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也许真的老了,只看到自己手上将近十万人的兵力,没有看到部队的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与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的差距,更别提和常风部队的差距,拉上去,一天都坚持不住,那就是个全线溃败的结果。
苏鲁机动兵团要调离淞沪战场,归还建制的主意,也是他向蒋委员长提议的,杭州湾有了唐秋生的第十集团军在后面,自己就像是个被照顾的小孩子,张发奎的心里,别提有多别扭。
他的种种想法,不能说是完全处于私心和恶意,可是,他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注定是一个被抗日战场淘汰的军人,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脑袋还停留在北伐战争时期,把部队交到他手里,是士兵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八年抗战,张发奎再无出色表现,始终默默无闻,也是万幸之事。
晚上,唐秋生把蒋委员长的话,包括自己的判断,通过绝密电台,汇报给了唐秋离,他一看就明白了,老头子的心里,又起了波澜,打残了松井石根,他认为万事大吉,日本人被打疼,该是和日本人坐下来讨价还价的时机了,淞沪战场,他拿出老本儿和日本人死磕,多半是做给国际社会和各路诸侯们看的。
自己的部队留在淞沪碍眼,蒋委员长对于倾举国之力,和日本人决一死战的信心,还是不足,这样考虑也许有道理,毕竟中日两国之间的国力,相差悬殊,老头子怕一着不慎,打碎了他的龙椅宝座。
关键是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到嘴儿的肥肉吃不上,现在的裕仁天皇,保准是眼珠子都急红了,哈喇子老长,为了侵华,他们几代人做准备,岂是这点损失就能罢手的?如果那样,就不是日本人,除非把他们的血彻底挤干,否则,倒地上还想咬你一口,这才是日本人的性格。
他给秋生哥回电报,一切按照原来的部署,加强部队的警戒等级,未来的一个月之内,杭州湾必定有重大战事发生,除非国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下达苏鲁机动兵团回归苏北的命令,到时另做打算,否则,任什么事情,也不离开现有阵地,还要采购大量钢筋水泥,赶修坚固的防御工事,另外,从黄崖洞兵工厂调集给你部的弹药,已经起运,注意接收。
淞沪战事宣告平息,华北的日军,也结束了抽疯般的跳大神儿,立即调整战术,不再做吸引式的进攻,而是以重兵集团,并配以大量飞机,发动了重点进攻。
九月十日,日军以七个师团,约二十五万人的兵力,大举进攻冀南重镇保定,唐秋离指挥六个步兵旅,两个炮兵旅,三个骑兵旅,两个防空旅约十万人的兵力,在保定外围,和日军展开一场大战。
激战三日,**师以伤亡八千七百余人的代价,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让日军两万余人,永远的躺在华北大地上,佐佐木旅团,被唐秋离指挥部队,从日军重兵集团之中割离出来,鏖战一夜,全歼该旅团,并取得击落日军飞机二十一架的战绩。
此时,保定已是危城,且左右两翼均发现大批日军出现,似有包抄合围保定之趋势,部队遂转入城内。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七章 保定易手
第四百四十七章 保定易手
**师部队转入保定城内后,以两个旅的兵力,在城内与日军纠缠,利用城内以经营月余的巷战工事,消耗和迟滞日军行动,诱其余我巷战,其余部队穿城而过,在保定左右两翼预设阵地。
日军以十余万人的兵力,突入保定城内,即遭守军激烈抵抗,死伤惨重,推进受阻,只占领保定城内北部一小部分,期间,日军以联队规模,对守军进行多次突击,均告失败,**师的巷战工事,已经修到地下,无处不是火力点,无论日军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遭到交叉火力的凶狠打击。
战至下午,日军招来飞机助战,重磅炸弹把保定城炸的几近废墟,而日军飞机遭到**师防空火力打击,在损失七架飞机之后,日军华北派遣军航空队,已经是惊弓之鸟,前几日的损失,为其难以承受,遂草草收场。
此时,**师城内之独三旅和独五旅部队,已经全部转入地下工事,日军空中火力,未对部队造成有效杀伤,而后,日军开始进攻,守军火力一如之前密集和凶猛,日军数次攻击未果,退回城北已占地域。
唐秋离以两旅不及三万人的兵力,将日军中路主攻部队十余万人,滞留、纠缠于保定城内,可谓大胆之极,也看出**师在保定月余的精心准备,似乎早就预料到有今日之战。
日军指挥官在中路部队与守军激战之时,所余部队约十万人,分成左右两翼,绕保定城而过,取包围保定,断其退路,全歼**师部队于保定城内之意,不料,在保定外围,突遭**师与之相等的兵力伏击。
激战到傍晚,日军左右两翼包围部队,在丢掉万余人之后,骇然后撤,日军指挥官企图落空,遂将全部部队投入到争夺保定城之战斗,城内激战愈发激烈,在优势日军的进攻之下,城内**师之独三、五旅,节节抵抗,有秩序的逐步往保定南部撤退,战线于当日傍晚,固定于保定城中部一带。
夜晚,保定城内处处火光,燃烧的民房和各种建筑物,冒出滚滚浓烟,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际,九月十三四日当夜,唐秋离指挥部队,撤离保定,其时,城中已经空无一人,居民全部撤离,撤退之前,唐秋离集中两个炮兵旅的火炮,突然对保定城中部和北部进行无差别炮击,持续一个小时时间。
无法预测此次炮击的效果,只接到在附近活动的特战分队报告,保定城内散发浓浓的黑烟,并有焚烧动物**之气味且极浓,疑为日军焚烧战死士兵之尸体,十四日,日军占领保定,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且遍地废墟,几近荒芜。
唐秋离在博野、温仁一带山地设下伏击圈,期望日军尾追,歼其先头部队,未果,日军并未推进,忙于在保定一线布置防线,建立伪政权,似欲和**师长期对峙,计划旋告落空,河北战事告一段落,华北战局暂时稳定。
此次战役,为七七事变以来,规模最大之主力会战,唐秋离以十万兵力迎战日军二十五万兵力,前期歼敌两万余,后期歼敌数字约为两万五千余,此战,以**师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放弃保定的代价,歼敌近五万人,以日军占领冀南重镇保定而告终,指挥此次战役的唐秋离上将和日军指挥官香月清司中将,均认为自己达到战役目的。
唐秋离认为,保定孤悬冀南,靠近平津,如鲠在喉,且为平汉路上重要节点,日军不能容忍落在**师的手里,必定会以重兵攻占,与优势日军在保定反复争夺,**师经不起消耗,他早有放弃保定的意图,不会因为一座孤城,而与日军进行大规模的主力决战,以**师现下的实力,不具备和日军进行主力决战的一切条件,且达到了大量杀伤日军的目的,适可而止,相机罢手,况且,几日激战,**师伤亡接近一个主力旅的兵力。
香月清司认为,占领保定,华北派遣军在战略态势上,占尽优势,整个冀南一带,均落入皇军控制之下,而保定所处的地理位置,似平津地区伸出的一个拳头,西击可进山西,南下可攻河南,东进可直下山东,可谓占尽地利之便,左右逢源,更为重要的,是占领了平汉铁路的一个重要枢纽。
虽然大日本帝国皇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也给一向狂妄的华北**师以重创,为先前玉碎的帝国勇士们报了仇,付出的代价很值得,日军大本营和大本营代表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对保定之战,也颇为首肯。
香月清司还有一点说不出口的小心思,自从接替田代皖一郎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的位置以后,在唐秋离的手里,吃尽了苦头,前后***掉三十多万人,还连累板垣师团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载任亲王罩着,自己的下场好不到哪去,军部已经有多人对自己颇有微词。
他急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不利的局面,占领保定,正是瞌睡时送到身边的枕头,他不敢大意,怕分兵落单,被唐秋离找到破绽,这个支那魔鬼,对战役的洞察力,近乎妖魔一般,所以,用重兵集团来发动攻击,他再也输不起。
他目前的想法,就是要占领保定,至于干掉唐秋离的华北**师,他想都没有想过,所以,左右两翼包围保定的部队,遭到唐秋离对等兵力的打击,他丝毫没有犹豫,马上合兵一处,全力攻击保定,此战,他达到了目的,也赢得了赞誉,这是自帝国华北开战以来,第一次夺取**师控制的城市,可谓意义重大,香月清司的位置,做得牢靠了,也可以高高昂起曾经半低的头。
**师的部队,从冀南一带全面南撤,在石家庄一线,重新建立阵地,唐秋离希望香月清司再发动进攻,广阔的地域,可以分散日军的兵力,找到适合部队下手的目标,唐秋希望通过几次大的歼灭战,进一步削弱日军在兵力上的优势,逐步改变目前被日军重兵压制,只能防守的被动局面。
可是,从九月中旬至下旬,华北的日军,根本没有继续往南进攻的意思,只是在京津保三角地区,忙着建立坚固的城防工事,成立伪政权,建立各种伪组织,还美其名曰“稳固占领区的统治秩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之华北模范区”。
唐秋离曾经组织过几次战役,均因日军不为所动,而攻击日军坚固设防,重兵云集的城市,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计划落空,香月清司似乎根本不打算和唐秋离,在河北广阔的地域进行大规模交战。
华北战场因日军固守现地,无歼敌之良机,沉闷得让唐秋离几乎发疯,而华东的淞沪战场,却扑朔迷离,松井石根的四万多残兵败将,徘徊在长江口外海,已经有二十多天时间,既不进攻,又不退却,就这样阴魂不散的黏在上海附近。
而蒋委员长却把上海守备的军力,从目前的二十万人,减少到十万人,一些中央军部队,陆续撤离上海,又改组上海军力结构,撤销第九、第十集团军的编制,以张治中为上海卫戍司令,统一提调上海的各方守卫兵力,但是,他手里的兵力,却减少了一半儿。
第十集团军恢复华北**师苏鲁机动兵团的番号,常风所部撤离上海,回归建制,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保留原番号,继续担负杭州湾一带的守备任务,但是,即未加强中央军主力师,又未改善装备,还是原来那些杂牌军和地方保安团部队。
蒋委员长又来电征询唐秋离的意见,鉴于目前淞沪一带战事平息,华北日军兵力庞大,日军无力进攻上海,没有不要在上海保持庞大的军力,苏鲁机动兵团以无留在苏杭一带的必要,是否可以调回苏北徐州原防地,以加强黄河防线。
这也就是唐秋离的面子,再加上淞沪会战,常风的部队,打得相当出色,成为防御的支柱和骨干,干掉的日军最多,老头子心知肚明,不好用完人家,就一脚踢开,再说,当初淞沪紧张的时候,还是自己让张治中求人家派兵增援,这才征询唐秋离的意见,要是换做其他人,一纸命令,你不挪窝也得挪窝,没有商量的余地。
唐秋离想不通,老头子凭什么认为上海就没有问题了?日本人还没有被打怕,不会就此罢手的,目前的局势,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再说,我的部队留在华东,那是为你看家护院,又不吃你的、喝你的,连弹药都是从太行山根据地调运的,没用中央补充一粒,碍你什么事?还怕夺了你的南京不成?
唐秋离给蒋委员长回电:“目前上海的局势,不似表面那样明朗,日本上海派遣军残部,至今尚留在外海,其用心十分可疑,且日本人尚未无力进攻,秋离以为,淞沪战事,必将激化,唐秋生部留在苏杭,以备不时之需,目前华北局势趋稳,唐秋生部无必调苏北之必要,请委员长斟酌。”
蒋委员长接到唐秋离的回电之后,不知道作何感想,反正不再坚持让苏鲁机动兵团回到徐州一带,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对唐秋离预测淞沪一带还将要爆发新一轮战争,大不以为然,认为唐秋离多虑了,到把唐秋离弄个比较郁闷。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八章 日本求和
第四百四十八章 日本求和
蒋委员长的暧昧态度,让唐秋离百思不得其解,老头子似乎在竭力回避一个问题,日本是否还要继续扩大战争?亦或是就此止住侵华的脚步?
当唐秋离通过其他的渠道,得知日本外相河野桥太郎,率阵容庞大的外交代表团,已经抵达上海,他所有的疑惑和不解,都豁然开朗,他清晰的抓住了将委员长的心思和脉搏,也明白了,为何蒋委员长对日军在华北的屡次动作,都可以容忍,唯独在上海,拿出自己的家底儿,和日军死拼的真正原因。
以蒋委员长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中央军的所有军需物资,皆来源于江浙一带,这里又是传统上蒋委员长控制的地盘,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江南一带的水网,是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天然克星。
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当时,蒋委员长寄希望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制裁中,这样的念头他一直没有断绝过,淞沪这一仗,是被日本人逼迫太甚不得已而为之,“打”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谈”,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委员长在上海按兵不动,坐观日军在上海随意部署——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南京中央政府与日本有默契。
彼时,国际联盟要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专题讨论中日之战,蒋委员长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会议上,这在淞沪会战第二阶段打得正紧要关头,他在南京军事委员会上的一次讲话,就已经很明确的表示了。
蒋委员长说:“国联的九国公约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前线的部队,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上海是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基地,如果过早地放弃,会使政府的财政和物资受到很大影响。”
可见,当时的蒋委员长,对淞沪会战的前景和结局,并不乐观,他用的是个“挺”字,挺到国联站出来说话,因为上海有太多列强在华的利益之所在了,他就不信,那些列强们,能坐视日本人独霸在华利益。
结果,淞沪会战的结果,胜利得让他出乎意料,日军从此再无动作,在上海的势力,被连根拔起,适逢日本外相河野桥太郎又到了上海,表达了求和的意图,他判断,日本一方面是在上海铩羽而归,损失惨重,一方面是慑于国联的九国公约会议,害怕遭到国际制裁,而不得不做到谈判桌前。
在将委员长的心目中,国联的威慑力,要超过中国守军在上海之战中的胜利,这种情况之下,和日本进行谈判,可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唐秋离太明白了,所谓的“国际干涉”纯为幻想,当时欧洲绥靖主义盛行,英法默许希特勒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西方大国决不会为了百年极弱的中国,与已经站在列强门槛的日本翻脸,为中国火中取栗。
日本人目前的求和态度,掩盖其险恶的用心,是为了下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争取时间,同时,也是为了麻痹国民政府,尤其是蒋委员长,当时的国民政府内部,都为一贯凶悍、骄横的日本人,能主动求和,而欢欣不已,认为这是百年来,前所未有之大事。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那一次不是被迫与列强签订城下之盟,都是被人家打得晕头转向,满地找牙之后,被强逼着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协议,而这次,日本人却主动求和,是为军事和外交史上前所未有之大胜利,南京的高官们,弹冠相庆,却没有看透日本人的用心。
在上海前线的张治中和国府内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却为此而忧心忡忡,他们未必能看透扑朔迷离的国际局势,却凭着和日本人一场场血战得出的经验,本能的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日本人岂能因为一次败仗,就肯罢手?而且在华北和陈兵百万。
唐秋离却对日本人的用心,洞若观火,对华战争起初,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
所以,当时日本上下“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举国上下,对此也深信不疑,及到开战,七七事变后不到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日本在华北损兵折将,惨遭重创,一战而定华北,而后南下中原的战略构想非但没能实现,华北日军被打得龟缩在平津一带,毫无还手之力。
其后,虽然大举增兵,唐秋离的华北**师,以强硬的姿态,超绝的战斗力,打不散、撵不走,牢牢的把百万多日军纠缠在华北动弹不得,华北战事遂陷入僵局,短时间之内,无改变的迹象。
此时,日军大本营,对于与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结果,极为恼怒,也大为焦急,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同中国这个庞然大国比拼耐力和韧劲,,是万万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径即是速战速决,连出重拳,把中国这个泥足巨人一气打到在地,才能迅速结束对华战争,进而在北方和俄国人争夺西伯利亚,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与美英等西方国家逐鹿。
日军大本营极力寻求一个打破目前僵局,尽快结束对华战争的有效途径,恰逢此时,海军方面南下作战的主张,占了上风,又因为陆军在华北的接连失利,大本营默许了海军在上海方向动手的计划。
从当时中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江浙一带动手,可以摧毁中国赖以维持战争的工业基础,海军舰队朔长江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