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380章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380章

小说: 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猓蛏⒘耍犹涂樟耍两窕姑挥谢馗丛羁膳碌氖牵ū呔锰厍丫耆刂谱×宋鞅蔽迓淼嘏躺系木妹觯蜗蟮厮担鞅蔽迓淼娜兆雍没担涂刺魄锢氲男那槿绾巍�

    西北五马敢于支持盛世才,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陕西在地理位置上,毕竟属于大西北的范畴,陪都定在西北,对唐秋离也有好处,二马发表完意见,看看唐秋离的脸色,没有什么不愉快的表示,暗地里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这一炮放对了。

    西北二马的话音刚落,马上招致一片反对之声,喊得最凶的,是湖北系统的中央委员,其中以湖北省参议长梁家仁嚷得最起劲儿,这位仁兄,显然是汪精卫精心挑选出来,代替鲁子啸的角色,充当主攻手,话说得不紧不慢,可句句叼理。

    “各位,刚才盛督办和两位马主席的话,有失偏颇,显然是误读了国府迁都的真正意义,以迪化甚或兰州乃至西宁作为陪都,都是极为不妥,以西北贫瘠之土地,稀少之民众,地理位置之偏远,交通之不便利,自然条件之恶劣,资源之匮乏,如何能担当起战时陪都之重任?如何供养随着国府西迁之众多公务人员?”

    梁家仁故意停下话头,看看大家的反应,果然好口才,聊聊数语,把大西北贬低得什么都不是,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招待大群宾客,真是不自量力,偏偏是梁家仁说的都是实情,无可辩驳,西北的自然条件,在当时,不是一个“惨“字就能说得尽的,盛世才和二马脸色青紫,变幻不定,被人家捅到软肋上,一口气憋在心里,着实的难受。

    梁家仁的话,博得一阵热烈的掌声,台上的汪精卫微微颔首,表示满意,得到老大的首肯,梁家仁更加意气风发,接着说道:“单是偏僻的地理位置,极为不便利的交通,就不足以承担陪都的重任,国府作为当前抗战的决策机构,远离战线,能否及时掌握战局的发展趋势,统帅部下达的命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前线将领们的手中,再者,以蒋委员长为首的统帅部,避居偏僻的大西北,远离主战场,给国人的印象如何,是否有逃避战火,畏敌如虎的嫌疑,盛督办的提议,是否置蒋委员长于落得骂名的地步,居心何在?”

    这话就够刁够毒,也有些过分了,把自由讨论,上升到个人野心和阴谋诡计的大事上来,显然,梁家仁是想一棍子把西北盛世才和二马,打得彻底熄火,不给他们反驳和争辩的机会,也绝了他们争夺陪都位置的念想,言辞如刀,可以杀人。

    盛世才和二马,脸红脖子粗,这个姓梁的简直是在放他**的臭屁,自己好心好意要为国府分担重任,到落得个往蒋委员长脸上抹黑,挖坑让领袖往里跳的企图,还落得个小人加野心家的大帽子,这样的委屈,老大惯了的盛世才和二马,如何能接受得了,尤其是二马,撸起袖子,就要动刀子招呼兀自口若悬河,吐沫星子乱飞的梁家仁。

    已经起身离座了,感觉两道寒光,射得浑身不自在,忙寻过去,看到唐秋离阴冷的眼神,不悦的盯着自己,猛地一哆嗦,缩着脖子蔫了吧唧的坐下,二马是被唐秋离打怕的人,惹不起,这个魔王的手段,他们早就领教过,只要唐秋离不高兴,五马的家里,连点灯的油,喝奶茶的茶砖,炒菜的盐都没有,要是再狠点儿,五马只能喝西北风了。

    众位正准备看热闹中央委员,见到从马匪起家,土匪之中的霸主马鸿逵和马步芳,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言语了,都感到奇怪,伸长脖子找缘由,这是唐秋离和二马之间的秘密,其他人如何知晓,盛世才见同盟军二马草鸡了,暗骂两个傻蛋,背地里气势万里可吞虎,拍着胸脯子保证,上阵却是两个熊包加软蛋。

    梁家仁愈发激情四射,“反观我鄂省之武汉,襟长江而居于中原腹地,素为九省通衢,水路交通便利,土地富饶而物产丰富,民智早开,人口繁茂,领辛亥**风气之先,武昌首义,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政治影响自不多言,届时,国府迁都于此,蒋委员长可雄顾四方,发号施令,军令和政令务必顺畅通达,而无迟涩之忧,且我鄂省百万民众,无不翘首期盼定都于此,担当起抗日中枢之责,也不负武汉三镇首开民国先河之盛誉”

    至此,一篇洋洋几千言的武汉可做陪都论,到此结束,余音绕梁,全场寂静,梁家仁气定神闲,满脸得意,顾盼四方,显然是为自己的一篇宏论而得意非凡,的确是舌战高手,玩嘴皮子的大家,其实,这些话,是给唐秋离准备的,岂料,盛世才和西北二马抢先出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顿排炮,只好让他三人全部消受了,倒是替唐秋离挡了一场唇枪舌剑。

    台上的汪精卫,频频颔首,满意的几乎要跳起来,率先热闹鼓掌,全场响起暴雨般的掌声,只有蒋委员长和杨永泰,不易觉察的皱了几下眉头,显然是对这位汪兆铭麾下的大将,这番言论,起了警惕之心,都是政客,玩政治的选手,谁也差不到哪去,无非是时势和运气加手段有高下之分,才决定今天的位子,只要说话,就能摸住些头绪。

    梁家仁的话说完了,那些自认为做不出这篇锦绣文章的中央委员们,岂肯甘心拱手相送这样的肥差,立时出言反驳,说什么的都有,无非猴子献宝似的夸耀自己地盘儿的优势,贬低别人家里的缺点,一番互相指责和贬低,情绪有些激动,火气大起来,场面有些混乱。

    唐秋离默不作声的观察各人的反应,李宗仁和白崇禧倒是沉得住气,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不过是偶尔交头接耳一番,唐秋离知道这两位新桂系领军人物的心思,李白二人,与蒋委员长的积怨颇深,可以说是他的终生政敌,几次逼宫,李白二人都是主将,说出想法,也会被蒋某人断然否定,与其说出无益,倒不如做个壁上观。

    四川王刘湘,脸色阴晴不定,显然是在打主意,可吃过蒋委员长的暗亏,心有余悸,不敢太出头,南天王陈济棠,也是时而皱眉,时而叹气,两广事变,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毫发未损,自己却落得个远走香港避难,虽然还是广东省府主席,可这是个虚衔儿,手里的武装,已经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几近灰飞烟灭。

    蒋某人的手段,让陈济棠颇为戒惧,再者说,广州面临太平洋,地理位置比南京还有靠前,不占优势,虽然心有不甘,也想把这次迁都,当成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又怕撑破肚皮,索性也学李白二人作壁上观,还少了个精于算计的阎锡山,定边压根儿就没有通知他,倘若此公在场,不知作何计较,该不会把太原也列为迁都候选地址之一吧?

    蒋委员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些中央委员们,情绪一激动,把心眼子里的那点儿心思,都互相揭出来,蒋委员长觉得自己就像是个肉头财主,被一帮土匪绑票,争抢着讨价还价,就差坐地分赃了,实在无法忍受,他对唐秋离频频示意,该你出场了,怎奈,唐秋离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热切期盼的眼神。

    蒋委员长只好拿起话筒,高声宣布到:“各位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委,国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唐秋离将军,有建议要对各位说”率先鼓掌,底下的中央委员们,这才停止争吵,暗骂自己糊涂,还有个重量级的人物没有出场,咱们吵个鸟儿啊,听听他怎么说,然后再做计较,蒋某人在关键时刻,把唐秋离推出来,肯定是一锤定音啊

    (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南可安家二

    第七百三十二章西南可安家(二)

    武汉国民党全体中央委员非常会议上,就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迁往何处的问题,各地方实力派,分属不同派系的中央委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临时联盟,争吵不休,彼此攻击,互不相让,其中,以湖北省参议长梁家仁为首的鄂系,因为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做后盾,叫的最凶,主持会议的蒋委员长,越听心里越烦,各方都把自己当做可以利用的一张牌,奇货可居,实在是可恶至极。

    这样的争吵,没有结果,而蒋委员长自己,心里也没有个准确的目的,不过,有几个地方是绝对不能去的,首先,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地盘儿,广西南宁,再一个就是新疆督办盛世才提出的迪化,还有汪精卫势力根基所在的武汉,除了这几个地方,到哪里都可以,只不过是权衡利弊罢了。

    无奈之下,蒋委员长只能搬出救兵唐秋离,身为国府的第二号人物,唐秋离的态度,足以左右全局,并且,蒋委员长并不担心,唐秋离提出迁都华北某个地方的提议,哪里是前线,至于迁往何处,还要听听唐秋离的意见,这个年轻人,虽然让自己颇为忌惮,在大事上,还没有让自己失望过。

    唐秋离已经吊足了蒋委员长的胃口,而且各派人物,都紧张的看着自己,希望嘴里说出的,是他们自己最想听到的地名,此时,最紧张的莫过于汪精卫,鲁子啸已经把唐秋离得罪到底,鄂系和他交恶,不指望能帮鄂系说话,再一个就是鄂系的主将梁家仁,紧张的思考,准备好的炮弹提前发射,唐秋离要说出些什么,无从知晓,只能见机行事。

    还有就是新疆督办盛世才,无意间当了出头鸟,跳得太早,成了众矢之的,被众人一顿猛轰,砸得晕头转向,后悔小瞧了唐秋离,没有提前示好联络,那里想到,这个在他眼中,不过是暴发户的年轻人,在老蒋的眼里,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后悔也晚了,临时抱佛脚也不成,只能静观其变。

    各人心态不一,暗自打着算盘,在众人瞩目而期待的目光中,唐秋离走上前台,目光扫过台下的众人,嘴角浮起微笑,他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命令侍卫副官,拿来一张巨幅中华民国地图,各踹心腹事的中央委员们,不知道这个斑驳头发,脸上横斜着一道伤疤的年轻副委员长,葫芦里卖的是是什么药,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如同春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泛起圈圈涟漪。

    连蒋委员长和汪精卫,也露出诧异的表情,不禁对视一眼,均看出对方内心的疑虑,目光交织,瞬间移开,多少有些不自然,唐秋离没有理会所有人的骚动,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所有人的脸,这一瞬间,底下的中央委员们才发现,唐秋离目光中的深邃,似乎能看透他们的内心,不禁心中一凛。

    “各位中央委员,国府迁都势在必行,日本人在华东和华北攻势凶猛,而未来陪都的位置,既能统筹指挥全国的抗战大局,又能避免遭受日本人攻势的威胁,试问,一个全国的统帅机构,怎么能时刻处在日寇的炮火之中呢?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唐秋离认为,国府迁都的位置在这,西南可安家”说完,一指重庆的位置。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四川王刘湘,眼中火花一闪,随即暗淡下去,内心即喜且惊,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唐秋离会提出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的首选位置,出乎意料,可他对蒋委员长的手段,戒惧到了骨子里,可谓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老蒋翻云覆雨,铲除异己的手段,刘湘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民国二十七年,中央军以追剿**红军名义,开进四川,刘湘心中矛盾,独力有难以对付路过的**红军,只好半是防备半是邀请让中央军入川,红军是走了,刘湘再想礼送中央军出境,却难以办到,就在他打盹的功夫,蒋委员长的首席智囊杨永泰,已经以重庆行营秘书长的身份,利用举办四川军官训练团的办法,采取分化拉拢,威胁收买,封官许愿的种种手段,把刘湘的班底收拾的差不多了。

    到了刘湘登高一呼,准备武力驱逐在川中央军的时候,应者寥寥,即便是跟随者,也是采取首尾相顾,观望的态度,刘湘气得大骂,也无济于事,图呼奈何,蒋系的中央军势力,正式在四川立足,打破了自民国以来十几年间,四川的半**状态,四川王刘湘,也只好极端不舒服的默认现实。

    现在,唐秋离又提出把陪都定在重庆,刘湘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盛世才和西北二马,掩饰不住的失望,唐秋离提出这样的建议,基本上是铁定的事情,李宗仁和白崇禧,眼中凶光一闪即没,即使是迁都轮不到南宁,落在别处,也让他们很不舒服。

    蒋委员长先是吃了一惊,继而陷入深思,四川的情况,他是了解的,当初,为了进入四川,他和杨永泰没少绞尽脑汁、动手脚,除了淞沪江南一带,哪里可是中央势力最为雄厚的地方,最起码不会被其他地方势力挟持,抬头看看杨永泰,杨永泰微微点头,蒋委员长完全放下心来,“畅卿都认可,此事可行,”剩下的,就是唐秋离如何舌战其他的反对派,到此,蒋委员长一身轻松,心里已经有了定计。

    汪精卫立刻面沉似水,恼怒不已,唐秋离一句话,就把自己寄予厚望的武汉否掉了,他有想杀人的冲动,想要亲自出马,又自恃身份,不好做仗马之鸣,蒋某人都没有表态,我何必急于跳起来,可这事儿又不能不争,便示意湖北省参议长梁家仁。

    梁家仁站起身说道:“唐副委员长,卑职有一事不明,还请副委员长多多指教,”说完,目光毫不畏惧的看着微笑如常的唐秋离,“哦,是梁参议长,谈不上指教,自由发言吗,没有人会堵住别人的嘴巴,请说,唐某定当洗耳恭听梁参议长的高论,”唐秋离微笑着说道,愈发显得神态自若,实则内心大喜,蒋委员长内心已经认定自己提出的方案,板上钉钉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好久没有打嘴巴仗了,难道还有人不知道天高地厚跳出来,今天就拿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开开利市,梁家仁心头一沉,没来由的心里有些发虚,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唐副委员长,重庆同样偏居西南一隅,蜀道之难,天下尽知,交通极为不便,且位置过于偏远,唐副委员长不顾武汉的各种有利条件,执意选重庆为陪都,是何用意,居心何在?”这话,带着质问的语气,咄咄逼人,还故意看了四川王刘湘一眼。

    唐秋离大怒,脸上却不动声色,怎么湖北的地方官员,都是一个德行,上来就质问,先有个鲁子啸,又来个梁家仁,昨晚的教训还没够,今天,就把湖北的地方官员,好好扒一遍皮,也让汪精卫窝火。

    “梁参议长,武汉的有利条件?你不是在说疯话吧?从东海入长江,溯江而上,便可抵达武汉,南京距离武汉,有几天的行程?日军的舰队,若是由长江口直上武汉,日军步兵从淞沪地区西进,沿途皆为平原水网地带,日军飞机由停泊在外海的航空母舰上起飞,武汉就在日军飞机的航程之内,你梁家仁亦或是湖北全省,是有偌大的舰队,还是有足够的飞机,亦或是有百万雄兵,坚固的防御工事,可抵御日军陆海空混合兵力的进攻?”

    说道这里,唐秋离骤然提高了嗓门,梁家仁无言以对,除了一张嘴巴,他什么都没有,“既无抵御日军的实力,那么,武汉与南京有何区别?你梁家仁大谈武汉之有利条件,却完全不顾事实,将国府机构,蒋委员长和党内元老,各部长官至于日军的武力威胁之下,倒要问问你,是何居心,用意何在?”

    “明知武汉不适宜做战时陪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必为日军全力争夺的要点,你还在这里大放厥词,罗列所谓的有利条件,所谓的”书生误国,”乃是出于真性情,情有可原,你久居武汉,身为中央委员,地方高官,当了解现在的抗战形势,却无视把武汉定做陪都的危险,连书生都不如。”

    “鄂省的所有地方官员,若是与你一般想法,实难担当起治理地方的大任,倘若不是今天这样的场合,就凭你梁家仁这一席话,我唐某人就可以问你个名为国府官员,实则与日本人遥相呼应,居心叵测,企图置抗战统帅部于死地的罪名,一枪毙了了事,国贼汉奸,人人得而诛之。”

    这话掷地有声,带着金属般的回音,全民抗战时期,带上汉奸的大帽子,当场拖出去毙了,也没有人敢求情,唐副委员长的话,够刁够毒,梁家仁已经基本听不见唐秋离在说些什么,耳朵“嗡嗡”乱响,一口气闷在心里堵得慌,台上的汪精卫,也是乱了方寸。

    (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三章 又任要职

    第七百三十三章又任要职

    在国府迁都的全体中央委员会议上,唐秋离提出,陪都可选在重庆,各方反应不一,偏偏是鄂省的地方大员,自恃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做后台,跳起来反对,还当场质问唐秋离,惹得唐秋离一阵排炮。

    看着梁家仁已经瞳仁散乱的目光,唐秋离并没有打算放过他,接着说道:“你梁家仁跳到前台,完全不顾现实,看似为国献策,实则是一己之私利在作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没有强硬的后台,暗中授意,谅你也没有这样大的胆子,敢当面以歪理质问唐某,你的后台,也是居心叵测之人,妄图借此次迁都的机会,达到架空蒋委员长以及最高统帅部的权力,实现个人独握民国最高权力的野心。”

    梁家仁面如土色,唐秋离的话,句句如同刀子一般,剜心刺骨,并且,理由充分,无可批驳,若说他有私心,一点儿都不过分,跟着汪精卫,能把陪都定在武汉,自然是首功一件,好处是跑不了的,可与日本人遥相呼应,这就着实冤枉了他,可唐秋离的话,丝丝入扣,并且是假设,能让他说什么,当场表白,亦或是竭力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尤其是最后的话,几乎是挑明了汪精卫是鄂系的后台,还捎带着把湖北的地方官员,一网打尽,这事更不能争辩,越描越黑,反驳无理由,争辩不可能,梁家仁眼前一黑,摇晃几下,一头栽倒在地上,昏迷过去,至此,汪精卫寄予厚望的鄂系两员大将,先后被唐秋离斩落马下,汪精卫借助鄂系,妄图挟制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的企图落空。

    全场一阵骚动,赶紧过来几名卫兵,把嘴吐白沫,昏迷不醒的梁家仁抬走,中央委员们重新审视台上神色自若的唐秋生,名不虚传,难怪在华北把日本人打得惨败连连,嘴巴的厉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