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202章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02章

小说: 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索,绝不拖泥带水。

    梅婷看着唐秋离愤愤不平的脸色,体贴的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去准备明天去南京的物品,梅婷知道,这个会议,于公于私,唐秋离无论如何都得参加,她要做的们就是细心的准备好一切,然后陪伴他一起去南京。

    飞机掠过华北平原、山东半岛、江淮大地,在南京军用机场降落。

    前来机场迎接唐秋离一行的,只有一个中常委秘书处的秘书,两辆车而已,与上次在洛阳,杨永泰迎接的场面,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常规,一个执政党的中常委,也是地位尊崇,正常的场面还是应该有的,这叫政治待遇。

    唐秋离暗自冷笑,这是给他一个下马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现在的南京,是他何应钦何某人当家作主说得算,倒了我这一亩三分地儿,就是没拿你当回事儿,你能怎么着?

    唐秋离进到会议室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了有一段时间,看来刚刚是经过了不知道几轮的争吵和辩论,室内的气氛有些紧张和压抑,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正常的红晕,显然是怒气上涌的结果。

    能有资格担任***中常委的人,不过六十余人而已,除了在西安被扣押的中常委,剩下的,全部到会,唐秋离是最后一个到达的,他悄悄的找个不显眼的角落坐下。

    打量所有的人,认识的面孔一个都没有,椭圆形的会议桌上首,坐着一位年纪有四十多岁,面孔白皙,鼻梁上架着一副精致金边眼镜,佩戴上将军衔,文气胜过武风的将军。

    这大概就是何应钦吧?瞧他的模样,倒是有型有款,肚子里打得注意却不咋的,真是人不可貌相。

    唐秋离进来,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他今天穿的是西装,再加上实在年轻,别人认为他是那个大人物的秘书,倒是跟在唐秋离身后的梅婷,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有些中常委,频频向梅婷行注目礼。

    不过,很快就被会议的内容吸引过去,会议主持人敲了敲桌子,现在请何部长继续发言。

    果然被唐秋离猜对了,坐在老大位置的,果然是何应钦。

    何应钦推了推金边眼镜,扫视了全场一眼,目光在唐秋离的脸上一扫而过,显然没有想到这位年轻人,就是他做梦都想掐死的死对头唐秋离,这一瞬间,目中精光四射,自有一股慑人的气势,显示出了一位政界和军界实权人物的威势。

    “诸位中常委,西安事件,已经过去整整五天,蒋委员长和各位同僚生死未卜,张杨态度十分嚣张,而国府却没有丝毫动作,还在这浪费时间做无聊的讨论,诸位意欲何为?嗯!”

    最后一个字,何应钦骤然提高了声调,有点阴森森的感觉,还带着些许的压迫,全体中常委默然无语。

    “对待张学良和杨虎城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除了武力讨伐,才是上策,别无他路,造成大军压境之态势,张杨叛军,摄于威势,定然是人心惶惶,军心不稳,最后不得不安然送返蒋委员长。”

    “为了给张杨以压力,我以命令空军出动所有的战机,轰炸临近西安的渭南,造成大军压境的气势,打击张杨叛军的信心,诸位没有意见,武力讨伐张杨,就这么定下来,随后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武力讨伐的细节问题。”

    实际上,何应钦也根本没有,给其他中常委说话的机会,唐秋离皱起眉头,会议的导向和议题,出乎他的意料,简直就是何应钦一言堂,那还开这个会干吗?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安事变之暗争

    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安事变之暗争

    何应钦根本不给其他中常委说话的机会,直接就把会议的调子定下来,而且唐秋离还注意到,何应钦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使用了“叛军”这一称呼,把张杨推到了国民政府的对立面。

    有叛必剿,哪朝哪代都这样做,都是惯例,顺理成章,师出有名,可以倾举国之力。

    一旦中常委会议形成决议,在***主席不能视事的时候,可代行党主席的职权,一纸命令下到西北剿总,唐秋离也扛不住,除非他也想做“叛军”。

    而且,何应钦指挥不动西北剿总的部队,时间不等人,急不可耐,打起了空军的主意,炸弹可没长眼睛,分不清哪个是蒋委员长,哪个是张学良或者杨虎城。

    何应钦此举,说的好听点儿,叫玉石俱焚,往深里考虑,未尝不是杀人灭口,或者是逼迫张杨动杀机,借张杨之手,除掉老头子,无论哪一点,都是直接要了蒋委员长的老命,此时的何应钦,也许是在老头子的阴影之下,委屈得太久了,一朝得势,所幸撕去伪装的面皮,**裸的露出杀机。

    唐秋离心里大急,他来南京参加中常委会议,可不是想听到这个结果的,西北剿总的人马,好不容易利用自己的职权稳定住,那可是三十万虎狼之师。

    蒋委员长亲信的武将,都在西安被张杨扣押着,南京还应该有忠于蒋委员长的文官,比如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等人,那可是响当当的实权人物,也都是中常委,怎么没见他们说话?

    唐秋离实在不能再沉默下去,眼见得何应钦已经准备离席,再不说话,恐怕永远也没有机会,那可是终身的遗憾,他豁然站起身,刚要开口。

    一个清脆而又富有磁性的女声,在门外响起:“何部长,会议就这样结束了吗?不知道中常委会议,商量出个什么样的结果?我想听听!”

    同众人一样,唐秋离的目光,同样被吸引过去,会议室的门口,进来一位仪态万千,气质高贵、优雅的美妇,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直盯着何应钦,同时,不失礼仪的和各位中常委微微颔首打招呼,举止文雅、极富教养,面面俱到。

    正准备离去的何应钦,脸色一沉,面带不豫之色,收住脚步,沉声问道:“蒋夫人,这是中常委会议,你来有什么事情吗?”这话说得毫不客气,不假辞色,意思很明显,你蒋夫人不是中常委,这是你随便就来的地方吗?

    估计是,何应钦也断定此次蒋委员长,定无幸免于难的道理,你老头子既然不能活命,跟你一个妇道人家客气什么?

    唐秋离心中一动,这位美妇就是民国第一夫人,美貌与智慧并重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果然名不虚传,气质、相貌、内涵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听到何应钦毫不客气的话,宋美龄的脸色一暗,秀眉轻蹙,随即恢复正常,估计她也想到了,若是老头子不出事儿,你何敬之敢这样对我说话?借你八个胆子,外带灌上三斤烧酒,你也不敢说出半个字。

    宋美龄把刚才的话有重复一遍,何应钦不耐烦的说:“中常委已经讨论过,并形成决议,武力讨伐张杨,救出委员长。”

    宋美龄大急,丰满的身体,止不住轻微摇晃一下,她一直就在国府大楼蒋委员长办公室里,也是不放心中常委会议,听到亲信探听回来的消息,她再也坐不住,急忙赶过来。

    何应钦这样的决定,任何人都能想象得出结果是什么,那就是置蒋委员长于死地,她如何不心急如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何应钦出兵,这是她不可接受的结果。

    宋美龄平静的问道:“何部长,你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吗?中常委会议这样的决定,是解救委员长的最佳方案吗?”谁都听得出来,宋美龄平静的背后,是无法压抑和掩饰的焦虑和不满。

    何应钦听到宋美龄的质问,更加不耐烦,也带着些许恼羞成怒,声音骤然提高:“这是全体中常委的决定,我们在商讨如何解救党的领袖,你一个妇道人家,跟着瞎掺和什么,难道你一个人,就想推翻中常委的决议吗?”

    这些话说的太不客气了,当着这么多中常委的面儿,直接斥责民国第一夫人,而且把宋美龄的身份,直接归于普通家庭妇女的地位,最后一句充满威胁的反问,更是根本没有把宋美龄放在眼里。

    会议室里一种难堪的寂静,众中常委心里泛起一种怪异的感觉,莫非这何敬之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一副大权在握的架势,所以才敢如此大胆对待蒋夫人?

    众中常委默默无疑,没有一个人出面替宋美龄说话,各自心里暗暗盘算,在这种微妙的时候,站对地方是最关键的,事关到自己的前程和荣华富贵。

    宋美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没有料到,何应钦竟然敢这样对她,说话毫不客气,当面斥责,而众中常委们,显然是在各自打着主意,扒拉自己的小算盘。

    宋美龄心里一阵惨然,什么叫患难见真知,委员长还没有丢掉性命,南京的高官们,已然准备改换门庭,搂抱新的大树,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替自己说话,平时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的宋美龄,此时,显得那么孤独无助。

    宋美龄平静一下纷乱的心绪,语气惨淡的说道:“各位中常委,你们考虑的是如何拯救党的领袖,我只考虑如何能安全的救回我的丈夫,委员长在的时候,对各位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把委员长往绝路上推呀,各位于心何忍呢?”说完,也许是触动了心里的伤心事,禁不住小声抽泣起来。

    会议室里,众中常委面面相觑,可是,谁也没有说话,只有宋美龄的哭泣时,回荡在死寂的会议室里。

    唐秋离实在看不下去,何应钦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知道老头子命将不保,谁都不放在眼里,大有一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架势。

    他正准备站起来,身旁的梅婷轻轻拉了一下他的手,意思是,在这种盛怒的情况之下,必定不能很好的处理眼前的僵局,唐秋离头脑为之一清,回握了梅婷柔软的小手一下,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直阴沉着脸,沉默不语的宋子文,看到妹妹受到了何应钦这样的侮辱,再也忍不住了,到底是血脉相连,骨肉至亲,不关心蒋某人,还心疼自己的亲妹妹。

    他猛地站起来,大声说道:“对于中常委这样的决定,我坚决反对,国府没有尝试其他的方式,来营救蒋委员长,断然决定兴兵讨伐张杨,如此武断,这是对国家,对蒋委员长不负责任的决定,我坚决不同意!”

    说完,重重的坐回到椅子上,因为过于激动,白皙的脸上,充满了潮红,大口的喘着粗气。

    宋美龄感激的看了自己亲哥哥一眼,体会到了骨肉亲情的温暖,她心里一阵暖流涌动,忽然有了无比的勇气,擦干眼泪,眼神重新坚强起来。

    一直沉默不语的孔祥熙,这时候,也开口说话了,他语气缓慢的说道:“中常委开会的议题是如何解救蒋委员长,没有就各种方式进行磋商,就急忙定下武力讨伐的方案,显得过于急躁,有欠考虑,我支持宋委员的意见,反对武力讨伐张杨,建议选择更稳妥的方案。”

    说完,慢条斯理的擦拭着眼镜,宋美龄感激又颇为意外的看了自己的亲姐夫一眼,这位平时言语不多,只顾闷头发财,显得有些木讷的姐夫,没想到这个关键的时刻,坚定的站在自己这一边,并且很果断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实在是难得可贵。

    宋子文和孔祥熙表明态度后,会议室里又陷入了安静,大家都在默默的思考,不过,相对于六十多位中常委,宋、孔二人的意见,显得很单薄,绝对是极少数,也没有哪一个中常委积极响应,表示赞同宋、孔二人的意见。

    宋美龄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和蒋家、宋家、孔家休戚相关,的陈果夫的身上,都说蒋宋孔陈四位一体,命运相连,何况,陈氏兄弟,因为有了蒋委员长的大力提携,和超乎寻常的信任,才有了今天显赫的地位。

    陈氏兄弟,掌握着***组织大权,还掌握着民国另一大特务机构,中国***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局,可谓是位高权重,实权在握。

    外界也很奇怪,为何蒋委员长对既非蒋氏子侄,又非亲戚眷属,更非浙江同乡的陈氏兄弟,如此青眼有加,大力提拔不说,还言听计从,把***组织大权交给陈氏兄弟打理,直至到和蒋宋孔三家并列的高位,其中的道理,至今还是个谜团。

    因为其兄陈立夫久病在床,陈果夫也就成了陈氏兄弟的代言人,如果陈果夫出面,支持宋子文和孔祥熙的意见,分量就不一样了,民国三大举足轻重的家族,都表示反对,何应钦再嚣张跋扈,也不得不考虑后果。

    让宋美龄非常失望和痛心的是,面对蒋夫人异常热切和期盼的目光,一直木然着脸的陈果夫,转头回避了宋美龄的目光,却把目光投到了何应钦的脸上。

    宋美龄心里长长叹息一声,我们蒋家都提携了些什么样的人?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五章 西安事变之明斗

    第三百七十五章 西安事变之明斗

    何应钦脸色阴晴不定,他可以当场斥责宋美龄,一来,她不是中常委,没有发言权,二来,这位第一夫人,平时高傲的很,自己公然落她的面子,说不定能赢得其他中常委的好感,争取些感情分儿。

    可宋子文和孔祥熙的话,他不得不重视,一个掌握着民国的钱袋子,一个是现职的行政院院长,而且两家在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和蒋委员长都是实在亲属,如果一意孤行,到显得自己迫不及待,抢班夺权,暗藏杀机。

    何应钦思考了一下,马上改变策略,既然宋常委和孔常委反对武力讨伐张杨叛军,中常委也不是那个人一家的,那好,发扬一下民主,举手表决,同意武力讨伐张杨叛军的,请举手!

    六十多位中常委委员,有五十余人举手赞同何应钦的方案,出人意料的是,陈果夫也举手表示同意。

    只有宋子文、孔祥熙和不到十五位中常委没有举手同意,表决的结果,以压倒多数的意见,同意何应钦武力讨伐张杨叛军的方案,坐在最后排的唐秋离,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显然是把他当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亦或是秘书之类的随员。

    宋子文太阳穴上的血管,在“汩汩”直跳,脸色涨红,表决的结果,太让他愤怒了,都是一些白眼狼,蒋某人平时对你们不错,关键的时候,个个背信弃义,把他往绝路上整。

    孔祥熙吃惊的瞪大眼睛,拿在手里的眼镜,险些失手掉在地上,显然,这样表决的结果,是他不敢相信的,武力讨伐张杨,绝非上策。

    如若战胜,自己那个连襟委员长,就成了张杨手里的人质和筹码,而张杨打败,定会拿连襟泄愤,何应钦和这些中常委,难道连“投鼠忌器”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何应钦面带得意之色,举手表决的结果,不出乎他的意料,这些中常委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锦绣前程,荣华富贵,还不掂量轻重,眼下,在南京,自己就是最大的大佬儿,军权在手,才能呼风唤雨,他蒋某人的路数,不就是掌控军队吗?我何敬之也不是等闲之辈!

    倒是陈果夫同意自己的方案,让何应钦颇为意外,这个家伙,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不过,陈果夫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何应钦有一种胜利而且很得意的感觉。

    心底最惨然的是宋美龄,她丰润的嘴唇颤抖几下,却没有说出话来,绝望地闭上美丽的大眼睛,这难到就是所说的改朝换代,蒋家要成为历史了?

    何应钦得意的宣布表决结果的话,似乎从很遥远的地方飘来,模糊又真切,毒蛇一样顽固的钻进她的耳朵,她甚至能想象得到老头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和她被扫地出门的惨状。

    一个清朗的声音,在一边倒的会议室里,格外的清晰和醒目,“何部长,众位中常委,我有意见!”一个黑发夹杂着缕缕银丝,年轻英俊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人,缓缓站起身来,从容的走向前台。

    宋美龄瞪大美丽的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这个年轻人,他是谁?怎么敢在中常委会议上,提出反对意见,何况,就他一个人,能改变中常委的决议吗?不过,宋美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焰,就像捞到一根救命的稻草,这种时候,任何站在她的立场的声音,都不亚于天籁之音。

    她没有注意到,在会议室的角落,同样有一双美丽、却比她更年轻的大眼睛,包含着深情而又炽烈的目光,无比爱恋的看着从容自如的那个年轻人的背影,嘴角绽开一抹动人的微笑,如瞬间绽放的水莲花。

    何应钦一愣,众中常委一愣,会议主持人一愣,所有的人都一愣,哪里冒出个如此孟浪鲁莽,不知道规矩的毛头小子,他的上司是怎么教导他的,这是什么场合,是一个跟班的随便说话的地方吗?

    会议主持***声呵斥到:“你说那个?还不快退下,这是中常委会议,随员没有资格发言,警卫,把他轰出去!”

    唐秋离微微一笑,随即脸色一寒,肃杀之气,轰然而出,“***中常委候补委员,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华北**师师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平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陆军中将唐秋离。”

    一连串头衔,让人发晕,唐秋离是有意而为之,他就要是给这些墙头草一般的中常委们,留下一个强势,大权在握,从中央到地方,担任着各级实质性职务,这些人,就吃这一套,还有两个职务没有报,一个是自封的不作数,一个太小,没有震撼力。

    果不其然,这一连串的头衔,让这些苦熬了半辈子,才到今天地位的中常委们,耳晕目眩,目瞪口呆,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互相打听,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是何方神圣?

    有脑筋活泛的,蓦然想起,这位就是蒋委员长新提拔的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民国新贵唐秋离,一颗冉冉升起,耀眼夺目的政治新星,听说,他在华北扛着日本人呢!蒋委员长对他颇为倚重,才把偌大的华北,交给一个人掌管。

    何应钦目光一凝,眼中杀气隐现,原来是这小子,就是他把已经出动的部队,硬是从西安外围撤出来,迫使自己不得不使出召开中常委会议的办法,还是这小子,以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身份,硬压着那些中央军的将领们,拒不执行自己的命令,耽误了我多少宝贵的时间,险些坏了我的大事。

    如今,他又跳出来,想干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