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前往台北定居垦殖,以将当地的事业做大做强,为他带来更多的收入。
当然了,台湾岛带来的巨额收入,郑克臧除了将少数纳入自己口袋外,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工业之中。他与广州那位贪财如命的李元皓不同,知道工业对于福建的重要性,这或许和他的家族是出身海商有关。
郑克臧在马尾建立了枪炮局和船政局,高薪聘请了大量西洋、东岸技师,同时也进口了许多机器设备,用来生产枪炮、甲具乃至现代化的武装船只。甚至于,他还在摸索该如何兴建一座现代化的铁厂,并且写信请求了东岸人的帮助,虽然最后被拒绝了。
郑克臧也没有把目光都专注在重工业上。事实上他也在想办法把福建的制茶产业做大做强,这是他那个小小的割据政权的另一项重要收入。托东岸人的福,如今欧洲及新大陆饮茶之风甚浓,茶叶销量年年都在创新高,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了。福建的武夷绿茶本就十分有名,几十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大量采购,郑克臧没理由不大力发展这项产业。为此,他也想办法从东岸进口机器设备,重点发展制茶产业,以期将来能够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利润。
福建郑氏不是传统士大夫家庭出身,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也许福建的工商业在他这么一通猛如虎的操作之下,未来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也说不定呢。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北海(一)()
1693年9月30日,黑水港。黑水管委会主任白玉堂目送一艘装满建材和煤炭的船只离开,紧皱的眉头却怎么也没有舒展开来。
作为整个远东五藩唯一的重工业生产中心,黑水管委会在过去几十年内的日子一直是十分好过的。他们向宁绍出口纺织机械、向登莱出口食品加工设备、向朝鲜提供冶炼装置、向顺国出口军工器械、向郑氏出口船舶及相关设备、向日本出口铜钱及皮革、向清国出口金属工具及农具、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鲸鱼制品,等等,生意做得非常红火,给本地提供大量的高薪工作岗位,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说,如果这个年代核算gdp的话,那么黑水管委会辖区的人均gdp一定是最高的,甚至都要超过经济总量第一的南方开拓队辖区,毕竟两者之间的人口差异实在是太大了。黑水管委会的装备制造业、海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皮革加工业、煤炭业堪称其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每日都有海量的资金在此汇集,以至于东岸政府将远东地区唯一的铸币局设在了大泊县,并以其标志性的大马哈鱼作为通行远东的银币的图案。
不过,好日子过了几十年,到了1693年的现在,黑水的日子就也没那么好过了。首先是他们的木材加工业垮了。好吧,严格来说并不是彻底垮了,而是产品销量减少,效益大滑坡。滑坡的原因是狗日的朝鲜人,那帮家伙国土虽然不怎么大,但木材资源也是顶呱呱的,而且他们人口众多,物价水平也极低,因此敞开来出口木材的话,确实让黑水管委会很头疼。
更让人郁闷的是,当初朝鲜人的很多木材加工机床,还是黑水县这边出口过去的,就连木材烘干窑都是东岸人提供的设计,想想也是蛮伤的,活生生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而考虑到朝鲜王国在东岸远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黑水管委会也不便停止对其的成套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很是伤脑筋。
前阵子白玉堂已经召开黑水管委会的几位主要干部开会,会议上大家商讨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与满蒙、宁绍、登莱等地沟通,让他们对朝鲜进口木材实施配额制,限制朝鲜木材的进口,保护黑水、满蒙及廉梧三个有相当木材产业地区的利益。
黑水地区第二个面临激烈竞争的煤炭业,原因与木材差不多,就是自己的生产成本太高,以至于人家朝鲜煤和基隆煤交完了关税都很有竞争优势,实在是没办法了。而且这个行业还没法登莱、宁绍帮忙,人家已经在木材上帮了一次了,不太可能在煤炭上也继续帮忙,毕竟人家也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啊。目前,黑水煤基本上只能固守黑水及满蒙两个人烟稀少的市场,有时候凭借一些关系销售部分到登莱和宁绍,但数量比起以前是差了太多了。
管委会主任白玉堂为此也想了许多办法,最终都不理想。到最后,他也发狠了,就是管委会及地方政府联合拨款,研究新的采煤机械和技术,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竞争力。而为了加强这条路的可行性,他也通过自己的人脉写信回本土,请求煤炭部将有关采煤的最新技术和专利优先授权给他们,他们可以支付一定的费用,以确保黑水煤矿的持续竞争力。
六大支柱产业倒了两个,海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后者,很多进口了黑水机器设备的商人也在尝试着进行仿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一点上顺国的长沙枪炮局最为典型,因为东岸人的贸易禁运,他们被迫自制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哪怕是手工打制,哪怕成本不低,他们也在坚持进行着。受过一次卡脖子的痛苦,他们真的不想再被东岸人卡第二次脖子,因此直接由国家层面(工部)投入巨资,招募能工巧匠甚至是西洋技师,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技术攻关。目前,据陆军情报部门的调查得知,他们已经可以自产相当部分的零部件了,虽然核心的部分仍然需要进口,但谁知道他们未来会不会取得突破?毕竟后进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是从这些一点一滴的东西开始的,不是么?
白玉堂也曾经认真思考过如今中国大地上各方势力的技术进步的问题。在他看来,他们的进步有些快了,快到足以让人有些警惕的地步。他考虑过对这些势力实行技术封锁、贸易禁运,但丰厚的商业利益难以舍弃,同时在操作上也有些困难。就像清国,已经被东岸贸易限制得很厉害了,但人家还可以通过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是蒸汽机,东岸人的封锁注定不会奏效,只会便宜了那些欧洲国家的商人。
如果说仅仅是欧洲商人竞争的话,倒也还不是没有解法,只不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罢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今中国大地上的人得思想已经起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几十年的割据战争,多方势力鼎力并存的现状,使得如今的中国大地的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对各种思想的包容性非常强。即便是看似最愚昧、最保守的清国,朝野上下也在不断反思,不断求索,以期能摆脱被东岸人吊打的难堪现状。
外界武器、思想、文化的流入,在经历了五十年时间的发酵后,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各种新学说、新思想虽然极受打压,但仍然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并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与推崇。尤其是那帮军阀起家的顺国,因为天生实力弱的关系,他们需要更高的生产力来维持他们军事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大力支持资本家,让他们快速发展,并不惜为此让人重新定义了儒家经典学说,捧了晚明时期的很多带有思想启蒙意思的学者,在思想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些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说实话都不是没有影响的,未来中国大陆上的各家势力,或多或少、或快或慢都会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面对如此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东岸人设置的远东五藩似乎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或者说反应过于迟钝,没有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并不是说阻止中国大陆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那不太可能,这里说的处置方案主要还是如何在此巨大变局之中,更好地维护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利益。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涉及到文化、思想、贸易、金融、军事等多个领域,非得远东五藩及几个影响力巨大的殖民贸易公司(如台湾银行等)一起坐下来商谈才有可能。如果有必要的话,最好还得把日本、朝鲜及蒙古诸部囊括进来,实行通盘战略,如此才能最有效率地行事。
白玉堂已经就此事向其余诸藩写过信,同时也整理过后发回了本土,交由执委会诸公定夺。总而言之,经过五十年的洗礼,中国人已经不可能继续沉睡下去,整个中国也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不可能再开倒车,东岸人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了。
当然了,在本土得出结论之前,白玉堂还是得面临黑水地区经济下滑的不争事实,并想办法进行解决。平心而论,黑水气候严酷,人眼稀少,港口还有4…5个月的封冻期,并不是发展大工业的理想所在。当年东岸人把各种重工业设施建在这里,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保密,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过后,显然事情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以宁绍地区为例,这个藩镇的人口很多,几有二百余万,同时经济也十分发达。各类轻工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并发展得很好。轻工业起来了,那么为了保障轻工业的顺利发展,自然而然地就会催生对重工业的需求,因此宁绍地区对于发展自己的铁厂、机加工中心、造船厂的愿望十分迫切,甚至已经到了有些难以压制的地步。
黑水管委会辖区目前仅剩的家产就是那些重工业工厂了,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利润来源。他们非常清楚如果宁绍、登莱也发展起了自己的重工业的话,对于他们的经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登莱开拓队辖区,他们通过南铁公司的渠道,已经慢慢渗透进了铁路机械的加工与制造,打开了一个口子。未来如果持续有资金流入的话,那么以此为支点进军其他领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对偌大的黑水地区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白玉堂对此还是有些担心的。他觉得,黑水也许应该转变发展思路了。因为从长远来看,黑水的竞争力肯定是比不上温暖的南方的,那么不如趁着现在还有优势,干脆大举投资、入股南方几大开拓区辖区的重工业工厂,提前布局,以期在将来获得巨额资本性收益。只是,这样一来的话,政府的利润(分红)可能是有了,但本地的工作岗位势必会大量减少,怎么看都是一个两难之局。
第四百七十三章 北海(二)()
“这个铁碾子,得有几万斤吧?”1693年10月10日,烟台港码头附近,胡志刚站在一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烟台北郊公园中心的一个巨型铁碾,喃喃说道。
这个巨型铁碾历史比较久了,据说是刘建国刘队长执政时期铸造的,黑水钢铁厂出品,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从朝鲜进口的铁料,让人觉得震撼之余也格外觉得可惜好好的铁没做成农具和兵器,反而搞了这么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不过,如果从纯宣传角度来讲,这个巨型铁碾的正面作用还是比较巨大的。首先其技术含量不低,需要很大的模具,如果做得好的话,还需要一定的精度,这是其他国家的人所无法达到的。其次,这宣示了东岸的豪富以及铁产量的巨大,即便是黑水钢铁厂这么一座在本土看来不入流的小铁厂,其钢铁产量也不是中国大陆上几个国家那纯手工或半手工的传统冶铁方式所能比拟的——虽然原材料基本都是从朝鲜进口的,但重新熔融冶炼真的只花了很少一段时间,这体现了工业的力量。
胡志刚不是普通人,他跟着堂叔走南闯北多年,见识自是不凡,但这会也被公园里巨型铁碾的气质所折服。他曾经给胡庸搜集过一些有关冶铁方面的资料(当然是在东岸控制区了),得知了包括矿渣、焦煤、煤气、温度等词语,但东岸人对着方面的资料捂得很严,多年来只有一鳞半爪的消息流传到外面,于是胡志刚、胡庸叔侄二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但他们也隐隐觉得,中国的制铁之法过于粗糙和古老了,对钢铁的认识比较肤浅,“准确性”这个一个东岸人组织全体工匠不断学习的关键点也很差,导致了他们的冶铁工业始终无法进步和扩大。
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胡志刚健步上了一艘蒸汽船。这是一艘往返于烟台和丹东之间的定期班轮,由台湾银行航运部门执航,吨位大概在千吨出头的样子,是南海运输公司半卖半送给他们的旧船。
虽然是一艘旧船,但台湾银行买过来后进行过延寿大修,目前船况还算可以,经得起十月份辽海的大风浪。这艘船返航时的航线与去程稍有不一样,返航时从丹东港出发,经停朝鲜王国的海州港、东岸控制下的济州岛,最后再返回烟台。因此,这条船上的乘客中颇有一些朝鲜人,他们基本都是从丹东来到东岸的,或者押运货物、或者学习各类知识、或者干脆就是到这来旅游(这属于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打算乘坐这趟航班返回朝鲜。
胡志刚不会说朝鲜语,但这些朝鲜人不只是自相交谈,很多时候也会主动找东岸人交谈,言语中并不避讳太多,因此让胡志刚知道了一些有关朝鲜的事情。尤其是一位朝鲜商人在他的东岸合作伙伴面前自夸,说朝鲜如今的生铁产量连年增长,十余年间直接翻了一倍,这让胡志刚简直要大惊失色了。
小小的朝鲜王国,人口可能还不满千万,千年以来一直仰望西边的中原王朝,如今进步也这么神速了?十余年生铁产量翻一番这种事情,即便是正处于战争期间,对钢铁需求量极大的清国,也做不到啊。如果让他们再这么发展下去,几十年后会不会钢铁产量超过大清?想想朝鲜丰富的煤铁资源,这也不是不可能啊!
胡志刚的心情陡然间低落下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大清,也是为了朝鲜可能超过中国而不忿。他更仔细地听那位朝鲜客商吹嘘,慢慢得知朝鲜最近又发现了几座新的铁矿,其铁含量都在50以上,因此未来向黑水出口铁矿石和生铁的数量会继续增长。那位客商还提到了他们采用了东岸技师设计的利用燃烧着的废煤气来产生水蒸气及给鼓风炉供热,每年可节省煤炭百万斤云云,这让胡志刚更是失落,这朝鲜人是要上天啊。
当然他并不知道,东岸人转让给朝鲜的一些技术都是本土早就淘汰的过时技术,目的也是为了让朝鲜人能够更有效率地冶炼原材料然后供应给黑水钢铁厂,说穿了都是生意。但这些所谓的过时技术,对朝鲜的冶铁工业来说无疑是一粒大补丸,极大提高了他们原本较为原始的技术,一跃成了远东地区除东岸外的第一冶铁先进国。
现在你去朝鲜北部的几个冶铁重镇看看就知道了,因为外部市场的巨大需求,其乡间大大小小的熔铁炉林立。每当生产时,呛人的浓烟和火焰遮蔽天空,一车车标准型制的生铁被运输至港口,然后卖到东岸去。所获得的利润,除了继续扩大生产外,还会流入到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之中,极大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至少在朝鲜铁工业带的那几个郡,其市面其实是非常繁荣的。各种餐馆、妓馆林立,服务业从业人员多到令人发指,各种老板在此豪掷千金,四处流淌着金钱的气息。另外在朝鲜南部开城区域,因为大规模种植人参等药材并出口的关系,当地也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商业市场,各色人等在此出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不一而足。
眼前这位正与东岸合作伙伴商谈的人是来自北方铁工业区的人,他去过登莱、宁绍几次,对东岸十分仰慕(甚至已经到过于谄媚的地步了),但对清国就各种鄙视了,因为他觉得清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可能还没他们那片高,虽然那些朝鲜冶铁工厂内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不那么让人感到安心。
但朝鲜人就是这个性格。他们以前被中央帝国压了一千年,虽说整体来说比较恭顺,但谁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的?就以他们那个偏激的性格,指不定心里怎么恨着呢。几十年前的报恩郡之战被东岸人打服后,他们被迫接受政治、经济改革,如今看来,倒是有了一点成效了,至少这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增长了不少。随后他们又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被战争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清、顺两国,一股小人得志的意气感顿时充盈胸中,再加上他们偏激的性格,一下子便从以前极度的自卑变成了极度的自大,居然开始有点看不起中国大陆的人了。
胡志刚在旁冷眼旁观,对这朝鲜商人的丑态一清二楚,不过他现在也懒得去琢磨这些朝鲜人的内心世界了。他更在意的,其实是朝鲜这个国家,居然也在东岸人的妙手回春治下,开始了激烈的变革,并硬生生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似乎对大清有那么点借鉴意义。只不过,朝鲜的面积和人口只不过相当于中原的一省,他们能够成功改革,并不意味着大清也能成功进行改革,未来一旦出现什么差错,很可能就会招致天下大乱,那样可就麻烦了。
船只继续向前,哪位朝鲜商人这会已经结束与合作伙伴的谈话,两人说笑着往餐厅去了。胡志刚趴在栏杆边,看着外面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思绪纷飞。他此番离开烟台前往丹东,其实是为了去一趟沈阳,完成自家服务的对象、汉军旗出身的知州冯瑜的一些私事。因为大清已经与登莱、宁绍等藩签署了和平协议,并互相开放边境,因此胡志刚这个清国人只要手续齐全,也是可以在登莱藩境内活动的,包括辽东——当然鉴于当地敏感的局势,一般清国人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活动,并无法停留过长时间——而从山东去沈阳,说实话还是坐船到辽东后再走陆路更方便一些。
这一路行来胡志刚本来也挺高兴的,但在烟台港见识了那巨大的铁碾子,又听船上的朝鲜商人谈到了朝鲜的铁工业发展之后,心情一下子就复杂了起来。他觉得,要是让自己的堂叔胡庸以及冯知州知道了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惊讶得无以复加,进而相对默然无语吧。朝鲜,一个他们从来没有放在眼里的孱弱国家,居然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这对他们的思想冲击实在有些大。大清打不过东朝可以理解,毕竟西洋人都说他们是一等强国,但若是连朝鲜也打不过呢?将来若是东国人帮助日本进行改革,连日本人也打不过了呢?这要怎么解释?
胡志刚基本可以断定,如果那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