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十国帝王 >

第310章

十国帝王-第310章

小说: 十国帝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昊天无云,烈日当头,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背后的衣衫早已浸透,郭威却没有丝毫停下来休憩的意思,他回望了一眼随在身后的卫士,挥动马鞭,继续向洛阳进发。

    “天成四年五月十七日,夏至。”郭威抬头远望,阳光有些刺眼。

    奉召入京的万州防御使郭威,很清楚朝廷此时要召见他的原因。前些时日,武信军保义军相继在蜀中设立,加之绵州增兵的动静传出,蜀中已掀起轩然大‘波’。

    所谓两川,俱属剑南道。孟知祥官拜剑南西川节度使,董璋官拜剑南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前者治州益州,也即成都,后者治州梓州,位于培江上游。梓州位于成都东北,两者相距二三百里。

    从地势上果二州位于嘉陵江中游,遂州位于涪江中下游;从相对位置上州在梓州东北,相聚三四百里,果州在梓州东南,相聚三百里左右●-an●-書●-ロ巴,,遂州位于梓州东南(较之果州更南一些)成都东南,距离两者都是三四百里。

    从势力范围来括绵州——位在梓州北面两者相距甚近,各州基本都属东川。武信军的遂州,保义军的阆州果州,加之绵州,实际上已对梓州形成了包围之势,不仅如此,更是将梓州与东川其他诸州隔绝开来。

    可见,朝廷若是伐蜀,必是先取东川,再进军西川。

    郭威进宫见到李嗣源时,王也在,不仅秦王在,许久不见的李绍城也在。

    李绍城原先就是百战军副帅,天成元年授静难军节度使,出镇邠州,算起来郭威已是三四年未与之相见了。三四年未见,李绍城脸上那道不知何时留下的伤疤,依旧没什么变化,不过气度却更加沉稳老练,也蓄了点胡渣。

    绍城,郭威对朝廷用兵两川的路线布置,‘胸’中也就大致了然。

    “自古向蜀地用兵,不外乎两条路线,一北一东。”众人面前摊开了一副巨大舆图,众人围在图前俯视,李从璟手持一根长杆,点着舆图上的方位,“北面为陆路,行栈道,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先说北面,若是自汉中入,则经金牛道米仓道,若是自陇上入,则经‘阴’平道,而无论取道何处,都需得经过一道险隘”

    李从璟手中的长杆在舆图上点了点,语气重了几分,“剑阁!也即剑‘门’关!”

    他继续道:“昔年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其后诸葛亮领蜀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想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reads;。'后,魏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自那时起,剑‘门’关便是雄关天堑,无数入蜀的名将大军,无不望而生畏。太白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老杜也曾言: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因了剑‘门’是蜀地北境‘门’户,故而得剑‘门’,犹如得两川。”

    李嗣源双手习惯‘性’拢袖,图微笑道:“昔年郭公伐蜀,正是过陈仓经散关,而扣剑‘门’,自此入的蜀。”说到这,抬头远望‘门’外被阳光照得明亮刺眼的宫城,不禁有些感叹,“九月十八日发兵,十月十八日大军过散关,十一月二十七日,蜀地平定。秋风扫落叶,也不会比这更快了,郭公壮举,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无限敬畏啊!”

    “郭公昔日风采,的确让人心折。”想起郭崇韬,李从璟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至于未到三月而平蜀,他却并不如何推崇,彼时蜀地基本是“望风而降”,王师其实并未打什么大仗,就跟别说恶仗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往昔与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钟会攻蜀汉,西魏尉迟迥取梁益州,包括后来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是由北面进军。

    “较之关中两川,河陇之地地势明显为高,自关中两川仰攻河陇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两川却较易,故而中原在向两川用兵时,与其一直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当年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

    李从璟又说道,“只不过以今日情景,争陇西却是格外费力了——方才说了北面,再”李从璟手中长杆在舆图上下移,顶端落在了大江之上,屋外的阳光洒进来,照亮了舆图,也将长杆的影子印在舆图上。

    其实从北面入蜀路线,他还有一个没说,那就是出斜谷,也即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但三条通道都极尽深险,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通行。曹‘操’在与刘备争汉中不利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历代兵家轻易不敢出此。

    “自东面入蜀,兵发自夔州,过巫山,经三峡,可直入涪州(重庆)。这一路的险要之地,也是‘门’户所在,在于夔州,此地的瞿塘关(又称江关捍关),乃是攻破难度丝毫不让于剑‘门’的所在。”李从璟继续道。

    当年刘备出蜀伐吴,在夷陵被陆逊大败后,狼狈退回,便是据捍关而守,以当年吴军水师之强,也是莫能奈何。

    李从璟因笑道:“而如今,夔州在我大唐之手,捍关更是成为内关,由大江入蜀,一马平川,两川几无片险可守,王师自此入蜀,可谓占尽先机!”前时李从璟辛辛苦苦图谋荆南,夺下夔州州为帝国所有的好处,现在便体现了出来reads;。

    说到这,李从璟有意无意威一眼。

    郭威这两年在万州厉兵秣马,谋的就是如何进军蜀地,故而对进军路线清楚得很,他张口就来:“川东地区虽以夔州为‘门’户,其形势之重却归于涪州。三峡上下,两岸皆崇山峻岭,大江水道在这一带犹如一个细长的瓶颈,东出夷陵,西出涪州。”

    “自三峡入川,到涪州后,可分几个方向通往成都:循涪江北上,可至绵州而出成都之北,合州为其重镇;从涪州溯大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嘉州为其重镇;另由涪州西上,再由沱江北上而趋成都,沪州为其重镇。故而自万州进军,必先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

    至于郭威兵发两川,究竟选择哪条进军路线,一方面决策,另一方面也得的实际情况。

    进军路线说罢,李从璟转而说起两川之地的富饶,也即攻取两川对壮大国力的意义,“两川之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偅,西近邛笮马旄牛。不仅如此,蜀地宝物遍地,有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锦绣犛犀象毡牦丹黄空青桑漆麻苎之饶。况乎四川地多盐井,可获丰饶财利,云安十三盐监,可是闻名天下。”

    “东汉初,中原饥谨,而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履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诸葛亮隆中对策之时,称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盛唐以来,益州富裕与扬州相埒,赋税为天下最。”

    一言以蔽之,蜀地不仅农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奢侈品资源商贸资源盐铁等各类资源也多不胜数。再简言之:天府之国!

    这样的地方,无论如何,帝国都是要握在手里的。

    当今之世,中原之地,饱受战‘乱’,民生凋敝,加之已开发太多年,地力贫瘠,潜力寥寥无几,论富饶程度,已渐不及江南两川。虽说这两年帝国都是丰收之年,而实际上,中原地面上,灾害频发,尤其是蝗灾,一旦发生,动辄千里无粮,而且水患尤为严重,偏偏还不易治理。

    两川则不同,秦时才正经开发,眼下是潜力巨大,若能得两川之利,帝国无疑强盛了一大步,而且孟知祥李绍斌两雄并立,据有两川又时日未长,势力并非坚不可破,此时取蜀,实乃天予之。

    这也是为何朝中不乏有人建言先攻淮泗,而李嗣源父子不予考虑,执意先拿下蜀地的缘由。当年秦帝国得巴蜀,国力大增,故能支撑起灭六国之战,今日大唐‘欲’平巴蜀,情况无一不同。

    “朝廷进军两川,除发禁军外,必征藩镇强军相助,北面暂定了保义军护**(河中节度使),剩下的便是你的静难军了,说起来你在邠州已准备了三四年,准备的如何了?”李从璟微笑问李绍城,当年之所以建议李嗣源授李绍城为静难军节度使,坐镇西垂重地,为的正是今日。

    李绍城躬身行礼,神‘色’奋然,“伐蜀之日,臣请为北面先锋!”

    李嗣源闻言大笑,很是愉悦,他威:“当日秦王定荆南,力奏郭卿为万州防御使,整顿军马,为的也是今时,不知郭卿是否也要请为东面先锋?”

    郭威却踌躇起来,“臣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你且说来。”李嗣源道。

    郭威抬起头,神‘色’坚毅,“若得先发制人,臣敢保证,一月定东川!”

    ——————

    注1:果州阆州设保宁军,遂州设武信军等。

    历史上李嗣源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却没起到什么作用。其实计策是大体是好计策,但施行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是用人不当,武虔裕李仁矩实在草包,其次,当时孟知祥董璋正式造反时,李嗣源虽说有些准备,实际应对起来颇为仓促,用兵策略也有问题,当然,更多的是,他手里的确没什么牌。

    注2: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

    董璋造反第一件事,把绵州刺史武虔裕抓来幽禁了。涪州泸州两川势力范围,但实际上,孟知祥起兵后,立即发兵攻打涪州泸州夔州黔州,由此可见,涪泸两州那时应该是朝廷一方的。

    “辛巳,西面军前奏,今月十三日,阶州刺史王宏贽泸州刺史冯晖,自利州取山路出剑‘门’关外倒下,杀败董璋守关兵士三千余人,收复剑州。”泸州刺史竟然跑到了剑‘门’关去,也着实稀奇,当另有原因。;

章三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3)() 
(第一更。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

    谷雨当日,朝廷下令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于剑南东川之侧,于两川而言确乎莫大威胁,然而在帝国总体并无太大不妥。无论如何,不管孟知祥李绍斌如何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双方毕竟未曾撕破脸皮,在大义上,两川仍旧是唐土,孟知祥与李绍斌仍旧是唐臣,对朝廷的政策,两川可以有怨言,可以采取一些行动,但只要不立即举旗造反,武信军保宁军的设立就无法动摇。

    从军事策略上说,果州阆州遂州位于蜀中堪称腹地的所在,一旦战事开启,首先,武信军保宁军可以就近攻伐东川,若是战事顺利,以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得到的朝廷授意,很容易先发制人;

    其次,若是战事不顺利,武信军保宁军也能让两川慌乱疲于应付一阵子,两者如同一柄尖刀,插在两川的心脏上,不仅可以为朝廷从川外进军创造便利,更有激励两川州县倾向朝廷的作用;

    最后,即便武信军保宁军无法采取有效攻势,但只要能守住地方,也是一项大的裨益。

    正因如此,在安重诲提出这项策略时,李从璟并未反对,而是持得支持态度,如此布局,好处显而易见,李嗣源作为一代名将,焉能其中的高明之处?

    虽说李从璟不知原本历史上,两川何以能击败朝廷王师,得以独立,但安重诲李嗣源这两人的这番谋划,的确显露出他们当年屡战屡胜扬名晋地的道理。

    有了内里一刀,接下来就是谋划王师堂堂正正的进攻之法。

    如李从璟方才所言,用兵两川,大势上基本就是两条路线,一北一东。

    李嗣源李从璟父子召见静难军节度使李绍城万州防御使郭威,原因就在于此。如今朝廷虽不曾掌控河陇之地,毕竟握有关中汉中三峡,以李嗣源李从璟父子数年来的打算,自然不会只发一路大军,数路并举,不仅正和用兵之道,如今帝国亦有这样的实力。

    确立了王师从北东两面同时进军的战略之后,接下来便是战术安排。

    战术安排也很简单,抓住重点就是。

    “北路军用兵重点,在于迅速攻克剑门关,大军通过剑阁通道,再进一步夺取剑州。只要能占领剑州,北路军便能对两川形成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往后视情况用兵就如顺水行舟,信手拈来。”

    议事到了后段,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殿中的阳光变得金黄一片,美不胜收,李从璟沐浴着夕阳,如是道:“如郭威所言,东路军用兵重点,在于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往后无论是支援武信军保宁军,亦或是与北路军配合直捣梓州,还是作为奇兵直取成都,都易如反掌。”

    李从璟话音落下,李嗣源呵呵笑道:“若能果真如此,饶是两川之兵精锐,我王师要平定两川,也只在朝夕之间了。”

    李嗣源忽而又肃然道:“此次用兵两川,北路军由禁军并保义军护**静难军组成,亦是此番朝廷对两川用兵之主力,静难军为疾火先锋,任务只有一个,夺取剑门。其次,保义军护**作为主力先锋,任务便是在静难军夺得剑门后,顺势攻下剑州。剑州为北路军用兵两川的前哨堡垒,必须要稳如泰山。最后,为保证朝廷用兵的突然性,禁军在最后出师,在先锋大军攻下剑州后,禁军作为北路军主力,也是北路军攻伐两川各地的主力。”

    “东路军为偏师,亦为奇兵。郭卿如今有万余万州军,朝廷再调五千禁军为尔后援,至于用兵时机,便依秦王之见与郭卿所奏,由郭卿自行决定。”

    李绍城郭威无不大喜应诺。

    朝廷以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奇兵,却是有道理的。

    首先,关中距离剑门近,主力出剑门是必然之选,绕道万州无疑是个大圈,先前郭崇韬出剑门入蜀,也是这个原因。其次,郭威虽说在万州准备了两年,但运兵船舰非是帝国所长,哪怕有荆南相助,也无法满足数万大军之用。再次,长江水道虽说利于用兵,毕竟不如后世,没有大规模整修河道,险滩要害之地甚多。

    故而,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偏师。

    朝廷用兵两川,计议已定,先期绸缪与准备可谓开始的很早,主要兵力,先期预定,有禁军五万,保义军护**静难军各自发军五千上下,外加万州军万余,总计七万五千余战兵。再加上保宁军武信军与绵州戍兵,几乎接近十万大军了——辅兵与征发的民夫则另算。

    当年郭崇韬伐蜀,兵力六万,如是对比,此番声势更盛。

    将兵已定,接下来便是统帅人选。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李嗣源没有必要亲征,主帅自然由秦王担任。

    六年前大唐伐蜀,庄宗以魏王李继岌为帅,而郭崇韬辅之,实际上魏王并不精通军事,故而军中大计皆出自郭崇韬。庄宗曾对郭崇韬言道:“继岌未习军政,卿久从吾战伐,西面之事,属之于卿。”魏王,摆设而已。

    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年郭崇韬虽说领袖群臣,一时风头无人能及,实则一方面受到政敌挤压,一方面又被宦官仇视,更为后宫嫔妃所不容,处境非常艰难,郭崇韬自付若任由形势恶化,恐难以在朝中立足,便想立下一件大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是以在李严出使蜀国回来,上书说蜀国可图后,郭崇韬便想统帅三军伐蜀。但当时郭崇韬顾虑对手们不允许,再者当时李嗣源乃是诸道兵马总管,郭崇韬也不一定争得过李嗣源,所以这事不能明说。

    思前想后,郭崇韬心生一计,便去见庄宗。他对庄宗说,魏王已过及冠之龄,却没什么显赫功劳,恐怕朝臣不服,将来诸位只怕也不稳固,不如让魏王统军伐蜀,如此可立不世之功。

    彼时庄宗刘皇后皆爱魏王,庄宗甚觉有理,但魏王的斤两庄宗也深知,故而思虑了一番后,对郭崇韬说,魏王阅历不足,掌控三军怕有难度,魏王伐蜀需得能臣辅佐,你既然提议此事,便由你辅佐魏王伐蜀吧。

    时魏王伐蜀,满朝皆知,一旦伐蜀功成归来,魏王必进位为太子。

    出征途中,郭崇韬甚至跟魏王李继岌明言,打仗的事我做主,你在旁边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稳坐太子,我们皆大欢喜。

    彼时出征的亲王虽名为统帅,实则混功劳罢了。

    而今却不同了。

    唯一相同的,便只有一件事。

    满朝文武,在得知王师要伐蜀时,都已算准秦王会为帅。而他们也如之前一般都知晓,一旦伐蜀功成,秦王便不再是秦王了。

    当是太子!

    。。。。。。

    帝国如此大举攻打两川,却有个问题,京畿之地何人来守卫。

    禁军尽数开拔,便只有六军与侍卫亲军了。这些年来,为供养禁军,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汰了许多,但留下的几乎都是精锐,总人数在一万到两万之间,如今国内太平,守卫洛阳却是足够。

    虽说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了许多,但裁汰下来的将士,朝廷都安排得非常妥善——如今新政有成,百姓的日子愈发好过,只要有田种,大部分人都满意,所以也不用担心六军与侍卫亲军本身作乱。

    春,布德施惠,劝农养生;夏,助长顺生,无举大事;秋,兴兵革,征战不义;冬,为谨盖藏,闭藏之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得秋高气爽,适合用兵的时节到来,帝国便将攻伐两川。

    却说朝廷在遂州设立武信军,在阆果二州设立保宁军的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急忙召见了幕僚,来商议此事。

    幕僚们七嘴八舌,大部分都认为朝廷此举,意在图谋两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骄兵悍将为之一空,四方太平,农耕大兴,又因近些年来,朝廷岁岁丰收,遂添数万精锐禁军,如今的朝廷,可谓是国富军强,一旦朝廷打定主意对两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势。如今,朝廷在蜀中设立藩镇,夺我土地,掠我百姓,意欲何为,岂不明白?当今之计,还请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