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产业扶持()
“作为一家银行,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决定该向谁提供信贷,信贷的额度应该有多大,以及应该用什么作为抵押品。”青岛博览会大街,新开业的南铁银行青岛支行办公室内,强小满正在向一批新招收的员工训话。
作为一家实力孱弱的小银行,南铁银行至今吸收的存款不过几百万元,且大部分贷给了大股东南铁公司,风险比较大,按理来说也是不合规的。不过现在东岸银行监管也就那样,《银行法》更是非常粗疏,执行时也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出现各种乱象。
不过,制度不规范,却并不代表银行管理层没有警惕之心。以南铁银行为例,其大股东南铁公司主动提出降低在该行的融资比例,以减少经营风险,今后把更多的贷款贷给诸如东岸电力公司、宝马自行车厂、光明灯具厂(原白家的光明蜡烛厂)、宋河食品公司等新兴企业,甚至就连个人贷款,都可以考虑一些,只要有抵押物——南铁银行目前就在和奥列格·纳雷什金洽谈,贷款用途是在洛阳府新建一座纳雷什金大厦。
强小满现在已经将宝马自行车厂全部委托给了自己的长子打理,而他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南铁银行的经营中。现在银行业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几大银行不用说了,东岸农业银行、联合工业信贷银行、大众储蓄银行这三巨头的实力难以望其项背,就连青岛商业清算银行、台湾银行——1694年开始正式进军国内金融业,目前已在青岛县筹办第一家支行——这类专业银行都很难比得上。南铁银行,真的是银行界最末流的,排行老六,最后一名!
所以,南铁银行现在压力其实挺大的,什么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就连招募、培训员工这类事情,都得高层管理人员亲历亲为。没办法,谁让青岛金融学院的优等毕业生都去了政府部门或其他几大银行呢?来南铁银行的多半是一些成绩不怎么出众的学生,只能如此了。
“发放信贷的主要依据是对贷款申请人的直接了解,或者依据他存入银行的资金、持有的债券或股票等作为凭证。债券和股票的价值每周都会公布,所以你们需要去交易所里多看、多走,知道吗?另外,你们需要有灵活、机敏的头脑,以及勤快的办事风格。我们不同于那些大银行,有时候需要发掘一些不那么优质的客户。比如,在许多情况下,小商人或小规模的农场主,他们除了自己的店铺或租赁而来的土地外,别无其他抵押物,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放贷呢?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长期与那些潜在客户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然后做出判断。我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大银行的分行经理们一般很难做到与这些小客户的深入接触,我们的机会就在于此,当然他们的机会也在于此——不找我们这类小银行贷款的话,他们只能求助那些手段毒辣的私人放贷者了,因为他们真的很难在大银行的分行那里获得足够的贷款。”强小满非常仔细地说道“所以,我们银行不需要那些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混子,我需要的是你们发掘潜在客户,然后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尽可能准确地放贷。而一旦做出业绩,行里也会不吝赏赐,相关提成和奖金都有明文规定,非常丰厚,你们应该都已经很了解了。”
说完这些,强小满让一干员工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自己给自己泡了杯咖啡,重重地叹了口气。说实话,他现在已经有些后悔来青岛办这个支行了,实在是事务繁杂,劳心劳力,偏偏身边还没几个得力的人手可以使唤,以至于自己都瘦了一大圈,实在是亏大了。
不过没办法,当初自己定下了“好好做人”的决心,不再当那易遭人白眼的金融掮客,把父亲当年遗留下来的人情耗光。因此,即便再难,他也要坚持下去,坚持到闯出一番全新的局面,让当初所有轻视自己的人都大吃一惊。
只是决心好下,等实际做起事情来时,就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让人疲于应付。好在之前在上海县筹办支行的时候,强小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总算架子撑起来了,支行也进入了良性运转轨道,开始吸纳社会存款,并给一些企业及上海县政府贷出了款子。
这次青岛支行筹办,强小满作为股东兼副总经理,再一次披挂上阵,带着几个骨干忙活了起来。不过青岛是金融中心,各类银行扎堆,竞争异常激烈,不像上海那边那么好弄。强小满在这里折腾了好几个月,最后终于租下了房子,招募了一批新人粗粗培训了一下,总算开业大吉了。
面对青岛港这边激烈的竞争局面,强小满思来想去,觉得只能派出大量信贷业务员深入各个小企业或农村,看看有没有被大银行遗漏的机会可捡。至于说去那些大企业和人竞争,不好意思,他还没那个自信,目前就和老朋友梁强东谈妥了一笔四万元的贷款,用于他采买一批五金制品、机械零部件及药品,销售到自由邦去。其他的生意,也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比如某个拥有十名学徒和帮工的锁匠来贷了两千元、某个珠宝匠人过来贷了四千元,规模都不大,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而更让强小满感到有些烦恼的是,现在中央出了新政策,要求各银行加大对国内航运企业的融资力度,让他们有钱可以给船厂下订单买蒸汽船——公允地说,在东岸搞航运其实很挣钱的,南海运输公司每年利润就很高,但与大多数国企一样,他们不但要交税,还要上缴利润,导致更新设备、采购新船的资金不凑手,只能临时找银行借钱,这也是大多数国企的无奈之处。
南铁银行自然也接到了上级管理机构(国家贵金属管理总局)的通知,要求他们拿出一笔款子贷给南海运输公司,利率还不能高。具体的数额,下周贵金属管理总局会派人过来与支行详细商量后确定。但不管多少钱,对于业务量不大的南铁银行来说,总是一件负面的事情,让强小满非常担心。他甚至都有点后悔撺掇徐向东说要来青岛港开支行了,好好在宋河以南发展不是挺好的么,那里大家的起步都差不了太多,南铁银行还是有一搏之力的,这次完全是自己作自己啊!
但再不爽也得执行。现在上头一门心思想要扩大三大航运公司(南海运输公司、东非运输公司、信使班轮公司,排名分先后)的蒸汽轮船保有量,且一再强调要多造大船,2000吨以下的尽量少造。这其中需要的资金量之大不问可知,单靠航运企业本身肯定是无法完成的,故需要银行提供大笔低息贷款,以帮助他们完成船只的更新换代。至于换下的风帆船或机帆船么,则公开拍卖,价高者得,前期是购买的人必须是东岸国民。
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对于航运企业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上层已经充分意识到,交通运输事业是现在东岸头等重要的事业,尤其是这海上运输事业,对于以航海立国的东岸来说,意义又要更重上一层。只有保有规模庞大的蒸汽轮船运输队伍,那么快速向外运兵、运物资、运商品才会成为现实,才能为国内带来更多的利益。
当然发展轮船队伍还有一个隐藏的用意,那就是为可能在数年内爆发的战争做准备。说白了,是为了投射兵力和物资而做的先手准备。不然的话,空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精锐的部队,却无法大规模且及时地运到前线,那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而另外一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是,战后一旦东岸人夺取了秘鲁、新西班牙两大总督区的大片土地,生活在那里的数量庞大的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肯定是要被处理的。按照东岸一贯的政策,他们将被全数运往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南部非洲的黄黑分界线——而这没有一个规模庞大的轮船运输队是不可行的。毕竟,风帆船局限太多,速度太慢,吨位太小,靠它们来运输,要运到猴年马月啊?
所以说,发展远洋运输事业,其意义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些海上运力,平时可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战时被征用时又可以增大东岸军队的海外投射力量,使得跨大洋的攻击成为可能,可谓是作用多多。所以你现在便可以理解了,政府上层要求各商业银行敞开荷包,给航运企业大笔放款是什么原因所在了。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产业革命(一)()
“斯科特先生,您要的报纸来了。”东方港十月大道的英国大使馆内,新任英格兰王国驻东岸大使刚刚吃完早餐,仆人便按照他的习惯,将昨天购来的报刊杂志送了过来。报刊杂志都是近期出版的,涵盖各个领域,可以说市面上能买的都买来了,由此可见英国人搜寻东岸信息的力度还是很大的。
约翰·斯科特是去年年底刚刚上任的,原本的驻东岸大使回国担任一家由化学工业投资者组成的委员会的顾问。化学工业,在英格兰还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在东岸却已经慢慢发展了很多年了。他们可以通过不断改进的生产线以令人吃惊的低成本生产硫酸、盐酸、纯碱等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化工产品,同时还能分离煤焦油中的许多成分,甚至就连宝贵的硫都能回收一部分,技术确实已经到了令英格兰人需要仰望的程度。
英格兰人成立的这家委员会共由二十多位大大小小的投资商组成,先期筹集了大概十五万镑的资金,打算仿效东岸人,建立规模化的纯碱生产工厂。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英格兰人看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尤其是纯碱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海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单靠任何一位个人投资者可能有些吃力,因此不如集结众人的力量,集中进行攻关。如果产生了成果,那么按各人的投资比例分享收益就是了。
其实,英格兰人也明白,像东岸那样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一个产业发展基金,对各种新产业进行指导和投资,似乎才是最靠谱的。但这事在东岸行得通,在英格兰却决计行不通!商人们才联合起来压制住王室没多少年,怎么可能又将其放出来呢?要知道,这种事情可是会极大强化王室权威和影响力的,是这些阔佬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宁愿由他们控制的国会拨款来成立这种产业基金,但代表其他行业的议员们肯定不会同意。理由也很简单,凭什么我一个建筑商人出钱来帮你发展化工产业?
所以,这是制度的缺陷,在目前看来是无解的。现今的英格兰国会,完全就是一帮抱团取暖的商人或下级贵族们的集合体,大家在对付王室上面达成了共识,因为这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但如果说具体发展某一项产业,并且还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征税,这就有的扯皮了,大概率无法通过。
说来说去,还是得自己想办法!由相关利益方自己成立协会,自己组织资金,自己进行研发,成果(如果有的话)自然也是相关投资者自己分享了。
约翰·斯科特将手头的报刊杂志归了一些类。他没有先看经济和商业方面的新闻,而是首先选择政治领域的报道。他坚持认为,东岸的强大在于其体制,而不是技术。比如他们可以以国家财力为后盾,扶持一大帮企业的发展,或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或提供技术援助,总之手段很多,企业的技术攻关速度也很快。再比如,他们和英格兰一样有一个贵族议院,但执行这个议院意志的却是一个九人集体,遇事表决简单多数即可通过,非常高效。
英格兰在这些方面就不行了。他们国会一般不开,平日里阔佬议员们在各地忙着自己的生意,只有遇到大事时才会聚集一堂,开会讨论。而英格兰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财政及税收制度,政府只能收到少得可怜的一点税收,用于维持公务员及少量军队的运转。一旦没钱了,再向国会求助,或者临时开征某税,或者由议员们以“援助金”的名义摊派出钱,可以说是公私不分,非常粗疏——当然议员们对此也无所谓,他们平时也不缴什么税,国家本来就是他们的玩具,有事时出点钱也很正常,反正过后还能大把赚钱。
约翰·科特本来觉得这没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的,联合省因为战争发债加税,中国的大明也有“辽饷”这种临时性税收。但在看了东岸成熟的征税体系后,他真的很受震动,他们对全国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虑到民众的生活,然后进行征税。税种也非常科学,征税人员数量庞大,文职的、武装的都有,偏偏成本不算高,这可能得益于他们对社会的控制比较严密吧。
现在斯科特在认真思考怎么把东岸的制度移植到英格兰,哪怕一部分也可以。但他的朋友警告他,东岸的文化与英格兰不同,他们是削弱个人权利以谋求更大的集体利益,这在英格兰行不通。刚刚经历了光荣革命没几年的议员们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任何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大政府的举措都会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比如海峡对岸的路易十四关闭巴黎高等法院,无论大事小事一言而决的作风就被他们骂了很多年,因为他们害怕英格兰的王室家族也这么做(国会与王室可是有血仇的……),那样他们可能小命不保。
约翰·斯科特虽然是国会议员,在他对王室并没有意见,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倒像是国会里的一个另类了。他接受了朋友的警告,重新思考起了英格兰的政治改革。既然加强王室权力不行,那么设立一个代表国会和众大臣的职务,由他来领导英格兰前进,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呢?这个职务的名字可以叫做“首相”,由他负责组织政府,对国会负责,对国王保持一定的尊敬,这样或许会更好?斯科特叼着烟斗,打算将这些想法记下来,回头派人送回国内,看看能不能实行。
看完了政治部分的新闻后,斯科特稍事休息了会,然后捡了一份有关工业方面的杂志看看。这份杂志本期的主题是有关发电和供电的,斯科特非常感兴趣。电这种东西,在如今的东岸已经不是秘密,很多人都在谈论它,有的褒有的贬,但官方媒体大多对此持正面看法,这让斯科特敏锐地意识到,也许东岸人要掀起一场电力革命了。
只是他还有些不解,现在蒸汽机的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创造的价值无与伦比,就连英格兰都在将其引入工业生产领域之中,欧陆其他国家也在或快或慢地跟上,那么作为蒸汽机领域的先驱国家,东岸人真的愿意舍弃国内那遍布各个角落的总计数十万匹马力的蒸汽机,转而发展电力吗?这不仅仅是替换蒸汽机的问题,还包括很多传动装置,生产线可能也要改,生产习惯也要适应,替换成本并不低。而且,那些锅炉房怎么办?沿途设置的加煤站及运输煤炭的系统会有很多人失业吧,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安排?更别说,虽然斯科特不了解,但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得知,能够稳定供应电力的基础设施其成本肯定也不低吧?全国范围内到底要建多少个发电站呢?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蒸汽机此时还处于上升期,剩余价值远还没有到被榨取干净的地步啊!
唯一的解释,就是电力可能比汽力优越太多,因此即便有着巨大的替换成本,东岸人也会进行下去。当然这个替换的过程肯定是较为缓慢的,东岸政府会找出一个最佳的时间平衡点,以坚固各方面的利益。但不论如何,形势已经很明显了,电力比汽力优越,东岸人最终会完成电力革命,这让斯科特有些郁闷。
看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斯科特有些烦闷,便起身穿好衣服,带了两名随从,到大使馆对面的一家茶馆坐坐。茶这种东西,在东岸很常见,饮用的人也很多。其最著名的高山流水茶馆,由东岸餐饮娱乐业巨子徐浩掌控,在全国开了足足几十家分店,是一家著名的中端品牌,面向的客户群也主要是东岸日渐崛起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兜里有几个钱,不屑于去低端的大茶铺,也去不起那些专为有钱人服务的高端私家茶馆,因此只能去高山流水这种连锁茶馆消费了。
不过说真的,高山流水知名度还是可以的,因为就连伦敦,如今都已经有了一家了。一堆堆的上流社会人士——在斯科特看来,那些都是做生意暴富了的新贵,没什么底蕴——到这里来消费,仿佛沾上了东岸他们就能变得更加高贵似的,这让他很不喜。
今天他去的茶馆就是高山流水茶馆,里面人还不少,且让他看见了熟人,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何塞·罗德里格斯。这位罗德里格斯家族的主要成员最近一直很忙,据说他一直在和东岸政府交涉,以处理他手头那庞大的农田和牧场。东岸法律规定一百亩是个人拥有耕地的上限,何塞他们家族拥有的土地何止几万亩,牧场面积更是大到没边,因此双方正在协商一个收购价格——肯定不会高。
何塞·罗德里格斯苦恼的自然不是土地要被政府买走,这一点他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他真正为难的是拿到补偿款后,到底做什么去。他曾经想过回西班牙创办企业,但家族在马德里和塞维利亚开办的两家生产蒸汽机的厂子先后破产之后,他就熄了这个念头。斯科特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当初他们卖出的蒸汽机老出故障,于是便从伦敦聘请了几位技师帮忙修理,斯科特有幸参与,因此知晓了。
不过听说罗德里格斯家族最近准备开办纺织厂,使用英国的蒸汽机和东岸的纺织机械,地点就设在加利西亚地区,以就近采购羊毛和减少运输成本。对于此,约翰·斯科特不是很看好,因为西班牙的人工费用实在太高了,物价水平也比英格兰高,大概率竞争不过英国纺织品。更不用说西班牙现在基本没什么关税,东岸人的纺织品也可以敞开进入了,这家纺织厂的前景注定是十分暗淡的。
这就是产业压制的悲哀!斯科特突然想起了英格兰的皮革制造业,也是在东岸商品的冲击下最终慢慢沉寂以至于只能在本土艰难求存的吧。鞣制皮革需要的化学品、生皮原材料、生产皮革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设备,几乎每一样英国人都不占优势,以至于他们在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