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唐盗帅 >

第309章

大唐盗帅-第309章

小说: 大唐盗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当初杜荷将李建成所储蓄的黄金、白银一并上交的情况一样,李世民知道杜荷这一举动,完全是没有任何私心,心中自是感慨。
  杜荷却不以为意,他并非是守财奴,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根本不愁吃穿,钱对于他来说只是数字,没有任何的意义。捐与不捐,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根本没有在意。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募捐的办法。商人重名,可以通过校园立碑的形势,让各地富商捐款,以此来弥补剩余的数额。
  李世民只是看了三篇就已经觉得热血沸腾,当即也不再理会杜荷,继续往下阅览。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64章 房遗爱请罪
  接下来的一些,都是后世存在且常见,在唐朝却还没有出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大多都如义务教育一样,人人耳熟,只要稍作解释就能明白。
  这也是杜荷理想中的制度,简单易懂,不复将律法杂化,清清白白的让人明白,让人理解,让人遵守。
  不像后世的大多制度,迷迷糊糊,有利时人人出来认领,有害的时候,就推卸责任,一句有关部门就将问题给解决了。到底有关部门是什么玩意,天知地知,反正那些被害者是一无所知。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的目光远远胜于他人,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每每开口询问,都问到了点子上。
  杜荷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总结出来的答案,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盘意会。
  一本书,十六万字,李世民欲罢不能的看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与杜荷针对这一本超时代的书籍,废寝忘食的讨论求解,直至黄昏,方才翻过了最后一页,合上了书本。
  李世民闭眼深思,脑海中源源不断的都是书本中的要点,“此书奥妙,朕如此认真的阅读,竟然无法全窥其中神妙,便是称之为‘奇书’都算是对于此书的亵渎……”
  他深深的看着杜荷,眼中闪着难以言语的异彩,道:“贤婿啊,这些真的是你所写的?太不可思议了……”他说到这里,都不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了。
  杜荷暗叫“惭愧”,书中的知识点,全是后世的精华,放在前世,自然有着异样震撼,心中也准备好了说词,点头道:“一字一句,确实是小婿所写。不过其中大部分是沿用了他朝的制度,取之以长,避之以短,总结出来的……”杜荷这里的他朝说是宋朝、明朝以及天朝。
  但此刻在李世民的耳中自然认为是唐朝以外的国家。
  李世民的目光并不短浅,他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上除了大唐,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也许比不上大唐强盛,但也有可可取之处,也没有多问,接受了这个说法。毫不为意的认可了这些制度的存在。
  杜荷也暗自赞叹,心道:“岳父大人便是岳父大人,这股海纳百川的气度,时非他人可比……”
  这正是李世民最明显的长处之一,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多姿多彩。整个大唐王朝虽然号令四夷,但绝不妄自尊大。他们有虎视天下的力量,却能够很谦虚的吸取着周边诸国的长处,用来壮实自己。
  故而杜荷说“沿用了他朝制度,取之以长,避之以短”,李世民非但不觉得吸取他国的制度是一件耻辱,反而觉得取长补短是理所当然。况且杜荷终究太过年轻,所在职位又很少接触这些律法知识,即便再如何的天资过人,也不可能创出如此多的制度。能够将这些吸取他朝之长,与长孙无忌一样,写出一本如此了得的律法书,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
  “陛下,是否可以用膳?”到了规定的时间,负责伺候饮食的内侍向李世民请示。
  李世民一望天,方才知道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遂然点头道:“去准备吧……”说着又对杜荷道:“你也一起来,朕好久没有与你开怀畅聊了……”
  杜荷笑着从命。
  饭桌上,李世民让人拿出来珍藏许久的葡萄酒。两人又针对制度,展开了互谈。
  酒酐耳热之际,李世民突然问起了杜荷关于未来储君的事情。
  “至君集谋反,承乾被贬之后……魏卿家与褚卿家等,常劝朕早日立储。对于这等大事,朕想听听贤婿有什么见解……”他漫不经意的问着,但那双眼睛却是灼灼有神的看着杜荷。
  立储,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
  秦始皇是何等威武,灭六国,逐匈奴,雄视天下,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仅存不过二世。隋文帝杨坚,那是何等了得,结束了数百年的动荡,统一天下,可还是二世即亡。
  两者皆因未来皇帝之过,促使偌大的王朝,毁于一旦。
  对于王朝的未来,那是每一个皇帝都无比重视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不例外。因为他自己是依靠非法手段取来的皇位,对于这种事情,更加的在意敏感。他希望大唐王朝能够流传百代,更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走他的老路,用武器对付自己的兄弟。
  所以在立储一事上,很是犹豫,向来处事决断的他,在此事上意外变得优柔寡断,拿不定注意。
  杜荷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故而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杜荷见惯了处事果断的李世民,这时见他左右为难,心中也是暗叹。人谁无情,如历史上记载的一般,在李承乾被贬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李世民是举棋不定的。有意李泰,有意李治,也有意李恪,在立了李治之后,又有立李恪的想法,最后还是定在了李治身上。
  这种举棋不定的作风,显然是与李世民平素的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杜荷沉吟了片刻道:“这是岳父大人的家事,小婿实在不好过于干涉。但小婿觉得,立储既然是国之大事,关系整个王朝的未来。那更加不能着急,应该认真的,好好的从诸位王子中选择一位最适合的。岳父大人正当壮年,还有大把的年华,成就一番辉煌,何必急在一时?”
  李世民认同的点了点头,也不再细问了。
  酒足饭饱,杜荷告辞离去。
  李世民话有所指的提醒道:“明日朕会在朝堂与群臣商议细节,你最好做足了准备,小心一些……”
  杜荷会意一笑,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再一次感慨武媚娘的了得。
  他写的《律书》与长孙无忌的《律礼》在后半段有着严重的分歧。
  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果自然是需要经过一番龙虎之争,方才能够判断谁胜谁负。
  李世民这里并没有表示杜荷的观点胜于长孙无忌,当然也没有表明长孙无忌的观点,更加高明,只是选择了沉默。
  毕竟李世民是皇帝,作为一个皇帝,要评价是非对错,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一诺千金,不会随便开口表面观点,直到重臣商议出一个对错,他才会做出最后的选择。
  杜荷与长孙无忌的分歧就如吵架的公婆,双方都有道理,但究竟那个观点正确,实在难以分清。
  李世民已经料到明天的朝会上必然会有一番热闹,所以让杜荷多做准备。
  这里固然有鼓励的话,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那则表明李世民默认了杜荷与长孙无忌的这一次争斗。对于这种因政见不和而引发的良性争论,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还是很乐意见到的。不但认可,反而以期待的心情,盼望明日的到来。
  当然,如果杜荷没有听武媚娘的劝,继续用他的老方法,结局绝对不会如此的和睦。
  就如武媚娘说的“无意引发纷争,与有意引发纷争,是两回事”。
  用注记的方式,针对性实在太严重了。现在的杜荷是属于无意引发纷争,李世民自然无怪罪之理。
  胜负就在明日……
  杜荷离宫,这刚一出宫,便听到了熟悉的叫唤。
  “公子,公子……”
  杜荷寻声望去,却是自己府上的管事之一。杜荷早已当家作主,依照正统的叫法应该称之为“老爷”,但杜荷因为年少,不喜欢这个称呼,依旧让府中上下佣人称呼自己为“公子”。
  杜荷好奇的迎了上去,“怎么了沈叔?”
  沈叔的父亲是蔡国公府上的总管,他本人叫沈丘,因为杜荷自立门户,沈丘被杜如晦派到杜府来帮助杜荷,搭一把手,给他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身旁调用。沈丘有些着急道:“房家二少爷已经等了一个下午了,好像有什么急事,坐立不安的,有什么事情,问他也不说……夫人让我在这里等候公子,告诉一声。”
  杜荷表示明白,没有迟疑,翻身上马,即往府中赶去,心中想着是不是房遗爱闯了什么祸了。
  回到杜府,房遗爱在大殿上来回走动,心绪不宁,目光不住往殿外望去,见到杜荷的身影,神色微变,忙快步上前,想要说什么,却又难以启齿,犹豫了片刻才道:“老大,对不住了……”他哭丧着脸,将与李恪会面的事情细细明说。
  原来在别了李恪之后,房遗爱坐立不安。他对杜荷尊敬无二,违背了誓言,心底觉得做了叛徒一样,极不好受,他想了很多,甚至想过杜荷可能会因此与之绝交。有心瞒下此事,来个神不知,鬼不觉,但他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决定自首,将一切说明。
  房遗爱偷偷的瞧了杜荷一眼,也怕他与自己划地绝交,心中忐忑……
  杜荷先是一怔,随即笑道:“说就说了吧,这不怪你,重情重义,并非坏事……”说着,他有着迷茫的挠了挠头。
  原本就有些云里雾里的未来储君,这一下,就更加茫然了。
  虽然他并没有告诉房遗爱李世民立储的关键,但却透露了一些消息。
  如果李恪能够察觉这个关键,那么他便有了与李治一较高下的条件……
  未来的皇储,更加不好判断了。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65章 朝野震动
  其实杜荷一直不参与皇储之争,也是有些理由的。因为他知道最后继承皇位的将会是不争的李治。对于李治这个皇帝,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固然是无法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可称一句有为之君,那绝不是夸赞。
  对于他将来的继位,杜荷并不抱以反对的态度。因为杜荷知道,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就算放眼整个华夏,也就是那么几个,不可能指望未来的大唐皇帝都跟李世民一样能干。
  历史上李治干的不错,虽然他在性格上有些暗弱,但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一手打造的“永徽之治”,也被誉为有贞观遗风。由他来做皇帝,就算无法做到与李世民这般,君臣和谐,让大唐王朝日新月异,可将大唐维持现在的情况,却是不难。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难。李治之能,守住大唐江山,是绰绰有余的。
  杜荷心底认同他的存在。
  如果李治是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之类的人。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杜荷也要干涉其中,不让他败坏大唐王朝。
  如今因为房遗爱的说漏嘴,透露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可能导致李恪的上位。
  最先杜荷觉得有些迷茫,不知大唐的未来将会落在谁人之手。可转念一想,却笑自己多心。
  李恪上位又如何?
  李恪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李世民说他因果类我。《旧唐书》中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毛主席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也表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李恪给杜荷的感觉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好人物,是一个有为之人,他做皇帝,未必就会输于李治。
  既然李治行,李恪也可以,那何必计较他们两人究竟谁能继位呢?
  心念于此,杜荷心中宽慰,也不再深究了。
  至于房遗爱脸上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对于此事,杜荷最开始心底还是有些介意的,但一想房遗爱没有瞒下此事,上门请罪,也表明了他的心意。朋友之间,应该体谅一下,也就看开了,反而改劝他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房遗爱见杜荷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替自己着想,更是感动,心中的愧疚,反而更加盛了。
  杜荷好说歹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劝住了房遗爱。
  “咕咕咕咕……”
  杜荷耳中听到了一阵雷鸣声,目光落在了房遗爱的肚子上。
  房遗爱尴尬道:“老大入宫,我心里不踏实,嫂子给我准备的晚餐,但我心中藏事,吃不下……”
  杜荷知道房遗爱是性子,笑着让人重新准备食物。
  心细的长乐在劝说房遗爱无果之后,已经让厨房将房遗爱的那一份热在锅里了,直接端上即可。
  招待了房遗爱,杜荷这才回到了书房静思。想着如何去打明天的那一战。他根据后世写的新法,没有什么好考虑的,那些便是因为在历史上实用,才衍生的制度。
  唐朝文武大多都是有见识的良臣名将,这些制度应该不会引发多少争论。真正让杜荷重视的还是后段部分与长孙无忌《律礼》中起矛盾,争论最大的地方。即便是杜荷,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胜过长孙无忌。
  因为这一次,他的对手不仅仅是长孙无忌一人,而是整个受到儒家熏陶的文臣。
  李世民也不认为杜荷能够取胜,故而才有了鼓励一说。
  杜荷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看着由自己编写的律,口中囔囔念着:“讼师,律师……”等字样。
  养精蓄锐了一夜,杜荷一大早,穿上了整整齐齐的官服,走在了早朝的路上。
  群臣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先处理了当天必不可少的要务,让内侍端上了一个木盘,盘中陈放着数十本书籍,正是杜荷昨天逞上的《律》。为了今日,他昨夜便让朝中负责印刷的机构,以活字印刷术,临时印了数十本,以作讨论。
  “这是小杜爱卿自我编写的《律》,朕看了大受启发,叹为观止……有许多独特的想法,连朕都闻所未闻,妙不可言”他昨天已经三次细读,每次都有一番认识感受,此刻依旧对于这本书,给予了无数的赞赏之词。
  长孙无忌听了瞳孔一缩,大唐律法,大多由他制定,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杜荷涉及此项,无异于在他的虎口中夺食。这种举动,本就难以释怀,更何况还得到了如此赞誉……
  不动声色,漫不经心的瞄了杜荷一眼,用眼神示意那些与他交好的公卿大臣,打算与杜荷一斗。
  他是文臣之首,最先拿到了《律》,如弥勒佛一般的脸庞,自始至终都露着笑意,但随即他却笑不出来了。
  在律法一道上,他的干略胜于朝堂上的每一个人。什么制度,可行不可行,他心底有着自我的一套标准。
  只看了第一篇,长孙无忌彻底呆住了。这第一篇是官员的审核制度。因为科举制度的诞生时间短,虽然被称为盛于唐朝,但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就如当初,进士出身的才子需要依附长孙涣,为他在青楼卖弄文采泡妞一样。
  如果科举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也不必发生这类事情了。
  杜荷这里采用宋明朝的任官制度,在他们那个年代,科举已经成形,规章制度,自然是要胜在逐步摸索的唐朝许多。条条款款,让长孙无忌无话可说。这一刻,他清楚,自己制定的官员的审核制度,与杜荷的相比起来,相差大多了。被他取而代之,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一时间,长孙无忌都不敢往下看了。第一篇就是如此,接下来的十数篇,岂不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长孙无忌的心脏,忍不住的“突突”跳动。
  其他文武大臣也不住的发出阵阵惊叹,往杜荷的眼神,也变得格外重视。
  尤其是第三篇“义务教育”,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魏征惊喜若狂道:“好一个义务教育,此法施行,不亚于昔年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将文化传于大众,必能使得我大唐人才源源不绝……”
  褚遂良也幸喜道:“教育乃国之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小杜大人这话说的太好了,警示名言,警示名言……”
  他们都是文士,想这种利于天下读书人的制度,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不过有喜有悲。
  朝中那些与世家联系一起的大臣,一个个都惨白着脸……
  似乎悲惨的命运,正在等候着他们。
  义务教育一旦推广,他们世家的优势将会大幅度的削弱,加上先前合理的任官制度。世家想要称霸中流阶层官员,已经不太可能了。
  他们想要拒绝,可一个个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
  毕竟能够站在这朝堂上的,没有一个是那种蠢笨之极的人物。
  义务教育给大唐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拒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陛下,这义务教育,确实利国利民,只是动静太大,臣担心国库不足,好事成坏事……”出班提议的是卢家的一位谏官,他也不敢当这出头鸟,只是迂回着想要否定这一制度。
  “不然……”根本无需杜荷说话,耿直的魏征第一个就站了出来,“我大唐税收,有所出,有所入,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利民之事,便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克服。哪怕国库真的不足,也需想方设法,节俭开资,将这义务教育落实下去……”
  魏征这一番话,登时引起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那谏官一件劝说不成,也灰溜溜的退回去了。
  接下来的条条款款都在群臣的商议之中。
  杜荷作为当事人,反而没有什么说话的余地了。
  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实在是因为写的太好的。满朝文武,来来去去的都是赞叹声,没有几个反对的。个别有着不同意见建议的,还没有等他开口解释。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这一类大臣给挡回去了。
  杜荷总不能跟他们一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只能呆在一旁做个哑巴了。
  一般来说,这种新制度,都会引发争论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真理在实践辩论中诞生。
  只是杜荷沿用的制度,早已经过了这道程序。已经在实践与辩论中,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不敢说完全的正确,但绝对不可能出现很大纰漏的。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即便是长孙无忌这种律法上的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只能沉着脸,暗自焦虑,心道:“这杜荷究竟是什么人物,这般了得……”他发现自己研究律法,数十载,还比不上杜荷这个毛头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发现杜荷大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