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非和平崛起 >

第213章

非和平崛起-第213章

小说: 非和平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地形上找到第一道防线的话),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英军果然非常愚蠢的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学习了如何构筑堑壕体系和交叉火力的德军这下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这块不大的阵地面前英国人损失近6万人,铸就了马克沁的凶名和索姆河战役人间绞肉机的美誉,而吴宸轩教给德国人的堑壕体系却鲜有人提起,反正吴总座本人也没有讨要专利费的打算,权当是支援雅利安兄弟了,谁让俺们国防军都是活雷锋呢!

    7月的前几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德国人虽然也不比他们更加迅速,但是防御中的一方总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这场突击战不出意料的转变成为消耗战。

    终于英国人失去了耐心,他们决定翻开底牌,他们的水柜上场了。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公里18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反倒是法国方面从中国引进的轮式装甲在战场上再次大放异彩。200辆轮式装甲集中在法军的第六集团军的后面,法国人专门调拨了一个团的步兵和300名汽车驾驶员来接手这批车辆,在中国远征军太阿战斗群的指导下,他们终于在一周内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和战术,虽然中国没有把车载电台给他们,而且轮胎也是实心橡胶轮胎,比起中国远征军自己装备的自充气防弹轮胎差多了,不过好歹也达到了法国人的期望。

    法国人至少遵从了使用装甲部队的基本原则,那就是集中加上机动,第六集团军在德军的马克沁面前也黯然失色的时候,这200辆中国战车组成的突击集群,大胆的进行了一次穿插,一个小时突入敌军防线5公里,甚至直接占领了德军的一个弹药补给点,造成了德军的恐慌。不过在法军那种坑爹的指挥体系面前,将军们居然没有预料到这支不足四千人的部队居然进度如此惊人,竟然没有制定随后的行动计划,只是命令他们守住占领的那个补给点,等候后面的步兵赶来、

    远司肖明峰中将、朱云阶准将和其他的将领们对于法军总指挥部的这个命令都感到震惊和悲哀,他们明白这将意味着这支由中**人训练的轮式装甲突击群将承受德军炮火的猛烈反击,而他们的机动性则完全发挥不出来,法国人的固执和愚蠢葬送了这支本来足以改变这场战役的机会。也许总座说的对,此时的法**人不缺乏勇气和素养,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敢于变革的将领。

第三百四十八节 索姆河畔纵铁骑() 
法国人的惨重损失如同预约好的一样到来了,德军一群群的100毫米以上的重炮把这个小小的补给点当坐标,一轮又一轮的覆盖射击,,这个补给点的海拔标高都下降了两公尺。除了被一位名叫夏尔的法军上尉用侦查名义带离了补给点的二十辆装甲战车之外其他的一百多辆轮式装甲几乎都成为冒烟的废墟。

    这位夏尔上尉本来应该在1916年在都奥蒙的凡尔登战役中第三次受伤,大腿部被刺刀刺中,并中毒气昏迷,被战友认为以身殉国而留在战场,并受全军通令表彰。在被敌军巡逻部队发现后,他被送至马扬斯医院,出院后被押送到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战俘营。

    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二个月的监禁生活。他在狱中结识了卡特鲁上校,记者拉米?鲁特和未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他没有在狱中虚度光阴,通过大量书刊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在战俘营里,他就战争进展形势多次举办战略和地缘政治讲座。身为上尉的戴高乐不甘心做俘虏。他曾多次试图逃跑重返前线。但他五次越狱,五次被俘,每一次都被关进堡垒或惩罚营。最后在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他终于返回家乡,但后他又重上战场。这一次,他是作为志愿者在波兰执行军事任务,从1919年至1921年间帮助年轻的波兰军队与苏联红军作战,并大获全胜。

    不过一直是步兵军官的他本来到二战开始才开始意识到装甲部队的重要性,可是中国的援助让法国提前拥有了一支成型的装甲力量,也让这位精力充沛、勇于探索的上尉提前接触了装甲作战的模式。

    虽然法国人不想承认,但是没有了底牌的他们继续尝试了几次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结果成效不大,而且耗损了巨额兵力,战争在向东推进了十…十五公里之后又恢复到堑壕战的状态。

    要说起来这场战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促使列强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启发了一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工业的蓬勃发展。

    法国东北进入秋季后,气候就要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双方将会完全停止攻势作战,英、法两国的索姆河作战计划也不得不宣告失败。但是中国远征军的又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到来了,他们在八月份战事正酣的时候就低调的抵达了瑟堡,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急于参战,现在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战事就要转入沉寂的时候,这支来自远东的雄狮该让白皮们明白什么才叫狂飙突进,什么样的部队才配得上装甲飓风的称号。

    在狭小,静态且位于地下的战壕拥有它独一无二的地貌特征。在前线,壕沟网和矿车道代替了公路和铁路这些传统的基础运输设施。许多小的山丘和山谷直到战斗开始前才有名字,一些山丘以它们的高度命名,比如康布雷外围的60号山丘。一个农舍,风车,采石场或枯树都会成为争斗的焦点,只因为它们是这片地区内最显眼的景物。这些地标会轻易地被炮火摧毁,因此在战斗之后它们就只是地图上的名称了。

    战场上的景物可以有一个描述性的名称(比如孤独的松树或伊普尔附近的“多边形树”),一个幽默的名称(例如香肠谷和索姆河上的土豆泥谷),一个军事单位名称或一个士兵的名称(位于澳新湾的以约翰?莫纳什将军命名的“莫纳什谷”)。在一个地方的名称前加上“死人”两字的做法也很流行,原因是很明显的。许多壕沟系统也因为它们的形状被命名为“棋盘”或“烤架”。

    敌人的壕沟也需要被命名。许多壕沟都以观察时看到的事情命名,比如澳新湾的“德**官战壕”(协约**在那里看见了几个德**官)或索姆河的“口粮战壕”(在那里发现了德军的运粮队)。英国人给位于金奇战场的德国战壕取的都是有关酒的名称,比如“啤酒战壕”,“苦战壕”,“啤酒花战壕”,“浓啤酒小径”和“细长玻璃杯战壕”。其它一些战壕以它们在战壕系统中的角色命名,比如索姆河的“换位战壕”和“中继战壕”。

    英国战壕系统的一些部分的名称听起来就像大富翁的棋盘,比如说“公园路”和“邦德街”。英国的师级部队习惯性地将它们的战壕以军事单位的名称来命名,它的结果就是“马斯特尔小径”(皇家马斯特尔明火枪团)和“黑手表小径”(黑手表团)这样的名称。澳新军团则倾向于起士兵的名字。

    在奥吉姆小径这条靠近二线的战壕里,新西兰奥克兰第一步兵营士兵们全副武装的靠在战壕边缘的胸墙上,脸色晦暗,眼神呆滞,是的,本来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熬过了该死的九月份攻势,没想到上面一个命令把他们硬生生从休假名单里删除了,他们在这个战壕里又呆了一周,而今天就是他们重新上阵的日子。

    “嗨,中士,听说我们要配合的是一支中国人的装甲部队,他们还是梳着大辫子吗?如果瞄准的时候,辫子甩到前面会不会让他们打偏啊。”

    “闭嘴,奥基夫。”克朗中士拍拍奥基夫二等兵的头盔:“中国人也装备了坦克,对,据说是一种比起英国佬的那种大爬虫小的多的坦克,该死的,谁知道呢,如果中国人用他们的法术来进攻,哎,就是绑着一些花花绿绿的布条,喝下一碗脏兮兮的酒,然后就拼命的往上冲的话。我们可别跟着他们一起发疯,等德国人的机枪把他们都打死,我们就撤退。明白吗,小子,如果你还想见到你妈妈的话,就照着我说的做。”

    “好的,中士,我听你的。”奥基夫整理一下子弹袋,或许能在被击中前打光一个两个子弹夹吧。

    没有预想中的炮火轰鸣,但是奥克兰第一步兵营的士兵还是感觉到不对劲,是的地面在颤抖,战壕边缘的沙土扑簌簌的往下掉,弄的一个个新西兰士兵灰头土脸的,不过他们顾不上这些,赶紧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

    等到振动已经变成了让人骨头节都麻嗖嗖的节奏的时候,一截炮管从战壕的后面探出头来,紧接着是宽大的履带从战壕上早已经搭好的铁架子便桥上吱吱嘎嘎的碾压过去,新西兰士兵们赶紧望两边躲闪,这么个铁家伙如果一个不稳从上面砸下来,底下的人就相片的干活了,连遗像都省了。

    同样的一幕不断的上演,一开始还在数数的奥基夫已经放弃了打算一个劲的低着头,省的被沙子灌进嘴里。不过他的心里默默的计算着,这三道便桥上通过的不下30辆坦克,听动静好像还有其他地方也在通过坦克,难道是全中国的坦克都在这里了?当然不是,这次参战的不过是以轩辕机步教导师为核心编制的远征军的第二批轮战部队。

    轻装甲为主的四个战斗群除了巨阙在拯救法国第五步兵师的运河之战中表现抢眼之外,另外三个集群中太阿战斗群和龙泉战斗群还参加了索姆河战役的前哨战,在沿海地区发动了一次突袭,将战线推到了比利时边境,引得德军用5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去支援沿海的守军,客观上打乱了德军的防御体系,不过僵化的法军总指挥部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反而用一个星期的炮击明明白白的告诉德军那是佯动,等英军法军在索姆河一线发动攻击的时候,德军的七个师已经回来了五个,两个战斗群除了一系列的战绩之外,在战略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最倒霉的是工布战斗群,他们来的不算晚,却没有轮上参战,反而把装备全部转让给法军,悉心训练的徒弟在愚蠢的霞飞总司令的指挥下,定在补给点被德军的大炮肢解成了零件状态,钱倒是赚到了不少,不过战绩就是鸭蛋了。

    幸好法军也意识到是自己指挥系统还不适应指挥装甲部队作战,对于轮式装甲当作奇兵使用的效果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四个战斗群在完成了半年的战斗任务后,留下了所有装备,仅仅带着随身的轻武器上了回国的轮船。第一批远征军的收获当然不少,除了两场突击的胜利,歼敌不下两个师,几乎是自己人数的三倍之外,还成功的把远征军的名气打响了,而这批军官士兵都已经经历了欧洲主战场的熏陶,算得上百战精兵了。当然还给国家和军部打开了军火交易的通道,从此小到军用匕首,大到飞机装甲车都成了英法参战国的抢手货。除此之外,这一万多名官兵在法国收获的整整四大麻袋的粉红信笺也是一大收获,以至于到二战的时候,很多法国人居然持有了中国护照,不少犹太人家庭因为有中国护照而免于被送进集中营,当然前提是你家里的年轻人的有东方人的长相特征才行。

第三百四十九节 装甲突击掀狂飙() 
其实这次装甲突袭并非人类历史第一次坦克登场,由于机枪和堑壕体系的大规模使用,英法发现士兵集群冲锋变成了无意义的自杀。战场的作战方式变为了“堑壕战”。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英国人也有了使用陆地战舰来突击对方筑垒地域的想法。

    不过英国人的审美观一向比较奇葩,英国发明的这个坦克“老祖宗”长相实在难以恭维。它的核心部件是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农用拖拉机,在拖拉机底盘四周用锅炉轧钢板围起来,笨重的履带板越过了车顶。它需要8名乘员操作,光开车就要占用4个人。当时坦克上没有电台和车内通话器,震耳欲聋的噪声使得乘员要靠手势来指挥机械手操纵转向,再加上车内温度高,车辆颠簸剧烈,在这样的坦克里工作简直是“活受罪”。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人还为“大游民”坦克制定了“性别”标准,分为“雌”、“雄”两种坦克。“雌性”坦克只装5挺机枪,专门对付德国步兵,而“雄性”坦克的火力则强得多,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可以摧毁德军坚固工事。当时担任海军部长的丘吉尔在看到“大游民”坦克的丰硕战果后,兴奋地说:“用这家伙,我们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了!”结果这位二战时期著名的乌鸦嘴再次不幸失言,英国人的马克一型坦克不仅没有带来胜利,反而提醒了德国人把反装甲作战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比英国人幼稚而奇葩的马克一型坦克,中国其实用的是一款非常成熟的坦克,也是以后世公认的一战中攻守俱佳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为原型开发的“岗楼”坦克。

    这款“岗楼”坦克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坦克设计是百花奇放而很难达到理想设计与作战需求之间可以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其总体设计为:发动机、变速箱、主动轮在后,驾驶等操纵装置在前,而且只需1名驾驶员即可。其炮塔位于车体中前部,拥用全车的制高点,可以360度旋转,使车长的视界非常的开阔,提高的坦克的火力反应及速度,这也是后世坦克的主流发展方向。

    原本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有三种基本车型:第一种装备7。62毫米机枪1挺,配子弹4800发(也有5400发之数据)第二种装备37毫米短管火炮,配弹137发。第三种为通信指挥车,将炮塔取消,装有固定装甲舱,并装备无线电台一部。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岗楼”坦克是中国国防军使用的最早的坦克,但是中国国防军把这种坦克当作外销型坦克使用,所以自己的采购量并不大,仅仅装备了轩辕教导师和第七集团军15机步师和第八集团军16机步师而已,而且随着新型坦克的入役,“岗楼”坦克已经开始逐步变为储备装备。一战烽火起,法国人还没来得及开发自己的坦克,中国国防军这款已经使用了五年以上的成熟坦克型号自然成了中法之间又一个重大军购项目。

    此次出战使用的都是改进型的“岗楼”坦克主要改进了坦克的行动部分,加大了负重轮的直径,加装带橡胶履带,采用高弹性的悬挂装置,提高了坦克的行驶速度,最大速度达到了公里/小时,行程达到了160公里。还开发了同型底盘的自行火炮,装备75毫米加农炮,不过仅少量装备部队。随同轩辕教导师一起参战的还有部分汽车拖曳的105榴弹炮和85毫米加农炮,和这个时代笨重的火炮不同,这两款都是源自二战主战装备的火炮在重量和射程上都完爆对手。而随行的20辆装甲卡车上带着那些古怪的圆筒子则是另外一款尚未面世的军国利器1917式6管牵引火箭炮。

    这种火箭炮配备的是火蛇式高爆火箭弹,弹长979毫米,弹径153毫米,弹重34。2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2。5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7055米。或者使用火蛇式发烟火箭弹,弹长1020毫米,弹径158毫米,弹重35。9千克,推进剂装药量6。35千克,战斗部重3。86千克,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6905米。

    整个火箭炮是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一个改造自85毫米加农炮的炮架组成,俯仰角为5~45度,发射管长1300毫米,内有3条导向滑轨,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发射时用电点火器按1、4、6、3、5、2的顺序点火,发射间隔为2秒,再装填时间为90秒。这种火箭弹比以前的笼式发射管打得更快、更远、更准,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x80米。历史上原来本是德国人为了对付喀秋莎而发明的德国火箭炮却成为一战中对德国人施展淫威的武器,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幽默吧。

    上午8:30分,如同上班族的时钟一样准确,法军的火炮开始了轰鸣。而第四联队的一百多架雏鹰也从西面的天边铺满天空,还有40架被称为b2的“天鹅”轰炸机也夹杂在战斗机的队形中出现,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战场遮蔽任务,德国人的援军将在道路上享受他们的专业拆解服务。

    炮火开始的一霎那,坦克集群就已经喷吐着柴油烟雾启动了,身后是一辆一辆的轮式人员输送车和轮式装甲,三个轮式装甲集群才开始承担他们本来的角色,对坦克部队的侧翼和后方进行掩护,同时担任后方乘车步兵部队的先导工作。等着一辆又一辆的刷着鹰徽的战车从战壕上越过,新西兰士兵才开始从战壕里探出头去观看。对面的德国人的一线阵地上还没有多少火力点开始射击,显然他们没有想到中**队竟然踩着炸点紧跟弹幕开始突击,他们的士兵还在防炮洞里没有展开呢。

    “哒哒哒”马克沁沉闷的枪声响起,打在灰绿色迷彩的坦克车体上不时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可是没有任何坦克被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