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求生记-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
第七八四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 四()
谁也没有想到,王襄在提及女真议题时,温文尔雅的金富轼会变得慷慨激昂:
“女真,蛮族也!我高丽国与之血战百余年,可谓结下了血海深仇。我族虽不及天朝开化,亦知此獠狼子野心。此獠坐大之初,便逼迫吾主上表称臣,对吾国予取予求,索取无厌!吾主甚为忧虑,已在边界布下重兵,防止此獠不轨!”
此时倒不全是金富轼演技爆发,而是高丽与女真确实纠葛颇深,以至于叫他深深融入一名向宗主国倾倒苦水的小邦使臣的角色之中。
高丽国早在百余年前,便在与女真接壤之地设下北界与东界两道之地守护中央腹地。高丽国原本地域便不大,光北界的南北纵深便达数百里。东界更是离谱,直将整个高丽东海岸三分之二强的海岸线都囊括进去,直接与南端的庆尚道接壤,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瘦长条防御区域防女真海盗。光从行政区的设置来看,便可窥知女真人对高丽人造成的困扰有多深。
“吾国素来侍奉中原大国为正溯,岂能与昔年边境之贱类称臣?吾国上下一心,宁血战十载,也绝不受女真人的压迫!如今当着圣朝君臣之面,下臣恳求圣朝能为我小邦作主!”
最后一段话金富轼说得是大义凛然,不过中间藏了两个巧,一巧将百年间高丽国首鼠两端的特性隐去不表,二巧委婉告诫宋国君臣,我国上下是非常不愿臣服女真的,但若实在扛不住了血战十年,你大宋就会失去我这个小弟,所以给予。
在座皆是琢磨人的人精,何尝听不出金富轼的题外之意?此人之言倒也符合高丽国的秉性,百余年前他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与契丹为臣,可是被辽国数起大兵扫荡之后,立马改变国策。渐渐与宋国划清了界限。如今兴起的女真人颇有当年契丹气象,高丽人又一次被挤迫至风口浪尖之上。
不过,高丽人能够有这个姿态,对宋国朝中的主战派来说。已经够了。赵良嗣便闻言暗喜,端着手上半杯残酒,目不转睛的望向“反对派”王襄。只可惜王襄是做过吏部尚书的人,岂能让人从他面部表情便能窥知心声,当下仍是不急不缓道:
“贵国君臣有此决心。老夫钦服。不过女真如今之势已不容小觑,不但侵吞辽国龙兴之地,就连辽东五十余州亦落入其囊中,将来不可避免与我大宋为邻,老夫想问贵使一句实话,若是宋金关系恶化,高丽何去何从?”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明明金富轼已经表明丽金不共戴天的立场,但王襄还是不给对方留下含糊其辞的机会。毕竟敌对状态归敌对状态,若是女真人妄图对大宋不轨。一定会稳住高丽避免两线作战。而这个时候,高丽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宋国的牵制战略能否实现。
这一点应该是今次谈判中最难以达成共识的难点了,毕竟两国在战略上相互策应比建立防御同盟更加考验双方的诚意与决心。王襄原本也并不抱太大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金富轼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毫不含糊的姿态。
“是战是和,高丽上下必定追随上国步调!”
意外得到高丽使者这个承诺,宋国君臣反而觉得不太真实,虽不至于满场哗然,但各人脸上的表情却也和这个效果差不多了。如此忠心不二、两肋插刀,这还是那个首鼠两端的高丽国么?完全不对劲呐!
接下来,就是宋国君臣相互交换眼色的时间,只听赵良嗣干咳一声:“此虽酒筵。却无戏言,金尚书可敢就此议缔结盟约?”
金富轼脸上闪过一丝被小看后的屈辱,双眼怒睁,“此皆我国主意志,富轼何敢妄言欺瞒圣朝天子?下臣随时愿意代表高丽与天朝缔盟!”
如果不是吃错药了!那就是喝多了!
太尉段常在心中下了断语,这滑不溜手的小国何时变得如此硬挺了?插言道:“缔结盟约可不是小事。贵使可敢担保宋金边界有事之时,高丽能如约进取女真腹地?”
众人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金富轼身上,面对这个更加具体的战情假设,这时口才了得的高丽使臣终显窘态,沉吟半晌,方才道:“不敢欺瞒上国天子,高丽国小民弱,守土尚且吃力,进取只怕有心无力!”
对嘛,这才像是高丽人的作风!
虽说这个回答让人不免失望,但众人不知为何,心头均涌出这才“正常”的想法。只不过稍微冷静下来,又觉这高丽实乃鸡肋,完全达不到夏贼那个等级。除了嘴劲了得之外,实则毫无用处。这哪里是结交一个盟友,完全是背上一个拖油瓶。
就连一开始兴致勃勃的赵佶,此时都不免有些扫兴,一声哈欠在异常安静的环境中略显突兀。
“不过……”
在这尴尬的境地中,金富轼的声音更显突兀,“不过吾主曾有吩咐,高丽虽无法与上国分忧,但到非常之时,高丽情愿对上国开放疆域大宋天兵借道直捣女真腹地,并所需一应粮草!”
这个承诺无疑一针强而有力的提神剂,连半睁半闭的蔡京都睁开双目,很是意外的望向高丽使臣,眼中微露的精光仿佛想把对方的心思扫个透彻。
借道!
众人此时都在考虑高丽国王这个建议的利弊。怎么说呢,高丽人这回好歹也算坦诚,明言自己没多少能力,但肯与大宋行最大之方便。这也算是巨大的让步了!毕竟假道灭虢的故事,高丽人再是孤陋寡闻,面对极有可能的威胁,也该有切身的体会与警觉。
而且,高丽人对宋国开放疆域,同样会承受来自第三方的压力,到时候女真人倾国而来,进行报复,届时宋军可以跨海撤回国内,高丽人又能往哪里撤?
数年前连宋国使者都不肯借道的高丽居然来了个史无前例的大转弯,连大宋军队亦可借道,看来,身处女真身侧的高丽是真的怕了,不然焉能有如此转变?
看到高丽肯作出如此之大的让步,主战派和反对派都不曾再出言试探高丽的底线,因为在他们看来,高丽已经没底线了,借道一议,已经是毫不掩饰的输诚了。
看来,不可一世的辽国是真的沦落了。连小小高丽,都已经彻底抛弃了它,转而将的外交与希望,全部寄托在宋国身上。
皇天呐!你终于开眼了!百年来辽国豢养西夏不时消耗大宋,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终于全面倒向大宋了,终于有个铁杆小弟肯为我所用了。
赵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兴过。好比上百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也能扶持小弟插手北方事务了,这种舒爽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他仿佛看到超越太祖的功绩已然唾手可得,连带此时再看金富轼,简直越来越顺眼了。
尽管借道这个议题重大到连随性惯了的他都不肯当场拍板,但高丽人所表现出来的诚意,还是让他有相当之成就感。
金富轼也聪明的没有再主动涉及这个话题,连他都觉得这个近乎于“丧权辱国”的借道条约让人难堪,宋国人又怎会感受不到高丽统治者的“诚意”呢?
强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金富轼再一次敏锐的抓住时机,开启了求援模式,“陛下,下国虽然平定了李贼作乱,但国内已是千疮百孔,各地粮仓均已告急,万千百姓嗷嗷待哺,是以吾主千万恳求上国,在此危难之际,看在两国邦交的份上,拉小国一把!”
这个相当口语化的求援,直叫沉浸在遐思中的赵佶差点笑场,“王俣万般都好,就是不会用人,金尚书大才之人,应该去计省当差!蔡卿,明州挤不挤得出十万粮草?直接叫楼异备好待运!另外命他准备好运粮海船,等金尚书回国之时,一并捎上!”
要说赵佶不抠门吧,这十万粮草又是比着高丽国贡品的价值来的,加上运粮的海船,竟然恰恰与贡物价值相若。
“下臣代吾主叩谢圣恩!”金富轼一脸感激的表情,赵佶笑呵呵的说着平身,便回头望向身后宦官,似有散宴之意。金富轼佯作不知,抢在这个面带骄横之色的宦官宣布散宴之前,奏报道:“陛下,下国愿以金、银、生铜,购买大宋粮草以充粮库,还请陛下恩准!”
“此小事也,与蔡相、王相商谈便可!”赵佶懒病又犯了,颇不以为意道。
“下国欲购量甚大,是以下臣斗胆求陛下先开金口,莫叫两位相公太杀下臣的价!”金富轼看出了赵佶对他的好感,是以恳求中带着玩笑口吻。
赵佶果然并不怪罪,反而指着金富轼笑道:“你啊!哪有一国尚书满口商贾之言的?罢罢罢,你且说,高丽欲购多少粮草?”
金富轼呵呵一笑,说出一个让在场君臣皆惊的数目来:
“一千万石!”(。)
第七八五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 五()
粮食,是个无底洞。
无论从发展到壮大还不到四年的梁山泊有没有准备好,都要面对一个既荣耀又沉重的事实:
那就是眼下已有超过七位数的子民指着山寨吃饭。也许不到半年,不,或许在未来三四个月之内,这个数字就会突破两百万。
既然是来东京哭穷的,荣耀自不必说了,只说这上百万人会对后勤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众所周知,如今梁山已有四州之地,算是把半岛适合耕种的土地占了七成有余,但残酷的现实是,除了济州岛能够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外,其他三州就不要想了。
要说棒子打起内战来,绝对是展示人性凶恶面的唯一机会跟别人打只能贡献笑料,眼下开城以南地区的土地,韩安仁先焦土一回,事后李资谦又焦土一遍,连番折腾下来,除了仇悆治下的含资县前罗州,其他地方今年的收成根本就不用指望了。
现有土地都指望不上了,只有靠外来的补充了。
虽说梁山一直在大力吸纳宋国民间流通的粮草,但越来越高的粮食价格,以及各分寨周围产粮地可供出售的粮源枯竭,都给缓解眼下的高丽局势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有道是,无粮不稳。其实分到田亩的大宋移民和高丽土著还好说,无论如何得到实惠同时也看到希望的他们必定会想尽办法撑下去,与安东都护府携手熬过这段黎明前的黑暗。但数以十万计的高丽俘虏就不一样了,若是突然停掉他们的吊命粮,别说修城铺路的效率了,会不会狗急跳墙都难保证。
所以说,粮食的问题,永远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此时,则关系到新生的安东都护府能不能彻底扎下根来!
怎么办?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从那个不知所谓的大为国身上,指望依旧能有巨量粮草缴获吧?还不知道北边有多少万张嘴,指着“宋军”打过去呢!
不过,活人岂能让尿憋死!
死了运输小队长高俅,运输大队长赵佶还在呐!
宋国的官粮储备一向丰厚,除开硕鼠们监守自盗的行径,官粮基本与民间粮商是两条路子。也就是说,眼下的王伦是两手打算,一面利用梁山渠道在民间收购粮草,而另一面,试探看能不能以高丽国的名义向宋朝官仓大规模购买粮食。
毕竟只有大宋朝廷,才能在短时间内筹齐梁山所需的粮草。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这也是送钱给大宋朝廷,绝对算是互利的买卖。就算有政治因素在其中,一千万石粮草至少也是两三千万贯文的买卖,绝对是当世第一大单生意!就是财政收入天下第一的宋国,对于这笔巨资也不可能对此毫不动心。
是以蔡京当场就质问金富轼国使无戏言,金富轼也拍了胸脯,说先期十万两黄金的购粮款已经带来,随时可以交易。随即他又保证未来在明州每装一船粮食,便付一船的帐,如此干净利落的行为,直叫老辣的蔡京也颇为动容,最终无法拒绝这个“收购要约”。
当然,此时最高兴的还要属赵佶了。想他近些年来大兴土木花钱如流水,虽说蔡京这人是个搂钱的耙子,擅长收刮民脂民膏,但也架不住赵佶败家的速度,如今有一笔巨款可以把堆积在江南粮仓的粮食盘活,奢侈的日子又可以无忧无虑的过下去,谁又会不高兴呢?
所以,赵佶在被一千万石这个数字给震惊片刻后,瞬间对他的蔡卿使眼色,他担心的根本不是大宋拿不拿得出这个数目的粮草,而是你高丽人说话是不是靠谱?能拿得出这么一笔巨款么?
蔡京倒是比赵佶要内行和专业一些,心知如今就凭两浙路加上江南东路,稳稳就能接下这笔“大单“,要知道这两路加起来粮产量早已过亿石。他甚至还有印象,单单苏州一地,在赵佶登基前一年的税粮就达到了惊人的六十万石,遑论十数年后的现在?这两路除了每年供给京城开封府六百万石漕粮,还有很大一部分积余,存在了当地。
所以在金富轼小小的表露出一番底气后,接下来的气氛就更融洽了,虽然宋国君臣爱惜脸面,并没有就在酒筵上大肆谈价。只不过准备结束的晚宴,无端又被延长了一个多时辰,将近子时,方才散去。
陪宴的高级官员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赵佶、蔡京等重量级人物退场以后,方才敢哈欠连天,不掩疲态。
上任没几个月的吏部侍郎程万里算是大佬们里面年纪尚轻的,此时人还比较精神,散席后与同僚们三三两两一路寒暄,出了宫城,上轿回家。
之所以称之为家,除了温馨的感觉外,实在是这个院落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却难以称之为“府”。原来这位炙手可热的吏部侍郎回京时,童贯已经出征在外,程万里又不是个招摇的人,所以并未在“住”上面下什么功夫。
这处院落离皇宫不近不远,又在东京的街道上俄延了一段时间,程侍郎的轿子终于停下。
“爹!”
一个清脆的女声从门房传出,程万里只觉美在心里,宝贝闺女的守候,足以驱除他一天的疲倦。(。)
第七八六章 又出幺蛾子的高丽使节()
原本定于翌日举行用以接待高丽使节的隆重典礼,硬生生被往后延迟了半个来月。倒不是说宋国君臣有意要晾一晾高丽人,而是对方此行所带来的消息实在太出人意外,宋国上下需要时间来全面评估一下此议中所隐含的利弊。
政治上、特别是军事上的事务,还需要听取一下远在河东前线的枢相童贯的意见,不过生意上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这厢高丽人刚刚进献上一百万贯的定金十万两黄金,那厢赵佶便迫不及待的下旨东南数十相关军州,各自按份额将国库中的粮草运往明州以待装船。单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宋廷的效率可谓高得惊人。
最引人注目的价格问题,也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谈拢:其中陈粮按照年份,三石粳米卖价四两银子到四两五钱不等。而新粮则是一口价,一石二两银子。
关于这个价格,均高于双方的心理预期。
就朝廷来说,这个价格比之稳步上扬的市场价虽低了些,但东南地区是产粮区,价格本来就卖不出北方的时价来,这次又是在产粮地的门户明州卖粮,而且谈的是量大从优的批发买卖,其次还带些扶持番邦小弟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赵佶和蔡京都认为这笔生意做得。甚至后来蔡京还曾试过探金富轼,想知道这笔生意是一次性买卖呢,还是长做长有?
至于梁山方面,肯定是占了便宜的。这个价格不说要比自己在民间自行收购要来得便宜,而且收货周期要短得多,这一点对于稳固新兴的领土的梁山泊显得至关。况且,因此前梁山泊在市场上收购四百万石粮食的大动作,导致眼下市面上的粮食价格涨得太离谱。此时山寨几位军师的意思,不约而同的都有杀杀这股涨价风的想法。
一笔买卖,既然双方都觉得满意,接下来一切都好谈了。
此后金富轼提出购买五十艘五千料的大型海船来接收这批粮食,迅速被大宋朝廷恩准了。最后以一万贯一艘的友好价格成交。甚至赵佶还大手一挥,彰显出大国天子的败家气概,按订单原样奉送了五十艘同等规模的大海船与高丽国,以表彰其恭顺之意。
据说这个消息还引来一段插曲。兴奋的乐和献宝也似的将这个消息报之王伦,却引来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吐槽”:
“区区三五十万的造船成本,在两千万的生意面前,连半成的回扣都不到,谁说这昏君是个傻子?”
插曲归插曲。就在金富轼忙于与破例出面参与谈判的蔡京讨价还价之时,高丽使团中的其他成员们,也没有闲着。
其实要说宋徽宗这个昏君,优点也不是没有。虽说其答应往高丽派遣学子,但也没搞甚么强行摊派,而是让学子们自愿报名。
于是,在宋国枢密院及太学的相关官员陪同下,“高丽使节”们当着数千学子的面,卖力的宣扬高丽国主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其中说得最多的。自然少不了宣传宋人刘载、欧阳征和肖明宗在高丽国的传奇史。
要说欧阳征和肖宗明也就罢了,这两位都是已经作古的人物,在高丽朝当过的官也不算大,前面一位混到左右拾遗,后面一位最终被封为权知閤门袛侯。
关键是这个刘载不得了。此人不但在世,还活得好好的,并且在王俣手下做到了尚书右仆射的大官。若是放在宋朝,那就是执宰群体中的一员。而且,他也并不是第一个在高丽混成宰臣的宋国人。早在几十年前,宋开封府人慎修随船舶至高丽。“有学识,且精医术”,登第官至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其子安之事睿、仁二朝,知水州。为政清肃,吏畏民怀,累迁兵部尚书、三司使判一门事。
有这些光辉的榜样在前,得了皇帝旨意的太学官员们又肯卖力的替高丽人“背书”,承诺或五年、或十年等这些学子归国之际,大宋承认他们在高丽国的为官资历。将来一定会作妥善安排。
当然了,高丽过本身的劣势也不小,毕竟蛮夷之地,远离中原,好好的东京学子,渡海千里好似发配一般。
要知道在这太学之中藏龙卧虎,许多权贵子弟就等着父辈提携,好跻身大宋官场大展宏图,如何肯去那劳什子番国熬资历?别看现在太学的官儿一个个恨不得拍胸脯作保,可你看他们自己都混得恁般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