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最后是齐国,齐愍王滥用武力灭宋,导致五国伐齐,被灭五年。君王后和齐王建不用武力,最后相当五百里地的封君,饿死在松林里面,是国策错误。你看看,六国出了多少错误,没有一国不犯致命错误,所以最后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都觉得非常可惜。六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军队总量都是秦国的若干倍,最后被秦国一个一个收拾掉。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自己代代明君,代代用才,必然的结果。另一个是六国不断的犯错误,不断地衰落,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秦国赢了。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中间,包含了六国很多的偶然。此外我们也要承认,无论有多少偶然性,毕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那么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会如何经营庞大的帝国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7:集权皇帝
[画外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赢政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称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的采用。秦王嬴政面对自己大一统的江山,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皇帝一词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坐在都城咸阳的大殿上,分外高兴。因为刚刚接到他派往齐国的使者带回来的消息,齐王田建愿意去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举国投降。齐国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扫平六国的时间,其次,他对齐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五百里地封君的事儿。大殿上的大臣们,听说出使齐国的使者回报以后,都高呼万岁。就在这个时候,赢政向当朝的大臣们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不能再叫秦王了,该叫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大殿上鸦雀无声,然后大臣们开始议论,手下重要的大臣,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这时候廷尉是李斯,商量以后,向赢政报告。他说古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中间,泰皇是最尊贵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三皇五帝他们统治的地盘,比我们现在的大秦要小得多,而且诸侯有时候来朝,有时候也不来朝拜。所以,大臣商议,三皇中间,最尊贵的是泰皇,所以建议秦王改称泰皇。赢政听完以后,讲了两句话。第一,去“泰”留“皇”,保留五帝的“帝”,合起来叫皇帝。这就是赢政横扫六国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且当即拍板,做了个决断。大臣们又说,今后你所有的命令都叫做“制书”或者“诏书”,而且你本人自称“朕”。朕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以用,现在只有秦王才能用,这就是中国皇帝之称的由来。这个定下来以后,赢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说过去古代的君王死去以后,新继位的君王和大臣,要根据先王一生的表现给他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叫“谥”。他说这个做法不好,叫以下议上,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法,我叫始皇帝,我死以后下面的叫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这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两个问题,自称皇帝,取消谥法。这两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大事情,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谁也没有再改变称呼,都叫皇帝。赢政的这种做法,毫不保留的说,表明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以前秦国35代国君没有完成的事,他觉得他的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而且他不允许后代的君王和大臣,给前代君王议定谥法,实际上是取消了,也就是剥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因为谥号是一种评价。有的皇帝死后称“武”,有的称“文”,这都是有讲究的,有一定的标准。还有的皇帝,没有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或者被杀了,他可能被称为“哀帝”。文,武,哀都是谥号,秦始皇把这些统统剥夺了,不允许死后对他的评论,生前就更不允许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秦王嬴政在继承了国君位置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他立即作的事情就是自称皇帝,而且取消谥法?
原因大体上有三点,正名,神化和圣话,我们一一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古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正名,孔子就说过:“必也正名乎”,古人都认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正名是一件大事情。秦始皇商议帝号,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订一个称呼,这叫正名。第二点,称皇帝的过程,也就是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过程,什么叫“皇”,古书记载,天人之总称叫做皇,“帝者天号”,天之号,所以,皇和帝是两个最神圣的词。秦始皇把这两个最神圣的词拼到一起,作为自己的称呼,明摆着是神化自己。第三点,圣化,秦始皇是一个皇帝意识非常强烈的帝王,他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至尊,至圣,至大,至上的位置,所以需要圣化自己。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以龙自居,中国的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在先秦,龙是一种神物,也是民间老百姓对皇帝的俗称。所以秦代的老百姓把秦始皇叫做“祖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临死之前,民间流传一句话,叫“今年祖龙死”,这话就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这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话,我们叫做谶。秦始皇听了以后,脸沉下来,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后来就作了个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说祖龙不是我,是人类的先祖,否认自己是祖龙。实际上他龙的意识非常强。再一个,就是垄断心态,比如我们说的“朕”,本来所有人都可以称朕的,但从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才可以称朕,这就是垄断了一个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秦始皇唯我独尊的思想。因为帝王制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制度,所有权利控制在一个人手里。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其实秦始皇正名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控制。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他知道他现在掌握的不是一个秦国了,而是包含七国在内的一个庞大帝国。这样一个帝国,如何掌握住,就需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便于控制整个天下,这时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秦始皇是夺了周天子的江山,建立了秦帝国。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秦始皇最后把东周也灭了,把周天子封的诸侯都灭了,等于夺了周朝的江山。那这个合不合法,这就是一个问题,秦始皇就需要找一个合法的依据。如果通读二十四史,会发现历代帝王在论证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都玩了四种把戏,符谶,德运,传国玺,封禅。这四条要么全做,要么做其中的几条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我们先说符谶,符是福瑞,祥瑞,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前,会出现一些祥瑞的事儿。秦始皇建立秦帝国的时候,没有出现祥瑞,他找了一个根据,说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打到一条黑龙,这是个祥瑞,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搬出来证明自己合法,就这一个祥瑞。刘邦后来就多了,斩白蛇,什么头上有云气,云气别人看不见,只有吕后能看见。刘邦爱喝酒,没钱净赊酒喝,到年终不给钱。他赊谁家的酒,谁家的生意就特别红火,这全是神化。甚至连刘邦出生都是神化的,他不是他爹他娘生的,是一个龙缠在他娘的身上,生下了他。当了皇帝以后,都要想办法,刘邦的办法比秦始皇多,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第二点叫德运,这个词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有八个字大家非常熟悉,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叫“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德运。德运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后来发展到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帝王把每一个王朝和五行相配。秦始皇这个时候,他说周朝是火运,秦始皇就称自己的王朝是水运,水可以克火。这个说法是齐国的一个人,叫邹衍,提出来的。他说五行是五种德,王朝的更替,是一种德运的王朝取代了另一个王朝,这叫五行相克。五德始终,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互相取代的,周朝是火,秦朝是水。五行又和五色相配,红黄蓝白黑,水配的颜色是黑色。五行再和东西南北中相配,水配的是北方,秦始皇就说自己的王朝是水运王朝,取代了火运的周朝。而水运的方位是土,四季是冬季,还和五色相配,是黑色,这是一个完整的五德始终,王朝的交替。所以大家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秦始皇穿的衣服,文武百官的衣服,大殿的颜色,主色调是黑色,你要是不懂五德学说,就是看个热闹,懂了你就明白是有讲究的。秦始皇还规定,水运王朝,水运是主,数字是主“六”,水是阴,火是阳,水运王朝以六为吉数。这个六的由来,我们看两个卦,五行和八卦相配,这个是乾卦,这个是坤卦,乾卦是阳,坤卦是阴。坤卦你看,分为六排,依次是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上六,整个的阴都是以六为代表,所以水运王朝崇尚六。秦始皇规定,官员的帽子六寸高,一步是六尺,坐的车要六尺,驾车的马要六匹,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搞了一整套,这就是所谓的德运说。听起来挺悬乎的,秦始皇就是要用这些论证他的王朝是个水运王朝,当时的人都信这一套,所以当时一说,大家都知道他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承认他。第三点,传国玺。我们在《秦赵之争》中讲过,秦昭襄王想用15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没有换成。后来秦国灭赵,和氏璧就到手了。秦始皇让李斯写了八个字,把和氏璧刻成一个传国玉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蓝田玉刻的,这八个字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说我的地位是老天给的,可以永远传下去。传国玺很重要,刚才我们讲德运,总觉得不好琢磨,传国玺就不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古人就认为传国玺是德运的一个物质化的表现,我当皇帝是合法的,因为我有传国玺。我们听三国,孙坚得到传国玺,闹了很大矛盾,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想拿到传国玺,拿到就证明是合法的,就是奉天承运的。传国玺宋代以后丢了,朱元璋当了皇帝,没有传国玺,遗憾了很长时间。第四个,就是封禅,在泰山顶上修一个坛,祭天,这叫封。在梁父山底下祭地,这叫禅。泰山和梁父山是两座山,梁父山在泰山脚下,封和禅一前一后,同时举行,合起来叫封禅。秦始皇是在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个封禅大典不是一般的祭天仪式,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祭天地仪式,不是一般人可以祭的,平民百姓敢到泰山上祭天,那是找死。古代举行封禅的只有两种人,异姓而王的人,改了姓自己当皇帝的人。再一个,治理天下太平的人,除了这两种,其他人不行。我们知道秦始皇,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大典。其实这个封禅是个仪式,秦始皇就是要通过这个仪式,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合法皇帝,就是夺周天子的江山是合法的,这个很重要。第一,证明皇帝不是偷来的,第二,其他人不要和我学,你们学我,夺我手里的东西,不合法,你们不是奉天承运的。这个德运说是个双刃剑,既能论证新王朝的合法,又能为下一个王朝取代这个王朝作理论上论证。秦始皇当然不愿意论证刘邦能取代他,他只愿意论证我的王朝是合法的。刘邦当了皇帝就要竭力论证他也是合法的。所以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是巩固江山,打江山不容易,坐江山更不容易,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从舆论上证明自己合法,便于自己统治天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光有思想上的统一不行,还要从组织上保证天下的统一。秦始皇也想了办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灭完六国,丞相王綰就建议,说六国之间有三个国家离秦国太远,就是燕,齐,楚,我们现在不好控制。我建议在这三个地方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让他们控制这些国家。秦始皇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议论,绝大多数大臣赞成王绾的意见,又有一个人反对,就是李斯。李斯这时候是廷尉,主管司法的官。李斯说有一个道理,刚开始封的时候,你是封你的儿子,儿子和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不会闹分裂。但是往下传,越传越远,几代之后,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就远了,互相之间就要争土地,这就是周天子最后闹到春秋战国,不可收拾的原因。今天封了,还会走周天子的老路,所以不能封。天下只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样郡县制就产生了。最早的郡是在晋国产生的,《战国策》中记载一段话,“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打败敌人以后,上大夫封一个县,下大夫封一个郡。可以看出,早期郡比县级别低。到了战国,县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比郡要低。战国七雄都在边疆重镇设立郡,郡下再设县,我们将过很多这种例子,比如秦武王时期的甘茂,打下宜阳,建立了三川郡,吕不韦打下濮阳,建立东郡,战国时期七国都有郡。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把一些小的邑合并成县,但真正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从组织上保证了秦始皇的绝对权力,郡的太守,县令县长,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而且不能够世袭,这样就保证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所以郡县制和皇帝制是密切配合的。在中央政府,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三公,下面有九个主要的大臣,叫九卿。郡县制和三公九卿从组织上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我们这一集讲的,都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采取各种办法巩固统一成果。秦始皇的巩固统一不仅仅限于这些,秦始皇还在文化,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秦朝的统一。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谢谢。
28:统一制度
[画外音]上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秦始皇从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上采取了很多办法来巩固秦帝国的统治,而接下来在文化和经济上,秦始皇也采取了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的办法,来加强统治。史书记载,秦始皇使用小篆来统一中国文字,但是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出土的秦朝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秦隶,这是为什么呢?是史书记载错了吗?还是另有原因呢?秦始皇还在经济上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这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秦国本来是在陕西,甘肃,宁夏这一带的一个小国,一下子把整个中国统一了,你想想占了这么大的地方,他能不担心对其他地方的控制吗?秦国的领土面积在六国中间不算大,楚国是最大的,秦国怎么能把这些地方都控制起来,这是必须考虑的。所以上集,我们讲了政治制度,组织制度。这一集,我们要讲秦始皇在文化上,经济上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控制整个天下。在文化上,秦始皇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情。统一文字涉及到三个大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统一;第二,用什么东西统一;第三,怎么样看待秦始皇统一文字。当然,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前提,是文字的混乱。战国时期天下的文字不是一致的。我这里有一张表,这个表上写了两个字,上面这一行是马匹的“马”,大家看,各个国家的都不一样。第二行,是安全的安,这六国的也不一样。文字的不统一,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意简化,随意的写一个同音字,导致了文字的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文字统一了。统一以后,马和安都写成这样的小篆。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文字的差异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文字的混乱,甚至达到不可辨识。假如秦始皇下一个诏书,用秦国的文字写,到了赵国就不认识了,这个诏书怎么贯彻。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字本身混乱;第二,便于政令统一,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秦始皇统一文字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巩固统一,所以,文字的统一,是政令统一的前提,而政令统一,又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必要措施。第二个问题,怎么样统一?六国的文字不一样,怎么样把天下的文字统一起来?两点,第一,把六国文字一道命令全部废除,然后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文字标准。当时没有现在的媒体,主要是靠手写,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记载,是一部书。这部书在中国文字史上非常有名,这部书叫《说文解字》,它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河南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间写了一个序非常有名,这个序,我读其中的一段,这段话很重要:“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要统一文字,第一,罢黜了不和秦国文字相同的文字,然后写了三部标准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然后把这三个标准抄一下,颁布到全国。但是这三部字书都失传了,我们现在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就是秦始皇巡游天下的时候,在泰山,在琅琊台,留下的刻石,这个刻石上的字是李斯写的。我这里是现存的李斯的泰山刻石,这叫小篆。这个文字大家看,第一不认识,第二像画画,第三非常漂亮。但是有一个缺点,不好写不好认。我们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可以断定,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和这个历史记载相反的现象,我们出土的很多秦代的简牍,称为秦简,这些秦简上看到的字不是小篆,而是秦代的隶书,秦隶。学术界就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既使用了小篆,又用了隶书,两种书体统一了文字。
[画外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篆和隶书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书写方式,小篆笔画复杂,整齐和谐,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麻烦。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