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唐宫妃策 >

第44章

唐宫妃策-第44章

小说: 唐宫妃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云忽然明白了,太子又在逃避现实!

    他身为太子,却又是李謜的亲生父亲,说到底,李謜之死和东宫脱不了干系。而现在圣上把葬礼的事交给他去办,这个度恐怕有些不好把握。

    他索性就病倒了,烂摊子一推,就算圣上怪罪下来,到底还能说一句淳儿年少无知、不懂进退等等来敷衍一番,不至于让人捏到他和东宫太大的把柄。

    念云问道:“既如此,圣上可下旨了么,六皇子是在宫里治丧,还是在六皇子府邸,或是在东宫?”

    韦宗仁道:“陛下虽未下旨,韦某以为,自然是在六皇子府邸,如今怎么说他还是六皇子的身份,并不是东宫的世子。”

    王叔文道:“圣上虽然已经替六殿下脱了罪,且圣上多有惋惜之意,但毕竟六殿下一事太过激烈,若超出正常皇子的规制下葬,未免太过招摇。在下以为,不若以未成年皇子的规制来办。”

    未成年皇子比成年皇子又略低了一些,源儿年不及弱冠,倒也不是说不过去的。

    但正因为六皇子的死因非比寻常,才要风光大办,本来圣上命东宫来办这件事,应该就有此意了,未必就仅仅是试探。若是潦草了,又如何对得起李謜临终时种在圣上心里的仁善友爱呢!

    念云沉吟道:“王先生未免太过谨慎了些。六皇子的事,说到底还是因东宫而起,既然圣上下了这样的旨意,决不可敷衍。咱们既然不能保他平安活着,总不能身后的事都草率!既然圣上已经判定他无罪,那就定要显出重视,才好打压那边的气焰!”

    李淳眉头一直紧锁着,不知在想什么,听见念云这话,忽然开口道:“风光是一定要风光的,东宫欠了源儿的,不能亏欠更多。只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又不委屈了源儿,又好应对陛下那边。”

    始终静静地在一旁听着的郭鏦忽然沉声道:“陛下不发话,但我们不得不揣度陛下的心思,不如索性去问一问陛下。”

    “问陛下?”

    念云微微蹙眉,就已经同他想到一处去了,于是道:“哥哥说的可是去向陛下讨要一个谥号?”

    郭鏦朝她递了一个“果然还是我妹妹懂我”的眼神,点头道:“正是。”

    陛下如今正悲痛万分,不说要追封王侯,但谥那么一两个字,总是该给的。

    只看陛下如何追谥,圣意便也就好揣测了。

    众人一时都道果然还是郭家人高明,接着便继续讨论六皇子的丧仪东宫将以什么礼节吊唁和配合,将如何表现。

    死者已矣,只好去尽力处理好他身后的事,并考虑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他的死来为活着的人争取利益。

    在太子继续生病的情况下,李淳这个广陵郡王俨然已成东宫的主心骨。然而不知为什么,念云总觉得王叔文和韦宗仁两个行事风格更贴近太子,谨慎内敛,与李淳的杀伐果决截然相反。

    虽然很多事情最终还是遵从了李淳的吩咐,可是总有些磕磕绊绊的感觉。

    他们是李诵的臣。

    如今李淳的地位非比寻常,但毕竟都是以东宫的整体利益为重,他同他们一样都是李诵的左膀右臂。

    但圣上早已不算年轻,或许过不了多久,这天下就该交到李诵手里了。到李诵登基的时候,他们便不再是东宫阵营里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也会变得像陛下和太子一眼,互相猜疑,互相忌惮,甚至互相残杀。

    彼时,这坚固的共同利益的联盟必将被打破,到那个时候,又将是什么样的局面?

第九十一章 文敬太子() 
次日李淳果然递了折子上去,请求圣上为六皇子赐谥号。

    折子很快就批下来,李淳打开那折子的时候,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亏得他没随随便便办,陛下在那折子上的御笔朱批是:六皇子追谥为文敬太子,废朝三日,厚葬。

    这一桩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本以为最多是追封个亲王,没想到陛下却是直接追谥为太子,还有两个字的封号。

    此等殊荣,让人未免想起先帝时期的另一位皇子,昭靖太子李邈。他同李謜倒是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身为代宗皇帝嫡长子的李邈,也曾被祖父肃宗皇帝过继为皇子。

    昭靖太子的另外一个身份,正是升平公主的同胞哥哥,舒王李谊的亲生父亲,当今圣上的弟弟。

    但昭靖太子和李謜又不同,前者原本就是嫡长子,若不是过继到了肃宗皇帝膝下,他才是嫡长子,而当今圣上不过是庶长子,所以追谥一个太子一点都不为过。

    可李謜,不过是东宫的庶出二皇子,生母又去得早,即使不过继为皇子,他又拿什么和李淳比?

    追谥为文敬太子,几乎压了昭靖太子一头,足见圣上的恩宠和内疚之情!再加上那句废朝三日,这是想不张扬都不可能了,分明是要大操大办,叫满朝文武都无法忽视!

    李淳于是重新整治文敬太子的丧事,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事无巨细,务必妥帖了方可,珍而重之。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初定、太子的储君位置稳当了的时候,宫里却忽然又出了一件大事。

    原本只是下旨废朝三日,可是第四日的朝会,圣上依然没有驾临宣政殿。

    宫里传出旨意来,圣上因为文敬太子的薨逝而伤心过度,龙体欠安,暂时无法上朝。

    也就是说,圣上病了。

    可是,圣上登基二十余年,一向也算得上是个勤政爱民的帝王,寻常头疼脑热不是没有,即使是病得严重了些,也不过是把朝会时间缩短,或是直接在紫宸殿里躺着召见臣子。

    二十余年来,圣上从来没有过因病废朝!

    这一病,特别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病了,病到了废朝的地步,就病得有些蹊跷,有些别有深意了。

    而且,太子也病了。

    最开始太子的“病”是因为不想亲自去面对六皇子的丧仪,可现在,太子是真的病了。

    只因今年,恰逢了百年不遇的严寒天气,刚刚下过第一场雪,却不想紧接着雪便越下越大,气温遽然降了下去,寒风透骨。

    鹅毛大雪纷纷落落,不多时,地面就已经是厚厚的一层。东宫的下人们耐着酷寒,雪刚一停便拿起扫帚和铁锹清理道路上的积雪,以免主子们滑倒。可是,每每刚扫完,大雪又落下来,很快便掩盖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天寒地冻,又逢文敬太子的丧葬,可谓内外一般的严寒,雪上加霜。

    就在那一天,李淳在朝会上并未见到圣上,和所有人一样被一道圣旨打发回去的时候,李诵的头风和风湿病一起犯了,肢体痛入骨髓不说,还头晕目眩,发作起来,不得不用特殊的止痛药剂使他昏睡。

    王良娣在承恩殿安排下了暖阁,将门和窗子用棉毡钉得密不透风,榻上铺了厚厚的狼皮褥子,盖着三床温暖柔软的羊毛被子,屋里还生了五个大铜盆炭炉子,烧着最好的银丝炭。

    饶是如此,李诵的身体也并未好转,竟到了许多时候口不能言的地步。

    出门去上朝,更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来,慢说是文敬太子的丧葬事宜,就是寻常的折子拿来,他也是没法处理的,事务基本上都由李淳代理。

    原本以为风向早已向东宫倾斜的臣子们,一下子又愕然了。太子因病而不能去给圣上侍疾,亲自守在旁边侍奉汤药的便是舒王李谊和韦贤妃了。

    太子和舒王原本就呈分庭抗礼之势,舒王势力未必比太子小多少。此番侍疾,一旦圣上有什么不测……

    谁知道,这其中又会不会出现什么妖蛾子?

    太子这么一病倒是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可这形势,一个不小心就是东宫上上下下上千条人命啊!

    不用说,此时最着急的人,自然就是李淳。

    李淳第六次入宫求见圣上,可是却始终被拦在了含元殿前,不得入内宫。

    一向不大管这些事务的德阳郡主李畅,亦冒着大雪前来求见,请求为圣上侍疾尽孝。

    众人皆知德阳郡主出嫁之前是极得圣上欢心的,这些年嫁了郭家,不像从前能那么频繁地进宫了,可过年过节也常常被圣上召见,也不时会跟随婆婆升平公主见驾的。

    可是,宫里仍旧是只派了一个大太监来说,圣上在休养,不可打扰,谁也不见。

    李畅连丹凤门都没能进去。

    这个东宫,李诵已经住了二十六年了。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多年的争争斗斗,倘若圣上在这个节骨眼上驾崩,东宫将功亏一篑。

    舒王一派的臣子似乎终于要抬起头了,走路都是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的。朝中许多大臣都蠢蠢欲动,思量着准备一旦发生变故,就对东宫落井下石。

    东宫一派的一群谋士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奔走,打探消息。对于他们来说,一旦自己变成了站错位置的一派,等新帝一登基,他们不单是自己脑袋难保,就连家人亲朋都可能会受到牵连。

    一时间,风声鹤唳,剑拔弩张。

    太子侍读王叔文就是在这个时候单独求见了郡夫人郭念云。

    王叔文常年出入东宫,每次议事基本上都不会缺席。作为太子的侍读,他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在议事时,他一向对念云的才略颇为欣赏,但私下里,其实他们几乎没有说过话,最多不过是狭路相逢点头打个招呼。

    在他眼里,他的主子就是太子李诵,她这个广陵郡夫人见了他,还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王先生”。

    太子曾指派他教导广陵郡王,但是李淳那个小子,同他父亲太不一样了。他把自己的政治见解贯穿于课业之中时,李淳说,父亲派您来,是给我讲授知识的,先生您自己的见解,就不必多说了。

    自此,他也就把教导郡王的事给推了出去,一心只陪在太子身边。

    二十多年来,他几乎从未踏足过宜秋宫。

    直到这一天,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王叔文穿过后花园,来到给广陵郡夫人递了个名帖,认认真真的,来拜见郡夫人。

    念云听见是王先生来了,又这般郑重地递名帖,心里“咯噔”一下,忙亲自开门迎接。

    雪色初霁,浓云后探出半个黯淡的太阳,虽有曈曈的日光,却一点都不显得温暖,似乎比落雪时还要寒冷几分。

    王先生穿一件半旧的蓝布夹袄,两手笼在羊皮筒子里,头上戴着斗笠,斗笠沿上还有薄薄的积雪。七喜赶上去替他解厚重的蓑衣。

    他向念云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郡夫人。”

    念云挑眉,这王叔文想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她恭恭敬敬地屈身见礼:“王先生有要紧的事找我?”

    王叔文见她连寒暄都免了,索性来开门见山:“是很要紧。”

    念云请他进去,命茴香去烹茶。

    王叔文又站起来,朝她深深鞠一躬:“如今的情形,郡夫人也看在眼里。倘若此次有失,不单是整个东宫处境堪忧,你我恐怕性命都不保。所以,在下斗胆,请郡夫人出面。”

    李淳带着李畅两个在宫门前跪了不下五次都没见着圣上,她又能有什么法子扭转乾坤呢!

    “我出面?不知先生此话怎讲?”

    王叔文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求夫人出面,保下东宫,救我等一命,王某感激不尽!”

    念云蹙眉:“先生不必如此。我是东宫的儿媳,如果能帮到一分半分,也是我的分内之事,无需承先生的情。只是此时念云也束手无策罢了,还请先生明示。”

    王叔文低头轻轻抚摸着羊皮筒子上的针脚,缓缓道:“昔年郡人嫁与郡王时,只怕还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吧?”

    念云微微一震。他的意思,分明是知道她的身份,知道她从前同舒王的纠葛?

    念云没吱声,王叔文道:“如今宫禁之内已经被舒王控制了,我等想尽办法也进去不得。惟有寄希望于夫人。”

    念云犹记得那日他故意当着李淳的面嘲讽的亲昵。心里的谊早就死了,埋葬在了诡谲的政治斗争中。

    她以为,今生今世应该不会再见到他了。可是到了今天,他们要她再一次站在他的面前。

    隔得太久太久,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女孩儿,李谊也不再是那个年轻的皇子了。

    念云自嘲道:“先生高看念云了。我嫁入东宫这些年……早已与舒王恩断义绝,并无瓜葛。如今舒王只怕也未必能卖念云这个面子。”

    王叔文目光灼灼,恳切地看着她:“郡夫人不试试,如何知道?倘若今日王某还有更好的法子,自然也不会叫郡夫人去冒这样的险。”

    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李淳这几日忙得焦头烂额,她都有好几天没有见到他了,想来也是在为这件事伤神。就连郭鏦和子厚、宗仁他们几个都忙得好几日见不到人,弄得她在宜秋宫里能得到的消息都少得可怜。

    她去试试看,就算进不了内宫,也可探探消息,说不定能助东宫一臂之力,也总比在这里什么都不知道要好。

    念云深吸一口气:“罢了,我试试看。”

    王叔文深深鞠了一躬:“多谢郡夫人深明大义。”

第九十二章 弃江山() 
念云进屋重新梳洗换衣,梳个妩媚的发式,换一件松花绿长襦裙,在外面罩一件姜黄色白貂毛镶边的夹袄。

    七喜取来那温暖柔软的白狐裘大氅要给她披上,她怔了片刻,摇一摇头:“不要这件。把箱底那件旧的浅银红织锦面的披风拿来。”

    一转身,却看见屏风后面似乎有人在张望,遂问:“是谁?”

    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有些怯生生地走出来:“阿娘……”

    后头还跟着两个小毛头。

    是宁儿带着宥儿和婉婉两个。

    小包子的身材这两年抽条许多,已经不再是胖乎乎的小娃娃了,开始慢慢的有了一个小公子翩然的姿态,加之他一向早慧,竟看着已经像一个小小少年。

    念云有些诧异:“怎么没在后殿玩,带着弟弟妹妹跑到这里来做什么?”

    宁儿乌溜溜的大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情绪:“王先生要阿娘去什么地方?”

    念云一愣,原来让孩子给听见了。她只好摸着宁儿的小脑袋,微笑道:“不去哪里,阿娘进宫去看看你曾祖父,他生病了。”

    宁儿眼里忽然涌出一种复杂的,几乎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有的眼神,透出丝丝浓烈的担忧和不舍来。宥儿和婉婉一边一个上来抱住她的腿:“阿娘,你还会回来吧?”

    原来他们是在担心这个。也许他们不明白王先生和她之间的话,可是孩子的心灵天生是敏感的,察觉到了这其中一些难以言喻的情绪,竟担心她不再回来。

    她怎会不回来?再怎么样,也不过是见一见谊。

    她蹲下身,伸出胳膊搂住三个孩子,温柔地安慰道:“不要紧,阿娘会回来的,晚上阿娘陪你们用晚膳可好?”

    三个小娃娃于是都高兴起来,好不容易才放开她的裙摆,由着她走出去。

    念云长叹一口气,戴上风帽,向七喜吩咐道:“去通知郭家在外头的那些铺子,把郭小五就是广陵郡夫人这个身份放些口风出去,咱们这些年赈济灾民花的那些粮食,莫要白费。”

    七喜应下,又有些不放心:“七喜同夫人一起去罢。”

    念云摇摇头:“不必,你去外头办事吧。”

    她牵出睨雪,一步一步,踏着乱琼碎玉咯吱咯吱的往丹凤门而去。

    朔风如刀刃一般割在脸上却不觉得疼痛,吹乱了她额前零落的几缕发丝。雪地晶莹地反射着日光,白亮得刺目。

    一人一马,风帽遮住了她大半张脸。马蹄声达达,从东宫嘉福门到大明宫的丹凤门,这不长不短的一段路,恰似当年在通往舒王府花园那口枯井的密道一般,踏碎多少年华。

    守门的兵士都穿得臃肿,反衬出她的身子裹在银红的披风里显得无比纤瘦。她不徐不疾递上东宫的玉牌,只听得兵士道:“圣上如今龙体欠安,无诏不见任何人。郡夫人还是请回吧!”

    她徐徐将风帽除下,露出那一张绝世的容颜来,轻启朱唇:“我不是来给圣上侍疾的,我要求见舒王。”

    兵士犹豫了片刻,道:“郡夫人稍候。在下便去禀报殿下,见不见,也只在于殿下了。”

    念云深深行了个礼:“如此,你只说是郭氏求见二殿下,有劳了!”

    不多时那兵士快步跑回来,恭恭敬敬行一个礼:“殿下请郡夫人进去。郡夫人一直往前走就是,殿下在含元殿。”

    沿着汉白玉的雕花地面一直往前走,前面就是含元殿,想必圣上是在紫宸殿的。

    大明宫的地面也没有人来清扫,积着两三寸厚的雪。雪地上方才那个兵士穿着生牛皮面六合毡靴的脚印十分显眼。

    念云缓缓地迈步,咯吱的声响如踏碎的阑珊心绪,在旁边无人走过的雪上留下一排整齐的脚印,又被拖地的长披风扫乱。

    他就迎风站在含元殿的门口,负手而立,等着她,从长长的宫道尽头缓缓走来。

    她身上银红的披风似蒙着一层碎雪,飞扬在寒风中,泛着微微的银光,露出底下松花绿的裙裾。她一向喜欢绿襦裙,石绿,豆青,葱倩,艾绿,靛青……衬着她的面容,越发的冷艳清丽。可是当她嘴角微微上翘,笑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温暖的美好了。

    一步一步,像是跨过十余年的岁月流光,从那遥不可及的远方慢慢走到他的面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他的心上。

    寒灯,碎雪。她的面容渐渐清晰,一如当年的美艳。

    这一世,与她相见的次数并不算多,可是想念的次数,却数也数不完。

    多少次,她是在梦里,就这样款款而来,有时在三月的桃李飞花中,有时在暮春飞舞的柳絮里,有时挟裹着盛夏的花草香,有时走过秋霜和纷飞的红叶。

    画面都是一样的美丽,这一次,是踩着一地晶莹的朔雪。

    也像是在梦里,仿佛她就这样走过来,倾城一笑,满世界的鲜花都会盛开,刹那春来。

    她走到他的面前,屈身行礼:“舒王。”

    “你来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招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