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10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孙振邦和巴特尔刚刚走,参谋长赵玉和手里拿着几份电报,来到唐秋离的办公室,关上门儿,笑着说道:“师长,孙司令官又来找您了,一天跑师指趟,他也不嫌累得慌?”
唐秋离大笑,说道:“孙振邦是想打仗,都快想疯了,可我现在哪有任务给他,直属兵团在西线,对上了苏联外蒙古方面军,正在按照计划进行,刘副师长在远东战场,每天看着苏军乌龟爬一般,现在是悠闲得很,战局情况就是如此,没办法,只好让孙振邦待命了,对了玉和,那个方面的电报?”
赵玉和一拍额头,急忙说道:“师长,是情报处关于远东战场的,朱可夫的部队,先期撤离战场的三个集团军,遭到日军远东派遣军和朝鲜驻屯军的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没,被打回了原来的战场,载仁指挥日军,正在加紧收网,苏联远东方面军部队的处境,岌岌可危了!”
唐秋离接过电报,看了一遍,然后说道:“从朱可夫觉察到日本人的企图,到采取行动失败,过去了几天时间,没见在赤塔至伊尔库茨克一线的苏军,有回援的迹象,斯大林是在进行两难的选择啊!”
“如果回头救援朱可夫部队,那战役将会是长期性的,无法尽快结束,远东开赴欧洲战场的苏军,就会重新被拖在远东地区,德军攻势很猛,在昨天德军总参谋部例行的战况通报之中,就提到,最迟在五月低、六月初,即可对莫斯科形成战役包围,斯大林显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如果不救援,一个方面军一百余万部队,被日本人一口口吃掉,斯大林还不心疼死!”
赵玉和想了一下,说道:“师长,以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斯大林不必命令外兴安岭方面军和贝加尔湖方面军,悉数回援,只需要一个方面军部队就可以了,剩下的部队,可以按照原计划,返回欧洲战场,刘副师长的地雷阵,不可能长久的迟滞住苏军!”
唐秋离摇摇头,说道:“如果在没有日军远东派遣军和朝鲜驻屯军出现之前,完全可以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载仁手里有三支部队,总兵力接近二百万,苏军一个方面军部队回援,兵力不占有优势,同样是陷进去的结局,载仁手里有了本钱,敢于同苏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如果两个方面军都掉头去救援远东方面军,又回到此前的死结,战役会拖得迟迟不决,那苏联的欧洲怎么办,莫斯科怎么办,希特勒是不会给自己留下多少时间的,所以,斯大林现在非常头痛!”
(未完待续)rs!~!
第两千一百七十七章 一波又起
师长唐秋离对远东战局的一番分析,显然是说服了了参谋长赵玉和少将,他忽然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师长,按照您的判断,斯大林会否命令在赤塔至伊尔库茨克一线的苏军,掉头回援远东方面军吗?”
唐秋离一笑,坦白的说道:“玉和,说实话,如果在半个月之前,我还可以得出判断,现在吗,我也无法判断那位头痛的斯大林,会如何让出牌,对了,直属兵团追击部队,在减缓对苏联外蒙古方面军的追击速度之后,战场情况如何?在乌拉尔山脉和唐努山脉的几个旅,虚张声势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啊?”
赵玉和回答道:“师长,情况是这样的,今天接到直属兵团追击部队的电报,我们的部队减缓追击速度之后,苏军的撤离速度明显加快,不过,此前特战支队对道路和桥梁的破坏,非常彻底,成为阻碍苏军行军速度的主要原因!”
“至于在乌拉尔山脉和唐努山脉,故布疑阵的部队,是否被苏军发现,我也去过电报询问,各部队的回电,几乎一致,未发现乌拉尔山脉以西的苏军部队,任何动向,这种现象,的确令人费解啊?”
唐秋离摇摇头,也是非常困惑,战场上的变化,真是难以琢磨,有意隐蔽部队的踪迹,反而容易暴露,故意暴露,却不被苏军发觉,那个斯大林,在想什么,几万人大张旗鼓的在建立阻击线,很长时间了,难道,还没有惊动苏军?
这一次,唐秋离判断错了,而且,还是非常的错误,不过,这个错误不影响到战局。
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全苏联最高统帅部统帅斯大林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几封电报,苏军总参谋长彼得罗希洛夫元帅,苏共政治局委员,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苏联空军总司令科斯塔迪诺夫大将,新任苏军总参谋部军事情报总局局长康斯洛夫上将,苏联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巴达琴科大将等人,一脸难看,沉默的坐在沙发上。
这几封电报,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最上面的那封,是远东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几天前亲自拍发的,这也是令斯大林和在场的苏联军政高官们,最为难的一封电报。
是否救援远东方面军,成了斯大林和极为顺利军政大佬们,这几天最煎熬的事情,尤其是总参谋长彼得罗希洛夫元帅,斯大林同志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自己却是具体的协调和执行者,很多决定性的意见,都要让自己先拿出来,交由政治局讨论,为这,没把彼得罗希洛夫元帅给逼疯喽。
不过几天的工夫,元帅同志就是眼窝深陷,一脸的憔悴,正如唐秋离预料的那样,苏联的最高决策层,陷入了一个死结,两难选择的怪圈儿!
这件事儿还没理出个头绪,昨天,又接到空军的一份情报,“统帅部,我空军侦察机发现,在乌拉尔山脉以及唐努山脉一线,发现大批的独立师部队,正在构筑阵地,根据空中侦察情况判断,独立师部队在两地的兵力,约为二十个师左右!”
这份情报,在已经焦头烂额的斯大林和苏联军政大佬们的头上,又狠狠的劈了一记焦雷,远东方面军的事情,还没研究出个万全之策,那个中国人唐秋离的部队,又在东方苏军部队,返回欧洲战场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障碍,二十个师,那就是三十多万接近四十万的兵力,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远东方面军的问题,还没有稳妥的解决办法,外蒙古方面军有将遇到难题。
若是放在以前,中国人这点儿兵力,不会放在苏联诸位高官们的眼睛里,几百万大军直接碾压过去就是了,可偏偏是在这要命的档口,那个可恶的中国人,来了这么一手,难以置信啊,与唐秋离有着不解世仇的日本人,竟然出奇的配合默契,难道,亚洲大陆上,两个死敌国家,暗地里联起手来对付苏联红军,这种想法,未免令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高层大佬们,脊梁骨冒凉风!
东方战场上的形式,错综复杂得如同一盘乱糟糟的棋局,苏日中三方势力搅合在一起,激起漫天的风云,但总体来说,还是对苏联人不利,否则,斯大林也不会夜不成寐、忧心忡忡了,光是东方的战局,还不至于令这位苏联的强人如此焦头烂额,攻势凶猛、推进迅速,破苏军如卷席的德国人,才是迫在眉睫的眼前大患。
可是,解决日益迫近的德军攻击,又离不开东方的四个方面军,于是乎,斯大林陷入了一个解不开的怪圈儿之中,这是个滕绕丝缠的怪圈儿,在东方战场上,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唐秋离,单独一个,都是不苏军的对手,但现在,都成了苏联的对手,而且,是能至苏联于死命的对手。
斯大林百思而不得其解,世仇的日本人和唐秋离,怎么就会不谋而合的,一起向东方的苏联军队发难,而且,战场还划分的非常清晰,在外蒙古地区,唐秋离的部队,主要是缠住华西列夫斯基的外蒙古方面军,在远东战场,日本人即将合围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而在中间一线的赤塔至伊尔库茨克,唐秋离的独立师部队,又迟滞了外兴安岭方面军和贝加尔湖方面军的撤离行动。
斯大林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其中的关节,今天,再一次将这几位军政大佬召集在一起,就是寻求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尤其是远东方面军的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照例,斯大林首先征询总参谋长彼得罗希洛夫元帅的意见,“彼得罗希洛夫同志,关于远东方面军的问题,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斯大林吸着烟斗,语气之中,少了平时的沉稳问道。
彼得罗希洛夫元帅,沉默了片刻,起身回答道:“斯大林同志,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远东方面军必须救援,倘若我们失去了一支拥有一百余万兵力,并在与日本关东军长期作战,而积累了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是我们苏联最大的损失,在抗击德军进攻的欧洲战场上,也将失去一支劲旅!”
是的,彼得罗希洛夫元帅,是坚持救援远东方面军的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颇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斯大林的眉毛拧起来,鹰隼般的目光,心中一阵厌烦,“又来了,老调重弹,坚持救援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又没有阻止德国人进攻的战略部署,自己这位主要的军事助手,还是令人失望啊!”
心情不爽的斯大林同志,说话当然不客气了,“总参谋长同志,救援远东方面军的建议,我非常赞同,但是,你们总参谋部,如何解决,我们东方三个方面军部队,被日本人牵制在远东地区,莫斯科即将面临德国人兵临城下的局面?”
得,斯大林同志一开口,问题又回到了老路上,阻挡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与救援远东方面军之间,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斯大林同志,我们总参谋部正在努力研究两相兼顾的作战计划,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果!”彼得罗希洛夫元帅尴尬的回答道,他有些不敢看,斯大林同志那失望的眼神。
外兴安岭方面军和贝加尔湖方面军,被中国人唐秋离的部队,迟滞在远东的赤塔至伊尔库茨克一线,不是最危急的问题,就凭唐秋离在远东和外蒙古地区的兵力,是无法阻挡两百多万苏军部队,返回欧洲战场的,可一旦回头救援远东方面军,就会与日本人缠斗在远东战场,若想尽快脱身,绝非易事,德国人给从容部署的时间吗?
办公室内沉默下来,气氛有些压抑,彼得罗希洛夫元帅垂头丧气的坐下来,斯大林暗自叹气,这也不怪总参谋部,自己也没有想出万全之策,先抛开远东战场这个最大的麻烦不管,在外蒙古战场,也是不尽如人意,华西列夫斯基的部队,撤退的速度,跟蜗牛爬一般的慢,还有,又在唐努山脉和乌拉尔山脉一线,发现了独立师的部队。
这也是个**烦,如果不能解决掉,外蒙古方面军想要按时间返回欧洲战场,很难,那个素以阴险狡诈著称的中国人唐秋离,敢于毫不掩饰的自己的军事行动,并且,部署了近四十万部队,再加上尾追不舍的独立师部队,难道,唐秋离想要前后夹击华西列夫斯基的部队,将外蒙古方面军彻底埋葬在外蒙古大草原上?
斯大林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大跳,前有日本人合围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后有唐秋离的独立师部队,前后夹击华西列夫斯基的外蒙古方面军,苏联在东方的最精锐部队,可就丢了一半儿,苏联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这样的损失!
“同志们,远东方面军的问题,稍后我们再讨论,下面,讨论一下,外蒙古方面军遇到的问题,是否调集部队,为华西列夫斯基打开通往欧洲战场的通道?同志们可以畅所欲言。”斯大林抛开那个死结,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未完待续)rs!~!
第两千一百七十八章 无兵可调
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面对远东无解的战局,只好暂时放下,不仅仅是远东方面军的问题,原本寄予厚望,能最先返回欧洲方向的外蒙古方面军,除了此前的麻烦之外,又遇到了新的**烦,中国人唐秋离的部队,在外蒙古方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阻击线。
斯大林的话一说完,在场的苏联高层大佬们,集体失语,放在平时,近四十万的中国部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从乌拉尔山脉西侧,任何一个军区抽调数十万大军,打开中国人的封锁线,但是,现在不行,绝对不行,德军的进攻,迅速而凶猛,欧洲方向的苏军,除了被打散的部队,能够成建制调集的部队,都被用在抵抗德军的进攻上了。
尽管如此,依然是节节败退,战线逐步朝着莫斯科方向推移,首都都能闻到硝烟味儿了,否则,政治局也不会命令远东的四个方面军,不惜代价的撤回欧洲战场,简而言之,苏联在欧洲战场上的部队,抵御德军的进攻,尚且难以自保,还要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外蒙古方面军,打开乌拉尔山脉和唐努山脉的通道,兵从哪里调集?
包括总参谋长彼得罗希洛夫元帅在内的大佬,心里忍不住问了一句,“斯大林同志,请问,为华西列夫斯基部队开路的兵力在那儿?”当然,他们也只敢在心里嘀咕。
斯大林一看将帅们的反应,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话是白说了,现在,苏联最缺的就是兵力,他心里暗自叹息一声,十分后悔,当初不应该在东方大规模用兵,同时与日本人和那个卑鄙阴险的唐秋离开战,否则,何至于陷入到了现在这样为难的境地?
斯大林猛吸一口烟斗,淡蓝色的烟雾,笼罩着他饱经忧患的脸孔,说道:“同志们,我知道,面对德军的进攻,苏联红军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战线一天天逼近莫斯科,所有能投入的部队,都在前线,与德军浴血奋战,但是,同志们想过没有,如果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的部队,不能率先赶回欧洲战场,我们面对德国人的凶猛攻势,以现在的兵力和部队状况,还能坚持多久?”
在西线战场上,苏联军队还能坚持多久,每个参加会议的苏联高层大佬们,都心知肚明,苏联军队在德国人的进攻面前,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每天,苏联红军都要填进去十几万人,才能减缓德军的推进速度,整条战线上,成了吞噬苏军士兵生命的绞肉机,但是,除了用士兵的生命,去阻挡德国人的脚步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欧洲部分的各个军区,被德军打得支离破碎,甚至到了组织一场集团军规模的局部反击战,都无法做到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苏联军队需要更多的士兵,来弥补巨大的战争消耗,拿什么去为华西列夫斯基打通中国人的封锁线?
身为总参谋长,彼得罗希洛夫元帅不能不说话了,“斯大林同志,欧洲方向的战局,需要东方的精锐部队,尽快返回,这是同志们都很清楚的,但是,我们从哪里调集兵力?”
看看斯大林晦暗的脸色,彼得罗希洛夫元帅停顿了一下,既然开了头,就得硬着头皮说下去,“中国人唐秋离在乌拉尔山脉和唐努山脉一线,陈兵近四十万,打破独立师部队的封锁,至少需要同等数量的兵力,斯大林同志,总参谋部做过这样的考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无法集结起两个集团军以上的兵力,斯大林同志,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彼得罗希洛夫元帅不能不说实话,见斯大林沉默不语,他建议到:“斯大林同志,鉴于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很难甚至是无法为外蒙古方面军打开通道,既然如此,何不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同志,集中全部兵力,重点攻击一点,在独立师部队封锁线上,打开一道缺口,比如,米努辛斯克方向!”
斯大林突然暴怒了,声音提高了八度,“我的总参谋长同志,请你在提出建议之前,过一下脑子,时间!——明白吗,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假如给华西列夫斯基几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那么个可恶的中国人的部队,是抵挡不住的,但是,德国人给我们时间吗?不能,如果外蒙古方面军在两周之内,无法赶到莫斯科附近,我们只有被德国人围城的结果!”
斯大林罕见的暴怒,这位苏联的最高领袖,素来以沉稳和老谋深算著称,即便是决定干掉党内某位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同志,也是表现的不温不火,冷静的吓人,现在,暴怒起来,脸颊扭曲,太阳穴上的血管儿,蚯蚓般霍霍跳动,显得面目狰狞可怕,而言辞愈发的尖酸刻薄。
彼得罗希洛夫元帅脸色灰白,木头桩子似的,呆立在那儿,面对领袖的暴怒和尖酸刻薄的言辞,他无言以对,既不能反驳和辩解,又无法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内心被深深的无力之感,充塞得满满登登,堵得心头发慌。
斯大林积郁在内心的一股怒气,发泄出去之后,倒是心情舒畅了很多,见总参谋长同志,一脸失魂落魄的模样,无声的叹口气,尽量温和的说道:“彼得罗希洛夫同志,请原谅,我刚才失态了,请坐,我们继续讨论!”
斯大林重新装上烟斗,说道:“彼得罗希洛夫同志,是否可以这样考虑,从伏尔加河沿岸军区、顿河军区、内高加索军区以及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等部队,抽调战役预备部队,编组为乌拉尔山脉方面军,负责打破中国人的封锁,兵力吗,不要少于四十万人,同时,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将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
“突破的地点,就按照彼得罗希洛夫同志建议的那样,选在米努辛斯克一线,前后夹击,那个中国人的部队,坚持不了多久,就这个问题,同志们讨论一下!”
看几位大佬们,嘴角带着的一丝苦笑,斯大林就知道,自己这番话,又是白说了,但他不明白,在记忆之中,那几个军区,是有战役预备队的,而且,还是在德军进攻最猛烈的时候,自己下令组建的,以准备在紧要关头,投入到战场上,现在,只不过是提前使用罢了。
“彼得罗希洛夫同志,你来说说,到底是什么情况?”斯大林带着不解和些许的不悦问道。
彼得罗希洛夫又一次站起身,表情似乎比领袖还要痛苦,“斯大林同志,您刚才提到的那几个军区,按照此前您的指令,的确组建了有三个集团军规模的战役预备队,只不过——只不过,在一周前,德军的攻势突然加强,前线的部队吃紧,这些预备队,都已经投入到战场上了,还是您命令总参谋部下达的命令!”
斯大林脸颊上的肌肉,禁不住抽搐几下,他忽然想起来,是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