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399章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99章

小说: 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维护统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强大的武力?清明的吏治?还是活跃的经济?先进的科技?

    这四点非常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应该是一套完善的体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上到下人人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知道自己的作用是什么。

    一个皇帝,不论如何雄才伟略,他都是一个人。

    他的命令需要人去执行,他的意志需要人去实现,他的尊严需要有人去维护。

    只有有这样一套完善有效的系统,这个国家的运转才是正常的。

    古代人常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其实就是因为古代人往往不知道这套体制的重要性。

    他们只会最简单的管理方式,从上到下的施压,利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这种模式是非常落后的。

    个人在这套体制当中,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可能一个英明的国君,就能带着国家腾飞,但是一个昏庸的国君,就能让国家灭亡。

    特别是在大臣层面,一个权臣就有可能欺上瞒下破坏整个体制系统稳定。

    所以,他们才会认为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但是,朱瞻基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很清楚体制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要超过武力,吏治,经济,科技。

    一套完善的体制,能够限制每个人的个人作用,又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个人作用。

    让每个人变成体制的一部分,组成个人不能化解的力量,形成势不可挡之势。

    大臣专业化,这是他们的基础能力,让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成为官员之后要做什么事。

    而制度完善后,就能自发限制官员的权力,让他们只能在框架范围内发挥作用。

    一个宦官,就能隔绝皇帝的耳目,挟天子而令诸侯。

    一个大臣,就能替代皇帝的作用,一声令下莫敢不从。

    这就是体制的缺陷。

    如今的大明,四权分立,处政权,执法权,立法权,军权各自分开,哪怕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到顶点,也不能将自己的权力衍伸到范畴之外。

    就像如今的总理大臣,他也只有处政权,根本没有立法的权力,也没有执法的权力,更没有领军的权力。

    在这样的时候,一个总理大臣,所能做的也是有限的。

    在系统内部,他的权力受到了各部主官的挤压,在外部,受到了议会,受到了秘书处,受到了皇帝的制约。

    他的权力只能体现在民政事务上,其他事务一旦伸手就会被其他人抵制,那么他的权力就只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体现出来。

    其他人也是一样。

    就以黄金城的总督苏南来说,他的手下虽然控制着六万精兵,但是他的权力只能在黄金城范围之内才能体现出来。

    身为黄金城的军事总督,他不能插手金矿的生产,也不能插手金矿的运营,如果他伸手,就是触及了不属于同一个系统的地方官府,工部,内务府的权力,就会遭到弹劾。

    而在以往,一个地方总督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什么事都能管,什么事都要管,这就是体制的不完善。

    任何权力都要受到制约,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体制的平衡失衡。

    朱瞻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善了整个大明的管理体制,这才是他最大的贡献。

    到如今这个时候,唯一还没有受到限制的权力就只剩下了皇权。

    当然,他不会搞什么君主立宪制来限制自己的权力,在如今这个时代,搞什么君主立宪根本不成熟。

    所谓的体制,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形态,即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

    不同的政体体制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下,贸然改变体制,只会造成社会动荡。

    就好比现在,朱瞻基如果真的限制皇权,那么就缺少一个一锤定音的角色,各个部门为了争夺这个权力,只会斗的不可开交。

    这是好事吗?当然不是!

    不要谈什么民主,平等,那不过是西方社会为了忽悠底层民众而给出的诱饵。

    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未来,真正的平等依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且,在许多所谓的独裁国家,人民的生活比“自由,民主”国家好的多。

    在如今这个时代,搞平等只会让自己的国家乱成一团。

    所以,朱瞻基还让三教与真理教一起,搞出了一个阶级论。

    社会必须要有阶级,这样上下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重要的是不能隔断不同阶级之间的通道,要让底层的人看到希望能上来,而无能的上层也能下去。

    以前的朱见深一直被困在局中,他从来没有脱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正确认清事实。

    或者说,他从来没有从全局真正感受到这种力量的体现。

    但是,这次远航数万里,在东洲,在西洲看到这些背井离乡数万里的将士,他们虽然已经在数万里之外生根发芽,却依旧尊崇应天府的陛下为尊,这完全体现出了体制的力量。

    当然,朱见深也没有疏忽,在体制之外,还有文化的影响力。

    因为儒家文化的天地君亲师的人伦大义,所有人都在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容任何人破坏。

    一开始抵达西洲的时候,要直接面对势力迅速扩张的汉王府,他还有些胆怯,但是现在,他一点也不怕了。

    “殿下,陛下的新年致辞中,有几个关键的部分,你需要好好揣摩一下,这些话关系到未来一年的大明变化,你可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为江山的继承人,朱见深当然对一些敏感用词并不陌生。许多在普通百姓听来很平常的话语,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复杂的关系和上层人物的决心。

    “这些让文书们先整理出来,我稍后再看。今日除夕,先到各军卫去巡视一番,带上银币,今日去普通军士的家里看看,与民同欢。”

    听到朱见深的话,彭时笑了起来。以前在应天府,太孙还显得不接地气,但是这趟耗时两年的巡阅之旅,让他变得越发成熟了起来。

    而在汉州城,朱见注也在收音机前面听了朱瞻基的演讲,然后陷入在了沉思当中。

    作为有心想跟朝廷扳手腕的王爷,从解云来到西洲,他就感受到了朝廷对汉王府和晋王府的绳索越拉越紧。

    可是他却毫无办法,不管是从大义上,道理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没有还手之力。

    更让他担忧的是,就连他自己的亲卫们,虽然现在给他汉王府卖命还值得信赖,但是若汉王府站在朝廷的对立面的时候,恐怕也不值得信赖了。

    如今广播已经成了西洲普通人最喜欢的节目,在各大城市,卖的最好的商品就是价格昂贵的收音机。

    每天没事的时候,人人都抱一台收音机,听着广播里面宣扬朝廷的政策,听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听着各种戏剧。

    虽然大多数普通人对朝廷的政策并不关注,但是每天不间断的广播,让普通百姓也都能了解到朝廷在各种大事上面的态度。

    这样的时候,他们汉王府要是想要跟朝廷对立,根本得不到普通百姓的支持。

    人人都知道,皇帝陛下是为每个老百姓着想的,为了让大明百姓富裕起来,殚精竭虑。

    就是有一些不公,也都是下面的官员们仗势欺人。

    今日的广播中,陛下金口玉言说了大明境内要降低农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并且允许百姓用银钱换取减免劳役。

    而且,朝廷不允许公摊劳役名额,一经查实,相关的官员罢职降职。

    而一些需要动用劳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都转为了工部工程,由国防部的工程兵负责建设。

    这样一来,汉王府今年想再动用劳役来为汉王府干活,就要花银子了。

    想到这里,他都恨不得直接推倒那些能接收信号的信号塔。

    以前汉王府可以随意将一些活让普通百姓来干,还不用出银子。如今不能随意征发劳役,今后汉王府的支出又要多一大截。

    都是这些广播的错,让老百姓都能直接知道朝廷的政策,以后还怎么蒙蔽他们?

    诸事不顺啊……

    更关键的是,民心根本没有在汉王府这边,他就是把其他几家王府拉拢了过来,但是他们的手里没有兵,又能泛起多大的风浪!

    “韩长史,太孙这几日在黄金城那边,可有什么动作?”

    “王爷,这些消息根本不敢通过电报局发报,只能通过西洲日报上面的消息知道他最近一直在军中。……来者不善啊!”

    “我不信我们汉王府并没有对着干,朝廷就真的敢出兵。太孙恐怕也是在给我们施压,等过了十五,他来了汉州城,我倒要好好问问他,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韩琮已经能看出他有些色厉内荏了。

    在内心里叹了口气,韩琮也在考虑以后的前途了。从朝廷的无线电报和广博传到了西洲,原本汉王府还能仗着天高皇帝远,在西洲自成一派。

    可是现在连西洲的百姓都每天能听到中洲那里的消息,朝廷有什么政策,普通百姓跟王府同时能知道,他们还怎么能靠蒙蔽来携裹百姓?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汉王府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威信。

    如果他们顺应朝廷,还能有一条活路,还想着跟以前一样高高在上,是行不通了。

    韩琮仔细想了想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虽然他曾经给汉王府出了不少计策,但是他自己本身,并没有做过为非作歹之事。

    若王爷还看不清形势,自己也就只能倒戈相向。

    反正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银子,不管是回中洲,还是在南洋买一个大庄园,关起门来过悠闲日子,对他都没有压力。

    想到这里,他的内心忍不住有些激动了起来。

    。

第四十九章 大势() 
明朝的官员有府官和国官之分,两个官员体系虽然互有交叉,但是到了上层之后,就变的泾渭分明起来。

    在这些官员之外,大明有一群特殊的官员,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职能,那就是王府长史司。

    他们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即问长史。

    但是,他们虽然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功能,因为负责的权力范围比较狭窄,所以这些人不论在府官还是国官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而他们大多也是一些不得志的官员组成,属于官员层次的边缘人物。

    特别是如今的大明分封,所有王府都封建海外,在王府任职,也就意味着他们远离权力中枢。

    而他们这些人的上升空间有限,很多人一旦进入王府,这一辈子就很难再出这个系统。

    所以他们很快就与王府形成了利益团体,把自己的利益跟王府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韩琮就是这样的一个官员,他从被分配到王府长史司,就已经绝了在仕途能继续发展的念头。

    阖家从中洲来到了西洲,从一个正九品的典薄,能一直做到五品的左长史,除了时刻谨守官员本分,他也把自己的利益跟汉王府绑在了一起。

    但是,身为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以汉王府如今的行动,在很多地方已经犯了朝廷的忌讳。

    眼看汉王府要倒霉,他不想跟汉王府一起沉沦下去,也是人之常情。

    正月初一,在绝大多数人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快乐中的时候,韩琮来到了通政司汉州城衙门。

    汉王朱见注还忙着接见家族成员,今日也疏忽了对韩琮的监督,以至于一直到第二天,还没有见到韩琮,才想起找他。

    但是这个时候,不仅韩琮,就连他的家人也都被通政司的人员安排进了衙门内避难。

    这个时候,朱见注才知道大事不妙,因为韩琮对汉王府的底细了解太深。

    朱见注不顾影响,亲自带领了五百亲卫,包围了通政司衙门,想要让对方交出韩琮。

    但是在这里的蔡康顶住了汉王的压力,坚持不肯交人。

    与此同时,黄金城那边的朱见深和解云得到消息,立即发来了电报,要求朱见注立即撤兵。

    朱见注很想鱼死网破,但是那些亲卫包围通政司衙门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绝不肯直接对通政司衙门动手。

    看到连自己的亲卫都不肯动手,朱见注这个时候明白了过来,自己想要自立,根本就是一场梦。

    大梦初醒的他不敢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当机立断,主动摘掉王冠,自缚双手,走进了汉州城布政司衙门。

    在黄金城那里,还在等待消息的朱见深与解云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切。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原本很难处理的汉王府一事,只是因为长史的倒戈相向,如此轻易就化解了。

    当天下午,他们顾不上在黄金城的其他安排,乘坐专列从黄金城抵达了清江口海军大营,随后乘坐快船前往汉州城。

    正月初五一大早,以朱见深,彭时,解云为首,总督苏南为辅的朝廷大军抵达了汉州城。

    除了汉王府以及与汉王府关系密切的少数人显得忧心忡忡,整个汉州城依旧还处于过年的欢庆之中。

    汉王府剩下的其他人未尝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他们无一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这几天来,每天的广播里面都在宣扬朝廷稳定西洲的政策,对汉王府心怀不满,有心自立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并且对所有与汉王府亲密的士兵给予了严厉警告和宽容对待政策。

    汉王府的人那些郡王就是心怀不满,他们也惊讶地发现,根本没有人愿意再跟在他们身后。

    就连隶属于汉王府的奴隶和下人,这个时候也不敢再给汉王府服务。

    对这样的结果,不仅给汉王府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就连其他几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们可能还有可能收买民心,但是在有了广播和无线电报之后,没有任何老百姓会被他们收买。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应天府的陛下就已经让人发来了电报,并且在广播里面表示只查首恶,其余人等除非有违法乱纪之举,否则既往不咎。

    这种舆论的宣传控制根本就不会让社会起太大的风浪,因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会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见深他们抵达以后,实际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抚民心这两件事等着他们来做了。

    虽然看似解云在这场风波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但是其实,他来到西洲之后,通过各方面的运作施压,让所有人不敢妄动,就已经是最大的功劳。

    他们来到汉州城之后,朱见深在彭时的叮嘱下,并没有过多插手汉州城的事务,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抚其他王府上。

    从南洲来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诺,以往谈定的合作,将在内务府的牵头下继续履行,不会损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实际上,这些王府出人,出钱,开发矿产,对朝廷有利,因为大头都是朝廷赚走了。

    而汉州府的清查和安抚,依旧由解云负责。

    有了韩琮的协助,他这几十年一直是汉王的心腹,对汉王府的大小事务,包括暗地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务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违法乱纪的事务被清查了出来,所有参与其中的汉王府中伟大小王爷,不论是郡王还是镇国将军,一律被责令幽禁起来。

    清查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汉王府的案例都写了几大本,总算将他们这几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盘算了一遍。

    实际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汉王府这些年虽然有许多违规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则也不至于削爵,砍头。

    他们大错也没有多少,主要是在私军数量,违法占地,还有利用朝廷劳役为汉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事情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对付汉王府,甚至根本不能当做违法的证据。

    但是现在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又有韩琮这个人证,小问题也就变成大问题了。

    朱见注最聪明的地方是他当机立断,见事不可为,就立即认输。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让朱瞻基找不到严惩汉王府的机会了。

    二月十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所有的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见深带着朱见注等一行,离开汉州府,前往京城面圣,等待圣裁。

    三月二十,已经出行两年多的太孙朱见深,终于又返回了应天府。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