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200章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00章

小说: 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张学良带领大批军官,赶往新城大楼,杨虎城的又一处公馆,和他汇合,组建临时联合指挥部,和杨虎城一同指挥这一行动。

    位于西安东约三十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温泉淙淙,水质极佳,因为杨玉环在此多次沐浴,留下许多香艳的传说,而闻名海内外,和唐玄宗的一段忘年之恋,更是千古佳话,随着白居易的“长生殿”而广为流传。

    这是一个幽静、清雅的去处,为达官贵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绝少喧闹和纷乱,平头百姓无缘一见。

    今夜也不例外,半弯玄月,星空寥寥,黄土高原冬夜强劲的北风,吹到这里,便被脉脉的温泉水软化了粗犷和冷厉,化为微风轻抚,小心翼翼,似恐惊醒人们的好梦。

    华清池睡去,五间亭睡去,只有淙淙温泉水,千百年来,不知疲倦的日夜流淌,四处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几处的灯光,稀疏的点缀这回夜空,还有忠于职守的卫士,在来回的巡视,不过,就像平时一样,在例行公事。

    凌晨五时,东方的启明星刚要升起,正是人们睡梦正酣的时候,卫士们的脚步已经倦怠,掩饰不住浓浓的困意。

    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在华清池外围响起,紧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张学良的卫士长孙铭久和白凤翔,带着东北军最精锐的警卫营八百多人,冲进了华清池,直接朝着蒋委员长下榻的五间亭扑来。

    毫无防备的委员长警卫部队,仓促应战,黎明的微光中,子弹尖啸着飞舞,击在假山石上,腾***点灰尘和火星,枪声大作,打破了黎明前华清池的宁静与安谧。

    委员长卫队的特工,那里是早有准备,人数众多的东北军警卫营士兵们的对手,纷纷惨叫着栽倒在地,但是,这些忠于蒋委员长的卫士们,拼死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人。

    事后清点,委员长卫队四十八名卫士,无一生还,尸体遍及五间亭周围各个角落,且手中枪支,空空如也,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弹尽而亡。

    经过一番激战,孙铭久和白凤翔带着士兵,冲进了蒋委员长的卧室,室内空无一人,床上的被子,尚有余温,蒋委员长的衣服、鞋帽等物品,原样未动,蒋委员长不知所踪。

    孙铭久立即带人上山搜索,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的草丛之中,找到了蒋委员长。

    夜寒风冷,单裤夹袍,光着双脚的蒋委员长,瑟瑟发抖,浑身哆嗦,以不能顺畅言语。

    东北军的士兵们,一拥而上,把蒋委员长抬下山来,随即用汽车,送到西安事变临时指挥部,新城大楼,张学良和杨虎城,正在这里恭候蒋委员长。

    在一个普通,却让历史铭记的日子,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在古都西安,终于爆发。

    由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并且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西安事变之粉墨登场

    第三百七十章  西安事变之粉墨登场

    在华清池行动的同时,西安的西京招待所,是西安城内为数不多的高档酒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专门用来招待来西安的各方大员,名流富商。

    跟随蒋委员长一同到达西安的南京军政大员们,自然没有在华清池居住的资格,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西京招待所下榻。

    这也为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集中拘捕这些军政大员们带来了方便,凌晨,寂静的西京招待所,忽然被大批武装士兵包围,在这里执勤站岗的,本来就是杨虎城的部队。

    从甜梦之中被叫醒的中央大员们,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脑袋已经被数支黑洞洞的枪口抵住,屋子里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觉未醒,人生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人生孰料,变化无常。

    这些中央大员们,包括陈诚、卫立煌、杨永泰等,都被集中到一个大房间里,周围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有人提出,要见张学良或者杨虎城,无奈,这些士兵根本不搭理你这套。

    有的大员,自视身份,不屑于和这些普通士兵打交道,愤愤然的就要冲出房间,找张杨去理论,刚到门口,马上又退了回来,几支黑洞洞的枪口,正顶在他们的胸口。

    这些中央大员们,茫茫然惶恐不安,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如何,只知道,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小命儿掌握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手里。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在解决其他中央系武装的时候,没有费什么手脚,都是在睡梦之中,被包围缴械,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只有在解决宪兵三团的时候,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宪兵三团团长蒋孝先,是个极端仇视**,而又骄傲自大的人,忠实的执行蒋委员长的一切指示,并奉为圭皋,因为自己所在系统门头高贵,平时不大看得起属于杂牌系列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以整肃军纪为理由,逮住这两支部队违纪的军官和士兵,往死里整治。

    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军官和士兵们,都说宪兵三团是阎王殿,站着进去,躺着出来,能剩半条命、留一口气儿,那是阎王爷的恩典。

    所以,双方结下了难解的仇怨,平时见面儿,眼睛直冒火,听到外面十七路军的喊话,蒋孝先心里的火就冒出来,让他缴械,我呸!给我打,宪兵三团的宪兵们,抄起武器,抢先开火。

    一番激战,宪兵三团顶不住了,终于举起了白旗,宪兵们的伤亡倒是不大,可团长蒋孝先,却被乱枪击中,身中数弹,当场毙命。

    这也是西安事变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流血冲突中,最为激烈的一次,蒋孝先也成了在事变中,被张杨部队击毙的中央系统军衔和官职最高的军官。

    天亮的时候,全城零星的枪声再也听不到,驻守西安的中央系统的武装,已经被全部解决,西安城,已经完全掌握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手里。

    新城大楼,西安事变临时指挥部,一夜没有合眼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同时松了一口气,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最担心的是,在乱兵之中,蒋介石的生命有危险,若是那个士兵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把蒋介石当场打死,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他们二人发动“兵谏”的初衷,也会使局势危险和复杂化,中国立即陷入大规模内战,都是极有可能的,他们希望不流血,或者是尽量少流血,而达到目的。

    现在,蒋介石就被拘禁在新城大楼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受到严密的保护,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没有去见蒋委员长的意思。

    按照事先的计划,拘捕蒋介石,控制西安全城之后,立即向全国公开通电,阐明发动此次“兵谏”的目的和要求。

    通电共列举了八项政治主张,一、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容纳个党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枪口一致对外;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即以沈钧儒为首的“七君子”;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民众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切实遵行孙总理之医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共同商讨抵御外敌之大计。

    通电一经发出,不亚于一枚重磅炸弹,在微妙复杂、盘根错节的国内局势上,激起轩然***,滔天巨浪。

    各政治派别,地方势力,各怀心腹事,义愤填膺者有之,目瞪口呆者有之,难以置信者有之,等待观望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混水摸鱼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种种姿态,不一而足。

    西安事变迅速传播出去,传播到海内外,世界各国的报纸,都以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详细的报道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惊人消息,以日本东京“读卖新闻”最为耸人听闻。

    该报以醒目的大标题,报道了西安事变,据本报驻支那记者传回了的消息,日前,被拘押在西安的中华民国首脑,中国***主席,蒋中正君,已被乱军枪杀,遗尸西安郊外。

    日本当局的用心,昭然若揭,就是想乱上加乱,中国由此而分裂为数个,**或者半**状态的地方势力最好,他们可以从容的一个个收拾。

    又或是爆发内战,各种势力打得你死我活,元气大伤,最好是中国的军队,都在内战中消耗干净,他们也就省了不少力气,指望着乘机扩大中国内战,以便实现其灭亡全中国的野心。

    十二月十五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东京,召集各国驻东京新闻记者,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松冈洋右代表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和政府,对在西安发生的军事事变,表示深度的关注。

    并代表大日本帝国政府,发表了一份郑重声明,声明中称:“天皇陛下即本国政府,对在西安发生的事变,极为关注,纵观世界历史,以下犯上到如此程度,闻所未闻。”

    “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所提之八条政治主张,多次影射甚或是直指大日本帝国,对大日本帝国在华做出的贡献,极尽污蔑之能事,帝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必要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张杨二人所言,旨在蓄意破坏中日邦交,为中日邦交大局计,南京政府,决不可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妥协,大日本帝国政府和在华的军队,愿意为讨伐张杨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军队,提供全部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弹药,并在必要时,出动陆空军予以鼎力协助。”

    不但如此,除了公开支持中国打内战,日本首相犬养毅,还派特使赶赴欧洲,敦请日本人的老朋友汪精卫回国,一旦蒋委员长遇难,汪精卫正式接掌国民政府大权。

    而欧美各国,绝不希望日本人独自操纵中国政治的走向,变成日本一家在华独大,从他们在华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把蒋委员长营救出来。

    除了国外的势力喊打喊杀,或是和平解决的声音之外,国内的各个政治派系,地方实力派,也都纷纷跳到前台,对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表示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和蒋委员长是宿仇已久,两广事变,虽然以新桂系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对于素怀大志,有心问鼎中国政坛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来说,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张杨二人做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情,大大的出了心头这口恶气,额手相庆之余,觉得该有些态度,二人思谋良久,给张学良和杨虎城去了一封电报。

    电报中说:“汉卿兄和虎城兄之义举,当为振奋国人之心,父之不义,子女当劝止,不得,另谋他法也,今蒋公迷途深陷,两兄之举,实属无奈,虽救人自溺,亦在所不惜。”对西安事变表示同情和支持。

    远在山东,自称为韩青天的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知道搭错了那根神经,也积极参与西安事变之中来,从他的性格判断,此人绝无参与此事的必要,也没有这个政治头脑。

    也许是手下那位高参出的妙计,想趁机捞一点儿政治资本,公开来电表示:“请张杨二位,务必保证蒋委员长之人身安全,虽毫发之损伤,亦为我等所共愤。”

    另一方面,又偷偷的派遣手下高参,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徐维烈,秘密来到西安,竭力劝说张杨杀掉蒋委员长,并在张杨之间奔走,意在挑拨二人之间的关系。

    非但如此,徐维烈还向张学良出示了韩复榘的亲笔信,在信中,韩复榘列举了必杀蒋的几个理由,其中之一,就是逼迫张学良放弃东北,而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替老蒋背黑锅,此时杀蒋,实乃为千载难逢之良机。

    一则报家仇,二则顺应民意,韩复榘还言辞凿凿,愿为张杨二兄的后盾,倾鲁省之兵西进,共同抵御中央军,韩主席耐不住寂寞了,山东一省之地,已经容不下他这位韩青天。

    山东东向大海,北去有日本人,南下江浙富庶之地,列强在华的根本之地,非他能驾驭,只有西进,才是他有把握的事情。

    此时的韩复榘,恐怕是做着趁乱取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被中央军打垮,他的势力趁虚而入,西掠陕甘宁诸省,占据太行山南北,做一统北方的霸主之黄粱美梦吧? 



第三百七十一章 西安事变之各有打算

    第三百七十一章 西安事变之各有打算

    可是,政治这套活计,是他这种目不识丁、愚鲁不堪、把山东搅得鸡犬不宁、一个地道的土生军阀、靠信奉有枪就是草头王之人,所能玩儿得了的?

    张学良对韩复榘如此热心,参与西安事变之中,产生了怀疑,他向徐维烈讨要韩复榘的亲笔信,也许是为了表明心迹,也许是相信这回蒋委员长定难逃过这一劫,徐维烈竟然真的把韩复榘的亲笔信交给了张学良。

    这叫孬人手下无好汉,如果没有这封信,事后,韩复榘大可死不认账,口头话、柴草不挂,蒋委员长也莫之奈何,现在倒好,授人于柄,落到了实处。

    后来,张学良面见蒋委员长,劝他答应所提之条件,蒋委员长当场予以拒绝,张学良盛怒之下,拿出韩复榘的亲笔信,意思很明显,你看,这还是当前的民意,现在有多少人主张杀掉你,你还这么顽固不化,固执己见?

    蒋委员长脱险之后,抗战全面爆发,韩复榘闻日军之风而丧胆,放弃黄河天险,一枪未发,一溃千里,丢了山东全省,蒋委员长大怒,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将之诱到南京。

    以畏敌如虎,丧师丢地,未尽军人之职责的罪名当场逮捕,枪决与南京城外,彼时,南京尚未沦陷,韩复榘也就成了民国第一个被公开枪决的省府主席、陆军上将级别的高官,这封信,恐怕是直接的诱因。

    此时,日军攻势如潮,来势凶猛,丢城失地、损兵折将的各路大员,高级将领,比比皆是,绝非韩复榘一人,而独此人受此等极刑,怕是和懵懂无知、手太长、捞过界有绝对的关联吧?

    而表现最为出色、最为精彩的,也最为滑稽的,当属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阎长官。

    在洛阳参加军事会议的时候,阎长官曾经做东,宴请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唐秋离和梅婷也是受邀嘉宾之一,当时,阎长官拍着张学良的肩膀说:“汉卿,光劝是不行的啊,我们自己要想另外的办法!”

    实际上,是鼓动张学良铤而走险,给他加一把火,性情直爽的张学良,把阎长官视为可靠的同路之人。

    孰料,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他是第一个给张杨去电报,责备张杨此举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意图谋害国家之首脑,***之领袖,为个人之一己私利, 弃国家、民族之大义于不顾,造成今日之动荡的乱局。

    张杨二人此举,当属犯上作乱,罪莫大焉,晋省全体军人及民众,共谴之,一派责备的架势。

    张学良看了电报,气得脸色铁青,双手颤抖,几下就把电报撕得粉碎,高声大叫:“阎老西呀阎老西,今天算是领教了你的厉害,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算什么东西?”

    不但如此,阎锡山还把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名给他,邀其来西安,共商义举的电报,抄送给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一方面表明态度,向南京政府讨好,一方面坐收渔人之利,这一手干的漂亮,只是有些太下作。

    十二月十七日,见中央军已经大军压境,到达陕西的潼关附近,他害怕张杨迫于压力,释放蒋委员长,又给张杨去电。

    “汉卿、虎城吾弟,现中央军大军压境,弟等与中央军一战,势所难免,战端开启,陕西境内必无安全之地,蒋氏之安危,难以保全,则吾弟之罪名坐实,百川甘冒风险,愿做东道,居中调停,请将蒋某人送至太原,待弟等与中央军一决雌雄后,欢迎弟等来太原,共商国事。”

    阎长官端的是好心计,他这是想来个现代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蒋委员长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由他操纵、摆布的一张王牌,也就有了和南京国民政府讨价还价的本钱,如果有可能,他会把太原改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可惜,他不是曹操,蒋委员长也不是汉献帝,张学良和杨虎城更不是董卓,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令他失望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早就看透了他的嘴脸和用心,根本不是同路人,从心里感到腻歪,连一封虚情假意的电报都懒得给他回。

    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否则,阎长官定会高兴的吼上几句秦腔,以表达自己极度亢奋的心情。

    北平的唐秋离,这几天密切的关注着西安和国内外的局势和动向,平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师情报处,沈俊的调查处,黄崖洞根据地情报部,都是全力以赴,把触角伸到各个角落,尤其是华北日军的动向。

    平津警备司令部,更是忙得人仰马翻,各地汇集来的情报,先是各部门做了一下粗略的分类、归档,然后,统一送到秘书主任梅婷的手里,由她再做详细的分析、归纳,最后,送到唐秋离的桌上,唐秋离看到的,就是最精华的部分。

    唐秋离更是吃住在办公室里,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梅婷心里松了一口气,总算暂时不用陪伴,在床上如狼似虎的大坏蛋了。

    在秘书处,梅婷这个环节是最费心思,最熬神的工作,她必须给唐秋离提供最简洁,最完整、最新的情报,这一切,都由她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情报之中提炼出来。

    眼见得梅婷的小脸儿消瘦下去,唐秋离无比的心疼,他勒令梅婷休息,可梅婷那里休息得了,整个秘书处,就她一个专业的情报官,她的熬神费力,就是让唐秋离不在这上分心。

    梅婷每次到唐秋离这里,都是来去匆匆,两人虽然几天没有床第之欢,却又一种命运相连,同甘共苦,休戚相关的紧密感,梅婷为能给自己心爱的人,做他最需要的事情,而心情舒畅。

    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东京发表的,对西安事变的声明,和表示日本政府的态度,唐秋离轻“哼”了一声,日本人是唯恐中国不内乱,邻居家着火,你提着汽油桶去救火,安的什么心思,还不是明摆着,趁火打劫,劫的是我中华万里河山,富饶物产真是做的好美梦?

    欧美国家,是不愿意让中国这块大肥肉,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