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9章

李时珍评传-第9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中医的重要性。李时珍在弄清命门的功能和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后,专
门写了《三焦客难》一书。从书名不难想象他采取《内经》中黄帝和歧伯等
对话的方式,自设宾主,系统地论述了自己关于三焦的全部观点。《本草纲
目·序例》中《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一文,反映了李时珍对命门、三焦的
基本论断,“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
铅,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
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这两段论述把命门、三焦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重要地位及其作用,以及三焦同命门的相互关系讲得十分清楚。《胡桃·发
明》中,李时珍对命门与三焦的关系更有概括性论述:“三焦者,元气之别
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
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
命门借助于三焦,“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奇经八脉考》中,
李时珍还论定:命门“与冲、任、督三脉相通”。这些论点基本上奠定了独
立发展的命门三焦体用学说的理论基础。
李时珍关于命门学说的新见解和命门三焦体用关系的理论,广为后世医
家所接受,影响深远。医家赵献可(15501625)写《医贯》(1617)更以命
门、三焦学说作为贯通全书的基本理论,从疾病的病机分析、诊断、治疗法
则,到立方遣药,无不以命门三焦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著名医学家张景岳
(1562——1639)著《类经附翼》,亦大大发展这一学说。指出:
“命门,属两肾之间,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
以生两极,而水火俱。”
——《类经附翼》
张景岳继承李时珍命门乃“生命之原”的观点,申论命门为“人身之太
极”。并以水火对立统一观点,阐述“太极”对生命的极端重要性。他申论
说:“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
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
无所不至。”(同上)可以说:《内》、《难》提出的命门学说,经过李时
珍、张景岳等人的阐发,乃成为独立发展的医学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中,
成为值得进一步阐发的重要课题。
四、发展“十剂”思想
十剂,是药物学的专门术语。它是对药物和方剂按其性能进行分类的原
则。十剂指的是: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涩剂、滑剂、燥
剂、湿(润)剂。这一药物、方剂分类原则,创自北齐医药学家徐之才,唐
朝陈藏器对它作了发展,历代医药家多有遵循。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上专门条目,对十剂思想作了重大补充、
纠正和发展。
首先,对“十剂”作了创造性解释。他不再从狭义的分类原则去理解,
而将其当作辨证论治的准则。通过十剂思想使辨证原则与施治原则紧密结
合。当一种病证被确定后,可遵循十剂原则,考虑相应的施治方案。十剂思
想,实际上在李时珍那里已成了一种医药结合的总体思维模式,大大提高了
十剂的临证应用价值。
由于李时珍改变了十剂的价值观,从而对徐之才、陈藏器以来的十剂思
想,在不少地方作了重要发展。如宣剂,徐之寸只谓:“宣可去壅,生姜、
桔皮之属是也。”这是说,生姜、桔皮一类的药称为宣剂,它的效用在于去
壅,如此而已。李时珍从医理上加以阐发,首先阐明患壅的原因,然后论宣
的作用。他写道:“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
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分散之。”这里表明壅
是指郁塞之病,这种病的产生,是由于不升不降,传化失常。起因有二,或
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所以当以药宣之。郁塞之证有六种,气郁、火郁、
湿郁、痰郁、血郁、食郁。郁证类型不同,所用宣剂亦有区别。不特如此,
气郁有“有余”与”不足”之别,火郁、湿郁等,各有“微”发与病“甚”
之别,施用宣剂还当具体分析。郁证微发,与郁证已甚,由于程度不同,所
用宣剂不可一律。他说:“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
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
他坚持朴素辩证法思想,对病证作具体分析,宣剂的功效也就更清楚了。他
对通剂、补剂、重剂、滑剂等都作了重要的补充、发挥。
再次,匡正十剂思想中的谬误。
以往的十剂思想,有些地方论述并不正确,以致历代医家不得其解。李
时珍结合实践经验,考证前人论述,对湿剂、轻剂、泄剂作了订正。关于湿
剂,徐之才说:“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李时珍认为这一
说法包含双重错误。首先,湿剂应当称润剂,不当以“湿”作为治疗方法。
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指出:“无论从理论、从经验来说,从来都欠确切。《素
问》诸治法中,有‘燥者濡之’之法。未闻有以湿言者。所以时珍说:‘湿
剂当作润剂’,这是正确的。”(《本草纲目精析》)李时珍把“湿”字改
正为“润”字,一字之差,观念不同,造福医林,功实不小。其次,以石英
作润药治燥 证,尤为不妥。李时珍指出:“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
令也;风热佛甚,则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他将枯证订正为燥证,也很有指
导意义。人们一见便知,白石英、紫石英都味甘气温,作为润剂以治燥证,
不符合对证投药的原则。
李时珍分析了燥证有各种类型,“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
燥则揭,肉燥则裂,肺燥则痿,肾燥则消。”既然燥证类型不同,润剂用药
亦当有别。他指出:“养血,则当归、地黄之属;生津,则麦门冬、栝蒌根
之属;益精,则苁蓉、枸杞之属。”“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
这样先明病证类型,再定方剂部类,然后考虑所用药物,完全符合朴素辩证
法的认识方法,使十剂思想更加科学化。关于轻剂和泄剂,李时珍同样从实
践经验出发,提高到理论上来分析,加以订正,发前人之所未发。徐之才说:
“泄可去闭”,李时珍订正为“泄可去实”。徐之才说:“轻可去实”,李
时珍订正为:“轻可去团”。一字定论,实为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堪为后
人辨证论治的准绳。
李时珍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上四端是其荦荦大者。他
批判继承前人医学成果,总结自己多年临证经验,撰写的医学著作共有六部
之多。《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撰成之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曾合
刻于《本草纲目》,广泛流传。他的医学著作同《本草纲目》一样,都是医、
药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卓越贡献值得永远珍视。
第六章 李时珍对古代博物学的研究
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除数学、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
学等少数学科外,大都没有具体分科。凡涉及动物、植物、矿物、冶金、酿
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统统你为博物之学。最早的博物著作是晋代张华的
《博物志》,杨泉的《物理论》,宋代李石有《续博物志》。这些著作只是
分类记录异物、奇境的种种琐闻,间有科学参考价值,并非真正科学技术著
作。宋以后或名为“格致”之学,表明其知识多由格物而来。明末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清初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对博物学知识作了
分类研究,这已是李时珍以后的事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世贞称它
为“格物之通典”,达尔文称它为16 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因为它涉及无机
物、植物和动物,共1000 多品种。李时珍在记述、分析1000 多种药物时,
涉及了许多博物学知识。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博物学家。
《本草纲目》关于动植物、矿物、农林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
古代博物学研究贡献突出。
一、对植物学的研究
《本草纲目》记载的16 部60 类药物,属于植物的有草部8 类,谷部3
类,菜部5 类,果部6 类,木部6 类,共5 部28 类,药物1181 种。由低等
植物到高等植物品类繁多。植物药的种数约占《本草纲目》1892 种药物的61
%,超过动物药和矿物药的总和。
植物中举其常见者,草部有水藻、海藻、菟丝子、何首乌、芍药、牡丹、
当归、贝母、三七、人参等;谷部有小麦、大麦、稻、粱、大豆、绿豆等;
菜部有葱、蒜、生姜、莱菔、苦瓜等;果部有桃、李、梅、杏、桔、柑、葡
萄、猕猴桃等;木部有松、柏、樟、楠、樟脑、梧桐等。虽同近代植物学分
类不同,甚至分类失当,但在当时世界上,这种植物分类法是相当先进。
李时珍对千余种植物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对每种植物,他都收
集了前人的记载,记录了本人的实际观察;有的采集了标本,有的进行过栽
培。关于植物的产地、生长的地理环境、发育成熟的季节,植物的形态,根、
茎、花、叶、果实种子的特征,培育、采集的方法,病虫害及防治等都——
作了详细记载,大都画上图形,为后人把所列植物药当作天然植物加以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这方面看,《本草纲目》实是中国植物学发展史上划
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传入欧洲,不少科学家都从植物学方面吸取它的
科学成果。
《本草纲目》善于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把同种异态的植物和异种而形态
相似的植物加以比较,观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纠正前人的错误。
《本草纲目》十分注意植物的变异,同一植物,由于地理气候、生长环
境的改变,往往形态、气味发生变化,经过考察和研究,作了如实描述。
《本草纲目》的植物知识,内容丰富,研究细致,已初步形成中国植物
学的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值得高度评价。
以菖蒲为例,不难看出《本草纲目》对某种植物的观察和描述如何详细。
“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吕氏春秋》云:冬至后57
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释名》)“菖蒲凡五种:
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涧,蒲叶瘦,
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芦,高
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沙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
叶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
菖蒲是矣。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集解》)将菖蒲生
长的季节、菖蒲的种类、生长的环境、形态、功效都一一描述。研究的方法
是先作实际观察,后进行形态比较。
李时珍还注意外来植物的引进及推广问题。
葡萄,产自西域。何时传人内地?李时珍根据古史记载,作了论述:“葡
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汉书》言:张骞使西域,始得此种。”
(《葡萄·释名》,校点本草第三册,第1885 页)李时珍还认为,张骞通西
域之前,陇西可能已有葡萄,不然,《神农本草经》何以将葡萄列入上品?
大概当时尚未传入关内;内地普遍种植,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关于西瓜,《本草纲目》不只详述其种类、特性及种植过程,至于它何
时传入中国并逐步遍于中土,也作了有趣的记载。《西瓜·集解》说:”按
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传入
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李时珍还考证,五代之前,浙
东地区已有西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及中国耳。”(校点本第三册,第
1884 页)
《本草纲目》还记述了域外传入的多种植物药,不但对研究药物的产、
制、沿、革有意义,对研究古代中外药物交流也有意义。
二、对动物学的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由渔猎时代进化到农业种植时代,人们对植物的认识,逐
步超过对动物的认识,故植物药品种日益增多,中药乃以本草命名。但本草
著作中,动物药仍占一定比例。《本草纲目》将动物药分为虫、鳞、介、禽、
兽等五部,总计有462 种。李时珍对各种动物的产地、形态、生活习惯、遗
传、变异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研究,细致描述。
《本草纲目》将400 多种药用动物分为17 类,虫部有卵生类、化生类、
湿生类;鳞部有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介部有龟鳖类、蚌蛤类;禽
部有水禽类、原禽类、林禽类、山禽类;兽部有畜类、兽类、鼠类、寓怪类。
不难看出,有低级动物也有高级动物,许多都是常见动物,还有不少稀有动
物。
《本草纲目》中提供的科学资料,对于今天动物学研究昆虫类、鱼类、
蛇类、鸟类、兽类的某些生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多动物,李时珍都亲自观察、饲养,甚至进行解剖,加以生动记述。
他通过细致观察,揭穿了“螟岭有子,果蠃负之”的秘密,否定了螟岭的幼
虫经过果蠃的祝咒而变成细腰蜂的说法。(《蠮螉·正误》校点本第四册,
第2233 页)通过解剖,否定了穿山甲是用甲片诱食蚂蚁的旧说,肯定它是“吐
舌诱蚁食之”。(《鲮鲤·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384 页)
《本草纲目》兽部所列动物,大部分是野兽,不少野兽的皮、毛、角、
蹄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了解这些野兽的特性,对于猎取野生动物和保护稀
有动物都有意义。例如对于虎、豹、象、狮、野马、野猪、熊、鹿、麝、豺、
狼、猕猴等野生动物的产地、形态特征、生活习惯、繁殖方式与季节,它们
各自的天敌,都有或详或略的论列,特别对有些野生动物的捕获方法与驯化
方法还作了论述。
兽部有些动物属家畜,如豕(猪)、狗、羊、牛、马、驴、骡等,《本
草纲目》经过深入研究,详述其品种、特性、饲养方法、病态等。关于牛,
他写了两万多字的说明。
牛的品种有牛、水牛两种。牛小而水牛大。牛有黄、黑、赤、白、
驳杂数色。水牛色青苍,大腹锐头,其状类猪,角若担矛,卫护其犊,能与
虎斗。
关于识别老牛和幼牛的方法:牛齿有下无上,察其齿而知其年。三岁二
齿,四岁四齿,五岁六齿。
牛病的特点:“马病则卧。阴胜也;牛病则立,阳胜也。”牛和其他动物
都生内脏结石病,不同动物的胆结石或肾结石。反而成为人类可贵的药物。
指出:“时珍尝思之,牛之黄,狗之宝,马之墨,鹿之玉,犀之通天,兽之
鲊答,皆物之病。而人以为宝。”(《狗宝·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802
页)
《本草纲目》禽部列有各种常见的野禽,鹤、雁、凫(野鸭)、孔雀;
家禽鸡、骛(鸭)、鹅,鸽等。
鸡的品种和养殖,《本草纲目》记载颇详。鸡类甚多,五方所产,大小
形色往往亦异。朝鲜一种长尾鸡,尾长三四尺。辽阳一种食鸡,一种角鸡,
味俱肥美,大胜诸鸡。南越一种鸣鸡,昼夜啼叫。南海一种石鸡,潮至即鸣。
蜀中一种鹍鸡、楚之一种伦鸡,并高三四尺。江南一种矮鸡,脚才二寸许。
鸡的特性,其鸣也知时刻,其栖也知阴晴。不同的鸡肉,药物价值不同,
有丹雄鸡、白雄鸡、黄雌鸡、乌骨鸡、反毛鸡、泰和老鸡等,各举其主治与
附方。对于鸡头、鸡血、鸡子(蛋)、卵黄等的药用价值无不详加论述。
《本草纲目》鳞部所列鱼的种类有鲤鱼、青鱼、鲫鱼、鲈鱼等。关于石
首鱼(黄花鱼),李时珍引用田九成《游览志》的记载说:“每岁四月,来
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
之,泼以淡水,皆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
渐减矣。”《本草纲目》关于金鱼的记述,曾被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引用以
说明金鱼在家养下发生变异的事实。李时珍的记述是这样:“金鱼有鲤、鲫、
鳅、数种。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春末生子于草上,
好自吞啖,亦易化生。初出黑色,久乃变红,又或变白者,名银鱼。亦有红、
白、黑、斑相间无常者。”(《金鱼·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450 页)
《本草纲目》介部所列生物有水龟、绿毛龟、蟹、蚌、贝子、蛤蜊等。
关于珍珠(真珠)的生成情况有详细记载:珍珠为蚌腹中特产。蚌之孕珠,
如怀胎,谓之珠胎。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左思《吴都赋》“蚌蛤珠胎,与
月亏全”是正确的记载。珍珠有大小,颜色各异。李时珍引《格古论》云:
南番珠,色白圆耀者为上,广西者次之。北海珠,色微青者为上。粉白、油
黄者下也。西番马价珠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夹石粉青,有油烟者下也。
《本草纲目》对于462 种动物的记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动物学
著作,它不只论述了这些动物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描述了许多动物
的形态、生理特征、繁殖情况及病症等。当这本书传入西方后即引起许多生
物学家的重视,对世界生物学研究无疑作出了贡献。
三、对农学的研究
《本草纲目》关于草木、谷菜、禽兽等药物的论述,包含着不少的农业
生产技术知识。当我们抱着探讨古代生产技术发展的目的来研究《本草纲目》
时,发现其中包含的生产技术知识相当丰富。《本草纲目》是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对不同的科学家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药物学家从中汲取药物学知识,
生物学家从中汲取生物学知识,农学家们能够从中汲取农学知识,这是十分
自然的。
《本草纲目》中的草、谷、菜、果等部,论列了许多农作物、果木和粮
食加工产品。所载农作物,有数十种之多,今天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物差不
多应有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