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王 >

第240章

宋王-第240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解释似乎合情合理,乃是天灾而并非**。加之韩相公亲自巡视,加固堤防,最终亦无可奈何,似乎怪罪不得。

    天灾就天灾吧!黄河水患已经习以为常,故而大宋君臣只得默认这样的事实。

    只是如此一来,治河方案失败了,黄河水患该如何解决呢?

    一直北流自然是不行的,塘泊是唯一的屏障,大宋朝的国防问题实在是堪忧。所以黄河必须尽量恢复东流,这是满朝大臣们的共识,治河绝对不能放弃。

    只是到底该怎么办呢?赵顼有些束手无策了。

    思来想去,赵顼发出了一道命令,向全国征集治河方案。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黄河水患已经彻底威胁到了大宋朝的生死存亡。所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解决,当成一个工程问题解决,而非一个政治问题。

    赵顼已经下定了决心,治河绝对不能再成为大臣们争权夺利手段。他要亲自主持,真正投入,治理黄河。

    征集治河方案的诏书随即就发出了,无论官民皆可提出治河方案,已经采纳,可行实施,便会重赏。良田万亩,三十万钱,升官封侯等诸多厚重的赏赐公布的时候,大宋朝沸腾了。一时间许多人聚集到黄河岸边“勘查”,抑或者上书提出方案,都期待着能被选中。

    看到这样的情况,林昭笑道:“这是要闹笑话吗?看来须得先办一场海选才是!”

    李承道:“如此投机取巧者不在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冲着赏赐去的,滥竽充数,至于方案,有几人能够拿出来?即便拿出来了,大都是狗屁不通的东拉西扯罢了!”

    狄青笑道:“这也就罢了,关键最后选谁的方案?到时候朝中诸公必然又是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赵顼想治河没错,只是想要纯粹的治河怕是不容易。”

    “不过他有这份心倒是好事,毕竟黄河水患已经相当严重,亟待解决!”林昭得知消息,此番决口死伤数万,因此受损的房屋,土地更是数量惊人,河北路的百姓们着实是辛苦,有些动了恻隐之心。

    狄青轻声问道:“公子也有意上书参与吗?”林昭早前让他们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他便猜到了。

    林昭点头道:“没错,毕竟治河对大宋朝,对百姓都是有好处的。而且……”

    “而且还是个收拢民心的好机会!”狄青对此深以为然,黄河水患乃是大宋心腹之患,谁要是能治理好,必定是彪柄千秋,载入史册的功绩。必然为广为传颂,黄河两岸的百姓必然会感恩戴德。

    “嘿嘿!”林昭轻轻一笑,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一举数得自然最好不过。

    狄青道:“不止如此,如果真的能够主持治河,还能趁此机会,在地方上发展实力。”

    蒋雷霆忧心忡忡道:“只是治河怕是不那么容易,要有个妥善的方案才是,饶是如此,河堤不够坚固,迟早会出事的。”

    林昭信誓旦旦道:“河堤的问题我能够解决,保证固若金汤,不会轻易溃坝。”

    “果真吗?”

    林昭笑道:“已经在实验了,想必不日就会有结果,只是河堤再坚固,河水不能通畅,迟早还会出问题的,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狄青道:“这个,想必欧阳永叔会想法,我会尽量招募水工为公子出谋划策。”

    “最重要的是收集水情资料,到时候才有说服力,否则朝中诸公如何能支持?我们连染指的机会都没有!”林昭打算是以事实说话,如同招标一样,一举拿下治理黄河这件大工程。看似有些吃力不讨好,但实际上却有无限潜在利益!

    狄青却语重心长道:“公子,治河除了材料,方案之外,还要考虑人的问题,哪一次水患只是单纯的天灾?首要考虑的该是**!”(未完待续。。)

第四四三章 工欲善其事

    ()    “狄公是指韩琦吗?”。林昭觉得,狄青说这句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的,尤其是眼下大名府黄河决口,河北路官员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就更加有指代嫌疑了。

    狄青轻轻笑道:“我只是知道他韩琦绝对没有想象的那样干净!”

    “果真?”

    “那是自然,莫非公子以为我是有意中伤韩琦?”

    倒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狄青与韩琦可是有恩怨的。根源则是大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韩琦是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而狄青出身行伍。即便狄青平定了南方侬智高之乱,官至枢密使,可文官们依旧秉持“东华门外状元唱名者才是好汉”的传统,根本看不起狄青,多有怠慢,韩琦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年狄青担任枢密副使的时候,韩琦情愿去做三司使,都不愿意担任枢密使这个大宋军方第一号人物。压根就是看不起狄青,不愿与之威武。后来文官集团合力将狄青赶出朝堂,韩琦更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狄青的死对头。

    若非狄青有别的重要任务,那般悲惨遭遇……可以说全都是拜韩琦所赐,记仇是肯定的。再者,韩琦支持的是赵宗实,与仁宗皇帝亲信的狄青自然出于敌对状态。不过林昭相信,在正事上,狄青不至于这般公报私仇,不会这样不理智,否则他就不会坚持二十年寻找林昭,一手建立起明月宗,忠心耿耿为之谋划谋略了。

    林昭摇头道:“自然不会!”

    狄青续道:“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河北那边有消息传出来。大名府决口并非只是天灾。也与**有关系,东流下游有许多的土地,若是大规模分红抑或者决口,损失会不小的,这些人与韩琦隐约都有关系……”

    “这样啊?”林昭没想到黄河决口,还有这样的**原因,沉声道:“这么说的话,韩琦确实有问题!”

    “至少是有嫌疑!”狄青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

    “狄公有什么想法吗?”。林昭知道。狄青提起这件事,可能不是那么单纯,很可能另有所图。

    “韩琦当年没少为赵宗实出力,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能耐。虽说他现在远离中枢,可是若一旦有事情,韩琦必然会是赵顼的帮手,至少高滔滔会对她多有倚重的,如果趁此机会,打击一下韩琦。不知公子意下如何?”狄青果然是要出手了,以前他们的行动都十分被动。这次则是要主动出击,当然了,一开始自然不能对准主要目标,只能循序渐进,从外围开始入手,不引起怀疑,rì积月累必有重大进展。

    林昭点头道:“如果韩琦真的有问题,按照赵顼此番的决心,以及朝堂上的影响,倒是可以让韩相公难受难受。”

    “公子眼下必须要与赵顼虚以为蛇,最好是借力打力,借用赵顼的力量来对付韩琦,让他自毁长城。”这是一个有些yīn险的招数。

    听到狄青这个建议,林昭完全同意。一方面是韩琦本身可能有问题,另外一番,他们都算是自己的仇人,既然是报仇,就绝对不能心慈手软。若是能让仇人之间,彼此相互残杀,那更是大快人心。

    “只是赵顼对韩琦十分信任,那老家伙在朝中根基很深,怕不是那么容易能动摇!”

    “那我们可以先试试,看看赵顼维护韩琦到底到什么程度?”狄青沉声道:“还有便是打草惊蛇,看看河北那边到底有什么反应,加以印证,然后再想办法对付韩琦。”

    “好,就这么办!”林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韩琦的价值,虽说眼下他最宠幸信任的臣子是王安石,可是一旦遇到大事,真正为辅佐赵顼的第一人无疑正是韩琦。至于文彦博和富弼等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能干掉韩琦,或者将其“打残”,无疑是废掉了赵顼的左膀右臂,对于将来的事情大有好处。

    随后他们商议了,先略微试探xìng的上疏弹劾。在朝堂上引起一股风cháo,对目标对准韩相公,只需要略微推波助澜就是了,接下来等着看好戏就是了。找两个御史不是问题,明月宗那边自然会安排妥当。狄青甚至打算暗中向皇城司传递消息,让他们间接来告知赵顼,双管齐下,起到的效果或许会更加明显。

    狄青道:“不过轻易想要插手此事,怕不是那么容易,最重要的还是治河方案。这个我会尽力帮公子谋划的,只是那材料的事情……”

    “我已经在试验了,有一种叫做水泥的新材料,保证可以让河堤坚硬如铁,牢固如磐石。”

    没错,林昭研究的新材料正是水泥!

    黄河之所以不断决口,除了水位确实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缘故,那就是河堤多为泥土,根本不结实,长时间的浸和冲刷之后,很容易出现溃坝决口。从府州返回经过滑州渡河时,折美凤童言无忌的一句话,想到了这个可以坚硬如铁的材料。

    有了水泥,再加上砂石搅拌,便有了混凝土,这玩意用来修筑河堤,自然比黄土要坚固许多。单是这一样材料,就足可以说服朝廷诸公,有至少一半的机会能拿下治河的“招标”,当然了,一个合理的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乎,他们分头行动,林昭这边抓紧水泥的研发与生产,狄青则是全力帮助林昭制定治河方案。当然了,林昭自己也是有考虑的。

    后世治理河流,很重要的一个方式便是修建水坝,抑或者是水利枢纽工程。可是碍于技术手段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是很难行得通的。让大宋朝在黄河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有可能吗?至少林昭没有这样异想天开。

    那么只能采取疏导和清淤的方式来办,如何疏导最为便捷,这个问题有待狄青他们去落实。林昭决定先从工具上来入手,有时候一个方案固然优秀,也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如何能让人相信这个方式能有效呢?如果有一两件实物,当场展示结果就不一样了,眼见为实乃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明显更具有说服。

    回到汴京的那一rì其,林昭便吩咐了于玄,寻找一些有经验的工匠,然后前往汴京城外的一座砖窑,水泥的研发就是在这里秘密进行的。

    水泥的制作并不十分复杂,主要是把含有硅酸盐和碳酸钙的石头经过煅烧,再加上一些工艺,最终烧制成为粉末。但是加水之后便成为一种极强的建筑粘合剂,干燥之后便会十分坚固,乃是后世最常用的建筑材料。

    此时放在大宋朝,那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建筑材料。尤其是在大工程中效果更为明显,若以此来加固黄河河堤,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昭很庆幸,自己前世对这些化学方面的东西有些了解,故而此时摸索着弄出来。然后又找寻了一些有经验的工匠一起琢磨,总算是搞明白了一些门道。如果沈括在,与他一起合作自然是最好不过,凭借沈大科学家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肯定会很快有所突破的。只是沈括而今尚在延州,来不及参与,故而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所幸,多次的实验之后,总算是有些眉目了,而今第一批产品就要出炉了。林昭很是期待,想要一睹为快,瞧瞧自己制造的第一袋水泥能有怎样的功效?

    来到砖窑的时候,于玄便迎了出来,这几天他为此事忙忙碌碌,甚至顾不上回家。加之保密的缘故,他也是有意留下来的。几rì下来也算是殚jīng竭虑,没少忙碌,也着实有些劳累了。

    不过瞧见林昭时候,顿时来了jīng神:“侯爷,你怎么过来了!”

    “看看你们研发的情况?如何?”

    “已经快要出炉了,因为没有经验,故而制作颇为麻烦,所以耽误了不少时间。不知道做出来的,是否是侯爷想要的东西!”

    “只要你们用心就好了,不成功也不要紧,工艺的问题我们可以再逐步改进。”林昭虽然着急,却知道这是急不来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水泥质量与功效必须要达到预期,这一点至关重要,故而不可cāo之过急。

    “侯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的。”林昭交待的事情,于玄自然尽职尽责。他虽然不知道林昭到底要做什么,但可以从着急与重视的程度揣测一二,故而丝毫不敢怠慢。

    “侯爷,那边有消息了!”

    林昭正在等待水泥出炉的时候,李承匆匆赶来禀报了一个消息:“公子,河工之中果然找到人了。公子当真是料事如神啊!”

    “嘿嘿,不是料事如神,而是漕运也要牵涉到清淤问题,河工之中自然有清淤的好手,这些人正是我们能用得着的。”

    “原来如此!”

    “走,我们去见见,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奇思妙想!”

    林昭坚信一点,工yù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必要的准备,一个都不能少!(未完待续……)

第四四四章 必先利其器

    ()    黄河之所以经常决口,是因为泥沙含量高,逐渐的淤积,使得河床越来越高。

    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如果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就更容易沉淀。黄河出了三门峡之后,一路上几乎全是平原,落差很小,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淀淤积,久而久而,河床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地上河。

    故而北宋的官员们都有一个愿望,如果可以水由地中行,那么水患将会有所缓解。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沉淀,还能够冲击带走以前淤积的泥沙,使得河道逐渐逐渐变深。

    这一点,林昭已经想到了办法。

    当然了,除了利用河水本身的流速之外,也必须加强一些人为的疏浚手段。须得想办法,使用人工清淤。这个时代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没有清淤船,完全用人力给黄河清淤像是天方夜谭。

    不过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他们总是会想到办法的。或许以前黄河上很少有人这样,但是运河上肯定会有。汴河漕运乃是宋朝命脉,一旦河道淤积影响行船,汴京上百万人就要饿肚子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年都会有河工为运河清淤。

    既然运河可以清淤,那么同样的办法,或者是加以改良,利用到黄河上去,似乎也是可惜的。只是大宋朝的官员们从来没有把运河与黄河一视同仁,又认为人工清淤还是无稽之谈,故而没有重视这个方面。

    别人不重视,但林昭会重视,任何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于是乎他让李承去汴河河工之中高价聘请有经验者,反正沿河汴河水深,不需要清淤,他们也都闲着。

    李承找来的人叫李公义,乃是汴河漕运上的一个小吏,读过书有文化,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河工。最初他愿意前来是有人出高价,当见到是威远侯的时候,顿时诚惶诚恐。对他一个不入流的小吏而言,和一个侯爷侍郎简直不可同rì而语。

    “小人见过威远侯!”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林昭面前,李公义不由自主地有些紧张。

    林昭摆手道:“不必多礼,李先生坐!”

    这位年轻的侯爷当真是平易近人,林昭的和蔼顿时让他如沐chūn风。尤其是一句李先生的称呼,让他受宠若惊,一介河工小吏,何曾受过如此尊敬。

    “谢侯爷!”

    “李先生,找你前来所为何事,想必你也知道。”林昭问道:“听闻治河清淤这方面先生比较擅长,可有什么良方?”

    联想到最近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的事情,李公义就全明白了。虽说他的那点经验也是可以应征的,但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谁会在乎自己一个小小河工呢?即便有运气,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只有威远侯这样的勋贵才能说上话。还不如的间接献计,赚点报酬。

    “侯爷,汴河清淤不同与黄河,运河水流平缓,多用人力。黄河的话,可以借用水势,用另外的方法!”

    李公义如此明白,也懂得自己的目的,一上来就开门见山,顿时让林昭刮目相看。

    “先生有办法?”林昭立即追问。

    李公义道:“运河下游泗州一段河水湍急,与黄河有相似之处,我曾尝试用过铁爪龙扬泥车!”

    “铁爪龙?”

    李公**释道:“是这样的,用铁数斤制作为铁爪,然后系上绳索挂在船尾沉入河底。然后驾船疾驶,顺流相继而下,反复多次,便可使河水深入数尺。”

    这么一说,林昭就明白了。实际上就是使用铁爪在河底拖行,翻动沉积的泥沙浮起,借助河水流淌将泥沙冲走,从而达到清淤的效果。这个方法使用的人力不多,投入的设备也只有铁爪和船,至于动力几乎全都是借用水势。

    船只顺流而下拖动铁爪,十分方便。然后再借助于水流冲沙,十分便捷,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很好,李先生果然奇思妙想!”林昭当即赞许,还别说李承却找人是找对了,李公义虽然是个河工小吏,平rì里却比较善于思考和创造。

    “侯爷谬赞了!”

    林昭道:“此物甚好,如果先生愿意献给朝廷,我会为先生请功的。”

    “多谢侯爷!”李公义激动不已,威远侯出面,可比自己上书要强许多。

    “不过有一点,还需要麻烦先生!”

    “但请侯爷吩咐!”李公义而今对林昭那是恭恭敬敬,惟命是从。

    林昭道:“黄河水宽,泥沙淤积也比较严重,如果只是几斤的铁爪怕是不成。而且泥沙淤积比较厚,想要清淤更深,但靠顺流而下船只的拖动力道似乎不足,需要加强一些,不知先生可有办法!”

    此话一出,李公义顿时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以为威远侯只是想要借此向朝廷邀功的。没想到侯爷竟然懂得清淤泥沙的道理,而且一说就说道了点子上,完全是个行家。如此一来,更加钦佩,心中仅存的意思卖弄之心也荡然无存。

    “侯爷说的是,小的会立即改进的!”

    林昭相信以李公义的能耐和经验,改进这个不是问题。

    “好,那就有劳先生了,这些rì子就烦请先生先居住此处,待功成之rì,少不得先生的好处!”

    李公义明白,人家这是要保密。他很清楚,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这一辈子就这一回,故而绝对不能错过,当即点头答允。

    还别说,李公义当真是厉害,没过多久就改良好了铁爪龙的设计。

    “李先生如此之快?”林昭也有些惊讶,如此速度着实有些惊人。

    李公义笑道:“平rì里常年在河道上忙碌,这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