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47章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7章

小说: 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马欣如坠梦中,说不清是悲是喜。这件事是在太突然了,仅仅只是一眼,自己的一生就被决定了下来。

    她对朱瞻基的印象也还不错,刚才不敢细看,只记得他的个子很高。想到以后要成为他的妻子中的一个,她就有些害怕,有些期待,忍不住心乱如麻。

    她毕竟才十三岁啊!

    朱瞻基扭头看了看,吩咐刘万说道:“你带两个小太监,用內监船只护送马姑娘回苏州。”

    刘万躬身作揖道:“是!”

    朱瞻基又跟李亮说道:“你去查一下,苏州那边的选亲使是谁,把这件事跟他们交代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内定了,既然是朱瞻基自己选定的妃子,只要报选,就能直接省略大部分程序,不用再过前五关。

    马致德不懂这些,但是马致才却很清楚这一套。自己的侄女不用再经过太监和宫女的挑挑选选,直接面对后妃和皇上,以及朱瞻基的挑选。

    他知道皇宫里面如今养了一个孙氏,那是皇室确定好的太孙妃人选。不过既然欣儿是太孙自己看中的,即使做不了太孙妃,良娣,最少也会是个正四品的良媛。

    他率先跪拜道:“微臣代马家上下二十六口,谢殿下恩典。”

    他一跪下,众人也都纷纷跪下,朱瞻基又把他们一个个扶了起来。“不必如此,今后我们可就是一家人了……”

    他又趁机看了看一脸羞意的马欣,这个小丫头清秀可人,收了她不仅享尽艳福,还能让马家上下老小感激不尽,用心做事,怎么也不亏啊!

    

第九十章 工部() 
马致才在应天府有房子,马家的人暂时住在他家,不过朱瞻基在农庄的河边给他家也划了一块地,作为他们以后的住宅。

    这个农庄在朱瞻基的整体规划中,将会是一个科技研究中心。只是因为距离明孝陵太近,不能随意动土,所以想要建窑,还需要另外选址。

    自朱棣打消了迁都的计划之后,钟山从皇宫北侧的山麓,一直延伸到最东面,这片差不多十平方公里的向阳山麓,就被确定为了皇室山陵。

    除了朱元璋,徐皇后也被安葬在这里,而朱棣也为自己建好了陵寝。

    因为钟山的面积不大,南麓只有十平方公里,所以这里的陵寝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也间接地减轻了民众负担。

    更主要的是,因为地方小了,朱瞻基曾经故意在朱棣面前说朱家的子子孙孙都将以钟山为寝,那么,非位重后妃就不能葬在钟山。

    虽然他没有提取消后妃陪葬的陋习,但是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自秦皇以后,帝皇就逐渐取消了后妃殉葬的陋习,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捡了起来。

    这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恶心的法律之一,将活人殉葬,绝对是对生命权的最大侮辱。

    朱棣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他能考虑这件事,朱瞻基就觉得是件好事。待过几年,他的身体不好,自己逐渐掌权的时候,肯定会取消这条法律。

    另外还有就是裹脚,虽然现在的裹脚只是修整脚型,但是在那些恶心的腐儒的发展下,裹脚最后往畸形方面发展。

    这也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这两条法律,是朱瞻基最恶心的,也是当权以后,绝对要修改的法律。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规划中的农庄将会被修建成多座研究院。符合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的行业,都将会得到大力推进。

    比如他已经确定建立的,就包括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个研究院虽然不能代表当今的全部领域,却是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直接利用的。

    这个时代,其实不缺少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但是都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

    当推广无利可图的时候,许多技术的广泛应用,都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就比如天文学,彗星,卫星,民间学习这些知识就是犯法,只能为皇家服务。

    而另外有一些技术,却是刻意的垄断。大明的瓷器烧制就分了官窑和私窑,官窑的技术却对不能泄露给私窑,违者可是要掉脑袋的。

    如今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转不是整体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单线经济模式,这也是如今大明经济的最大病症。

    想要全部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朱瞻基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缓慢进行推动,逐渐改善整个经济环境。

    今年年底,他从银楼这里又获得了大约十万两银子的分红,加上他此前留下来的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准备直接拿出五万两进行基础建设,其他的二十多万两银子,都将用以基础科学的推动。

    虽然开销不小,但是他相信,只要这些研究院有了研究成果,再强制推广,绝对能赚回更多的财富。

    关键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受监管的经济环境。

    “殿下,宋尚书和吴尚书到了……”

    朱瞻基带着马致德正在农庄南侧秦淮河的一条小支流边查看建房的地址,既然要把人家的女儿收入房中,所以朱瞻基也特意表现了一把,摆出了一副谦恭的模样。

    听到护卫的禀报,朱瞻基楞了一下。“两位尚书大人都来了?”

    “是,两位尚书大人联袂而来。”

    只为了看一看建房的基地,朱瞻基这个太孙就陪着一起,早就让马致才兄弟俩受宠若惊了。闻言立即说道:“殿下且去款待两位大人,无需在我们这里耽搁时间。”

    朱瞻基看了看马致才笑道:“马所副也算是工部的一员,且陪我一起去迎接两位尚书吧!”

    马致才惊讶地看着朱瞻基,激动地快要站不住了,不过嘴上还在谦虚。“殿下,微臣位卑低下,合适吗?”

    马致才以前不过是从九品,现在也不过是正七品的技术官,距离两位正二品的尚书,依旧差了太大的等级。

    如果不是朱瞻基提携,这种场合,他根本没有上前说话的资格。

    “无妨,且跟我来吧。”

    如今的工部有两位尚书,并且不分大小,这在明朝初期很罕见。这也是因为两位尚书都劳苦功高,属于大明少有的技术型官员,就连朱棣也不忍冷遇任何一人。

    宋尚书姓宋名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

    朱棣之所以如此重视他,是因为他是如今朝堂最著名的水利专家。如今大明境内疏通的河流,几乎全部都有他的功劳,而且从四川伐巨木,兴建明皇宫,也是他打开了长江水道,才把木头运了出来。

    而吴尚书姓吴名中,字思正。山东武城人。他却是大明著名的建筑专家,如今的明皇宫修复,各地城池建设,包括朱棣为自己和徐皇后修建的陵寝,都是由他负责建设的。

    这两位尚书虽然在一个位置上,但是两人都经常外派,所以一年之中,大部分都只有一位尚书在京。

    加上两人都是技术官员,惺惺相惜,倒也没有其他官员之间的龌蹉,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

    朱瞻基对技术型官员一直是比较欣赏的,不过他不能接触朝政,所以哪怕知道这两位尚书很不错,也从来没有私下接触过。

    这一次,他从工部要来了一大批人手,几乎把工部的技术人才要了一小半。所以两位尚书哪怕是朱棣已经下了命令,也要问清楚朱瞻基的计划,才会放人。

    而且,朱瞻基的农庄建设,包括工业区建设,也都需要这两位尚书来出谋划策。

    不过,他绝没有想到,今日这两位尚书竟然联袂而来。

    显然,他们两个对于这次可以光明正大跟他这个太孙接触的机会也相当重视,所以都想亲自来见上朱瞻基一面,近距离接触一下他。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在朱棣允许朱瞻基可以亲政之前,他们根本就不能跟朱瞻基接触。

    军权朱棣可以放权,因为只要人心所向,制度完善。任何一个元帅,将军领兵权受到限制,就只能执行应该执行的命令。

    他们只有自己的亲兵可以百依百顺,除此之外,连一个小兵都很难指挥的动。

    但是朝政不一样,因为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影响的都是国本。

    有时候即使明知道一项决策是错误的,为了维护朝廷的颜面,也不能朝令夕改,只能将错就错。

    一项错误的决策,可能需要无数的代价才能弥补。

    所以在任何时代,皇帝即使能放一些军权出去,也绝对不会让人插手朝政。

    新年期间,朱瞻基农庄的这台机床就出名了,一台可以用人力加工木头的机器,硬是在京城被传播成了太孙可以借用鬼神的力量,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这样一来,民间都对朱瞻基这个太孙更信服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回到农庄的时候,两位尚书带着一帮工部的官员就正围着这台机床研究着其原理。

    许多东西就是一层膜,不明白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捅破了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这些专业人士只是观察了这一会儿,就已经摸透了其原理,众人纷纷议论着这台机床可以发挥的作用。

    更多的人反而对轴承更加感兴趣,因为机床的功能还比较单一,想要实用还需要继续研究。

    而这个小东西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能实际运用的。如今的大明有无数的牛车,马车,只需要加上这个东西,就能提高一半以上的装载量和运输量,并且节约了人工。

    所以这个小东西吸引了大部分人在议论纷纷,看到朱瞻基带着马致才回来,众人纷纷按照官职的高低与朱瞻基见礼。

    这个时候,最激动的就是马致才了,原本这些官衙里他只能仰望的大人物,却因为他现在跟在朱瞻基的后面就对他另眼相待。

    吴中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等朱瞻基跟众人一一行礼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殿下,轴承此物可谓利国利民,只是臣观此物制作复杂。不仅钢球需要圆润,在钢环内外打磨卡槽更是不易,想要大量生产,怕是不易吧?”

    

第九十一章 专利()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原本打磨甚是不易,不过现在有了这台机床,就变的容易了许多。此物乃是马所副所制,且听他解说。”

    马致才激动地话都有些说不好了,跟众人拱了拱手说道:“在下能制出此物,也是多亏了殿下指点,没有殿下的奇思妙想,在下也想不到这里来。”

    宋礼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不曾想我工部还有如此大才,却让殿下捡了便宜。”

    朱瞻基哈哈笑道:“马所副依旧隶属工部,宋尚书此言差矣。何况,同是为了大明效力,倒也无需计较属于哪个部门,只要工部需要,马所副随时可回工部效力。”

    华人这样说,但是没有人敢真的抢太孙所重视的人,众人纷纷夸赞这朱瞻基慧眼识人才,又客套了好一会儿,才来看马致才为众人表演打磨。

    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侍卫蹬动了脚踏,机床一端的夹具就迅速转到了起来,另一端的夹具夹紧了一块磨石,从中间的圆孔伸了进去。

    马致才调整好了角度,就轻轻扳动摆杆,磨石在铁环上面磨出了火花,并且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但是肉眼可见地发现钢环被磨出了一个凹槽。

    至于内环的凹槽就更加简单,只需要换一个从里面夹紧的夹具,从外面就直接磨出了一个凹槽。

    不过因为磨石损耗的很快,所以需要马致才随时调整角度,这就需要丰富的经验的。

    不管怎么说,这也要比一个人拿锉刀来锉,要快的多,而且还能直接成型。

    现在最麻烦的还是钢珠的打磨,这个实在没有好的工艺来解决。

    如今的钢珠,大多数时候是把融化的铁水或者钢水,用水排吹到空中然后掉进水里直接凝固,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铁珠,然后再打磨,淬火。

    水排就是古代的自动鼓风机,利用水力来自动压缩空气,将空气送进冶铁炉,增加炉温,融化铁水。

    朱瞻基以前从来不知道这种工具,还是来到明朝以后,才知道原来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鼓风机。

    不过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铁珠大小不一,很难挑选出适用的钢珠。

    所以,还有另外的方式,一种是浇模,就是用泥范做成圆形,然后把铁水浇进去。另一种是用线材截断,一点点的打磨,这都需要耗费无数的时间和人力。

    看完了马致才的展示,又亲眼见识了用两个人,一个人拉,一个人推就能拉动三十石的牛车,他们对轴承的作用就再也没有了一点怀疑。

    吴中看着这台机床问道:“殿下可否允许工部防制此机床,继而推广天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殿下请明示。”

    “工部每制作一台这样的机床,就必须要给我的机械研究院缴纳机床造价百五的专利费。”

    一台机床的造价的成本大约在五十两银子,主要的成本就在于钢铁的成本和齿轮的打磨。朱瞻基开口要百分之五的专利费,等于只有二两半银子。这点银子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是这个制度,他想要从现在就建立起来。

    众人纷纷都傻眼了,看着朱瞻基说不出话来。这些钱虽然不多,但是没道理他们为大明做事,也相当于给朱家做事,还要给朱瞻基钱啊。

    而且,朱瞻基提出了一个专利费,也让所有人都听不明白。

    宋礼轻声问道:“殿下,何为专利费?”

    朱瞻基笑道:“此处不是交谈之所,我们不如移驾到学堂,让我请诸位边喝茶,边解释。”

    他这样说,众人当然没有意见,被朱瞻基带进了一间空置的课堂。

    那些没课的幼军,包括马致德,也都聚到了课堂外面,想要听听朱瞻基这个太孙会跟诸位大人说些什么。

    马迪这个时候是最心急的,要不是母亲和妹妹都在身边,他恐怕第一个就跑过去了。

    可是现在他的衣襟被妹妹拉着,他又最心疼这个妹妹,不忍丢下她不管。

    “好妹妹,殿下难得授课,每次授课都能让我醍醐灌顶。何况今日还有这么多大人在,就让我去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那哥哥听了回来也要说给我听……”

    “一定,一定,我还要跟你说好多太孙的事,你以后可是要成为太孙嫔妃的贵人呢!”

    马欣不好意思了,回身跟母亲撒娇。“娘,哥哥笑话我……”

    马夫人叹了口气说道:“以后你也要有规矩一点,进了皇家,做什么事都不能由着性子来啊!”

    一个课堂可以容纳四十人,今日来此的工部官员不到二十个,他们占据了前排的位置,后面还空了一半。

    有几个大胆的幼军溜进了课堂,看坐在讲台前的朱瞻基不管,不一会就挤满了后面的位置。

    不过他们也知道轻重,每个人都站着,没有一个敢坐下来。

    等内侍给他们都上了热茶,朱瞻基也端起面前的杯子喝了一口才开口说道:“今日与诸位国之重臣共聚一堂,只有一个问题我想与诸位大人讨论一番。那就是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为何除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新的发明,此后一千多年,却每况愈下,这一千多年,我们对工具的利用,为何进步的如此缓慢,甚至还有倒退?在秦皇时期,他们就已经能用新技术建造了秦直道,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却建不出来?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牲畜,就是因为我们懂礼仪,知廉耻,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会利用工具。在三皇五帝时期,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锻造,但是直到今日,我们依旧在利用数千年前的技术。固然,利用的方法在进步,但是在本质上,却没有大的改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众人知道这知道朱瞻基的引子,所以每个人都露出了深思的表情,却没有人回答。

    朱瞻基又说道:“从秦皇之前,我们学会了锻造金银,锻造铜器,学会了打造铁器。可是这一千多年来,我们真的在进步吗?为什么一千五百年前,李冰就能建起了都江堰,但是到了今日,黄河,淮河水患依旧肆虐横行?”

    “从文字到学说,我们现在学的还是那个时代的,难道这一千五百年的人,就比古人愚蠢?不,我从来都没有这样认为,每一个后来的人,都相当于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可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气息又说道:“自小学文,我就喜欢在经籍库阅览众书,皇祖父编辑永乐大典,我更是爱不释手。看到那些书,我总是钦佩古人的智慧,也对现在的一潭死水的发展产生了怀疑。我想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答案。今日,与诸位同聚一堂,我只愿能将我的一些浅见说出来,也望诸位能不怪小子才疏学浅,贻笑大方,请诸位雅正。”

    年纪最大的宋礼站起身来长揖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殿下能有如此求真之心,实乃大明之福,天下之福。”

    朱瞻基还了揖礼说道:“宋尚书过誉,小子顽劣,自去岁就不曾听过经筵。”

    宋礼笑道:“太孙殿下尚未出阁,这经筵不参加倒也无妨。善思则敏行,殿下能有一颗求知之心,已经足够了。”

    这倒不是完全的奉承,因为宋礼虽然听到一些传言,说太孙肖祖不肖父,不喜儒学。

    但是不管是胡广还是解缙,对太孙的评价一直很高,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说过太孙半点不好。

    如果太孙真是不喜儒学,恐怕这两位早就不依了。

    今日来拜见太孙,固然是遵守皇上的旨意,配合太孙的计划,但是他也的确是有试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