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一九八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定好要改编后世电影,接下来就是选题材了。科幻?未来好莱坞真出了不少精彩卖座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啊,变形金刚啊,阿凡达神马的,不过这些改编难度偏大了点,放以后吧。
还有些软科幻,盗梦空间、蝴蝶效应、源代码之类的也不错,不过目前来说科幻迷在香江还只是小众。其实也不一定,毕竟卫斯理系列现在也挺火的,或许只是缺少好作品,不过还是放后。变形金刚貌似动画是八四年美国的孩之宝和日本公司合作出的,这可是一块大金矿啊,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球,那种能变汽车和飞机的机器人玩具刚一上架就征服了全球儿童。如果能提前将他搞出来,亿万富翁是少不了的了,而且从84年到14年长盛不衰。
自己小时候也曾买过变形金刚的玩具,看过动画。不过可惜自己不会画漫画,光用文字来描述的话造不成那么轰动的效果。算了,还有几年,到时候再看看怎么在这个大蛋糕上分一杯羹。
魔幻呢?魔戒小说版已经有了,哈利波特以前只看过两部,具体情节也记不太清楚了,改编无力。加勒比海盗倒是可以,不过还是放后面写吧。
还是先写些简单些的,轻松的搞笑喜剧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正是香江电影的爆发阶段,未来十几年内香江电影将会风靡亚洲,在台湾、东南亚、日韩的票房市场都相当不俗。不过在现在算是初期,基本没多少公司敢上马大制作电影,低成本电影还是市场的主流。
写一些不需要太多场景,不用大场面的搞笑故事比较容易获得电影公司的青睐,快速地被改编成电影,赚取财富。而香江的票房市场似乎也对喜剧电影情有独钟,只要剧情不差,好的喜剧几乎不愁市场,其他类型就不一定了。经典也有扑街得可能,有时候好电影也不代表高票房,尤其是偏文艺性质的。
而香江电影的另两个法宝:动作片和警匪片现在还未成气候,这个不急,放两年再说。
题材选好了,那么先“创作”哪篇呢?
后世的经典喜剧挺多的,但首先要跟现在的环境贴近,有电脑、互联网、手机、卡拉OK之类道具比较多的肯定不行,大哥大都还是新兴事物呢,最好是主场景在一些简单的住宅里什么的,对外联系用电话就行,主要人物少一些的。
缩小了题材范围,把脑中的电影过了一遍,大部分剔除后。一部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慢慢地浮了出来。
“呵呵,就写这部。”李学初终于选好了电影。气定神闲的坐了下来,搬出繁体字典,摊开稿纸,开始写上了小说标题:小鬼当家!
这部小说的原作在九零年众多大成本科幻电影的包围下,以微小成本创下了五点三亿美刀的全球票房奇迹。主场景就是一处宅院,主角就一个小孩跟两个笨贼。
故事情节也简单:八岁的乐仔因为家人外出度圣诞假时,慌乱之中不慎将他留在家中,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一家之主。乐仔倒是乐得没有大人干涉,在家中尽情发挥,将家园装饰成为他心目中的游乐天地。
但他不知道的是,两个刚从监狱出来的窃贼早已盯上了他的家园,并且已经完成了“侦查工作”,打算乘圣诞无人之际入室盗窃。两窃贼和一个孩童在宅子里不期而遇,围绕着宅子一番斗智斗勇,开始了一系列猫鼠游戏。
乐仔与窃贼进行一番周旋,好好“招待”了这两个不速之客。在小鬼乐仔利用游戏陷阱努力抵挡这两个匪徒的过程中,整个宅院被搅得翻天覆地,两笨贼被机智的小孩耍得团团转,状况连连,笑点层出不穷。最后的结果嘛,当然是小孩成功保卫了家园,笨贼最终落网。
嗯,主情节和各种笑点都记得清楚,这种题材的片子也没有什么文化差异之类的东东,东西方的读者观众基本都能看得懂,而且还是一个系列剧。
这部电影成功后立马就能把续集也一并写上,香江电影目前跟风成性,一旦拍成电影获得成功,类似的题材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运气不好的话跟自己的后续故事撞车了也说不定。
先把大致的剧情编了出来,不会的繁体字用简体先代着,洋洋洒洒两三万字一气呵成。李学初看着写得满满当当的稿纸,颇有几分志得意满。
不需要烦心构思情节,今天就能把这个故事写完了,那么这篇小说该寄给哪家报社呢?香江的报社还是挺多的,五百万人的城市报社随便算算都有二三十家,粗估不下六十家。而影响力较大的有星岛日报、成报、明报、东方日报等,这几个都是直到后世依然存在的大报社,不知道是不是都有小说连载,明报和东方日报反正是有的。
东方日报先被排除。虽然它以后会是香江销量最大的报纸,不过资方好像是台湾人,创立初期就对内地很不友善,投他那的话以后扯上些政治上的狗屁倒灶的事就麻烦了。
这未必是杞人忧天,香江各界在挺长一段时间里都喜欢划分阵营,表态站位,而在不同阵营的人们互相敌视。政治气氛太浓的报社还是先敬而远之吧,何况还是敌视内地的。
李学初心里还是优先选择了明报,毕竟是金大侠创办的嘛,立场也中立并偏亲近内地。不过听说挺抠门的?不管了,先投他吧,看看条件能不能接受。
第四章:明报编辑()
香港柴湾嘉业街18号,明报总部大楼。
徐飞恼火地把一份稿纸扔进了纸篓里。连续看了半个上午的稿件,不是毫无新意的炒冷饭就是文笔太烂、故事写得不知所云。本着身为一个编辑的职业操守,徐飞耐着性子看了几份,毕竟自己以前也做过作家梦,对别人用心创作出来的心血,就算不好也还是需要尊重的。几篇看完后就塞回档案袋准备让前台寄回去,有一份感觉还算过得去的自己也从专业编辑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一些点评,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没有更好的文章出现而这篇稿件的作者能把稿纸按照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投稿的话,就把这篇稿件递上去吧。能不能出版并不是自己说了算,上面还有自己所在编辑组的组长,再上面还有总编。一般来说像影评、杂文、书评、社论、短篇之类的除非涉及敏感话题,在编辑组长那里过关了基本就确定能刊载,很少被否决。而字数在三万字以上的中长篇要出版则需要慎重对待,一般都需要组长提出稿件再开会评审,最后由总编拍板。
徐飞主要负责的是偏文学方面的稿件,刚才看的文稿就是一篇。初看下去文字颇有功底,题材虽然略显老套但故事讲得不错。原以为看了一上午终于淘到一篇好作品了,后来越看下去就觉得越眼熟,最后仔细一想,这tm不是几年前其他报社出版过的作品吗?换个年代背景,主要角色名字一换就敢拿来投稿骗稿费了?
作为一个编辑最恨也最怕的就是这种事情,而明报的读者群主要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和高校学术,对这种事情更加不能容忍。如果自己一时不察推荐上去,组长总编也没发现的话,那就是一起让报社名誉受损的抄袭事件了。将稿子上的署名地址记在小本子上,算是把他加入了黑名单,就这么往废纸篓里一扔了事。如果可以真想照着那个人提供的电话号码打过去骂他一顿,可是想想这种事每隔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两次,骂都骂不过来。
喝了大半杯茶,把火气压了下去,又抽起一份稿件看了起来。
“嗯?还挺厚的。”徐飞微微惊讶了一下,看了下标题:“小鬼当家?”
打开档案粗粗估算了下稿件的字数,十来万字的样子,从开头到结尾整篇文稿都一起寄过来了,不用说都是个新人菜鸟。一般超过三万字的,投稿都是只投一部分稿件的,其他稿件都是压在自己手里,等编辑看中自己的作品,面谈议定稿费之后才交出剩余部分的,这也是作者自保的方法。香港开办报纸的门槛并不高,这也导致了三教九流啥人都有,报社编辑骗走作者的稿件据为己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当然,徐飞是不屑干这种事情的,反而因此对作者生出了些许好感。
“先看看再说。”
文笔很一般,这也是预料中事。剧情也很简单,一个被不称职的父母遗忘在家中的小鬼和两个盯上了家中宅院意图不轨的窃贼斗智斗勇的搞笑文。谈不上神马思想啊内涵啊文艺啥的,就是一部简单的文字小品,看着轻松诙谐,不费脑子。一口气看完,心里的憋火不翼而飞。
“呵呵,还有点意思。”
“哦,有什么好作品吗?让我看看。”坐在徐飞对面的郭媛饶有兴致地抬起了头。
和徐飞一样是同一组的编辑,郭媛废纸篓里的稿件明显比徐飞多。她审稿时可不像徐飞那样好耐心,对不满意的作品向来是一扔了事。心血结晶啊神马的想了也是白想,一份报纸就那么几个版面,谁有本事谁上,也不会对一些注定上不了版面的文章做什么点评提什么意见,你有心走这条路的话自己多琢磨吧。
从工作效率的角度来说,郭媛的做法显然更加适合。但是徐飞尽管知道但还是做不来,虽然自己因为天赋之类的原因成不了作家,但如果能发掘出一些好苗子并能帮助他们成长的话那也算是变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吧。这是徐飞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期待,不是这份期待的话,自己宁愿转行做点别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现今的香江来说是很吃香的,根本不愁出路。
徐飞把稿件递了过去,他也想看看她的看法,不同的编辑之间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也是会有差异的。
郭媛看着稿件的第一句话就是,“字写得不怎么样嘛。”然后就埋头看了起来。
“噗嗤。”郭媛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呵呵,挺逗的。”
再接下来郭媛的笑声就停不下来了,看来她的笑点比徐飞低了好多,这也引起了办公室其他人员的关注。
“什么东西这么好笑?”一胖子凑了过来,把郭媛看过的稿件抽过去自己看了起来。
很快,办公室的笑声又多了一个。
于是,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原来稍显沉闷的办公室也多出了几分欢乐。组长陈川也被这气氛吸引了过来,一个小评审会成型了。
“故事还不错,文笔比较糙,应该说还是个比较有潜力的作品。当然,修稿是免不了的。”一番讨论后,陈川下了结论。
这个结果还算不错。当然,这算长篇了,要决定出版还需要总编潘月生的拍板。
稿子递到了总编室没多久,徐飞和组长陈川以及其他几个组的组长被召集起来开会了,香江企业的效率还是蛮高的。
总编对文稿的故事性和其中的喜剧元素也算满意,但文笔却让他有些接受不了。虽然报刊读者关注更多的是文字里的故事,但是明报还是一份文青气质比较重的报社,好的文笔和文章的思想性及内涵啥的更容易获得众编辑的好感,这篇单纯搞笑的文章在很多人看来也难登大雅之堂。不过香江报刊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这种喜剧题材的作品其实颇合香江人的胃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很多读者在看报纸看电视时不愿意更多地动脑子,而更青睐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报纸。像现在的东方日报就开始更多地报道一些普通市民喜欢看的明星八卦、豪门绯闻之类的消息,销量大肆增长,大有成为香江报业领头羊之势。
而明报内部的性格更偏向传统文人,放不下面子和矜持与东方日报比拼八卦,这也不符合明报的办报宗旨。但是报社首先也是一家企业,不可能不关心读者的需求,这种喜剧文在香江还是挺吃得开的,剧情搞笑但也不会低俗,算起来也是颇有潜力的。
没谈多久,意向就定下来了。首先修改是难免的,不光光是文笔的事。报刊连载的还是和整篇出版的成书有所不同的,总的来说整体出版的像是连续剧,在剧情精彩前提下更加注重整体的构架,报刊连载则最好每章都精彩纷呈,再到**处戛然而止,**读者继续买报纸看下去。所以报刊要求的是作品能立即抓住读者的心,效果要立竿见影,否则就算以后火了,受益的也是本身。读者一般也就等着购买书籍,而不会重新购买以前的报纸。当然,这对《小鬼当家》来说影响不大,除掉开头的铺垫,这部基本上是从头笑到尾的。
再就是稿酬了,基本可以确认作者是个新手。一般新手的稿酬都是千字十五元到三十元之间,不过对这个第一次投稿就投长篇并且质量还过得去的新人还是有一定优待的,给了徐飞千字五十元的稿费权限后,这个新人就由徐飞负责了。
“李学初,深水埗13号楼a栋305室。”徐飞看着稿件封面上的地址,“没有电话啊,看来只能自己走一趟了”。
“投出去两天了怎么还一点消息没有?”李学初这时也在焦急的等待当中,“不要也早点把稿件寄回来啊,只顾着寄都忘了留稿了。话说,把整篇稿子一次性寄出去是不是太笨了点,算了,下次吸取教训吧。扔纸篓里都不要紧,最好别把我的文章a去了。”
第五章:少年作家()
深水埗在香江来说算是穷人扎堆的地方,人口也相对比较密集。很多家庭一家五六口都挤在一间不足四十平的房子里,不得不把锅碗瓢盆什么的摆在外面,房间里面是没办法生火做饭的。人口密集又相对贫穷,治安就好不到哪里去了。一般住在里面的家庭如果有钱了的话,第一时间要做的事就是从这里搬出去,老宅或租或卖。李学初的房东就是这种情况。
李学初住的这里倒是相对要好得多,算是里面还算体面的住处。这样的地方要找起来也相对容易些。
徐飞没花太多时间就找到了地址,敲了敲房门。没等多久,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请问找谁?”少年开口问道,用的是普通话。徐飞在心里把他的年龄又降了两岁,还在变声期,十三四岁吧,长得倒挺高。口音不像台湾人,应该是来香江的大陆知识分子家庭吧。
“打搅了,请问李学初先生在吗?”徐飞尽量降低语速问道,普通话他会听写但不会说。
“我就是,请问您是?”李学初听懂了,毕竟还是恶补了一个月香江话。
这下徐飞呆住了,他原先虽然也认为作者是新手,但感觉应该是个起码二十出头的样子,没想到碰到个未成年的。
“李先生你好,我是明报的责任编辑徐飞。”徐飞亮了亮自己的证件,“我们能谈一下吗?”
毕竟是见多识广的编辑,虽然有点出乎意料但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年少成名的作家其实也不少了,何况还只是未出道的。
“你好徐先生,请进来谈吧。”李学初将徐飞让进屋里。
介绍完了,两人开始交谈。几句话下来颇为麻烦,一个不会说普通话好歹能听得懂,另一个香江话才学一个月不到,熟悉的香江话仅限一些日常交流用语和脏话(不管什么方言,貌似脏话是最先学会的)。知道。。。
“yospeakenglish?”说得有些不耐烦的李学初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sre。”徐飞更惊讶了,80年的内地,会外语的人算起来也不算很少,但都是学俄语的居多,会英语的确实不太多。
结果,两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愣是各自操着一口中国校园英语和粤式英语交谈了。谈话方式虽然蛋疼,好歹能顺利交流了。李学初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三个月内学好香江话。
“李先生是内地人吧,是什么时候到香江的?”徐飞问道。
“前两天才刚领到居民身份证呢,来了大概一个月了。”
“李先生看着真年轻啊。”
“呵呵,今年十六了。”李学初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声音有时候会让人误会。”
“理解!”徐飞算是接受了这个答案,迟个一两年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未成年的话,签约是要有监护人的,会麻烦一些。
这也是李学初当时坚持自己十六岁的原因所在。说自己二十九了肯定是没人信的,到现在李学初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概时间会解开自己的疑惑吧,但愿没事就行。话说返老还童总的算起来还是好事,只是有些事情做起来就有些不方便了。
闲聊了几句,话题开始转到作品身上。像怎么想到要写这种题材的文章啊之类的,文章的创意出自哪里啊之类的。李学初感觉又回到了几天前那家入境事务处,只能拿出自己不高的情商勉力应付着。还好只是点到为止的稍微问了问,话题就转移到文章中的一些不足和一些改进建议上了,这些东西倒是李学初最需要的。然后就是就着报刊连载的特点进行了交流,说是交流其实就是徐飞说李学初听,不过自己确实需要这些经验,听得也很认真。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爽点,不要搞太多铺垫挑战读者的耐性,很多读者的耐心都不太好。至于对构架造成的影响可以到单独出版时修正回来之类的。徐飞说这些的时候颇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李学初倒觉得没什么,后世的网文不也是这种套路吗?
接下来就是肉菜了:签约谈判。
徐飞告知李学初明报对这篇文章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明报早报上主打的是倪狂的卫斯理系列,建议李学初的在明报晚报上进行刊载,这点李学初表示没意见。倪狂的目前来说是比较火的,有别的位置的话犯不着跟他打擂台,不合算。
再就是稿酬了,徐飞提出千字三十元的开价,李学初想想觉得还可以,不过应该能再高些。于是试探性地问了下千字四十元行不行,徐飞没想多久就一口答应了。这让李学初觉得有些后悔:干嘛叫价叫的这么低?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应该往高里报的。不过这话是自己说的也不好意思反悔,只能以后慢慢检讨了。然后就是议定文稿修改后的交稿日期,定在一个星期后。十万字左右,千字四十就是四千元上下,徐飞留了一千元作为定金。各自在合同上署上大名,签约就算完成了,总耗时还不到二十分钟。
大概是工作完成了放松了下来,徐飞的谈兴又浓了起来。又和李学初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