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169章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169章

小说: 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一片呼声,随之而来的是,二十九军总参议,中央派系在军内的代表人物萧振赢,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矛头直指这位二十九军没人惹得起的人物。

    因为王宝山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全力提携到今天这个位置,王宝山是日本人的走狗,那萧总参议恐怕也脱不了干系吧?

    平时过往甚密,就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没有察觉,说出来那个相信?即便不是同党,最起码犯有失察之责,虽然王宝山矢口否认与萧总参议有关联,也逃脱不了合谋的嫌疑。

    其中的内情,只有已经被枪决的王宝山,和总参议大人心里清楚,这种情况之下,萧振赢萧总参议,在二十九军还有立足之地吗?

    在养伤的梅婷,把自己和唐秋离遇刺的两次事件,向南京军统局,做了详细的书面汇报,文中倾向,多处暗指萧振赢难逃干系,疑为已被日本人收买,是王宝山的后台。

    梅婷这份报告,引起了军统局局长戴笠的高度重视,他不敢怠慢,把情况向老头子做了汇报,老头子最忌讳自己身边的人,瞒着自己,和外人勾勾搭搭,有一种被人当做二百五的感觉。

    一纸调令,着萧振赢迅速交接二十九军军务,返回南京接受调查,军统局专员已经在来北平的路上,是专门护送笑总参议返回南京的。

    说的冠冕堂皇,表面文章做得十足,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是怕萧振赢在半路开溜,名为护送,实则押送。

    军统局专员到达的当天,就去医院看望了伤势大为好转的梅婷,凑巧的是,这位专员姓高,是梅婷在军统里的至交好友,他带来了戴局长的亲笔信,还带来了晋升梅婷为**上校的命令。

    对于这位军统高专员,唐秋离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就算不是梅婷的铁杆而哥们,光凭人家的门头,唐秋离就头疼,和这些人搞好关系,没错!

    虽然有了刘成万刘大哥和俞济州,这两个在军统局内吃得开的人物,可这位专员也不能怠慢,说不定又是一条线,唐秋离给了他最高规格的待遇。

    梅婷拖着伤后虚弱的身体,陪着应酬,把这位高专员高兴的心花怒放,当着梅婷的面儿,非得要和唐秋离拜把子,还说是高攀了,他只是个上校,而唐秋离是中将,论地位、论权势,俩人更不是在一个级别上。

    可高专员的衙门口特殊,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大大的实权部门,唐秋离很高兴答应了,出门的时候,已经和唐秋离称兄道弟了,高专员很感慨的对梅婷说,你到了一个好地方,你的长官是难得的人物,梅婷,有眼光,到把梅婷羞了个小脸儿半红,不过,心里是甜滋滋的。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中旬,老头子埋在二十九军的眼线,一贯在二十九军内部挑拨离间、分化瓦解,制造了二十九军动荡根源的总参议萧振赢,在军统特工的押送下,终因王宝山事件,黯然离开风云际会的古老北平城,踏上了不知的归路。

    临行前,唐秋离给高大哥塞了一张五万元大洋的银票,高大哥当然拒绝,唐秋离的理由是,给没有见面的嫂子和孩子的,又不是给你的,高专员微笑着收下。

    留给唐秋离一句话,兄弟,到南京,有什么事儿你打个招呼,需要什么要大哥办的,一个电话一封信都成,完了还指着梅婷说,把我的朋友照顾好了,要是少一根汗毛,大哥为你试问!

    机缘巧合,搬走了萧振赢这块而绊脚石,没有了他打着中央的旗号,在那煽风点火,横三阻四,使唐秋离要实施的大动作,困难重重,二十九军内部,更加团结,也更便于唐秋离掌控二十九军,更主要的是,少了一双监视的眼睛。

    看着远去的车队,唐秋离很真诚的队梅婷说:“梅婷,谢谢你!”梅婷笑而不答,只是神态之间,略带一些小小的得意。

    其实,梅婷的那份报告,才是萧振赢致命的一刀,如果是唐秋离借王宝山事件,利用二十九军内部的情绪,逼迫萧振赢辞职,也是可行的,只不过在南京看来,有排除异己之嫌,略显生硬。

    通过梅婷的渠道,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把火,烧得恰到好处,唐秋离怎么能不感谢梅婷,这丫头越来越善解人意了。

    几天后,二十九军元老级人物,副军长秦德纯,向唐秋离递交了辞呈,很是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有动这位元老的打算,在他看来,秦德纯虽然能力平常,可为人还是很厚道的,没有什么野心,光凭着和老军长同甘苦这一点,就值得唐秋离尊敬。

    要知道,二十九军在到平津之前,过得那是什么日子,缺枪少弹,吃了上顿没下顿,跟叫花子差不多,那种情况,秦德纯都不离不弃,一力维护宋哲元的威信。

    现在,他突然提出辞职,唐秋离颇感意外,他和秦德纯做了一次长谈,了解了这位元老的心思。

    他视同己出的亲侄子秦有良,虽然还关在稽查处牢房里,不过,没有受到过非难,唐秋离只打算把他开除军籍了事,不像那个已经被枪毙的刘营长,性质不同。

    可秦德纯不这么考虑,他之所以把亲侄子放到部队,就是想给他一个成就功名的机会,怎奈,侄子不争气,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和那个姓刘的营长搞到一块儿,把二五八团弄得乌烟瘴气,兵怨官怒。

    而且刘营长吃空饷、喝兵血,作为团长,能脱得了干系?不是一句失察就能解释得了的。

    而犯了更大的忌讳是,竟然对发生的重大军情,毫不知觉,手下的营长,要枪毙立功的士兵,竟然不闻不问,作为军人,这是严重的失职,也是唐军长最深恶痛绝的事情。

    唐军长没有枪毙秦有良,在秦德纯看来,是给他留了很大的面子,二十九军内部,已经就秦有良的事情,传出了风言风语,无外乎是,秦有良借着亲叔叔的势力,胡作非为,其他军官碍于副军长的势力,敢怒而不敢言。

    秦德纯是个有尊严的老军人,他思考良久,觉得在二十九军,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作用,随着宋老哥的离去,秦德纯已经萌生退意。

    王宝山事件,给了他更大的触动,自己的宝贝侄子,咋看咋和王宝山是一路货色,只不过没有机会罢了,萧振赢的结局,更是让他猛醒。

    新军长的思路和鼓点儿都跟不上,身边还有个让他闹心的宝贝侄子,罢了,离开这里吧,二十九军早晚是年轻人的天下,也算是功成身退。

    秦德纯心绪复杂,和唐秋离一席长谈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主动离去,总比被淘汰要来得好,何况,侄子的事情,已经损害了他在二十九军内的威望,趁着名声还不是太臭,早早离开,适合明智的选择。

    唐秋离对于这位很明事理、识时务的老军人,心里除了尊重,再也没有其他的想法,他也不能让为二十九军拼过命、流过汗的老军人,像萧振赢一样,黯然离开,那样,会伤了二十九军其他军官的心。

    他在燕京大酒店,为秦德纯举行了隆重的告别宴会,遍邀平津两地的社会名流、工商巨贾,冀察政务委员会全体委员都参加。

    宴会的场面隆重而又略带凝重,毕竟,随着宋哲元的离去,又一位二十九军的元老离开,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宴会由唐秋离亲自主持,秦德纯做了告别演说。

    他简单的回顾了二十九军多年来的坎坷历程,言语之间,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话到动情处,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过,他毕竟是在官场打滚多年的人物,话锋一转,对唐秋离大加赞赏,称他为除了宋军长之外,自己见到过最有能力和远见的军长,并预言,平津和二十九军,在唐军长的领导下,一定会有更远大的前途。

    这位老军人的话,引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只不过,他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料到,不到一年之后,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华北首先爆发,二十九军在唐秋离的领导之下,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抗战之路。

    秦德纯临走的时候,唐秋离送给他十万大洋,作为安家的费用,对于曾经为二十九军做出过贡献的人,他出手不会吝啬,又把秦有良从监狱里放出来,让他陪伴叔叔返回家乡。

    这倒是出乎秦德纯的意料,感激之情,无法掩饰,更让他意外的是,唐秋离从二十九军警卫团里面,调出一个加强排的兵力,效仿护送宋哲元的办法,长期留在秦德纯身边,作为贴身护卫。

    对于这种待遇,秦德纯感激莫名,也让在场送别副军长的二十九军军官们很感动,秦德纯的现在,就是他们的未来,只要在二十九军好好干,军长是不会忘记你曾经的付出。

    从此,他们在二十九军扎下了根,把自己的命运和部队联系在一起。

    唐秋离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收买人心也罢、做表面文章也罢,反正是很有效果。 



第三百一十章 西望陕甘

    第三百一十章  西望陕甘

    唐秋离隆重欢送副军长秦德纯一事,在平津两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报纸,都用浓重的笔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

    在民国时期,各地方实力派掌权者更迭,落败者下场悲惨,甚至丢掉身家性命的事件,屡见不鲜,报界也把秦德纯看成是落败者。

    不过,对唐秋离的做法,颇多赞扬、褒奖,称秦德纯全身而退,得以保全盛名,实属罕见,而唐秋离的礼送出境,更是博得一片叫好之声,与那些薄情寡恩、落井下石之辈,不亚于天壤之别,唐秋离的声誉,被推到了顶峰。

    不过,平津两地的坊间也有传闻,说唐秋离这是在清除异己,先是宋哲元,后是萧振赢,再就是秦德纯,把二十九军老一辈的人物清除干净,便于自己大权独揽。

    唯一郁闷不已的就是日本人,他们和二十九军老一派人物打交道,总能捞到点儿好处,就拿秦德纯来说,他和原日军华北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的《秦土协定》,就让日本在华北捞足了好处。

    现在,他也离开了,二十九军老一辈人物几乎没有,换上来的,是让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的唐秋离,别说从他手里捞到好处,就是已经占得的好处,能不能保住,还是个未知数。

    外界怎么传闻,唐秋离已经没有时间来理会,做一件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样,就算是累死,也讨不着好,何苦来哉,就当它是一阵风刮过。

    唐秋离的心思,已经放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距离将要发生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的日子不远了,自己在这个大事件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二十九军和**师未来的命运。

    可自己和事件中的两位主角,还素未谋面,半点儿交情都没有,到时候,自己说不上话,可就错失良机了,现用现交,在那个大事件上玩不转。

    站对位置、跟对人,是考验政治智慧的,尽管唐秋离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件,了如指掌,后世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不胜枚举,可也得提前做准备,未雨绸缪。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唐秋离带着警卫大队,和刘春的骑兵第一旅,以及特战支队的三个分队,离开华北平原,一路西行,朝着黄河边上进发,五六千人的行军队伍,蔚为壮观。

    他此次到陕甘,有两个目的,一是和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攀上交情,将来说话有分量,关键的时候,拉老头子一把,救命之恩,能让委员长感激一辈子。

    还能见到心中的偶像,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周公周恩来,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那可是唐秋离心中不灭的明灯。

    主要的是,他从后世的资料中知道,在陕甘一带,蕴藏着石油资源,虽然没有后世的大庆油田那么有名气,大小也是能出石油的地方。

    自己手里有不少喝油的铁家伙,不久还有组建装甲部队,小弟巴特尔在德国柏林军事学院留学,已经一年多了,他学成归来的时候,自己就送一个大礼物给他,齐装满员的一个坦克旅部队。

    这些,都要喝油,光靠缴获日本人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够,必须有自己的油田和炼油厂,为此,他在临行前,给在美国的朱紫轩老人发去电报,采购成套的采油和炼油设备。

    关于资金问题,朱紫轩老人回电说,上次汇来的钱,根本没动,在德国赚到的日本人的钱,还没有用完,不需要再汇款了。

    老人不提这事儿,唐秋离几乎忘记了,在德国,还有一大批欠他高利贷的日本人,在为他拼命工作,那可是源源不断的钞票流水线。

    随行的有特战支队支队长唐秋泉,有了秋泉哥,唐秋离就可以偷懒儿,不管部队的日常事务,参谋处长赵玉和,情报处长于得水,辎重处长周玉山,还有一个人赫然在列,就是**师政工处长(还未到任),现任职务为平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大美女梅婷。

    本来梅婷的身体,伤势初愈,不适合长途跋涉,怎奈,这丫头是一天都离不开唐秋离,生怕他在视线里消失,知道唐秋离这一去,没有个把月时间回不来,哪能受得了。

    软磨硬泡,泪水涟涟,梨花带雨,把唐秋离弄得哭笑不得,头痛万分,这丫头还搬来警备司令部几个资格老、说的上话的处长来求情。

    唐秋离在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之下,只能答应,他那里知道,梅婷为了能跟他一起,连收买带威胁,把协和医院从院长到普通医生,统统拿下,小丫头费了不少心思。

    唐秋离考虑的另外一层,即将要打交道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有家眷,尤其是张大公子,他的如夫人赵四小姐,更是女中翘楚,张学良对他颇为倚重,有梅婷在,有利于沟通,走夫人路线,有时候办事更方便。

    这个丫头,现在是越来越忘记自己的身份,肩负的特殊使命,唐秋离可以有选择的交给她一些任务,把小丫头乐得不知道北,满口答应,到了西安之后,肯定把赵四小姐拿下,为师座在张杨之间搭起另一座桥梁。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队着便装的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唐秋离从燕京大学,请来的石油地质方面的专家,他们将要对唐秋离提供的地点,做详细的地质考察,确定未来油田和炼油厂的位置。

    从后世的资料之中,唐秋离知道,在延安一带的定边、志丹、吴起、盐池等四县有石油,属于低含量、高渗透类型的储油地质构造,开采技术要求高,难度更大,产量也低。

    绝没有后世的大庆油田等有名气,也不是钻井就出油的高产油田,没办法,唐秋离不能去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光是运输路线的长度,就愁死人,西北五马更不是省油的灯,光是答对他们,就够头疼的,总不能派兵一路打过去。

    黑龙江的大庆,更是关东军的禁地,连想都不要想,只能退而求其次,八年抗战期间,陕北一带,日本人没有一兵一卒踏上这片土地,有黄河天险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

    可能是陕北地瘠民贫,穷山恶水,没有什么资源,不值得日军为此大动干戈,倾注兵力,**才得以在陕北偏安一隅,休养生息,终于在八年之后,精心培养的干部,潮水般漫遍北中国,经过三年的角逐,终能得到天下。

    现在,陕北一带,处在**的控制区域,唐秋离带着大队人马,贸然进入,不和红军打得四处冒烟,那就烧高香了,所以,他让特战支队的战士,化装成随员,乔装进入。

    这些人可是唐秋离眼中的宝贝,是专业人才,为首的是欧阳教授,六十来岁的年纪,带着自己三十多个学生,参加到这次陕甘之旅。

    唐秋离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这些人可是土匪眼中的肥肉,绑了票儿,大敲唐秋离一笔,不把他郁闷死,自己专业干这个,到叫些小毛贼算计了,特战支队战士,也是充当护卫之责。

    在启程前,他和欧阳教授做了一次长谈,唐秋离对地质方面的理解和知识,折服了欧阳教授高傲的内心,而唐秋离为他描绘的美好前景,立即把这位老教授的热血点燃。

    特别是唐秋离肯定,在陕北的延安一带有油田,激起了欧阳教授的争强好胜之心,他研究了大半辈子,到目前为止,还不敢说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确定有油。

    声称,此次陕甘之行,老朽不需要唐将军一分钱,完全自费,带领学生,发誓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出石油,开采国内第一家油田,造福子孙,名垂青史,实现毕生之宏愿。

    两个各有目的的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协议,开发出油田,由唐秋离负责全部投资,并且请欧阳教授出任总工程师,待遇吗,优厚的让欧阳教授直犯晕,包括他那些学生,都可以留在油田工作,待遇那是没的说。

    欧阳教授虽然这样说,可唐秋离岂敢慢待,以国宝级待遇,精心侍候这些技术人员,包括他在内,都骑马行军,把汽车都让给他们坐,梅婷也要和大家一样,被唐秋离以身体虚弱为理由,硬逼着坐进了汽车。

    不过,梅婷的表现,让大家颇为赞赏,只有唐秋离隐约猜透了这丫头的心思,含笑不语。

    **师的后勤供给没的说,在唐秋离的吩咐下,这些技术人员的待遇,令人咋舌,这些清苦惯了的教授和学生,对唐秋离的财大气粗,出手大方,印象深刻。

    为了能有这次陕甘之行,唐秋离煞费苦心,在给南京军政部的请示报告中,唐秋离列举了此次陕甘之行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否则,地方军事大员,擅自离开防地,进入非责任防区,尤其是和共党接触的敏感地区,就是犯了大忌。

    南京那些在唐秋离手里吃过瘪子的大员们,能不说三道四,尤其是何应钦,不借此大做文章,就不是他了,说是心怀叵测,秘密联共,都是有可能的,唐秋离不得不防。

    来到这个时代,饱经历练的唐秋离,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把表面文章做得足足。飘天 文学注册会员推荐该作品 



第三百一十一章 风陵古渡

    第三百一十一章  风陵古渡

    现华北局势趋稳,日本人尚能恪守《塘沽协定》,卑职得有余暇,赶赴陕北,实为考察陕北剿共形势,做到知己知彼,为**师奔赴陕北剿共前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