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农家幺妹 >

第60章

重生农家幺妹-第60章

小说: 重生农家幺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怎么知道的?我还没来得及给我娘写信。”宁婉帮娘念过自己的信,但是卢二少爷才当了总旗就领兵来取军械,因而娘也是才知道的。

    宁婉便知道自己猜对了,然后她就呆住了。卢二少爷当了总旗之后被派到虎台县领军械,这时夷人的一个头领春天放牧时心血来潮带着手下打到了多伦,多伦的百户被杀死,许多军户和百姓被掳走。当前世的瘸子将军回到多伦后,从军中挑了几十个人向草原追去,一直追了半个多月,将那伙人找到了,然后带了头领的人头和被掳去的人回来了。经此一战,瘸子将军才真正成名。

    现在她是不是应该告诉卢二少爷多伦的百户已经死了?再嘱咐他千里追敌时要小心?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卢二少爷会不会信自己,只是自己的干预会不会使得结果更好?

    当然不能,没有自己,卢二少爷已经做到最好了。安平卫的指挥使——也就是他父亲第二个妻子的哥哥一直在打压他的军功,但是他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谁也阻挡不了他!

    因此宁婉就将别的都压下,强笑着说:“我猜的。”又告诉他,“我很好,家里生意比过去做得大了,又搬到了马驿镇上,什么都挺顺利的,谢谢你来看我。”

第116章 貂皮() 
卢二少爷相信了宁婉的说辞,还在他们刚刚结识的时候,宁婉就坚信他会成为勇敢的将军,而他现在果然也算不错,进入军营两年多就成了总旗,手下管着五十多个正军,一百多的帮丁。

    因此他就笑笑,“谢谢你时常去看我娘。”

    “没什么,我也是顺路过去,吴夫人是很好的人。”

    “我娘,”卢二少爷顿了一下,却不知说什么好,“我真很感谢你。”

    “真没什么,”宁婉就说:“你只管好好地在多伦建功立业,你娘就高兴了。”

    “那我走了。”

    “嗯,好,我送你。”宁婉答应着,正要出门,于氏却从后来过来了,“婉儿,该吃饭了。”见了卢二少爷,却不大敢相认,“这不是卢少爷吗?”

    其实卢二少爷变化是挺大的,这两年他从一个半大少年长成一个男子汉了,个子窜出去了一大截,肩膀也更魁梧了,特别是他的面容,凭空地增添了许多坚毅果敢,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宁婉是见过他几年后的样子,现在的他比起那时候虽然要稚嫩温和多了,但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因此一点也没有疑惑地认出了他。此时娘的问话让她又想起了一个问题,自己其实也变了许多的,卢二少爷怎么能一下子认出来的呢?

    这时卢二少爷恭身给于氏行了礼,“婶,正是我,我过来看看你们还好吗?”

    “好,我们都很好,”于氏也不约而同地没有提及家里被偷的事,却说幺女,“婉儿,你怎么不早说一声,娘要好多做几个菜呢?”便招手叫卢二少爷,“正赶上饭点儿,家里没什么好的,随便吃点吧。”

    宁婉这才想起来自己被多伦的事情搅得昏了头,只想着不能再耽误卢二少爷的正事,竟然忘记了最基本的礼数,便也歉然地说:“我竟忘记了,赶紧到家里坐一会儿,吃了饭再走。”

    卢二少爷也不推辞,就进了院子,因家里没有男人陪着,于氏就给他单摆了个桌子,拿了坛酒打开,倒在碗里,而宁婉赶紧下厨炒了四个菜送上来,又说:“太简慢了,你别在意。”

    “这包子挺好吃的。”卢二少爷已经吃了两个,又拿起第三个,“是你包的吧?”

    “早上我和我娘、我大姑她们一起包的。”

    卢二少爷一会儿工夫就吃了五个大包子,又将宁婉给他炒的菜吃得七七八八,酒却一点也没动,便站起身上来说:“我得走了。”

    于氏还想留客,宁婉就说:“军情紧急,且吴夫人也盼着多与儿子在一处说说话呢。”与娘一起送卢二少爷出了门。

    再回了铺子,见到刚刚随手放在一旁的包袱,宁婉才想起来这是卢二少爷送来的,她方才果然失神了,送卢二少爷走的时候竟然也没道声谢,更不用提回礼了。

    于氏也见了那包袱,便也猜到了,“这是卢二少爷送的?”说着打了开来,然后叹了一声,“这是什么好皮子,这样亮!这样软!摸在手里暖得很!”

    宁婉抬眼一看,原来竟是十几张紫貂皮!据她所知世上最好的皮毛就是貂皮,而貂皮中最好的就是紫貂!这种貂又叫林貂,专门长在终年冰雪不化的深山老林中,吃松鼠、小鸟还有松子儿长大,所以长出一身极厚极密的好皮毛,一向是辽东进上的贡品,俗称,“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

    娘虽然不认得,可是只一上手就知道是好东西。

    亏当时卢二少爷只是十分平常地说自己自己打的皮子!

    宁婉第一反应就是拎起包袱追出去,这紫貂皮实在太贵重了,若说价值千金是有些夸张,但是一张卖几十两银子却十分平常,尤其卢二少爷送的这些皮子,皮毛特别厚实油亮,银针又长又粗,闪着黑紫色的光,绝非寻常的水貂能比得了的。

    可是她又停住了,卢二少爷骑着骏马,她哪里能追得上?就是追上了,他又岂能收回送出的东西?要知道瘸子将军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眼下的卢二少爷虽然对自己很和善,但宁婉早觉出了他身上无意间流淌出来的威严。

    还给吴夫人?那更不可能了,每一次过去,她都要想办法送自己些东西表示她的感谢,她的确很喜欢自己过去看她的,更喜欢自己与她说起卢二少爷的事——当然她时常送些并不合适的东西,就像与卢二少爷一样的金币等等,吴夫人是一定不会收回儿子送的东西,也许还是她让儿子送来的呢。

    因此宁婉想了想,还是收了下来,“娘,这是好皮子,我先放起来,等家里闲了要请专门的裁缝做的。”

    于氏点了点头,家里这两年富了,才买了几块兔皮,一块雪白无杂毛的给婉儿做了个卧兔戴,两块灰黑毛的给宁梁缝在裤子的膝盖处,他去县城里送货路上冷得很。做这几块兔皮时就很费力,且做得也不够平整,现在这样厚的皮子她也知道自己做不了的。

    宁婉提着包袱回了房,又想到每一次卢二少爷送东西都正遇到自己有难处,现在铺子里银钱不够用,要么卖一两张貂皮?只要送到虎台县里,不论是瑞泓丰还是裁缝铺子,恐怕都会乐意收的吧。可是她还是摇了摇头,将皮毛放到了柜子里锁上。虽然可以肯定再去卖皮子怎么也不会被卢二少爷看到,但还是留下吧,毕竟是卢二少爷亲手打的。

    至于不够的银钱,她悄悄地当了两样首饰。

    生意还是如常,收货的还是依旧,只要送的货没有问题,宁家立即付现钱。倒是爹自虎台县里雇的骡车每次要比老杨家的贵二十钱,而且每次骡车从虎台县出来取货再回了县里后不会再将爹送回马驿镇上,十分麻烦,因此只待老杨家重新买了骡子,宁家又恢复了用他家的车子送货了。

    这天,宁清悄悄告诉宁婉,“你知道孙固为什么有时候回来的早有时候回来的晚?”

    收货的时间本就不是固定的,孙固还算是很靠谱,只偶尔晚上一两回,倒是小柳说不定想到了什么去了哪里,又有时突然不到中午就回了铺子。宁婉对这些从来都不大管,她要的是他们好好收货,只要将货收好了,其余就各随他们心意。

    宁清见妹妹没有听懂,就又说:“你仔细想想,是不是每次家里早上蒸了肉包子,孙固就回来得晚。”

    宁婉一想,果然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只要蒸肉包子,孙固就多拿几个,子送到家里。”

    孙固到宁家做伙计,他娘还独自在家。最近因为铺子里事多,大家便都没有休息,孙固也就没有回家。当然宁婉早答应过,忙过一段儿让大家多歇几天。不料孙固想娘,便悄悄回去了。

    这种事儿吧,怎么说呢?对自然不对,但要说错也没有多少错。孙固也不过十几岁的少年,初到宁家做事,想家了悄悄回去一趟也不算什么。

    “当时我就说,雇来的伙计凭什么给他们吃一样的饭菜,三天两头吃好的还不算,竟还偷回家里了!”宁清十分生气,“镇上这么多家铺子,哪家给伙计吃这么好?”

    宁婉就说:“吃得好点干活儿才有劲儿,另外孙固虽然拿了回家,可是他也不是偷的,是他自己没吃省下的。”孙固从就算多拿几个,但也绝对没有拿得太多,人的饭量本就不是固定的,多两个包子少两个包子宁婉从没在意。

    “可是,他用的是我们家的驴子,为了回家就要多绕许多路。”

    宁婉就摆了摆手,“我知道了,等我想想怎么办。”看宁清气鼓鼓地走了,又叫她,“你怎么知道的?”

    宁清便赶紧回来,“你二姐夫毕竟做过货郎,认得人多,无意中听到孙固的娘跟人炫耀,说儿子时常回家给她送肉馅的包子。后来就特别看了几回,终于认定这事儿是真的了。”

    “原来这样啊!”宁婉也用心注意了孙固,果然家里早上包了肉包子给大家当午饭,他就回来得稍晚些,别的倒没有什么异常,也就没说什么。接着有一天古太太让人传话叫孙固过去说话儿,然后从那天起孙固就再不晚回来了。

    宁婉原本只当不知道就好,可是她突然心里竟有些发酸,想来是古太太知道了不许他再如此的。想着先前自己和爹相依为命的时候,她在外面偶尔有什么好吃的,也是舍不得自己吃,总要想办法带回家里给爹尝尝。现如今她开了铺子有了钱,又何必不帮一帮与当年自己一样境况的苦命人呢?

    因此她便找来了孙固问:“你娘自己在乡下日子过得可好?”

    孙固就规规矩矩地答:“有了我做伙计的工钱,日子还过得去。”

    “想来她一个人冷锅冷灶的也艰难,不如你把她接到铺子里一起住着吧。”宁婉说:“让你娘帮着铺子里做些零活儿,也就算吃住的费用了,如果做得多,我还再加一份工钱。”

    孙固一听不胜感激,“多谢东家小姐了!我娘一个人在家里我一直不放心,她也很想我。”

    “那你明日就去将她接来吧,就与你住在一处,倒也方便。”

    孙固娘来了之后,宁婉见是一个四十许的妇人,看起来倒也老实,只是身子不是很康健,因此只叫她帮忙做些粗活儿,看事情的多少给些零钱。

    倒是古太太特特地来谢于氏和宁婉,又将那包子的事说了出来,“我知道的时候气得很,便将他叫过去训了一回。不想你们家果真心善,竟将他娘也接了过来。”其实先前古太太也以为瞒过了宁家,训过了侄子便没有再提,现在见了宁家的行事,突然明白其实宁家是早知道的,赶紧过来将事情说开了,“这事儿都是我的错呀,没教好小辈儿。”

    于氏却当真不知道,现在听了就摆手,“孩子孝敬父母,也没什么错,只要告诉我们一声就好了,岂不是早将他娘接了过来?”

    宁婉就说:“那几个包子的事,就不要再提,大家只当没有。”犯不上为了几个包子而穷追不舍。当年赵太太就告诉过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对下人对伙计要看大面,不要究于细处。再者,她在赵家管事时自己也品出一个道理,将心换心,既然已经签了几年的契,就好好相处。当然若是犯了大错,那就不可恕了。

第117章 借据() 
因为丢了驴,家里的支出又多了不少,加之收来的山货超过宁婉的预料,因此她虽然当了几件首饰,但周转的钱还是不够用,虽然手里还有几支不错的钗子镯子什么的,可也是平日要用的,却不好再当了,毕竟出门也不能头上手上光光的,让人看了不像样子,因此宁婉想了想便去找宁清,“二姐,我想向你借些钱。”

    宁清听了一脸的惊奇,“你那么有钱,怎么还向我借?”然后又突然想了起来,“家里又买了毛驴,周转的钱就不够了,是吧?”论起精明,其实没有人比得过宁清。

    宁婉就笑了,“你别管我有没有钱,只说你肯不肯借吧。我借一年,给你一分的利。”

    一分利就是借十两银子多还一两,宁清听了就马上说:“镇上的都是三分利五分利。”

    “那你敢去放吗?”不管哪里都有放高利贷的,几乎借了就没有几个还得出来的,迟早要把人逼到家破人亡为止,宁婉过去在县城时没少见过。但反过来高利贷却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放的,总要有人撑腰,否则本钱都收不回来。宁清哪里有那个本事?她的钱也不过秘密藏在家里而已。宁婉说清楚了便走,“二姐与二姐夫再想想,若是想借就这一半天借我,不肯也没什么,我另找人借。”

    “另找人借?”宁清就赶紧问:“你还能找谁借?”

    “可借钱的人多着呢,我就是看你是我二姐,才先把这个好机会告诉你。”

    宁清见宁婉什么也不说转身走了,气得跺了跺脚。毕竟是大事,因此等丈夫回来就拉了他商量,“你说我们借还是不借?”

    “当然借了!”刘五郎的见识还是要比妻子高些,“我们的银子在家里也是白放着,借小姨子稳赚不赔的!”

    “我也知道稳赚不赔,家里有铺子有房子有地的,就算生意倒了也还得出来,”宁清还有一点不甘心,“只是我见街面上放贷的都要三分利五分利,婉儿才给一分利。”

    “借高利贷的都是没法子的人,小姨子肯定不能去,”刘五郎想了想说:“不如这样,你答应小姨子,然后再与她商量,多要一分半分的利……”

    第二天宁清果然就与妹妹说:“家里既然要用钱,我们当然要帮忙了,你姐夫一听说答应下来。只是你姐夫的三哥,想去县里一次多办些货,这两天也来找我们借钱,又说了给两分利。这样我们倒为难了,不如你也给我们两分利,你姐夫也有话对三哥说……”

    二姐夫家的兄弟们之间还能借钱?宁婉怎么都不信!刘家的兄弟们为了钱早打成了仇人,见面能说说话就很不容易了,这样的说辞自然是二姐夫想出来的,而宁清又十分肯听,过来骗自己。

    宁婉就摇头道:“既然如此,你们便将钱借二姐夫的哥哥吧,毕竟那边是婆家的亲兄弟,都姓刘的,算是一家人,而且利钱又高。我再向别人借好了。”

    昨晚刘五郎已经与宁清在屋子里琢磨了好久,猜测宁婉还能向谁借钱。当时他就说:“小姨子年纪不大,可是心机却十分深。你看她不知什么时候与胡家结了干亲,与许老夫人十分亲厚,和古太太也有交情,听说还有一个什么吴夫人,她要借钱,恐怕也就是这些人了。所以我们也不要太过了,能多得些利息就多得,不能就算了,一分利也比没有强。”

    因此宁清见宁婉一点也没有着急的样子,也不肯给她加利息,赶紧就又说:“虽然那边是亲兄弟,但我们还是亲姐妹呢!我和你姐夫说了,钱还是要借你,就算一分半的利吧!”见妹妹已经转身走了,又赶紧说:“就按你说的,一分就一分!”

    宁婉自开口向宁清借钱时就想到了一定会借来,事情也果然如她所料,但是心里还是不大痛快。二姐和二姐夫自私爱财的性子怎么也改不了,借与不借的都无谓,但非要弄出些别扭来,因此脸上就有了些不快。

    宁清说了谎心里自然有病,见妹妹神情淡淡的,又怕她不肯借自家的钱,便赶紧从身后拿出一个小布包来,打开布包又是两层红绸,露出两个二十五两的银锭来,,虽非官银,但一看成色就不错,重量瞧着也是足的“一共五十两,你称称,一毫都不差的。”

    宁婉不意能从宁清这里借来五十两银子,她原来想这两人至多有四十两,因此也在心里叹了一声,二姐和二姐也太能攒钱了!再细一想,两人从刘家分家时得了一注儿钱,此后又从宁家挣钱,又有镇上的房租,二姐夫还要在收山货的时候顺路卖些杂货,宁清亦想方设法从娘那里占些便宜,一家人住在宁家又一钱不用,就如那神化传说中的貔貅一样,只吃不吐呀!

    虽然人各不同,但是宁婉还真不赞同二姐,挣了钱就算不能全花掉,难道就为了攒着的吗?而且宁清攒来攒去,后来又有什么好结果!但是不管是娘还是自己,劝了多少次都没有用,她都懒得再劝了。

    宁婉接了银子,转身要走。可宁清赶紧叫住了她,“毕竟是银钱大事,还是写一张借据吧。”她倒是相信妹妹的,可是昨晚丈夫一再告诉她一定要写好借据,因此就又说:“人家都说亲兄弟明算帐,我们自然也是一样,不如找胡小先生帮忙写一张吧。”

    胡敦儒在镇上读书,便借住在离许老先生学堂不远处,与宁家相隔也不远,宁家做了好吃的时常会送去些,而他回胡家村时也会给宁家带些菜蔬土物的,认了干亲,自然要常走动的。宁婉也没什么不答应的,“哪天三哥过来时顺便请他帮我们写了借据。”

    宁清想了想,“不如今日就写了,一会儿到了下学的时候我去学堂里找他。”

    借据写得很正式,本金多少,利钱多少,何时借,何时还都清清楚楚。不料这事爹娘竟然都知道了,因为在借据按指模时,胡敦儒一力坚持要爹和刘五郎来按。按他的说法,宁婉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是不能自己借钱的,而宁清是有丈夫的,这样的事自然由丈夫作主。

    胡敦儒就在今年春天过了童试,也就是俗称的中了秀才。虽然只是科举的第一步,但不只在乡村里是凤毛麟角,就是在马驿镇上也是极少见的,算起上一次镇上有人中秀才还是许老先生的二儿子几年前中的呢,因此胡家古家都极其喜悦,各自大办了酒席,宁梁和于氏还特别为此回了村里,宁婉也去古家吃了酒。

    虽然胡敦儒中了秀才后还是与过去一样十分地谦和,与宁家也时常有来有往,但是宁婉觉得他还是有些变了,就比如今天的事,他比过去更有自己的主张了。

    宁婉为他将借据的事说了出来有些不快,她自己也能写借据的,只是因为宁清不识字怕她不信才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