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220章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20章

小说: 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变相贬职,所以一直没有人真正坐上此位。

    如今詹士府的主官是以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为首,而杨士奇在今年的早些时候,被授予了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

    朱瞻基扶着朱高炽,并未还礼。朱高炽拍了拍他的手,大声笑道“何至如此……”

    众人直身,杨士奇笑道“太孙殿下阔别京城三年,造福万民,当得起臣等一拜……”

    在朱高炽拍她的手的时候,朱瞻基就知道他的意思,表示自己能站得住。

    所以他松开了扶着朱高炽的手臂,还了一个半礼道“诸位辅佐父王,请受小王一礼。”

    众人又是长揖到底。“不敢当殿下之礼,此乃臣等本分。”

    三拜既过,见礼完毕,众人才簇拥着朱瞻基父子进了大殿。

    詹士府朱瞻基并不陌生,这些年他虽然来的不多,但是每年逢年过节,他也会在张氏的安排下,运几车礼品来给詹士府的属官们送礼。

    只是这里的环境没变,官员们却一茬一茬,换了不少。如今在场的诸位属官,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朱瞻基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人。

    这里的大殿不像奉天殿那么大,七品以下的属官也没有进入议事的权力,也就只有五六七品的属官们拱卫着他们进入。

    这些人大约有二三十人,再加上一些内侍,护卫,大殿里面大约有六七十人。

    进入大殿,众人很快就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官位的顺序决定了入座的顺序,这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官场规则,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不仅在官场,哪怕是一个大家庭里,不管是吃饭,还是出行,都有不成文的规则,人人都会遵守。

    吃饭的时候,哪个晚辈敢坐到族长的上面?出行的时候,女主人走在了男主人的前面,那就是不懂规矩。

    只是家庭里面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官场上面的讲究稍微少一点而已。

    众人落座,右手第一位的杨士奇率先代表众属官问出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殿下,臣等观察此议事法则,可谓是环环入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则,将大臣议事限制在合理的框架之内,但是为何,却让臣等自主平衡?”

    杨士奇的问题,也代表着几乎所有大臣的疑惑。

    在所有人看来,皇上才是天经地义的裁决者,平衡者,但是现在,为何皇上会主动放弃这个权力。

    这种主动让步,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这里面代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法则本身。

    如果能够因为自己受到一些限制,让皇上放弃更多的权力,他们甚至宁愿法则更严苛一些。

    但是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完全是两码事,皇上现在主动退让,还让大臣们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陷阱。

    这可是以强硬著称的一代大帝啊!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里面的陷阱或者说阴谋。因为这件事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无非就是皇上厌烦了每次大朝会上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拿出了一套规矩来限制。

    大臣们可以反对,但是在皇上的强硬手段下,他们这些人再不甘,最终还是会接受的。

    所以说,根本不需要什么阴谋。

    那么这件事就变的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这种主动放弃权利的意义何在?

    朱瞻基当然不会直接说这只是一场变革的最开始,他们故意放弃一点权力,只是为了让所有大臣入局。

    只要大臣们入了局,今后的形势就会更加有利于皇室,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收回拳头,是为了更重的打出去。

    而且他也有信心在登基之后,将这部分放弃的权力重新限制起来。

    在历史上,大明是文臣统治的“黄金时代”,他们垄断了皇权,让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都不影响大局。

    这种皇权衰落,文臣当权虽然被一帮文臣自吹自擂太平盛世,却让大明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独腿。大明因此在繁华中摇摇欲坠,被轻轻一推,就倒塌了。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罢免胡惟庸丞相之职,就开始了跟文臣的百年斗争。

    朱棣杀方孝孺,扶持內监,无不是在遏制文臣的争权。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他死后儿子还小,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

    一场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內监势力全部倒下,皇权旁落,以文臣的大胜结束。

    也就是说,现在不管朱棣,朱瞻基如何防范,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

    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让所有人变的兴奋,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

    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一点隐患不算什么了。

    但是对中层和下层的文官们来说,他们不可能触及到那个宝座,所以他们也更想搞清楚,这是因为什么。

    朱高炽这个时候有些懵逼了,他原本是担心这个计划是朱瞻基拿出来的,朱瞻基会受到文臣的忌恨,所以想要把朱瞻基叫道詹士府来,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

    有些事情面对面讲清楚,远比都记在心里更好。

    可是现在发现,文臣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议事法则对自己的限制,更因为皇上愿意放弃在朝堂平衡的权力而兴奋不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虽然最后依旧需要皇上来裁决,但是文臣们的权力空间更大了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大学士,请问我皇祖父今年多大了?”

    杨士奇楞了一下,随即就明白了过来,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过来,而且这场谈话还需要进行下去。

    他回答道“陛下寿起元至正二十年,今年已经五十九。”

    按实岁来算,朱棣出生在1360年,今年是1418年年尾,实岁五十八岁。但是按照现在的算法,明年五月初二,就是朱棣的六十大寿。

    不过朱棣在得到朱瞻基即将年底回来的时候,就已经下旨,明年不会举行万寿节,因为那个时候,他肯定是在南洋的星城。

    西征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执念,相比较而言,一个生日过不过都无所谓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祖马上就要六十,有一心西征,今后这朝堂还是需要父王与众大臣维系。而父王身体欠佳,精力自然是比不过皇祖父的,所以适当的放权,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下,众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过来,但是开心之余,不忘祝贺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好。他们都是朱高炽的亲近大臣,自然希望朱高炽的身体更好一点。

    用这个借口来掩饰真实的目的,是朱瞻基早就想好的,因为这是“现实”,非常可信。

    而朱瞻基又说道“孤生于富贵,长于盛世,自小享受奢华,喜欢奇技淫巧。今后即便掌权,也不愿像高祖一样一日忙碌七八个时辰,也不会像皇祖一样四方征略,光是我后宫里的上百个美人,都要我好生伺候呢!”

    这句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也就是说,哪怕朱瞻基以后登基了,每日也会想着多玩玩,而不是一天到晚处理政务。

    他既然想玩,那政事谁来处理?当然是他们这些文臣了。

    所以听到这段话,所有人原本对朱瞻基还有些疏离,但是现在全部变的火热了起来。

    在今天之前,朱瞻基因为喜欢奇技淫巧,因为不重视儒家,还遭到了许多非议,但是现在在他愿意“放权”的时候,这些缺点全部不见了,变成了优点。

    你不喜欢儒家没有关系,只要肯放权给我们,让我们有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人生抱负,你就是好的,你就是对的。

    看到众人的神色,朱瞻基的心里也暗笑了起来,这些人还真的是好忽悠啊。他们恐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太孙从现在开始就在忽悠他们。

    只要今天的话传了出去,朱瞻基相信,整个朝堂,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希望他登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会支持他。

    勋贵,武将们支持他是因为早就形成了同盟,內监们支持他,是因为他比朱高炽更能给內监带来利益。

    现在文臣们只要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还会有谁不支持他呢?

    在这样的气氛里,众人自然是好话不要钱地往外抛,朱瞻基与一东宫属臣相谈甚欢。

    朱高炽现在也彻底明白了过来,觉得自己的担忧真的是杞人忧天啊!

    他还想缓和一下儿子与文臣之间的关系,可是儿子的一句话,就比他要说十句还管用。

    而且朱瞻基的话也符合他的定位,因为他自己也觉得,皇帝不需要事事插手,只需要控制大局,更多的事务让文臣去处理就好了。

    而朱瞻基从詹士府离开的时候,他的话就已经通过无数的人的口,口口相传,在文臣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没有阴谋,没有陷阱,一切都是因为皇上老了,加上要西征精力不济,所以才会放权。

    而原本反对西征的这些文臣们,现在一个个恨不得过了年,皇上就去西征,好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他们反对西征,是因为耗资太甚,伤及国本。

    西征帖木儿国,不仅要派一支更大的舰队出海,绝大部分耗费都在西北。

    从海上出发虽然远,但是所有的物资都能装上船,不需要征用民夫,节省了无数人力物力。

    大明现在有一级,二级战舰近三千艘,大型宝船四百艘,千石以下小型舟船超过一万艘。

    如果只是海战,大明可以组织两三百万大军都无所谓。

    但是,只是从海上是伤及不了帖木儿国的国本的,要想竟全功,必须从陆地上也要出征,南北夹击。

    从应天府到西北就是五千里,然后从西北征略吐鲁番国,奕力把里国,还要跟金帐汗国,东察哈台汗国打交道,才能抵达帖木儿国北方首都撒马尔罕。

    这超过万里的长征,需要动用的民夫就要几十万,大军几十万,在路上耽搁一年有余。

    上百万人一两年的消耗,是一个巨大负担,虽然大明现在已经修通了到西北的水泥路,出征速度快了许多,可是出了嘉峪关呢?

    还有几十万军马的粮草配送,这可比北征鞑靼要远的多了,消耗也更多。

    朱棣虽然准备了三年,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文臣们依旧反对这个计划,主要原因就是得不偿失。

    但是现在,他们不在乎了,反正损失的不是他们。征用的是普通百姓,花的也是朝廷的银子,皇上的银子。

    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让皇上出去两三年,他不在国内,这国内可就是他们说了算啊!

    不管到时候仗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都是赢家。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统一起来思想,这些文臣们在听了朱瞻基的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积极地开始了串联,想要竞争这个议长的职位。

    在皇宫内,朱棣服了止痛散,这药虽然药效不错,但是服用了比较嗜睡。

    等他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情报,他忍不住诧异地自言自语道“仅仅因为瞻基的一句话,现在大臣们都支持朕西征了?”

    。

第十四章 战争准备() 
对朱棣来说,他固然能够强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动,但是这跟文臣们自愿支持的时候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很简单,任何一项政策,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人来执行。

    谁来执行?

    只有这些文臣们!

    哪怕是行军打仗,没有文臣的支持,行军路途中吃什么,喝什么?兵器,补给何时运抵战场,这都是文臣们控制的。

    他们自愿的时候,各项工作进行的就快,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哪怕就是执行命令,磨洋工的时候也不少。

    这样不同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大不一样。

    以前就是因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来,西征的粮草,马匹,车驾什么的,通过民夫们的转运,缓慢地运到西北,到现在都还不够。

    不是他的银子没有给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来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么办?把他们都杀了?换一批人恐怕还不如他们干的好呢!

    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沟通和妥协,莽撞和强制只会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让这帮大臣们改变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让他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这个环节,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去看看太孙在干甚,让他来……算了,我还是去兴庆宫吧。”

    后宫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几个大殿虽然架子大,但是因为太大了,不仅冷,更不舒适。

    兴庆宫虽然是皇宫内最先改建的宫殿,硬件条件跟其他宫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后世,怎么舒适怎么来。

    每次到了兴庆宫,朱棣也感觉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宫殿就没有这么自由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像三大殿,里面的规制几乎都不能变。

    仪仗抵达了兴庆宫,朱瞻基从给孩子们建的玩具房里连忙迎了出来,头顶上还粘了几根鸭毛。

    看他这副模样,朱棣想要骂他几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内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骂不出口了。

    “孩子们可以宠,也不要宠的过分了,我可不愿你将来养出一帮纨绔。”

    朱瞻基笑道:“孙儿知道。离家三年,孩子们都不认识我了,这才跟他们培养一下感情。”

    “听说你把孩子们的功课都停了,不让教他们识字?”

    如今的孩子们学认字,可没有后世的拼音。一开始蒙学,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周岁,不到四岁的孩子们懂什么?因为要记字,一个个脑袋思维都僵化了。

    所以朱瞻基回来以后,就让停了教识字,只让教孩子们学数数。

    他准备用一两年的时间,搞出汉语拼音来,然后孩子五六岁了,刚好可以学识字。

    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学认字不靠音,只靠字义。不把意思记住,这个字就等于认识了也没用,除非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也是古代蒙学更加艰难,教育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孩子们太小,学识字还早了一点。等五六岁了,我会把他们都安排到下马桥农庄统一学习。”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不妥。虽然你的下马桥农庄如今招的孤儿很少,但是你把那些战死的兵丁的孩子都安排在那里学习,皇家子弟,岂可与平民相交?”

    朱瞻基并没有太深的阶级等级之分,想要跟朱棣辩论一番。“为何不能?”

    “太近,失了距离,让那些人就少了尊卑。”

    一句话就把朱瞻基说的哑口无言了。

    的确,不管什么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现在不是后世信息爆炸的社会,贵族,特别是皇室,在老百姓的心中比神还要尊贵。

    皇帝的儿子跟兵丁的儿子一起摸爬滚打,甚至许多时候还比不上那些兵丁的儿子优秀,那么他们长大了会怎么想?

    不如我的人身居高位,只是因为生的好而已,不值得敬重。

    要是等他们掌权了呢?会不会就直接推翻了这个压迫阶级?

    这是很大的可能。

    所以,朱瞻基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

    他可以对那些烈士的子女好,帮助他们,但是不能将自己的孩子跟他们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成长。

    他知错就改,对着朱棣长揖道:“谢皇爷爷提醒,孙儿差点犯了大错。”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随我来吧,有话问你。”

    朱瞻基却没有直接跟他走,而是回到了玩具房,轮流摸摸每个孩子的头。“爹爹要去办事,你们自己玩啊。”

    有几个性子软一点的舍不得,还想撒娇,却被他们各自的小宫女连忙拉住劝解。

    朱瞻基回身安抚他们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有始有终,从一言一行开始言传身教,并不是给他们撒娇的机会。

    见他们不闹,心里也很满意,就施施然地离开。

    等他来到自己的书房后面休息室,因为房间里只有一个李谦在,朱棣已经又来了一个葛优躺,腿还高高地翘了起来。

    既然他都没有皇帝的样子,朱瞻基也就自在的靠在了他对面的沙发上,把腿放在了前面的一个锦凳上。

    刚坐好,朱棣的声音就传了过来。“这把火点燃了,你有信心扑灭?”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的意思,开了一个放权的头,等这些文臣消化了这一部分权力,他们又会得陇望蜀。

    他笑着说道:“虽然父王对文臣优待,但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任他们放肆。只要文臣的权力不脱离皇室的裁决,孙儿就有信心。

    何况,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建立新的朝议法则,其实已经是在分化他们的势力。

    不是铁板一块的文臣,其实并不可怕。打压一批,拉拢一批,扶持一批。再对他们进行分化,分而治之。

    到最后他们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难以融合,也没有力量跟皇权竞争,只能老老实实依附皇权。”

    朱棣对朱瞻基的自信格外赞赏,开心笑道:“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非要搞这么复杂,为什么?”

    “很简单啊,孙儿懒啊!为了以后多享点福,现在就多做一点。今日跟杨士奇他们说的话,一半也是孙儿的真心话。

    向高祖那样当皇帝,不是孙儿愿意的,像皇爷爷这样当皇帝,也不是孙儿愿意的。

    而且,朱家的子孙后代,谁能保证一定能像高祖,能像皇爷爷一样能干?要是出几个昏君,这朱家的江山岂不是要完蛋?所以也要防患于未然。

    如果孙儿的计划完全实现,以后的小朝会就可以撤销,每月只需要举行两次大朝会就足够了。

    皇帝是可以轻轻松松的当,大臣们也没有了一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