洲,我们美国同样可能面临威胁。毕竟我们本身就是他们的邻国,论矛盾,我们与他们的矛盾也不少。”
这时马歇尔拧眉沉思道:“是的,现在阿拉斯加既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已经超过我们美国,在军事上,我不客气的说一句,阿拉斯加军队也肯定超过了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包括英国和德国、法国,这场战争的每一场战争我都仔细分析过,发现一个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什么问题?”罗斯福闻言稍微倾前了身子,问道。
马歇尔拿起一直压在手下的一份资料道:“苏联人口几近两亿,高于阿拉斯加的一亿四千万,土地面积阿拉斯加虽是苏联的两倍,但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大部分人口和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国土南部地区,所以事实上两国在资源,人口上的差距并没有想像中的大。而且苏联的总兵力一直是高于阿拉斯加的,阿拉斯加需要拉拢其他国家来共同对苏联作战才能拉平这个差距,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苏联是不应该打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阿拉斯加军队也不应该占据这样大的优势,那么原因何在?”
“很明显就是在装备上的差距,当然军队整体素质上的差距也很大,虽然阿军的其他盟军实力不见得强于苏联,但却可以起到牵制苏军大部分兵力的目的,如此可以让阿军集中自己的兵力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优势。”赫尔说道。
马歇尔却摇了摇头道:“不是这么简单的,说白了,其实原因就只有一个,经济实力,就算是装备,也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就说现在吧,以双方实力对比,苏联应该不一定会覆灭,加上乌拉尔和中亚被包围的军队,他们的军队数量事实上仍有六百多万人以上,因此若正常计算,他们不但不应该继续大败下去,甚至他们也有可能反败为胜,但为什么所有人都会一面倒的认定苏联再打下去一定会覆灭,原因就是于苏联的经济撑不住了,他们不可能再打下去,只要阿拉斯加的经济实力一直强于苏联,苏联很难翻盘。别看苏联的工业区大部分还在,但资源的消耗将会让苏联难以承受,苏联不是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除了本国资源丰富,还有数块殖民地可以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人社会、政治制度和工商业实力使得他们有着远超苏联的对外环境,他们可以通过贸易取得他们所需的一切资源,包括英德法,包括我们美国都不能完全拒绝和阿拉斯加人的贸易,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有些东西我们没有,所以我们有时为了交换,不得不与他们进行贸易。而苏联呢,他们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他们可能没有,加上他的地理位置和国内制度,使得苏联基本上只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来打这场仗,越打就越少,而阿拉斯加人呢,若战争一直持续下去,他们同样会越打越少,但他们实力损耗的速度肯定远低于苏联,所以可以肯定,苏联把自己拖死的那一天,阿拉斯加人也还是生龙活虎。而且就算阿拉斯加未来遭遇几场败仗,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也能快速恢复无气,而苏联人再败上两次,可能就要伤筋动骨了,这种情况下,苏联还怎么打?”
罗斯福先是点了点头,但紧接着又摇头皱眉道:“乔治,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经济,这一点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但阿拉斯加人是客场作战,是应该被抵消一部分优势的,苏联人最终打成这样,我看最主要还是军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