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井冈风云录 >

第3章

井冈风云录-第3章

小说: 井冈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设一营、三营和特务连、军官队、卫生队、辎重队。陈浩为团长,徐庶为副团长、韩庄剑为参谋长,黄子吉为一营营长,宛希先为党代表,张子清为三营营长,何挺颖为党代表。
  部队经过三湾改编,士气大振,心头上的阴云也在渐渐消散。经过简短地休整,毛泽东又带领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从三湾的枫树坪出发了毛泽东望着队伍走出三湾的枫树坪,看着一张张笑脸,多日来的压抑和担心,也在慢慢冰消雪溶。
  身后一声“报告”,打断了毛泽东的思路。他回身见是请求离队的刘满崽立在了他的身边。他从上到下打量他。
  刘满崽一副狼狈相。帽子跑丢了,浑身上下的衣服被挂得东一道,西一道,脚上的草鞋也丢了一只,另一只也是破烂不堪。
  毛泽东和蔼而关切地问他。“刘满崽,你怎么又回来了?”
  刘满崽有苦难言地说:“狗日的白匪”他说着竟蹲下哭了起来。
  这时围上来了一些人。张子清看见也从队伍中走出来。
  毛泽东安慰他:“不要哭嘛,‘男儿有泪不轻弹’。说说情况。”
  刘满崽止住哭声,站起身,说道:“狗日的白匪,将我抓去,把发给我的五块大洋搜去不说,还动手打我。你看。”说着他捋开袖子让人看,只见他的身上和胳臂上伤痕累累。
  “他们拉我当壮丁,我偷偷跑了出来。家里也被白匪占了,回去还不是去当炮灰。当炮灰还不如当革命军。所以我又回来了。”刘满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声地说:“不知你们还要我不?”
  在场的人都笑了。
  张子清也笑了。
  毛泽东高兴地告诉他:“你来了,我们欢迎。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刘满崽”张子清大叫一声。
  刘满崽两腿一并:“到!”
  张子清:“你这个兵我收了!”
  刘满崽:“是!”
  张子清把刘满崽带走了。
  毛泽东望着他俩人的身影。
  “报告!”
  毛泽东回身见何长工奉命赶来,热情地说:“这次让你回长沙,向湖南省委汇报工作,有困难吗?”
  “有困难我能克服!”
  何长工坚决地说。
  毛泽东又叮嘱他:“路上要小心。听说朱德和陈毅带领着南昌起义的部队,由赣南到了湘南,也请你去联系。”
  “请毛委员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何长工向毛泽东行个军礼,大步离去。
  毛泽东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在视野中消失。
  3。古城决策
  宁冈古城,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密林翠竹掩映;永(新)宁(冈)公路从中穿过,将小镇一分为二。
  毛泽东带领着刚进行过改编的队伍来到了古城镇外,停步仰望四面青山。最后将目光停留在南面连绵起伏的高山上,久久不肯离去。有许,他收回恋恋不舍的目光,对左右的陈浩、张子清、何挺颖、宛希先、徐庶、韩庄剑说:“古城这个名子好。三国时有个‘群英会’,我们也要在这里开个‘群英会’,总结暴动以来的经验教训,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队伍经过多日的行军,也需要休整、补充。”
  打前站的罗荣桓从镇中匆匆走来,向毛泽东报告:“打前站的同志已把文昌宫收拾好,请毛委员进镇。”罗荣桓今年25岁,中等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1902年11月26日出生在湖南衡山东部的鱼形镇寒水乡的南湾村。父亲早年是一名不见经传的私塾教师,后弃文经商,在南湾开了个杂货铺兼卖中药,渐渐富了起来。买田置地,当了罗氏的族长和乡里的团总。罗荣桓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1910年,罗荣桓年仅8岁,他的父亲被人诬告,牵扯到了搞维新变法的谭嗣同的案子上,花了1000多大洋也未打赢官司,要不是慈禧太后归天,怕是连命都保不住了。
  1923年夏天,罗荣桓在长沙读完中学,收到北京的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上说几位北京师范毕业的学生,帮助湖南考生办了一个补习学校。罗荣桓的父亲因那一场官司,家境也逐渐衰落,拿不出供他上学的经费。他只好咬着牙上了北京。
  翌年的6月,补习结束,考上了青岛大学预科。1925年5月26日,军阀张宗昌在日本人的授意下枪杀罢工的工人,爆发了青岛惨案。接着上海又爆发了“五卅惨案”,学校组织了“学生会”,罗荣桓被推举为学生负责人。不久张宗昌出动大批军队大肆镇压学生运动,一些人被捕,罗荣桓也因此躲到了乡下。当局势稍微好转才回到学校,这时的学校死气沉沉。
  罗荣桓想到美国留学,因家中拿不出路费,也只好作罢。罗荣桓学的是建筑,原本想以实业救国,然而社会现状和国情达不到他的目的。他彷徨了好久,决定到广州报考中山大学。
  1926年7月,因德语不及格,未能被录取,11月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第二年4月到了武汉,进入武昌中山大学,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武汉也处在血腥风雨的飘摇之中。罗荣桓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到湖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不久传达了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成立了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部,罗荣桓任支队党代表。后来听说毛泽东在湖南搞秋收暴动,这支农民武装就向湘东转移。当时队伍中没有管帐先生,罗荣桓兼管财务。
  三湾改编,他为特务连党代表,曾士峨为连长,张宗逊为副连长。
  “好。我们走。”毛泽东很是高兴,说着就带头向前走去。
  这是他多日来少有的好情绪。
  当毛泽东刚进入古城时,在古城南的山林中,有一双机警的眼睛,死死地盯住山下的古城。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陆续开进镇中的队伍。
  树枝一晃,那双眼睛不见了。
  毛泽东和团部住进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既叫奎峰书院,又叫文昌宫。它坐落在永宁公路右侧。毛泽东刚一安顿好,就扑打着身上的尘土走出房门。在门口遇上正要进来的张子清。
  “张营长,部队都安排好了吗?”
  “部队都已安排好。我来看看毛委员。听老百姓说,这里的山上有两股土匪。”
  毛泽东听后一怔,“噢”了一声,心中十分佩服张子清的细致工作作风。
  “据说山上的叫王佐,山下的叫袁文才。他们都有百十人。
  是不是先把他们解决了再说?“
  毛泽东暗暗惊奇,刚到他就把这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毛泽东心中说他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才。毛泽东听了他的建议,思索着没言语。
  张子清见毛泽东没有表示,又试探性地说:“我们要在这里立足,就得先拔掉这两个钉子。”
  “要很好地调查一下,摸清他们的来历,再作决定。”
  “是。”张子清回身就走。
  “等等,我们一起去。”
  毛泽东和张子清一起走出文昌宫的时候,山上那个窥探的人也急匆匆到了砻市。
  砻市又叫宁冈,是伪县政府所在地。在一个不大的饭馆里,袁文才和几个头头正在楼上的雅间用餐。袁文才个头适中,长长的脸,是个小知识分子出身。年方29岁。
  楼下饭馆的厅内已是客满,较为热闹。
  一个挎着盒子枪的年轻人,满头是汗的进来,穿过餐厅上到楼上,推开房门进去。他叫袁顺,是袁文才的本家,就是刚才在山上窥探之人。
  “团长,古城来了一批队伍。”
  袁文才机警地望着进来的袁顺:“来的是什么人?”
  “不像白军。”
  有人拔出家伙就要动武。说:“大哥,吃掉他们!”
  袁文才凝眉不语。他想不是白军,那又是什么军?这些年他的“马刀队”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因为是在夹缝中生存起来的,所以他事事、处处小心。如今这年头,有枪就是王,有枪就有地盘,有枪就能吃香的喝辣的。他时刻都在防备着被人吃掉,就连睡觉也得用半边耳朵听着,半边眼睛睁着。多年来他同官军和民团血战过无数次,有得有失。对方来的多了,他就带领人马往山里一钻,打圈圈,和敌人捉迷藏。眼下有了这么一块地盘,那也是用许多弟兄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他要弄清楚山下来的不速之客。
  “官军都奈何不了我们,难道还怕他们不成!”
  袁文才没有理会他,按着自己的思路问:“来了多少人?”
  “大概有八九百人。”
  刚才说打的那个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乖乖,这么多人。”
  八九百人,不像官军,那是其他拉杆子的队伍?方圆几百里没有听说过有大股队伍呀?不管怎样,先弄清他们的来历再说。袁文才打定主意后,对袁顺吩咐道:“古城不是有你一个亲戚?你去了解一下。弄清他们的来历,领头的是谁。”
  袁顺得令而去。
  袁文才的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古城的这股队伍,酒兴一下子锐减。同桌的部下见大当家的有心事,都坐着一声不语。
  “当家的,菜都凉了”有人提醒他。
  袁文才收回纷乱的思绪,端起酒杯,说:“来、来,喝。”
  众人起身碰杯。
  在古城,也正是开饭时间,一个炊事员端着一碗红米饭和一碗辣子炒苦瓜,进到毛泽东的房间。人不在,他把饭菜放在一张桌子上自言自语地说:“人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毛泽东和张子清搞调查去了。他俩人走出一家农舍,同送客的老爹告别。
  街道上因是中午吃饭时间,无一行人,毛泽东同张子清无声地穿街而过。
  俩人来到文昌宫前,张子清同毛泽东分手。他见毛泽东进了学校门,才离开这里,反身回走。
  张子清走着走着想小解,四处看看,认为无处可解,干脆向着镇外走去。出了镇就是树林和竹林,他下了路正要进入一片树林,看见前面有一条小道,就走过去。他刚走进去,一眼看见树丛中的小道上有三个熟悉的身影。他毫不介意,解完小手后,还见他们在那里,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想丢过去和他们开个小小的玩笑。扬到半空中的手突然停住了。他产生了疑问,俗话说得好“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张子清犹豫一下,好奇心和疑虑驱使着他悄悄进入林子里面。
  不大一会,林中小道上走出了陈浩、徐庶和韩庄剑三人。
  三人左右瞧瞧,见没有人,就放心大胆的大摇大摆地进了镇子。
  不久,张子清也出了林子,见他们三人已经走去好远,独自立在那里,一直望着他们的背影发思……
  张子清想着刚一迈进院子,同正要出来的党代表何挺颖险些撞个满怀。
  何挺颖人长得很帅气。他是陕西南郑人,年仅22岁。1925年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在学校期间他参加了学生运动,支持工人罢工。上海发生了惨杀顾正红的事件,一下打破了他的“科学救国”之梦。他曾在诗中写到:“对数表里查不出救国良方,计算尺上不能驱逐横行的虎狼……”他立志当一个拿枪冲锋的战士,到战场上杀敌报国。这一年的秋冬之交,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根据党组织的派遣,他到工人夜校担任宣传员,结识不少人。不久,发生了北伐战争,党组织又派他到军事训练班学习。训练结束后分配到李品仙部的一个团担任指导员。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根据组织上的需要,他又到了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德铭、张子清、何长工、宛希先、伍中豪等人。
  何挺颖十分喜欢他这个老搭档,既埋怨又关心地说:“老伙计,饭都凉了。你跑到哪里去打牙祭啰?”
  张子清没有理会他,一把将他拉到屋里。
  何挺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边挣扎着,一边说:“你放手。”何挺颖挣开他的手,指着桌子上放着的一碗凉米饭和一块发黑的咸菜头说:“你今天是怎么了?快吃吧,刚才通知,毛委员要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子清还是没有理会他,回身把房门关好。
  何挺颖疑惑地瞧着他。
  张子清神秘地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
  张子清凑过去,对他俯耳。
  何挺颖听后思索着说:“他们一个是团长,一个是副团长,一个是参谋长……能做什么呢?这事先不要声张,要多注意毛委员的安全。”
  张子清点点头:“一定要保证毛委员的安全。”
  何挺颖说:“快吃吧。”张子清取下身上背着的枪,随手丢到桌子上,往凳子上一坐,先咬了一口咸菜,端起米饭就吃。
  文昌宫里的一间校舍中,没有桌子,凳子有高有矮。陈浩、徐庶、韩庄剑、张子清、何挺颖、黄子吉、宛希先、伍中豪、罗荣桓、曾士峨、徐彦刚等二十多人,随便落座。
  毛泽东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他扫视众人后,说:“我们在古城开个‘群英会’,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发展方向;集思广益……”
  这就是历史上的古城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开了三天,主要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同时确定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向。同时也在部队中贯彻了三湾改编的精神。
  就在这天的初夜时分,急坏了一个人。他就是袁文才。
  上弦月挂在西边天空。砻市城外的岔路口处,袁文才带人在此等候。前面出现一个黑影,袁文才等人警惕地拔出家伙。问了一声:“谁?”来人听出声音,说:“团长,是我。”
  黑影来到他们面前,原来是他的侦察员袁顺。
  袁文才迫不及待地问:“了解清楚了吗?”
  “弄清楚了。他们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领头的是个什么委员,叫毛泽东……”
  袁文才身后的文书,叫陈慕平。他告诉袁文才:“毛泽东是共产党中央委员,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我听过他的报告。”
  袁文才一怔:“是共产党的队伍?”
  有人问:“我们怎么办?”
  袁文才想了想说:“先弄清了再说。为防意外,连夜撤出宁冈,到茅坪一线防守。”
  文昌宫的校舍里,前委扩大会议继续进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首要的是如何解决山上山下的两股土匪。山上的是王佐,山下的是袁文才。这两股土匪各有百十人,山上山下遥相呼应,以‘吊羊(绑票)’为生。”
  陈浩提议:“人数不多,吃掉他们。”
  黄子吉第一个响应:“对!吃掉他们。”
  毛泽东又补充说:“这两股土匪很少危害群众,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是武力解决好,还是收编好,大家可以仔细地斟酌一下。”毛泽东很注意民主,他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
  徐庶说:“凭我们的实力,吃掉他们不成问题……”
  第二天,在茅坪的宁冈保安团团部里,袁文才在一间较为讲究的房间里摆下一桌酒席。他今天好像换了一个人,显得很有精神。他看看天,时间已到了正中午,还不见要请的人到,心中不免焦急。他对着门外高叫一声:“陈慕平。”
  “来了。”随着声音陈慕平进到房里。
  袁文才对站在门里的陈慕平吩咐道:“去,看看请的人来没有。”陈慕平正欲出去,门外传来“来了、来了”。
  袁文才喜形于色,忙出门迎接。
  来人正是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他同袁顺一同进了院。
  袁文才把他请进屋内让到桌旁。龙超清22岁,本地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受党组织的派遣,以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回乡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以后建立了宁冈党支部,他任书记。前不久他根据党的指示招降了绿林好汉袁文才,成立了宁冈县政府保安团,袁文才任团长。这年1月,他改任宁冈县委书记。
  龙超清开玩笑地说:“袁团长为何如此破费?”
  袁文才轻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文书,你也坐下陪龙书记。”
  陈慕平顺从地坐下。
  袁文才对袁顺俯耳几句,袁顺走出并随手关闭房门。
  龙超清不觉一笑:“袁团长为何如此神秘?”
  袁文才平静地笑笑,挨着龙超清坐下,端起了酒杯。“来……”
  屋外的袁顺忠于职守地立在院中。大概是腿站酸了,在院中来回走动。
  屋内的龙超清放下手中的杯子:“袁团长,该露底了吧?”
  袁文才神秘地瞧着他:“古城来了一支队伍……”龙超清心中一动:“什么队伍?”
  袁文才狡黠地笑笑:“请你来就是为了这支队伍的事。你看……”
  龙超清喜出望外,这正是求之不得的事。当天他就出发了。
  文昌宫的初夜,凉风飕飕,同时又显得沉静。
  开了一天多的会议,毛泽东有些疲倦,正在院中抽着烟徘徊。
  张子清大步进来,到了毛泽东身边,小声告诉他:“毛委员,袁文才派人来了。”
  毛泽东一阵惊喜:“噢。来了几个人?”
  张子清:“来了两个,一个是宁冈县委书记,叫龙超清;一个是陈慕平,是他的文书。此人曾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受过训。”
  “他们在哪里?”
  “就在大门外。”
  “请他们进来。”
  “是。”张子清转身离去,不一会把人带进来。
  毛泽东热情的把他俩人让进屋内。落座后,张子清给他俩人端上水,放到他们面前的凳子上,转身退了出去。毛泽东急于要了解情况,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秋收暴动的部队,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请你们先谈谈这里的情况。”
  龙超清开始汇报情况……袁文才今年29岁。是1898年10月出生,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上过两年中学,因父亲病故只好辍学回家。由于受不了地主老财的欺压,一气之下就上了山,加入了绿林当了师爷,和头子胡亚春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升任为参谋长。由于他们昼伏夜出,专找地主和作恶大户作对,在当地很有影响,地主豪绅都害怕他。
  山上的王佐同袁文才是同岁,不过王佐比袁文才大半岁。
  王佐给地主放过羊,烧过炭,学过裁缝。后来投在了朱聋子手下,由于他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