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赵贞吉感同身受道:“整个风气不转过来,何谈大明中兴?”
两人对着叹了会儿气,赵贞吉道:“你也看到了,我家里就我跟赵安两个,就算雇两辆大车,也装不下这么多书。”说着一脸肉痛道:“这可都是些珍本、古本、甚至还有孤本,我可得给它们找个好人家,不然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沈默笑笑道:“大可不必,您没听说过‘大运河快递行’吗?”
“是干什么的?”赵贞吉问道。
“他们是漕帮成立的,专营商旅运输业务,分部已经遍布全国了。”沈默有些自豪的笑道。由不得他不自豪,当初跟马五爷合伙成立的车马行,随着市舶司的兴盛,也跟着兴旺发达起来。七年下来,分号已经开到全国两京十一个省,从业人员十几万人,并顺势整合了全国的漕帮、沙帮、船帮,形成一股强大的隐形势力。
当然,没人知道他家在其中占了一半的股份。
听了沈默的提议,赵贞吉颇为意动,但寻思了一会儿,却又摇头道:“还是算了吧,我就带一车回去,其余的拜托你送给国子监吧。”
“为何?”沈默轻声问道。
赵贞吉叹息道:“那些书,都是用下面人奉上的冰敬、炭敬买的,是受贿所得,我千里迢迢拿回去,又该如何处置?是摆着,还是藏着,心里都不能安生了,哪里还是宝贝,不过一块心病而已。”
沈默又劝了几句,见他态度坚决,便不再说什么了。
赵贞吉看看他道:“那些书来路不正,我就不送你了,送你一本我用自己的钱买的吧。”说着起身,拿个用红绸包着的匣子,送到沈默面前,笑道:“其实这本来路也不正,是禁书。”
沈默脑海中马上浮现出‘金瓶梅’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心怦怦跳着,打开红绸布,一看是个木匣子,再打开匣子,便见里面静静躺着一般泛黄的书籍,上面只有两个字道《孟子》。
沈默不禁大失所望,心说您老不会是中了谁的掉包计了吧?
“翻开看看,”赵贞吉看懂了他的表情,笑笑道:“看看扉页。”
沈默轻轻掀开扉页,便见上面印着一行字道:‘钱塘书局绍兴三年印。’这才低呼一声道:“宋本的?”
“不错。”赵贞吉压低声音道:“你拿回去看看,跟现行的《孟子》比一比,就会发现,现本的书中,足足少了八十五段!”
沈默已经是个地道的大明人了,自然知道在本朝,孟子先生是不受待见的……其实比起总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说话的孔子来,孟轲同志就是个以民为本的大愤青,当然不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
孔子的许多话,都是直接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的,比如最著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名言,历代统治者都是见之如见爹娘,那叫一个心领神会啊,绝对的身体力行、照此执行、坚定不移。
又比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简单说,就是人要是孝顺就不会犯上作乱,一句话便奠定了历代皇朝以孝治天下的基调。
再比如‘事君,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那就是教导臣子们要多奉献、少索取,更是让统治者们爽得不能自已,一直传到几百年后,甚至连外国人都奉为圭臬,一个叫山姆的大叔,便用他们那的方言,翻译这句道:‘别问国家给了你什么,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论他们文化程度高低,兴趣志向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爱孔夫子!
第五二三章 以民为本
与端庄稳重,符合统治者品味的孔夫子相比,孟轲兄就是个人见人恶的大愤青,据说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其实哪里是敬仰,不过是孔子说了他爱听的话,其实哪里是厌恶,不过是孟子说了他害怕的话罢了。
打开原版的《孟子》看看他老人家的言论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不用解释,对唯我独尊的皇帝来说,什么时候都是他自己最重要,如何接受这种说法?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好么,只要我对你不好,你就视我如仇寇?真是反了天了。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靠,弑君?朕没看错吧,老孟,你还有什么不敢说?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呜呀呀!来人呐,把这个姓孟的抓起来,朕要诛他九族,不,十族,一百八十族!!!
万幸的是,老孟已经作古两千年了,连骨头都找不到了,所以历代皇帝才没法怎么着他,而且诸位大佬虽然心里不爽,却碍着孟子亚圣的地位,勉强忍耐这些无比刺耳的言论。胸襟开阔,深谋远虑如唐太宗者,还以《孟子》为诫,写了《贞观政要》,警示自身与后代。
他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魏征对他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也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所以说,‘孟子之道,以民为本;恪守躬行,四海咸服;国泰民安,贞观之治。’
但轮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孟子老兄终于遭报应了。朱皇帝在当皇帝前,曾经放过牛、当过和尚,然后造反起家。没有文化、没有敬畏,对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他不像之前的皇帝,能买亚圣的帐。
公里公道说,朱元璋是历代帝君中,最为老百姓着想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但他受自己的知识层面所限,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哲学思想——他不知道,真正的哲学是对真理的阐述,哲学可以被消灭,真理却永恒存在。所以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借助世俗皇权。将孟子的印记磨灭,便可以消灭‘水可覆舟’的可怕现象。于是,他便做出了好比掩耳盗铃的可笑行为……
洪武二年,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草荠,则臣视君如寇仇’一句时,认为此话大逆不道,愤愤说:‘这话是教唆学习的人不要将君命放在眼里!’便仔细阅读孟子一书,发现了那些极其反动的言论,朱元璋怒不可遏,恨得牙根痒痒道:“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到我的手里,不扒了他的皮才怪!”于是下诏去掉孟轲配享的待遇,把他从孔庙中赶出去!同时在诏书中严令,如有劝谏者,以大不敬论处,并且让金吾卫当场射杀。
圣旨一下,满朝文武登时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便一面缓住朱元璋,一面各尽所能,改变皇帝的想法。
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在午门前跪谏,时刑部尚书钱唐袒露着前胸,用车拉着棺材入大内死谏,当场中了一箭,但钱唐依然大声道:“臣我能够为维护孟子的名誉而死,就是死了也光荣!”朱元璋终于感受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也被士子们无惧生死的气势,不敢同时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于是命太医为钱唐医治箭伤。
见皇帝态度出现动摇,大臣们纷纷上本,请求改变旨意,钦天监也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这给了朱皇帝台阶下,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而后几年相安无事,大伙也把此事忘的一干二净,只当皇帝发了次神经。可谁也没料到的是,朱皇帝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朱元璋压根没忘记对孟子的憎恨,只不过他在杀大臣,杀王公、杀武将、杀勋旧、杀官员,杀得不亦乐乎,没工夫理会已经作了古的孟轲老先生。
但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朱皇帝环顾左右,发现已经杀无可杀了,群臣匍匐在脚下,他的喘息声稍粗,山河都瑟瑟发抖。不禁志得意满,觉着这下没有自己斗不过的敌人了。于是干脆颁下圣旨,直接取缔《孟子》这本书——任何阅读、讲授、传播、印刷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不仅会被依法取缔,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大臣们说,不行啊,您最推崇的朱圣人,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您也早颁下圣旨,将四书定为天下读书人的唯一教材。这事儿可不能出尔反尔啊。不然就是陛下的英明,否定朱圣人的正确,对天下臣子和读书人来说,都是很严重的。
朱元璋一听,觉着也有些道理,便一拍脑袋发话了,出个删节版吧,便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句子,统统删掉了,整出一本阉割版的《孟子》,在全国范围发行,作为士子们的指定教科书。
更是严禁各级考试,不准超出教科书范围,谁要敢用禁句出题,哼哼,后果你知道的……
在大臣们不懈的斗争下,到正德年间,禁锢已经渐渐松动,连皇帝都不把这个当回事儿了,只是碍于祖制,还一直用《孟子节本》作教科书罢了。
不过轮到嘉靖当皇帝的时候,他得位不正,处处高举太祖爷的大旗,对孟子的态度也无比严厉起来,将刚有抬头的卫道士打压下去,所以近二十年的读书人,鲜有知道《孟子》还有完整无删节版的,是以当赵贞吉才会献宝似的将那本宋版《孟子》拿出来。
沈默虽然早就在唐顺之那里稔熟了孟子全文,但此刻的惊讶却全不是装出来的——他不知道向来道学的赵老夫子,为什么会把这本禁书拿给自己?
赵贞吉却以为沈默是少见多怪,便低声道:“这个书在正德年间,其实是可以买到的,只是到了近几十年,锦衣卫查禁的严。寻常人见不到了。”
沈默点点头,轻声道:“大洲公,您给我这本书,不只是为了让我收藏吧?”
“当然不是。”赵贞吉摇头道:“书是用来看的,藏着喂蠹虫吗?”
“这个……”沈默不知该怎么说了,想了好一会才,才吞吞吐吐道:“您不是最注重道统的吗?怎么让我看‘禁书’呢?”您最注重道统,就是‘卫道士’的委婉说法。
“什么是道统?孔孟之道也!”赵贞吉正色道:“身为儒家子弟,精研《孟子全篇》,就是恪守道统!”
“那祖制呢……”沈默轻声问道。
“祖制?”赵贞吉的表情一下黯然起来,沉默良久才缓缓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吾取道统而舍祖制。”说着抬起头来,面色深沉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国家是怎么了?为何我泱泱天朝,内忧外患连绵不绝;天灾人祸层出不穷,看似强大,实则中干,连小小的倭寇也对付不了,连自己的百姓也无法养活。我相信,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沈默缓缓点头,听赵贞吉继续道:“如果出了岔子,那一定是我们这些当官儿的出了问题……地方上的官员,只知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京城里的官儿们,只知道党同伐异,争权夺利,整个官场乌烟瘴气,百姓自然民不聊生,国家焉能不出乱子?”
“难道我们以儒家治理天下,真的错了吗?”赵贞吉缓缓摇头,坚定道:“不!孔孟之道已经传承两千年了,历史早已证明,但凡君臣恪守,便可迎来治世,乃至盛世……所以我相信孔孟之道不会错,错的是我们这些学生没学好。”
沈默点点头,他不禁要对赵老夫子刮目相看了。这才是真正的卫道士。
“后来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儒学又叫孔孟之道,因为是孔夫子和孟夫子共同的道统,孔不能离开孟,孟也不能离开孔,一旦分开,也就不是完整的孔孟之道,就是假儒学了!”赵贞吉的声音逐渐洪亮起来,有直抒胸臆的快感,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传授治人者治人之道,孟子教治人者以民为本,两者缺一不可……不懂‘治人之道’,就不会驾驭臣民,国家没有秩序,君主没有权威,是会出乱子的;不懂为何要‘以民为本’,就会视黎民为随意践踏的草芥,国家更会出乱子的!”
“之所以跟你说这些,是因为国子监早晚是你的。”赵贞吉起身拱手道:“拙言,拜托你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如果觉着真有道理的话,希望你能对太学生们讲一讲,哪怕不直接说,只是潜移默化,也是功德无量的。”说着又一抱拳道:“如果将来你掌权,还是该好好听听孟夫子的教诲,有点敬畏之心,这官儿当得就坏不到哪去;懂得爱惜人民,不管做什么,都能问心无愧。”
沈默闻言深深鞠躬道:“学生受教了……”
“拙言,相信我,吾道不孤!”赵贞吉扶他起身,有些动情道:“许许多多人都在思考,大明到底怎么了。我虽致仕,但并不打算回老家,而会在各地讲学,宣讲孟子的精言大义。”
沈默点头道:“我会尽量帮您去除麻烦的。”
“放心,我好歹是礼部尚书出身,他们不敢真动我的。”赵贞吉笑笑道:“要是真动我更好,我只怕闹不大呢,闹大了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将那本《孟子》用丝绢包好,小心收在怀里,沈默便要告辞了,赵贞吉起身送他,突然说一句道:“有些事情,你看到感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沈默愕然,不知他这话什么意思,再要问时,赵贞吉却笑而不答,只是道:“时候不到,等到时候就知道了。”沈默听了不禁苦笑,这真是报应不爽,自己刚刚这样忽悠了高拱,想不到隔天就被别人忽悠回来了。
赵贞吉毕竟是个实诚人,见他憋得难受,便又说一句没头没尾的道:“高拱这个人,不会两面三刀,虽然脾气暴躁,却是可以信任的。”
再问,赵贞吉三缄其口,彻底拒绝回答了。
让三尺留下来接收书籍,送去国子监,沈默自己则揣着那本‘禁书’,先走一步了;跟高拱请假,两个时辰就是两个时辰,迟到一会儿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让人实在难以接受。
第二天,赵贞吉便启程离京了,据说很多徐党的人,还有无党派官员,都去十里长亭相送。有人说,看你这个人怎么样,不能看在位上时,因为别人敬的是乌纱,是官位,而不是你这个人……换成另一人坐上你的位子,也一样会让人捧着、敬着的。
现在赵贞吉下野了,还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念着他,不惜得罪权贵也要送他,那才是单纯对他本人的敬意……做官只是一时,做人却要一辈子,赵老夫子虽然官场失意,但人生绝对是成功的。
不过沈默没有去凑那个热闹,昨日已经去送过赵老夫子,再去就是矫情了。所以他稳稳当当坐在办公房里,想要检查检查自己的教学大纲,但发现很难看得进去,因为只要一静下心来,马上就有一句句的孟子语录浮现出来。
沈默知道这些言论不合时宜,教给学生们会有麻烦的,但‘以民为本’的政治诱惑实在太强了,让他有铤而走险的阵阵冲动。
‘这是怎么了?’沈默使劲拍拍脸,让自己清醒点,自问道:‘赵贞吉给我这本《孟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跟我非亲非故,且还刚刚冰释前嫌,为何对我如此看重?难道真因为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沈默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根本不是赵贞吉欣赏的类型,就算要传道授业,他也该找张居正,而不是自己这个‘外欲浑然’的家伙。
“有阴谋啊……”想着想着,沈默竟不小心轻声说出来。
“什么阴谋?”便听高拱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沈默吓了一跳,赶紧强自镇定道:“呵呵,大人,我在想东南的局势,对倭寇的举动有些看不清。”难为他脑子转的这么快,高拱这才没察觉,还顺着沈默的话头道:“唉,说起来都是王本固那个蠢货干的好事儿!”说着哂笑一声道:“堂堂大明,竟要用践踏自己的信用,才能逮住倭酋。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不仅治不了倭寇,还让朝廷信义全失,实在是得不偿失。”
沈默笑笑,没有接下去,而是起身拱手道:“大人快请进,您有事儿叫我一声就好,干嘛要亲自过来呢?”
“哦,我是刚从翰林院回来,”高拱笑道:“就顺道拐你这儿来了。”
“看大人高兴的样子,看来是有好事儿。”沈默也笑道。
“呵呵,”高拱笑笑道:“是不是好事儿,要看你怎么看了。”
“关于我的?”沈默轻声问道。
“对,”高拱点头道:“按规制,王府应该有四名侍讲,但现在裕王爷都只有三名,翰林院得再推荐两名过去,今天他们询问我的意见,我便推荐了你。”
第五二四章 炼丹
玉熙宫的炼丹房中烟火缭绕,那是从一个七尺高的紫铜吞兽炼丹炉里发出来的。大热的天,十六个身穿青色道袍的道士,按照太极八卦大阵围炉而坐,而在阴阳两阵眼处,赫然坐着大明嘉靖皇帝陛下,和陆炳陆太保!
一个头戴紫金冠、身着杏黄袍、脚踏逍遥履的中年道士,站在阵外紧张的注视着熊熊的火苗,他这身装束可不得了,那是礼部尚书衔的护国天师才能穿的。整个嘉靖朝,第一个穿的是邵元杰;第二个是陶仲文,自从五年前陶仲文归隐龙虎山,便空悬了数年,现在终于有了新的主人。
要说这位新天师,可是开天辟地、改朝换代的一位,他竟然打破了龙虎山一系对天师之位的百年垄断,以山东崂山上清宫道士的身份,登上了天下道教总首领的位置……凭得自然自然不是陶仲文的青睐,而是一手扶鸾起乩的绝活!
他就是蓝道行,嘉靖三十四年来到京城时,还是个饭都吃不上的落魄道士,阴差阳错遇到了沈默。在其帮助下好容易才进了天师府,成为一名不受重视的外围弟子。
也该当他发迹,不久后陶仲文便生大病卧床不起,只好让弟子们轮流进宫服侍皇帝……当然,为了保持龙虎山一脉的正统,他只派出身天师道的嫡传弟子去,像蓝道行这种后娘养的,是一百年也排不上队的。
蓝道行很生气,倒不是因为捞不着进宫见皇上,而是他最恨这种厚此薄彼、任人唯亲的师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