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1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兵少炮,没有飞机,接下来的仗,很是不好打了,巴赫利斯曼中将和菲尔纳德斯上将,两个人商议之后,决定把澳洲战场上的危机情况,报告给盟军总部。
在电报里,他们联名提出,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增援,没有大批的重装备,特别是作战飞机的支援,澳洲陷落就在二月份到三月份之间。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两千八百零二章 罗斯福的忧虑
澳洲盟军正副两个司令官巴赫利斯曼中将和菲尔纳德斯上将联名的电报,无疑给同盟国主事儿的头号大佬罗斯福,一个晴天霹雳,现在是一月下旬,如果按照两个指挥官所说,澳洲的陷落,也就是一个多月之内的事儿!
这让差不多动用举国之力,来死保澳洲的罗斯福,情何以堪,又怎么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但无法接受也得面对,即便是英国人危言耸听,自己亲自点将的巴赫利斯曼,绝不会故作耸人听闻之举!
罗斯福对澳洲战场局势的忧虑,不仅仅在澳洲是否陷落上,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自然有过人之处,现在的澳洲战场,牵制着日本最大的一支海外重兵集团,他忧虑的是,一旦澳洲陷落,几百万日军腾出手来,下一步日本人贪婪而血红的眼珠子,会看向哪里?
两个方向,一个是唐秋离现在占据的中南半岛甚至是中国大陆,另外一个,就是美国本土,这绝不是自己杞人忧天。
从西南太平洋上的态势来看,那个狡猾又权变的中国人唐秋离,显然已经看出了这一步,否则,不会把超过两百万人的精锐兵力,部署在了中南半岛一线,为的就是防备取得澳洲战争胜利的日本人,掉头北上。
而从日本人多年与唐秋离交锋的情况来看,屡战屡败,唐秋离麾下的部队,然后给日本人从来没有尝到过胜利的滋味儿,那是个令日本人望而生畏的对手,日本人选择北上,与唐秋离对战的可能性不大。
如此,罗斯福悲哀的得出结论,日本人就剩下一个目标——美国本土,现在的局势,对美国非常不利,日本海军特遣舰队死死的压着太平洋舰队打,那个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就是个战争机器,让所有美国海军将领心惊胆战的战术高手,而在夏威夷群岛上以及附近岛屿,比如中途岛等地驻扎的日本陆军,近年来增兵到了三十多万人。
当然,在内心里,罗斯福做梦都希望,日本人跟唐秋离打起来,如此,美国不仅仅可以置身事外,两面儿卖军火,狠捞黑心钱,还会趁着一个明面儿上和一个潜在的敌人,拼得两败俱伤之后,坐收渔利,大发横财,最后趁着有威胁的对手,都互相拼得奄奄一息时候,轻松摘下桃子,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模式。
这时罗斯福最想看到的世界局势,但根据这几年中日交手的情况来看,刚刚被唐秋离打得头破血流的日本人,丢了满洲、丢了朝鲜半岛、丢了远东地区,都无力夺回来,显然,现在的唐秋离,是日本人绝对不想惹的庞然大物,那么,已经被欧洲战争、澳洲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美国,就会落尽日本人贪婪的眼中。
罗斯福做着这样的梦,却不敢沉浸在梦境之中,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冰冷的,差不多是熬了几个不眠之夜,心力憔悴的罗斯福,综合了所有的情况,更是召集多名心腹研究,得出如下判断,“一旦澳洲陷落,日军之兵锋势必会直指美国本土,因此,保卫澳洲就等同于保卫美国本土!”
于是,心情沉重到了无以复加程度的罗斯福,找来自己的老搭档,英国流亡政府首相——丘吉尔,他知道,自己这位老搭档足智多谋,鬼点子颇多,什么光明正大亦或是卑鄙龌蹉的手段都有,跟丘吉尔商量一下,也是题中之义,毕竟,这个英国人是同盟国的另外一个巨头,虽然已经名不副实。
两个人一见面儿,都是老熟人了,合作过很多次,没必要玩儿那些外交辞令,藏着掖着,罗斯福便开诚布公的摆出了问题,“如何确保澳洲不落在日本人的手里?”
虽然是在美国人的地面儿上讨生活,但丘吉尔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对于世界局势和澳洲战场情况,也是了如指掌,不假思索的给出了办法,“总统先生,为今之计,只有把中国人拖进澳洲战争,最少,中国人应该承担盟军的相应义务,而唐秋离此人是关键,仅仅为增援澳洲战场提供运输通道,是远远不够的!”
“总统先生可以写一封亲笔信,恳请唐秋离出兵澳洲,同时,我们还可以尽最大限度的,加快增援澳洲战场的速度,大英帝国也可以在西印度地区,继续挖掘战争潜力,如此三管齐下,方可确保澳洲东南部不陷落,至少,也要拖到日本人支撑不住的时候!”
罗斯福依然愁眉不展,说出了自己的担心:“首相阁下,那个中国人唐秋离,阴险狡诈,贪婪且野心勃勃,非常不好打交道,要求中国人出兵澳洲,恐怕,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难以承受!”
“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丘吉尔给罗斯福打气儿,“如果那个中国人唐秋离不想出兵澳洲,至少,我们可以以同盟国的名义,要求他在武器装备上,为盟军提供最大的便利,尤其是飞机和重武器方面,澳洲战场缺的就是这些!”
丘吉尔的一番话,鼓起了罗斯福的信心,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不求唐秋离,还有谁可以求,他立即动手,给唐秋离写了一封热情洋溢、姿态放得很低的亲笔信,不过,不是以同盟国老大的身份,而是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他知道,现在的同盟国,对于唐秋离来说,屁事儿不当!
罗斯福吩咐机要秘书,安排一名特使,把自己的亲笔信尽快送达到唐秋离的手里,丘吉尔见这个瘸子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
出内心来说,老牌儿的殖民主义者丘吉尔,对唐秋离没有任何的好感,甚至是痛恨,美国人在唐秋离的手里,没有明着吃过亏,但大英帝国却不一样,当初在印缅边境之战中,大英帝国一战便丢了印度大陆三分之二以上的殖民地,一道北纬83度线,大英帝国便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凭什么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澳洲大陆跟日本人拼命,而中国人却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把唐秋离拖进澳洲战争,丘吉尔的目的便达到了,虽然这很难,但不尝试这么知道结果?
见罗斯福写完了信,丘吉尔便知趣的要告辞,他似乎没有继续留在这里的必要,被罗斯福挽留住了。
罗斯福蜡黄的脸上,带着更深的忧虑,说道:“首相阁下,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样对付日本人,似乎忘记了德国人,现在的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欧洲大陆,苏联亡国,斯大林逃到西西伯利亚,苟延残喘,把欧洲大陆纳入囊中的希特勒,您认为,野心勃勃的他,脚步会始终停留在欧洲吗?”
丘吉尔一愣,马上明白了罗斯福的意思,想起了德国人的凶悍,灭了大英帝国,不禁浑身一激灵,惊疑不定的说道:“总统先生,难道您认为,那个彻头彻尾的德国疯子,会有另外的想法?”
“唉!”罗斯福沉重的叹口气,说道:“肯定会的,坐拥欧洲大陆偏大的资源,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肯定会不甘寂寞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他的目光会盯向哪里罢了!”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对横扫了欧洲大陆的希特勒,下一步会指向哪里,惊惧加猜测的时候,澳洲战场上的战斗,已经打到了血肉横飞的白热化程度。
盟军澳洲部队副司令官菲尔纳德斯上将,用了三天时间,整顿完毕了,从一线败退下来的盟军部队,然后,与司令官巴赫利斯曼中将一起,把菲林德斯山脉和巴里尔山脉以南的第二道,防御兵力部署调整了一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兵分六路,一百多万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日军士兵,便狂涛般的杀到了!
澳洲盟军的第二道防线,是依托几条河流构筑的,澳洲东南部又不缺少雨水,几条大河都是上百米乃至几百米宽,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所有的桥梁都被炸毁,一路上,无往不利的日军“97式改中战车,”面对河流,失去了突击作用。
不过,这难不倒日本西南太平洋派遣军总司令官伊藤严三郎大将,在几个选择出的突破口,他命令将所有的炮兵,组成炮群,都列阵于河流北岸,对准南岸的盟军阵地,就是一阵凶猛的炮击,打得地动山摇、硝烟漫天,顿时,南岸的盟军阵地上,火光冲天、烟柱腾空、泥土和碎石横飞。
欺负澳洲盟军没有作战飞机,伊藤大将还招来派遣军联合航空队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助阵,地面上,是数千门各种口径的火炮,不断的喷吐出炮弹,天空之中,是近千架日军轰炸机和战斗机,不断的将一枚枚重磅炸弹投掷下去,一串串子弹泼洒下去,打得盟军阵地跟开了锅似的。
在地空凶猛火力的掩护下,日军工兵开始在各条河流上架设桥梁,伊藤大将意气风发的站在河流北岸的一处高地上,看着大日本帝国皇军精良的装备,所发挥出的威力,信心满满,对参谋长川口少将说道:“两天,只需要两天时间,帝国皇军部队,就会突破盟军的第二道防线!”
(未完待续)
第两千八百零三章 僵持
日军的凶猛炮击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把依托河流防守的盟军部队阵地,笼罩在一片火光和硝烟之中,大地在颤抖和战栗,盟军阵地如同暴风雨里,飘摇的小船,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澳洲盟军前线指挥部,位于一线阵地后方十几公里处的一个山洞里,虽然没有炮弹落在这里,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依然使山洞顶部的碎石和泥土,不时的“簌簌”落下来。
副司令官菲尔纳德斯上将与司令官巴赫利斯曼中将在一起,共同面对日军的巨大压力,此前的隔阂,早就烟消云散了,分的是上将发现,除了那个讨厌的麦克阿瑟之外,其他的美军将领,还是很好打交道的。
在摇晃的山洞里,面对日军对自己部队阵地的凶猛炮击,和狂轰滥炸,两个司令官并不十分担心,足够隐蔽全体士兵的防炮洞和防空洞,可以将日军的火力优势,降低到最小限度。
“司令官,现在看来,您当初命令二线部队,大批量的挖掘防空洞和防炮洞的命令,是绝对正确且有预见性的,在这一点上,我十分佩服!”费尔南德斯上将毫不虚伪的说道,“凭借这些防御体系,我们可以在第二道防线上,顶住日军的进攻!”
巴赫利斯曼中将摇摇头说道:“副司令官,这也是无奈之举啊,没有制空权,重装备又不足,只能采取被动的方式,减少士兵的伤亡,在去第一道防线的时候,我的车队在中途,遭到了日军战斗机的袭击,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些,算是亡羊补牢吧!”
日军的炮火,开始往纵深轰击,日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完成一轮轰炸之后,也开始返航了,这时,指挥部里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的响起来。
参谋们快速的汇总前线的情况,不一会儿,参谋长瓦格纳泽中将,过来报告到,“司令官、副司令官,前沿部队指挥官报告,日军开始渡河了,以浮桥和冲锋舟的方式渡河!”
“开始了!”巴赫利斯曼中将自语道,“参谋长,传达司令部的命令,所有的炮兵,以正在渡河的日军为炮击目标,打完五发炮弹之后,立即转移阵地,前沿部队,在日军没有登岸之时,以最密集的火力,将其击退!”
下达完命令之后,巴赫利斯曼中将对费尔南德斯上将说道:“副司令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您去完成!”
费尔南德斯上将毫不犹豫的说道:“请司令官下达命令吧!”
巴赫利斯曼中将脸色沉重的说道:“您立即赶回墨尔本,组建后方司令部,司令官就由您来担任,后方司令部的职责有三个,第一是征召澳洲东南部地区所有适龄人员,不分男女,一律征召入伍,在后方训练一个月之后,作为补充兵员,随时准备补充消耗过大的部队!”
“第二是从现在开始,有计划的疏散城市的人口,以及涉及到的重要企业,这一点非常重要,日军在第二道防线受阻,势必会对我们的后方,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以打击我们的久战能力,光靠从西印度来的补给,恐怕跟不上弹药和物资的消耗!”
“第三、确保前线的弹药和物资,补给线通畅,以及伤员的转运和治疗,费尔南德斯将军,接下来的战斗,会非常残酷,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我在前线,您在后方,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住澳洲最后一块儿立足点吧!”
巴赫利斯曼中将说道一半儿的时候,费尔南德斯上将,已经明白了他的意图,当下,便爽快的说道:“司令官,保证完成任务,我马上动身!”他对巴赫利斯曼中将,能够有如此清醒的头脑,方寸不乱的部署,非常敬佩。
等费尔南德斯上将的身影,消失在山洞里之后,巴赫利斯曼中将问参谋长瓦格纳泽中将,“参谋长,在日军炮击和轰炸之中,前沿部队的伤亡情况如何?”
“司令官,经过初步统计,在日军的六个进攻方向上,我们部队的伤亡非常轻微,共计伤亡了一万三千余人,其中阵亡五千余人,大部分是因为防炮洞和防空洞,挖掘的厚度和深度不够,被炸塌之后出现的,日军炮火和轰炸直接造成的伤亡很少!”瓦格纳泽中将简洁的回答道。
巴赫利斯曼中将,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日军如此密集和凶猛的炮击、轰炸之下,四十余万人的防守部队,伤亡一万多人,还在承受范围之内。
相比于巴赫利斯曼中将松口气的心情,此刻的伊藤严三郎大将,可是气得要暴走了,按照他的估计,地空火力联合打击之后,暴露在野战工事里的盟军士兵,差不多成了支离破碎的尸体,接下来的渡河进攻,应该没有什么悬念,甚至,他以及给参谋长川口少将,下达了司令部准备过河的命令。
可事实却让他大吃一惊,先是渡河过半的冲锋舟,以及往南岸延伸的若干浮桥,遭到了盟军炮兵的突然炮击,冲天的水柱冒起,一阵阵的爆炸声中,冲锋舟上,大日本帝国的士兵的尸体和破碎的部件儿,混合着滔滔河水远去,搭建了大半儿的浮桥,连同木料一起飞上天!
毫无疑问,首次试探性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伊藤大将严令,炮兵务必压制和凶猛盟军的炮兵,随后,数万名日军士兵,搭乘冲锋舟,开始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效果还算不错,冲锋舟已经靠近南岸的河滩,但是,无数的盟军士兵,如同从地下冒出来一般,轻重机枪子弹,跟雨点般密集,打得日军士兵浑身都是窟窿,殷红的鲜血,将岸边的草地,都染得斑驳。
如此反复几次,日军的进攻,均已失败而告终,夜幕降临,枪炮声轰鸣了一整天的战场,终于沉寂下来,硝烟散去,血腥味却依然浓重,遍地的弹坑、依旧冒着袅袅余烟的树桩,无不说明,这里经历过一场大规模的激战,依靠几条河流和大量的防空洞、防炮洞,盟军以四十余万人的兵力,将一百余万日军士兵,阻挡在北岸。
这一天,日军付出了伤亡三万多人的代价,止步于第二道防线,盟军付出了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
气得都快发疯的伊藤大将,连晚饭都没有吃,他不明白,在皇军如此凶猛的炮火和轰炸之下,盟军士兵怎么可能还有生存的能力?
他预计的两天时间,突破盟军的第二道防线,是将歼灭第二道防线上,所有盟军士兵算在内的,第一天突破盟军阵地,第二天进行分割合围歼灭,现在看来,显然是无法实现了,不过,他生气的,是自己在部下跟前丢了面子,对于突破盟军第二道防线,还是蛮有信心的!
可接下来的几天,无情的事实,再一次粉碎了伊藤大将的信心,进攻的日军部队,付出了近五万人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没有突破盟军的防线,甚至有一天,伊藤大将命令炮兵,对南岸的盟军阵地,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炮击,两轮轰炸,把南岸盟军阵地,差不多翻个个儿!
但是,依然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几次进攻,还是被击退了,而经过多天的战火实践,盟军士兵对于此前自己腹诽不已的防炮洞和防空洞,狂热的喜爱起来,一旦士兵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创造力将会是惊人的,各式各样的防御设施,不断的涌现出来。
不用各级军官督促,每次战斗结束之后,盟军士兵都拼命的扩大和巩固防御设施,能够保住自己性命,还能击退日本人进攻的坚固防炮洞和防空洞,成为了盟军士兵的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最大依靠。
到了一月底,战线依然僵持在澳洲北部的几条河流哪里,十多天的激战,日军付出了超过十多万人的伤亡,盟军则是付出了五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双方近十六七万名士兵,倒在了澳洲北部的土地上,于在战场中心的几条河流,河水都带着微微的淡红色。
虽然日军的伤亡,是盟军的一倍以上,但一直在前线指挥的司令官巴赫利斯曼中将,却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自己的兵力不多,拼消耗是拼不过日军的,照这样打下去,第二道防线,最终会因为缺少士兵,而失守,虽然日军被挡住了,但战局依然不利于盟军。
万幸的是,在二月初,第二批增援澳洲战场的盟军部队六个步兵师,十三万人抵达澳洲,这让巴赫利斯曼中将,大为松了一口气,不过,增援部队如何尽快的抵达战场,且中途不遭受损失,依然是个难题。
日军西南太平洋派遣军联合航空队,按照伊藤大将的命令,对战场通往盟军后方的所有道理,都炸成了烂泥坑,并且,还对墨尔本、悉尼、堪培拉等地,进行了不间断的大规模空袭,把澳洲东南部炸得火光四起,硝烟漫天。
巴赫利斯曼中将所担心的,日军飞机对盟军后方的空袭、对后勤补给线的轰炸,还是出现了,给前线盟军部队的弹药和物资补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澳洲战场战火连天的时候,远在华盛顿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终于盼来了唐秋离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