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历史上的多尔衮 >

第10章

历史上的多尔衮-第10章

小说: 历史上的多尔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一个人飘着。
  孝庄皇太后的灵位为什么会飘着呢?曾经有过这么一种说法,七十四周岁的孝庄皇太后按照祖制要运到关外的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当孝庄皇太后的遗体的棺椁走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沉重异常,一百二十八名杠夫被压得抬不起来。晚上,康熙帝做梦,说这个孝庄皇太后跟他说:“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子棺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当然这是野史。
  但是正史中是怎么说的呢?正史中还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查阅《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这卷讲的都是后妃,《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后妃列传孝庄文皇后传》记载,她在死前给他的孙子康熙的遗言是这样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汉语,就是说,她说,太宗文皇帝已经死那么多年了,他那棺材已经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要为我轻易地就把他打开,没有必要。而且,我心里头天天就惦记着你爸爸和你,我儿子和我孙子,你就把我埋在你爹那个坟旁边,随便找一块地儿就得了。哎,问题在于什么,这个康熙还挺听话,孝庄皇太后死了三十五年之后,直到康熙死之时,他都没把他的奶奶安葬。那棺材就一直搁在地面上,就没有入土为安,三十五年啊。我们人尽皆知,稍微看一看,看一点《清史稿》的人,我们都知道,康熙对他的奶奶那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远比顺治跟他妈孝庄深厚。那么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够不把自己的奶奶入土为安呢?他这中间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下决心,你不管她埋哪儿,先把她埋了啊?三十五年,直到他死三年以后,他的儿子雍正帝继位三年以后,才把她安葬在孝陵外面,清东陵的外面。而怪怪的是把这个陵起名叫昭西陵。昭陵就是皇太极的陵,那在沈阳了,这昭西陵在清东陵的外面,算怎么档子回事呢?真像她说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举妄动?”真的是那样吗?
  就在此前一年,皇太极的另一位皇后就是孝庄的姑姑去世,就把皇太极的棺椁给撬起来,入土为安了,把皇后搁在那里头了,这是前面。后面我们再说一个,那比这个,这才三十几年啊?我们还有一个更长的例子。您想,1861年,咸丰帝病死,1908年,咸丰帝的妻子慈禧太后病死,四十七年都撬开,入土为安了,她与前面不对,与后面也不对,前面也有过死过许多年埋一块儿,后面有死过比她长过许多年埋一块儿?为什么她这个陵,就不埋在一块儿,而且她这个孙子就不敢给她埋呢?而且最后她这个重孙子给她埋,还单单给她建一块儿,把陵圈子给她围起来让她放在外面?这肯定不对。
  而且满大清朝所有的妃子都在陵圈子里面,只有她这么一位号称皇太后,辅佐三帝,皇太极、顺治、康熙,她自己却如孤魂野鬼一般,飘在风水墙外。您拿什么来解释这件事?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随着满洲人汉化程度的加深,随着她对汉民族文化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她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看顺治皇帝的本记,看看康熙的本记,这两个人汉化程度是非常深的,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盘接受。
  还有一段时间,孝庄皇太后说,我心恋汝父子。不对的,顺治皇帝死去十年,在这十年间,孝庄皇太后没到他的儿子陵前看过一眼。拒绝看,为什么?两个人生前的时候,就到了不说话的地步。为什么不说话?顺治帝汉化程度太深,他觉得我这个妈怎么能够这样呢?丢人现眼!他一小孩子,不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一点。是他恨他妈,哪儿有妈恨儿子的?最后第十年头上,康熙帝跟他的奶奶说,您看看我爸爸去吧。这样,由康熙说情,孝庄皇太后才走了一圈孝陵,“心恋汝父子”,这话不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不埋在那里面,肯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她自己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孙子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重孙子最后给她埋了,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什么样的仇恨让你不能埋啊?自己的奶奶,祖奶奶,至于的吗?这中间,能够解释的只有太后下嫁。这种说法,能够解释得通,因为你不是他妻子了。而你这个丈夫怎么样?他的坟被刨了,没地儿搁你了,你就只能孤魂野鬼一般地飘着。
  第七个论据,有人见过铁证,太后下嫁诏。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这篇文章中写到,1909年,他父亲刘启瑞任内阁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的档案,曾经得到过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文章说,刘启瑞同时还见到了《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文。这是一个重要信息。看来真的有人看到过太后下嫁诏书。世上如果果真的有这个太后下嫁诏书,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就不用我们去考证了,那无疑就是太后已经下嫁的一个铁证。问题在于,真的有这么一个诏书吗?这个诏书在哪儿?现在还在吗?它是在现在的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还是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还是流落到其他的什么地方,但愿有人能够找到这个太后下嫁诏书。到那个时候,很多考证太后是否下嫁的人恐怕就都失业了。
  论据八,是《红楼梦》里面的提示。有人觉得,《红楼梦》跟太后下嫁没关系吧,我也觉得关系不大。但是我现在在介绍,认定太后已经下嫁人的观点,这不代表我的观点。他认为这《红楼梦》里面的一些描述,也从侧面支持太后下嫁。有一个学者叫王梦阮,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索引》。他解释说,《红楼梦》里有个人焦大,这个焦大骂人,骂这个贾家,《红楼梦》这里面贾家除了门前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没有干净的,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很多人解释说养小叔子指的是什么呢?说的是王熙凤跟贾宝玉不干净。但是,他这儿说,不是那么回事。他名义上是骂这个,但实质上说的是孝庄与多尔衮关系不干净。这是王梦阮的解释,他还解释说,不有个元妃省亲吗?元妃省亲那整个的过程讲的实际上就是太后下嫁的这么一个过程。那里面不是还有个张道士吗?这个王梦阮认为,那里面张道士是代替名人出家的。王梦阮解释说,这个张道士就是替谁出家的呢?就是替多尔衮出家的,这个荣国府就是多尔衮的府第,睿王府。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离奇,有点离题太远,但是也不失为一种考证,虽然很多人不相信,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想,太后下嫁这个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谁都想把各种事与它联系起来,从这个方面应该说,太后下嫁这个事太深入人心了。关于认为太后已经下嫁的人的观点,主要是这上述八个方面。
  那反对太后下嫁的人,他们是怎么考证的呢?
  我们接下来介绍第二种观点,孝庄皇太后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清白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上述八个方面的论据进行了一一的批驳,还举出了一些新的证据证明,的的确确是没有下嫁。我们这里首先介绍他对于第一个论据的批评。第一个论据是说为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他们认为,要想论述孝庄皇太后是清白的,历史还得拉回去。得从1643年皇太极去世那天说起。
  他们认为,孝庄皇太后是当时满、蒙两个民族中一个杰出的巾帼人物。前提是,孝庄皇太后和她的姑姑她的姐姐三个人,要结成同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深深地知道十七年前的教训。这个十七年前,是指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被迫殉葬一事。当时,努尔哈赤的所有的妻子都随同殉葬,一个不留。这个事,孝庄皇太后和她的姑姑她的姐姐一定是对这事记忆深刻。她们一定会很有防备,她们非常清楚,随着皇太极的去世,下一个肯定是自己姑侄女三人随之殉葬。如何避免这种殉葬现象的发生?他们认为,当时的孝庄皇太后,与她的姑姑、姐姐已经结成同盟,她们知道她们有一个优点,是十七年前多尔衮的母亲不具备的。多尔衮的母亲来自女真,她们与努尔哈赤是同一个部落,而自己的姑侄女三人是来自蒙古,她们是满洲人的同盟军,她们三个人如果殉葬的话,那么很容易就出现另外一种现象,蒙古人离心离德,背叛满洲,那样就会出现什么?明朝与蒙古人合作,夹击大清的现象。所以,她们三人首先知道,她们三个人一定不会死,一定不会重蹈十七年的覆辙。在这种情况之下,三个人一定要拥立我们三个人的后代,惟一的后代—爱新觉罗福临当皇帝。所以,这些人认为,孝庄皇太后在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求得自己的母亲这个家族蒙古人的全力以赴的援助。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地与正镶两黄旗达成同盟。
  他们认为,经过皇太极在位十七年的苦心经营,两黄旗的实力大增,在满八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人们经常说,不管是豪格当了皇上也好,顺治帝当了皇上也好,两黄旗的位置不能变,不会变。其实这种考证是错误的。因为什么?两黄旗是豪格的父亲的,皇太极的。而豪格自己掌握的却是那个正蓝旗。他们认为,按照以往的规矩,如果豪格上台,一定会把正蓝旗放到首位,一定会再次发生换旗的事情,两黄旗的地位一定会下降。如何能够保证两黄旗的地位不下降呢?他们认为,在这个时候,两黄旗的大臣鳌拜、索尼等人,自然会与孝庄皇太后等人结成同盟。所以,他们在拥立豪格之前,就已经结成同盟。他们对于支持豪格当皇帝是有一个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豪格继承皇帝之位,但是必须指定福临作为太子。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他考证是说什么?两黄旗的地位,举足轻重。孝庄皇太后如果想拉拢谁的话,肯定不会拉拢多尔衮,肯定不会倒向豪格。如果孝庄皇太后想拉拢别人的话,肯定是拉拢两黄旗的大臣。他们认为,事后的历史恰恰证明,由于孝庄皇太后与蒙古人,与满八旗的两黄旗结成同盟,才最终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胜利,宫廷内争的胜利,她成功地挫败了豪格、多尔衮,由自己五岁的儿子继任。他们说,这个五岁的儿子继位以后,孝庄皇太后后来的作为,必然是继续巩固自己的母族蒙古人与两黄旗的同盟,而绝不会偏向于多尔衮。
  那我们说,孝庄皇太后是这么想的吗?他们考证认为孝庄与多尔衮是清白的,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姻亲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这种考证对吗?他们中间还有哪些考证呢?他们的考证有道理吗?孝庄皇太后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
  第二十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五)
  对于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正方认为,哥哥死了,兄弟自然就要娶自己的嫂子,这种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么反对者认为呢,这个不对。不应该出现这种事情。我们可以考虑,皇太极他有很多弟弟,他也不是就多尔衮一个弟弟,所以反对者认为,即使满族人有这个习惯,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那你也不能证明,皇太极死了以后,就一定是由多尔衮来娶孝庄皇太后,而且呢,还有一个问题,也不一定能够证明,孝庄皇太后就一定非要嫁给多尔衮。
  而且我们可以做另外一个论据,弟娶其嫂,满族有其旧俗,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来论证,孝庄皇太后就一定会下嫁,这个旧俗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毕竟它已经入关。入关以后,它这个旧俗还能保持多长时间呢?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不对,对于他们的考证,我觉得是很有道理。
  紧接着,反对者们又开始进行了一些画蛇添足的论证过程。本来我觉得前面考证就很好,但是后面他又认为这个事情不完美,开始进行画蛇添足的一些论据。他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多尔衮后来娶了一个谁呢?娶了他的侄儿媳妇,他把豪格给弄死了,弄死了豪格以后,他把他的侄子豪格的妻子收继为自己的老婆,说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全天下人的震怒。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全天下其实就你们家的事,全天下人谁管这个啊,爱娶谁娶谁,对吧。说引起了全天下人的震怒。而如果多尔衮又娶了孝庄皇太后的话,那这件事一定是当时全天下的新闻。就一定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我们还在论证她到底嫁了还是没嫁,就不会出现这种考证。
  更有甚者,这种全天下的震怒,一直在清朝的史书中屡屡有所记载。比较典型的,比如说《清世祖实录》上,它就记载在顺治八年,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这个人咱们前面讲过,最开始顺治当皇帝的时候,他是两个摄政王之一,后来呢,他被多尔衮给挤下去了,自己辞职回家不干了,济尔哈朗在顺治八年的时候,也就是在1651年的时候,他曾经上书,跟顺治皇帝说,多尔衮讨了豪格的老婆,这极为不对。不但如此,过了四年以后,到了1655年的时候,济尔哈朗还是旧事重提,仍然在提,有这么一回事,他说的是这么一句话:“查睿王将肃王无因戕害,收其一妃,又将一妃私与伊兄英王,此罪尚云轻小,何罪为大?”他认为这个罪在十恶不赦之列。据《清世祖实录》里面的记载,反对派就认为,你看,他只是讨了他的侄儿媳妇,就引起了这么长篇大论的声讨,如果多尔衮真的娶了孝庄皇太后的话,那么,这史书中无论如何应该有更严厉的言词。这是一。
  第二,如果有这么回事的话,很有可能,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他就不会拿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据此,他们认为,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即使有关系,退一万步说,也只是一种偷情,不可能出现下嫁这种事情。偷情跟下嫁是有着原则的区别。这是他们对第二个论据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的批驳。
  对于第三个论据,多尔衮的皇父称谓,反对者们也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驳。他们认为这个蒋氏所写的《东华录》里面之所以记载皇父,它是说什么呢?是清朝它的君主对某个臣下,注意,是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在什么情况下对某个臣下的尊称呢?在他立了大功以后,无以赏赐,没办法再给他加封号了,所以就赏了这么一个封号。因为前面他立了很多功,最后被定为皇叔父摄政王,在定为皇叔父摄政王以后,他的功劳一天比一天大,老在打仗,老在立功,所以后边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了,汉文里面没有什么词汇了,所以就只能给他定为皇父摄政王。他们还举例说,用皇叔父摄政王的满文举例说,这个皇叔父摄政王,它在满文里面应该是怎么写的呢?说的是大汗,也就是皇帝了,大汗的叔父父王。他们说满洲人经常有这种传统,跟谁好就管谁叫爸爸,说有这种传统。
  那他们还进一步论述说,实际上,多尔衮的封号是一步一步叠加累积才到了皇父摄政王这儿,你看最开始他就是一个摄政王,后来呢?他立了功,所以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后来诸位注意,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有一个汉族人御史,他这个人的名叫赵开心,他就注意到了叔父摄政王在汉语中的问题,叔父摄政王到底是谁的叔父,是我的叔父,是你的叔父,咱们家一共祖孙三代人,到底谁管他叫叔父,这个叔父成为官称了,他说这个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上了一道疏,说:“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你就说不明白了,所以,在他的强烈建议之下,各部开始讨论,讨论他的建议,最后通过了他的建议。把叔父摄政王改称为皇叔父摄政王,皇帝也很高兴。
  那再后来呢?也就是到了顺治五年,1647年10月的时候,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又觉得,多尔衮又立了大功了,所以颁诏,大赦天下。大赦天下,第一句就开始这么写:“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最后各部各院集体讨论,应该叫什么,前面已经叫皇叔父了,现在应该叫什么,最后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皇父摄政王。反对者们认为,从此以后,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朝的所有公文,在涉及到多尔衮的问题上,您查,《清实录》,或者去查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清史档案。您在那里能够找到什么呢?皇父摄政王这个词,是专门指多尔衮的,而且不光在中国的史书上您可以找到,您可以看朝鲜的《李朝实录》,它这里面也记载的是。从顺治六年以后,一直开始记载,就叫皇父摄政王,他们认为皇父摄政王这个词,在中国的史书上,从顺治五年十一月就开始出现了,在朝鲜的史书上是顺治六年二月开始出现了,而我们人所共知的太后下嫁是顺治七年年初,从时间上不对,所以,不存在太后下嫁的问题。
  另外,反对者们还对这个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皇父摄政王这个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就跟我们汉族人的一些政权,他们的一些统治者对自己的臣下立了大功,觉得这人太棒了太牛了,最后怎么办呢?给他一些称谓,也就是叫父的,比如说西周,有一个姜尚,周武王就称姜尚为尚父。春秋有一个齐桓公,齐桓公就管管仲称为仲父。还有,三国,蜀汉的后主刘禅,他就管诸葛亮叫相父,相是丞相的意思。他说,怎么就许你们汉族人,汉族的皇帝管他的臣下叫尚父、仲父、相父,我们满洲人叫一回皇父就怎么了呢?有什么新鲜的,不一样的道理吗?他们还进一步论述说,你看,光绪管慈禧太后叫皇阿玛。尽人皆知,这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太后就变性了?就变成男的了?你不能这么论述吧,所以他们认为,叫皇父,恰恰证明她没有下嫁给多尔衮,这是他的第三个方面的批驳。
  反对者们认为,张煌言的确写了《建夷宫词》,而且他们认为呢?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正方所提八个观点中惟一的一个直接涉及到太后下嫁的,所以,如果把这个批倒了,那你认为已经下嫁的人你就没戏了,所以他们全力以赴对《建夷宫词》进行批驳。
  他们认为,《建夷宫词》有三个原因导致它不能作为论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