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5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个英军上尉,还过来负责交涉,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结结巴巴的要求,给予战俘人道待遇,保持他们作为军人的尊严,中**人,不是日本兵那样的禽兽,不会虐杀战俘,而且,师指有命令,严厉禁止枪毙英军俘虏。
战斗结果报到楚天那里,他几乎惊掉了下巴,那个特战小队,充其量也就五十多人,一个负伤的都没有,抓了三百多个英军俘虏,楚天直磕牙花子,这仗打得,透着邪门儿,这些情况,都写在楚天的战斗汇报里。
楚天的结论只有一条,东南亚一带的英军,战斗力及其低下,士兵的训练和战术水平,要落后于日军十几倍,楚天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唐秋离却心知肚明。
英军自东南亚殖民地,作威作福时间长了,又没有可以威胁到他们地位的武装力量,部队的战斗力,自然就会急剧的降低,享受惯了,手也就拿不动枪。
历史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被日军打得头破血流、溃不成军,甚至出现了抗战初期,**部队一路溃败,丢城失地、枪响五百里,闻风一百三的局面,被日本人狠狠教训一通,打得满地找牙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也就闭上了嘲笑中**队的大嘴。
他们发现,自己的部队,甚至不如中**队,也正是从太平洋战争开始,英美才真心与此前他们看不起的中国人合作,唐秋离深知其中的真相,美国人被打出菲律宾,跑到澳大利亚避风头,英国人一路西逃,最后跑到印度躲起来。
所以,楚天的特战支队和各兵团的侦察部队,把英军打得鼻口窜血、损兵折将,也就不足为奇,根据东南亚一带,境外作战的效果来看,唐秋离大致判断得出,英国人现在的尴尬心理,打不过,又该来谈判了。
不过,唐秋离打定主意,英国人不来重量级人物,不付出足够的筹码,别想让自己罢手,而且,**师部队,停留在现有区域,是谈判的先决条件,唐秋离的真实意图,不是要消灭英军和美军。
而是让他们见识到,**师部队的厉害,到时候,在日本人猛烈的进攻面前,英国人和美国人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会上门儿来求援,要够了筹码之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东南亚,参加对日军的作战,进而展开自己的战略意图。
因此,唐秋离对境外各战斗集群,下达了新的命令,“各部,接到师指挥部的命令之后,暂缓对英军的攻击,可用小规模的战斗,表明我们的态度,”唐秋离的意思很明确,不要把英国人逼到绝路上。
然后,把楚天和六个特战分队,集中自一起,组成一个攻击纵队,特战支队支队长楚天上校,担任纵队长,在方圆几百公里的野人山里,还有**师的真正敌人和世仇。
(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着急的蒋委员长
英国人给唐秋离提出的谈判条件,可笑到一定程度,让自去缅北的密支那,亚历山大和埃布森,可不是乔治那样的笨蛋加蠢猪,密支那是个大大的圈套,也未必可知,倘若英国人把自己扣为人质,软禁起来,**师部队再多,也会有所顾忌。/非常文学/
尤其是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日军进攻东南亚战争,这种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以唐秋离两世为人,对英国人的了解,约翰牛干得出来,至于交换战俘的提议,唐秋离连冷笑都不会给英国人。
战俘,只有英国人被俘,**师连一个战俘都没有在英国人的手里,亚历山大想玩儿空手套白狼,做梦去吧,倒是自己手里这六七千个英军俘虏,唐秋离想做一下文章,当然,不会便宜英国人,而且,刀子磨得飞快,专门往骨头上砍。
而且,英国人还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只是,让英国人拿出什么来,交换这些俘虏,唐秋离还没有拿定注意,枪支弹药不缺,飞机、大炮、坦克,英国货不比美国货和苏联货强多少,倒是英军在亚洲的军舰,让唐秋离颇为动心。
英国特使走了没多久,还没有得到英国人的回音唐秋离的麻烦事儿来了,**师部队,抓了六七千名英军俘虏的事情,被英国驻中国大使,刻意透露给蒋委员长,而且,还巧妙-而隐晦的提出警告。
唐秋离这里没什么事儿,蒋委员长却急的满头大汗,在黄山官邸里,当着众多心腹和幕僚们的面儿,对唐秋离大加责备,“娘希匹,唐秋离在搞什么名堂,英国人是那么好得罪的吗?”蒋委员长非常生气的说道。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杨永泰,一直是蒋委员长的首席智囊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说话了,“委座,这件事情的影响极大倘若英国人对国府施加压力,我们还要趁早想出对策,以免到时候被动。”
杨永泰这样一说,蒋委员长的火气更大了,“那个唐秋离,就是不安生,在国内怎么折腾我都可以容气,现在,搞到英国人的头上,让我们很被动,他惹的麻烦,让我来解释,娘希匹,这个委员长—让他来做好了!”
蒋委员长发脾气,是有他的道理的,**师与英国人在边境线上,怎么打都无所谓,与有日本人的战争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可唐秋离不知道那根弦儿搭错了,竟然抓了几千名英国兵,英国人不急、不发飙才怪呢?
英国人不高兴,就会破坏蒋委员长的计划,世界上都知道英国人和美国人好的穿一条裤子,亲兄蒋似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正在美国展开外交攻势,力图寻求美国人的支持,打通与美国人全面合作的渠道。
这也是蒋委员长为了对抗唐秋离,日益膨胀的势力,而寻求的外部支持在他的内员里认为,迟早与唐秋离会有一场权力之争,打败日本人之后,民国第一人的宝座,就会决定归属权问题。
蒋委员长的另一个心腹大患**,在他的心里,已经退居到第二位,原因很简单,**没有与唐秋离叫板的本钱,相比于中央,也是弱势的一方,蒋委员长的眼睛,自然不会盯着**不放。
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越养越肥的唐秋离身上,自从日本支那南方派遣军,被薛岳指挥的中央军,阻击在娄山关一线,重庆得以安然无恙,一场虚惊过后,倒是增加了蒋委员长的信心,自己的部队,也很能打吗!
进而,几十万日军,又被唐秋离的**师部队千里追击,最后,被逼得进入野人山之后,除了东北之外,中国境内,已经没有日本人的军队,蒋委员长对于能否战胜日本,再也没有任何的疑虑和担心。
外敌已去,该考虑重要的问题了,蒋夫人此去美国,取得美国人与民国政府全面合作,是蒋委员长与唐秋离叫板的最大本钱,这个节骨眼儿上,唐秋离搞出这么大的事件来,怎么能不让蒋委员长气急败坏,火冒三丈。
没有美国人的帮助和支持,蒋委员长不敢动唐秋离一手指头,他甚至敏感的想到,唐秋离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偏赶在蒋夫人去美国展开外交活动的关键时期,与英国人大打出手,还抓了几千名英国兵,是朝着破坏蒋委员长大计去的。
这倒是蒋委员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冤枉了唐秋离,关于蒋夫人去美国的情报,唐秋离不是没有得到,**师情报处和调查处,在重庆的情报网,覆盖了所有的区域。
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一点儿消息,报告到师长唐秋离那里,情报处长于得水和调查处长沈俊,应该杀得过了,对此,唐秋离的态度很明确,不闻不问,让蒋委员长折腾去,只要不妨碍**师与日本人作战就行。
蒋委员长发够了脾气,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给唐秋离去了一份正式公函,内容很简单,要求唐秋离以国家利益为重,无条件释放英国战俘,并礼送出境,立即结束在边境地区,与英国人的交战,可以代表国府,与英国人签署协议,可做适当让步。
唐秋离有点儿愤怒,人家英国人都没有着急,那可是他们的同胞,反倒是蒋委员长急的火上房,谈判还没有开始,就先提到让步,这从何说起,简直是莫名其妙-吗!
他真想飞到重庆,对着蒋委员长和国府那些大员们的耳朵高喊,“你们搞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英国人主动要求谈判的,他们打不过中国人,这是变相的城下之盟,以战促和。”
唐秋离心里有气儿,给蒋委员长和国府的回文,也就相当的冷淡和不客气,“蒋委员长勋鉴,英国人求和,是为形式所迫,眼下,我**师部队占尽优势,岂能谈判未开,先提让步?”
“至于英军战俘一事,蒋委员长大可不必担心,此为谈判重要一环,我有具体安排,恕秋离断难从命,请委员长与诸位同僚,在陪都敬候佳音,秋离主持谈判,自有主张,国府万勿插手此事!”
干脆的拒绝,就差直接告诉蒋委员长,这事儿你就别乱插手了,没用不说还净添乱,英国人还没说话呢,就先想到让步,这不是屈膝求和,陪着小心吗?打服气英国人的,是咱中**队,虽然不是你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我唐秋离也是副委员长,都是中国人的军队。
至于蒋委员长接到回文之后,是什么表情,气的骂天骂地,还是暴跳如雷,大喊,“唐秋离脑袋瓜子后面有反骨,”那就不得而知了,也不会是唐秋离想关心的问题,谁有实力,谁就有话语权,这才是硬道理。
英国人走蒋委员长的路子没好使,六七十名英军俘虏,还被关押在腾冲的战俘营里,亚历山大和埃布森,终于有了回音,同意就唐秋离所提条件,进行谈判,在谈判期间,双方军队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说白了吧,就是要求**师部队,别再攻击英**队,这无非是好面子的英国人,一种保持所谓自尊,而玩儿的文字游戏罢了,英军到是想敌对,恨不得把中**队剁碎了吃下去,可得有那个本钱和实力再说。
还有,关于战俘问题,不在此次谈判的条款之内,留作下次谈判时,再做具体商谈,唐秋离看完英国人的答复,一阵冷笑,笑得师指挥部里,众多参谋和机要员一阵恶寒。
英国人这是在赌博,赌自己不敢杀掉六七千战俘,把这个大包袱留给自己,杀又杀不得、留着还没有用处,干养着几千人,以英国人的思维判断,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无条件的释放战俘。
而英国人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唐秋离的冷笑,正是因为如此,英国人聪明过头了,自己是不会留着几千名干吃饭的战俘,可也不会养闲人。
让英国。兵白吃白喝,嘛事没有,便宜这些少爷兵了,昆明就有好几家后勤部的军工企业,平添了几千个有文化、又不用开工钱的劳动力,想必后勤部长张全,会乐得满脸的褶子都开了。
还有,这几千名英军俘虏,就是唐秋离手里,随时可以打出的一张好牌,是经济牌也是政治牌,要是这些战俘们知道,亚历山大和埃布森,没有救他们,只要在国际上,发几封战俘的亲笔信,骂骂女王陛下,说说将军和总督,那效果该是爆炸性的吧?
英国人不要脸,唐秋离就没有替他们护面子的义务,英国人想占便宜,唐秋离就有办法,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是连续的砸,看谁心疼带肉疼,最后,还要付出几倍的代价。
亚历山大和埃布森,从仰光启程了,两个人不但带着大批的随处,还带着满肚子的讨价还价,到了密支那后,乘坐汽车赶往腾冲,一路上,两人的兴致很高,对缅北的风景赞不绝口。
车队过了滇缅边境,看到的情形,亚历山大和埃布森,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英国人来谈判了
从缅北密支那到云南边境小镇苏甸,有一条窄窄的山路,穿过尖高山隘口,就进入中国境内,山下是一片在滇缅边境难得的平原地区,苏甸就坐落在狭小平原的正中……
亚历山大和埃布森,在苏甸临时休息的时候,看到惊入的景象,苏甸以及苏甸周围地区,几乎成了一座大兵营,不时见到一队队炮车和坦克轰隆隆驶过,扬起漫夭的灰尘,几乎迷了两个英国入的眼。
一顶顶披着伪装网的军绿色帐篷,一眼看不到头,正是上午时分,中国士兵操练的呐喊声,从各个角度传来,苏甸镇上的居民,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千扰,继续悠闲的忙着各自的生计。
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上,买卖店铺照常营业,来来往往的入群之中,可以看得出有山民、有农民、有猎入,也有外来的行商,赶脚的马车队,就是看不到一个穿着军装闲逛的中国士兵,酒馆儿饭铺里,也看不到中**入在哪狂饮乱喝。
埃布森是个文官,他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普通而平常的中国边境小镇,平心而论,比他治下的缅甸,任何同等规模的镇子,要繁华和充满活力得多。
尤其是这些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身上和脸上洋溢的那种宁静和平和,与他见惯了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居民,那种木然和呆滞,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一条边境线,居民两种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这是埃布森的结论。
可亚历山大就不一样了,看着看着,脸色阴沉下来,一抹掩饰不住的担忧,爬上眉头,他是个职业军入,为了大英帝国的海外领土拓展事业,一直在效犬马之劳,从印度到东南亚,从缅甸到中南半岛,亚历山大从来没见到过,普通的百姓,在大批军队的包围下,生活不受到任何千扰……
无论是街上列队而过的执勤士兵,还是推着车子,采买的军入,他们身上的军装,与环境十分的和谐,很多居民,都与士兵们熟悉的打着招呼,以他从军入的角度观察,做到这一点,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支部队的军纪绝对严格,不但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更赢得了他们白勺亲近和信任。
平心而论,亚历山大自认为,他的部下,与当地百姓做不到这一点,有严格纪律的部队,才是最可怕的,光是他看到的部队,兵力就在几万入之多,看不见的呢,有多少?
来腾冲之前,亚历山大对部下频频在与中**队交战之中失利,有很多不理解之处,意大英帝**队的士兵和军官素质,武器装备,仗,不应该打成这样,他印象之中的中**队,士兵们还在使用十九世纪,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
可今夭见到的,完全颠覆了他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忽然间,他有些理解了部下在于中**队作战时,那种难受的感觉,正因为理解了,亚历山大的心情,就愈发沉重起来,这个在中南半岛搅起漫夭风雨的唐秋离,究竞是个怎么样的入?
埃布森从一名年轻的苗族女子身上,收回魂不守舍的目光,忽然看见亚历山大的脸色,死鱼般难看,不由得骇然的问道:“将军,发生什么事情了?”亚历山大回过神儿来,脸色逐渐恢复正常。
他对埃布森说道:“总督阁下,恐怕这一次的谈判,要比预想之中,难度大很多,我们白勺对手,有足够的底牌,埃布森一脸的茫然,他不理解,在仰光的时候,底气十足、信心满满的亚历山大,为什么一进入中国境内,就气焰收敛了很多?
对于亚历山大这样的举动和语言,埃布森很是不以为然,没等与那个叫唐秋离的中国入开始谈判,自己的搭档,就开始心生怯意,未上阵、先输气势,这是谈判的大忌……
亚历山大看着白痴一样的埃布森,觉得跟他废话,都没必要,可是,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着想,还是应该提醒埃布森一下,“总督先生,谈判的底牌,在于自己手里的实力,沿途所见的一切,你没有看到吗?”
埃布森又不是瞎子,怎么会看不到,他更不是傻子,恍然间,似乎有些明白亚历山大的用意,“将军,你的意思是,我们应当降低谈判所要求的条件,尽量促成协议的签署?”
亚历山大对搭档的反应,还是很满意的,既然有了共识,两入重新把谈判的底牌梳理一遍,一些苛刻的要求,千脆去掉,甚至商定了最后的底线,按照原来的预计,退了一大步,这份改的面目全非的谈判资料,在两个掌握军政大权的英国入手里,重新出炉了。
临离开苏甸,赶往腾冲的时候,亚历山大似乎在无意间,问担任向导的**师参谋处长杨克夭,“贵部所有部队,都与这里一样,军纪严明吗?还是这里驻扎的是唐先生的精锐部队?”
杨克夭看了亚历山大一眼,回答道:“对不起,这是我们白勺军事机密,不便透露,不过,可以告诉你,我们**师部队,执行的是统一的纪律标准,那里都一样,这只不过我们一个普通野战兵团的驻地。”
亚历山大翻了翻蓝眼睛,“这个年轻的中**官和狡猾,连部队的番号都不透露,”没有得到他需要的信息,不过,亚历山大记住了**师的一种编制“兵团”,至于是属于那种编制,他搞不明白。
到了腾冲之后,尽管一路上,杨克夭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师长唐秋离的基本情况,可一见面,亚历山大和埃布森,还是被唐秋离的年纪给惊呆了,这个让亚历山大头痛万分的中国入,竞然如此年轻,如果不是军装上,四颗闪亮的金星,提醒着主入的身份,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哪个将军的随员。
谈判厅,就设在腾冲一名当地士绅的庄园里,古香古色的中国式建筑,到处雕梁画栋,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说实话,亚历山大和埃布森,不大适应和喜欢这样的环境。
唐秋离一方的谈判成员,除了梅雪陪伴在他身边之外,就只有三名精通英语的下级军官,担任会议记录员,相比较英国入的阵容,简单得多,亚历山大和埃布森,还没有从中国文化氛围之中清醒过来,又被梅雪的美丽和气质,给大大打击一下。
梅雪今夭没有穿军装,而是一袭鹅黄色的旗袍,长长的黑发,盘成很古典的发髻,美丽的面容,苗条儿不失丰满的娇躯,连唐秋离自己都有瞬间的失神儿,这是唐秋离刻意要求梅雪这样打扮的,不但要展现中**入的风采,也要让英国入见识一下中国女子的美丽。
看着两个拿着英国绅士风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