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几个大队长一合计,佟大哥肯定是被人灌醉了,在不就是被人威胁,要不,是不能答应拆散兄弟们的。
消息很快传出去,一种不安的情绪,在骑兵二支队的蒙古族战士们中间蔓延,他们都没心思喝酒了,几个大队长甚至都商量好了,等佟大哥酒醒,就去证实这件事,要是硬把蒙族兄弟们拆散,就拉出队伍单干,到那不是打鬼子!
这种不安的骚动,被老成持重的刘铁汉觉察到了,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在二支队的战士们中间转了几圈儿,战士们也都认得他是副指挥长,把心里的想法,都对刘铁汉说了。
刘铁汉惊出一身冷汗,这俩家伙,险些酿成部队的哗变,他把四个大队长召集到一起,首先表明了态度,这绝不是指挥部的命令,不会硬性把二支队分拆,等到大家都醒酒后,刘铁汉已经把事情处理得很圆满。
事后,把刘春一顿狠批,还让他到二支队,向全体蒙古族战士作检讨,然后,派出十几个党员,深入到战士们中间,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战士们才理解了部队领导的心意。
在党员内部,开了几次会,把刘春的眼泪都给批评出来了,在党内检讨了几次才通过。
骑兵二支队的战士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也解除了戒备心理,再加上部队的平等气氛,认识到,无论是那个民族,都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对于到改编到其他部队,也没有了恐惧心里,期中,深入到战士内部的**党员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战士们相处,更是融洽了。
随后,部队进行了改编,正式打出番号,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华北**师,现在,部队的兵力,已经达到七万五千人。
部队编制如下:
师 长:唐秋离(中将)
副师长:刘铁汉(中将) 唐秋生(中将)
参谋长 :冯继武(少将)
师指挥部机构:
参谋处处长:赵玉和(上校)
通讯处处长:陈 峰(上校)
辎重处处长:周玉山(上校、兼)
情报处处长:于得水(上校)
调查处处长:沈俊(上校)
师部直属警卫大队大队长:黄山虎(上校)
**第一旅旅长:李洪刚(少将)
**第二旅旅长:苏景峰(少将)
**第三旅旅长:韩 铁(少将)
**第四旅旅长:袁景豪(少将)
**第五旅旅长:孙振邦(少将)
炮兵第一旅旅长:郑 勇(少将)
炮兵第二旅旅长:沈景山(少将)
骑兵第一旅旅长:刘 春(少将)
骑兵第二旅旅长:佟巴图(少将)
特战支队支队长: 唐秋泉(少将)
特战大队:大队长唐秋泉(兼)
狙击手大队:大队长付刚(上校) 副大队长付强(中校)
新兵补充旅旅长:吴洪涛(上校)
黄崖洞警备旅旅长:姜雁鸣(上校)
后勤部部长:张全(少将)
后勤部副部长:周玉山(上校)
兵工厂厂长和装备研究所所长:王旭(少将)
**第五旅旅长孙振邦,原为一支队副支队长,出身于东北军系统,是李洪刚的副手,在历次的战斗中,表现出很高军事素养,现在部队扩编,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炮兵第二旅旅长沈景山,原为炮兵支队副支队长,出身于**党员系统,是郑勇的副手,其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不逊色于郑勇,现在,炮兵部队扩编,任命他担任炮二旅旅长,是经过大家讨论通过的,尤其是郑勇,竭力推荐他原来的副手。
另外,原来的防空大队,扩编为**师防空团,视以后的战斗情况,可扩编为防空旅,
调查处处长沈俊,原来为秋生的副手,现在,师部增加一个部门,专门负责部队内外的反特务工作,在基地情报保卫部工作期间,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侦破技能。
基地情报保卫部,改为黄崖洞根据地情报保卫部,部长一职,仍然由副师长唐秋生中将担任,其部门职能未变。
整编后,每一个步兵旅的兵力,达到一万三千人,下设四个加强团,骑兵第一旅和第二旅,编制人数分别为两千六百人。
部队整编、换装结束后,黄崖洞内外,将星闪烁,各级军官,都佩戴上军衔,崭新的将校服一穿,人立马就精神百倍,在**师,出了三个中将,十三个少将,至于校级军官,那得有好几百名,这在当时的**部队,那是绝无仅有的。
整编大会结束后,唐秋离单独把后勤部长张全留下,他列出一个清单,上面是需要采购的各种物资和药品,还有军工原材料,看着这些让人眼晕的长长单子,张全面露难色,他有点儿心疼钱,这得花多少钱啊?
唐秋离知道,这老抠部长,又心疼钱了,便告诉他,别心疼钱,尤其是粮食和日用品,多多益善,刘黑七的财宝,买这些东西都用不了,锦州还在小鬼子那发了一大笔横财,现在,咱**师就不缺钱。
他可知道,华北战事一起,就这些东西,有钱都买不到,历史上,一九四零年,华北太行山区两年大旱,之后,又遭遇蝗灾,再加上鬼子扫荡,根据地的经济基础,几乎破坏殆尽,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堂堂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元帅,都吃烤蝗虫填饱肚子,那日子苦的,想想都出冷汗。
既然庄稼知道这段历史,就不能不防备,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保证十万人三年的存粮数量,他这话一说,又把张全吓一跳,十万人三年吃的粮食,那得多少钱那?
不但这样,他还给朱紫轩老人去电报,要他在欧洲和美国,采购大量的军用**、黄火药和雷汞,以及无缝钢管和特种金属,这些东西,在国内,都是军控商品,在市场上根本看不到,要是和那些军火贩子做,价钱比进口的还要贵上几倍,也会引起蒋委员长的猜疑。
忙完了这些,他把注意力转到当前的局势上来,自己该去北平,见一见宋哲元,毕竟是自己的上级,何况,自己还担任着冀察政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不露个面,对各方都不好交代,在那,还能见到日本人,也好试探一下他们态度。
这些都不是难事儿,最让他挠头的是
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国26年的中国政局
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国26年的中国政局
最让唐秋离不好办的事情,就是蒋委员长在信中提出的,让**师去陕西前线,剿灭刚刚结束长征的中央红军,这是他唐秋离万万不能干的,别说是自己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就是部队这些**党员,在**师都担任着旅、团级别的指挥官。
自己带部队去陕北前线,那不是给中央红军送人送枪吗?到时候,来个整旅的部队一万多人,跑到红军那边,这玩笑可就大了。
可是,在蒋委员长那,老拖着也不是办法,番号也接受了, 装备也换了,不给人家个满意的答复,这关过不去。
还有,自己以后要陆续从国外进口,新式武器和战略物资,得罪了南京国府,把海关一卡,自己干没辙,南京这条线不能得罪,他想了好几天,都没有恰当的办法,能做到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令各方都满意的办法。
这一时期,国内政局纷乱,可以说,公元一九三六年的中国,是极具变化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影响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件大事,和在一九三五年末发生的几件大事一起,构成了中国政局的风云变幻、奇异诡诈,各方势力,纷纷登场。
也可以说,日本当局对华北的步步紧逼,强硬态势,给国内的各派政治势力提供了政治舞台,也为他们登台,提供了合理的理由,而民众的思想,渐渐归于抵御外敌的思维上来。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由**组织和策划,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史称“一二、九学生运动”。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一策略的确立,标志着**最高层,已经把战略目光转向对付日本人,此举也为**,在争取民众心理上赢得先机。
一九三六年一月,**、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此书一经公开发表,即赢得了东北军全体将士的广泛共鸣,书中所列各项,切中了有失家丧国切肤之痛的,东北军几十万士兵的内心,前线士兵士气低落,人心厌战,拖枪投奔**红军的事件,层出不穷,张学良已经无法控制局势。
一九三六年二月,**宣布开始东征抗日,由刘志丹率领的红军进军河北、热河对日军作战,准备开赴抗日第一线,却在向山西推进的过程中,和阎锡山的部队发生冲突,刘志丹战死,红军撤退。
红军东征,为抗日是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国民政府,和国内尤其是华北各地方实力派的真实态度,此次东征,是**红军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山西阎锡山的地盘上,留下了红色的种子,在国内民众面前,又争得了先机。
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两广事变爆发, 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
六月二日,致电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求准许粤桂部队北上,然而不久后,在蒋委员长的分化隔离,金钱收买、高官厚爵等诸多手段的分化瓦解下,两广联军土崩瓦解。
两广系将领临阵倒戈、飞行员驾机叛逃,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并对两广所谓的“北上抗日”说加以抨击,“南天王”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委员长表态归顺。
由于,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尤其是兵不血刃,便使当时叛逆性最强、实力最大而位居国内半**的诸省之首——粤桂湘三省伏首听命),使蒋委员长声望提高。
叛逃到中央军的,原两广系空军驾驶员与将领的表现,也足使他相信“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乱骂他“亲日卖国”的政敌是不得人心的——显然也使他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正确性,益发坚信不疑。
解决了南方各省的心腹之患,蒋委员长携胜利之威,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军各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准备全力对付另一心腹大患**,以完成在事实上统一中国的宏愿。
因为东北军和西北军进剿不力,蒋委员长大为不满,认为张杨二人并未尽力,并准备将张学良的东北军部队调到福建,将杨虎城的西北军调到安徽。
此时的东北军,在西北剿共战场上,连遭败绩,损兵折将,再加上士兵人心厌战,张学良随即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与红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就在这时,他又接到了宋哲元的电报,催他去北平赴任,以共商华北大计,应对当前的时局,日本驻北平领事馆领事,不断的提出新要求,弄的宋哲元束手无策,头疼不已,希望唐副委员长,尽早来北平赴任,共撑危局。
这位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宋委员长,是被日本人逼得实在没有办法,让自己出头,去抵挡一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有躲避风头,搪塞责任的意思,反正你唐秋离是委座欣赏的人,出什么篓子,也埋怨不到我宋哲元的头上。
如果又可能,他都想让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这个官衔,把这堆烂摊子一推干净,当然,二十九军军长的宝座是万万不能让的。
从宋哲元的电报里,唐秋离已经能清晰的,把握到宋哲元的意图和想法,也难怪,谁让他遇到这么个穿越来的怪物那!
唐秋离把记忆中的,所有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大事件,梳理一遍后,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并且决定了对付蒋委员长的策略。
那就是“拖”字诀,利用时间,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拖到西安事变的爆发,到那时候,蒋委员长也不好逼着自己去打红军,而自己在华北经营一年多,可以和小鬼子好好较量一番。
拖,也有学问,别惹恼了蒋委员长,惹得他将**师调到别处,或是派来大军围剿,倒不是怕和中央军交手,主要是不想让日本人看笑话或是捡了大便宜,中日大战,即将爆发,任何的军事冲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
策略确定下来之后,唐秋离在赶赴北平前,给蒋委员长去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列举了**师不能马上赶往陕北,去剿共的主要理由,**师的士兵,刚从关外转进,士兵们思乡心切,军心不稳。
再加上地形不熟,水土不服,很多士兵身患重病,非战斗减员很大,部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短时间内,很难开赴剿共战场,望委员长在华北给**师划分一块防区。
以做部队恢复战斗力,休养生息之用,另外,准许**师单独从国外进口武器和装备,以及军用物资,所需经费,均由**师自行解决,不花费一分国家经费,他愿为委员长训练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以便将来,在剿共战场上返回作用,建立奇功。
他本人,则随时听从中央的调遣,坚决执行领袖的命令,终于领袖的意志,以尊从国家和领袖的召唤为己任。
这几大碗黄汤灌下去,蒋委员长应该欣然接受,尽管唐秋离很讨厌政治,这玩意有点像掏大粪,得先把自己弄脏喽,否则,你体会不到其中的精髓和奥秘。
为了应对纷乱的时局,唐秋离不得不做他讨厌的营生,以他积淀的历史知识,应对这些政治问题,游刃有余,只是不屑于做,南京的军统和中统这帮家伙们,可不是吃干饭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在他们的眼里。
自主从国外进口武器装备,落在别人眼里,那是天大的肥肉,油水极厚的生意,一转手,那就是几十倍的利润,国内的大小军阀们,那个手里不有大把的钞票,那个不是想扩展地盘,都红着眼睛在招兵买马,枪支弹药,在他们眼里可是硬通货,比真金白银都有用,有枪就有钱,这是真理。
要是那个别有用心的家伙,在蒋委员长哪里,进几句谗言,自己的麻烦可就来了,毕竟部队刚到华北,立足未稳,还有日本鬼子这个大敌当前,为了打鬼子,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一边,唐秋离在内心里是这么劝慰自己的。
信件发出去之后,唐秋离耐心的等待着南京的回音,在去北平之前,这些事情必须解决。
这么多的心事,唐秋离只能憋在心里,包括接受南京政府的改编,要是小玲在身边,还可以跟她说说委屈,有许多话,和这些老伙计们不能说。
想到小玲,唐秋离心里一阵酸楚,往日的点点滴滴,纷纷涌上心头,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和小玲,正在东北的大森林里,躲避着鬼子的追兵,那次的森林逃亡之路,同甘苦的经历,把他们俩的心,更加紧密的贴在一起。
唐秋离不敢往下想,他信步走到外面,战士们刻苦训练的场面,让他的心情,稍微舒缓一些。
南京国府蒋委员长的电报,终于来了,电报里的一项主要内容,却让他大吃一惊。
第二百二十五章 偷袭一
第二百二十五章 偷袭(一)
这是一份很长的电报,在电报里,蒋委员长对他勉励有加,称他为国之干城,看来,对于唐秋离的忠心之言,很是受用,在山海关对行政院副秘书长的那些投资,明显见效果了。
这位老兄,必定没少美言,蒋委员长允许他自主进口武器装备,不过,要在国府有关部门哪里备案,称此事例在中华民国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头一份儿,往善自珍重。
至于在华北要一块地盘,去和宋哲元商量,这不是问题,那个军方实力派,没有自己的地盘,这也是惯例,只要报行政院备案即可。
蒋委员长还特别强调,不限制**师编制的用意,就是让唐秋离建立一支能镇守西北,特别是陕西的部队,中央军不能总留在陕北剿灭共匪,将来陕北剿匪的重任,就会落在**师的肩上,言外之意,就是你唐秋离,尽可能的招兵买马,为了剿灭共匪,人马多多益善。
这倒是给唐秋离吃了一个定心丸,部队的发展规模,不受限制,也不怕说是拥兵自重。
在电报里,蒋委员长只给了**师半年的休整时间,在三七年的一、二月份,必须开赴陕北剿共前线,大概是东北军的现状,使他能理解唐秋离的苦衷,毕竟,**师的官兵,也都是来自东北。
唐秋离暗笑,半年时间足够了,再有几个月,西安事变爆发,到时候,您老人家就不会催我去陕北了。
最让他吃惊和意外的是,蒋委员长在电报里,寥寥数句提出,按照中央军的惯例,**师师部内,应该设有政训处这一机构,关于政训处处长一职的人选,国府军政部,已经选调好了恰当的人员,不日将要赶赴华北**师赴任。
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这是蒋委员长最厉害的一招,把眼线安插到**师,又有类似于监军的职能,看来,蒋委员长对于自己并不放心。
先前的种种好处,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提出的交换条件,给了你那么多好处,这个要求,你不会拒绝吧?何况,这还是中央军的惯例,你华北**师能破例?
唐秋离暗呼老头子厉害,这极有可能是何应钦的主意,背后下绊子,很快就来了,凡是当时在各部队的政训处长,都有军统或者是中统的背景,以军统的人居多,他们可手眼通天,情报直达国府最高层。
所以,不管他们的军衔高低,背景很硬,所在部队的军事主官,对他们都是忌惮三分。
唐秋离的脑袋涨得老大,自己没有理由拒绝军政部派来的,这位政训处长,要是拒绝了,那就说明自己怀有二心,先前的种种好处不但捞不着,还会惹来大麻烦。
可是,现在**师里的**党员,不在少数,还都担任着各级军官,要是这位政训处长来了,发现自己这里是共党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