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计划可信性还是比较高的,毕竟这些部族在大明统治下生活了两百多年,其部族对大明官府并不陌生,官府要将他们纳入统治的难度也不是太大。毕竟人总是要过日子的,那些叛乱土官没办法给他们安定的日子,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民众基础。叛乱土官的部族民众,实际上也没有太强烈的民族意识,官府只要一视同仁进行对待,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平定叛乱了。
集中优势兵力分区域进行进剿,然后稳住平定区域局势,不然叛乱复发。一步步的就能压缩叛乱土官们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最后就能将这些叛乱土官彻底消灭。
当然财政上是要有不小的投入的,作战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都要朝廷承担。而行政管理的方式同样也要考虑清楚,要是官府横征暴敛、欺压少数民族,也很容易造成叛乱。
“设置州县管理地方土族,当以教化为第一要务。农业税方面山区免税,其余十税一即可。现在朝廷正好在贵州有足够兵马,可以用平叛财政紧缺为由,在贵州征收商业税!”沈潅提议道。
“准。”朱由校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尽管贵州商业税可能征收不了太多,但是维持地方官府开支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教化的手段。朱由校随后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设蒙学。让少数民族的孩童能够接受教育,不用两三代人就可以将少数民族同化。
要说大明各省中教化最差的地区,贵州这一代显然是其中之一。后来清代对这快地区的教化也不怎么样。
加强教化这是必须要做的。这必须是政府拨款来做。
就同化这些少数民族方面倒是简单,只要不是在山区。基本上都会被同化。只有山区里的,还会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过把山区之外的同化掉就差不多了,山区里的也很好解决。未来只要搞个义务教育,山区里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出山了。
统帅部和内阁大致上算了一下开支,一年下来估计要八百万元,倒是可以接受。
随着方案的制定,内阁和统帅部迅速将这个方案执行了下去。内阁立即选拔了一批官员,任命为贵州土司叛乱区域的地方官员。到任之后有军队配合他们建立地方行政。
同时统帅部则命令秦良玉集中优势兵力对叛乱地区进行分区域清缴,配合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
一场改土归流的大作战正式拉开序幕。
贵州土官实际上最怕的就是这个,所以他们才不肯投降。但是朱由校已经失去了和这些土官谈条件的耐心,这些土官反了一次又一次,着实让人心烦。
朝廷的赏赐发到贵州,秦良玉对皇帝的大手笔自然是十分满足,为了对得起这封赏赐,秦良玉带着石柱土司兵开始大举清缴叛乱土官所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集中优势兵力对山区展开了大扫荡。
当然这样的大扫荡并不是屠杀政策,而是剿灭叛乱分子。普通少数民族只要肯投降都赦免无罪,不过却是要迁移到山区外进行安置。
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方案,秦良玉每次进山扫荡。几乎都能烧掉大量村寨,并转移安置大批的少数民族。
大量的少数民族被安置到了山区外,并分给土地让他们耕种。随着山里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少,那些叛乱土官的民众基础正在不断的流失。
没有了民众基础,那些叛乱土官还打个屁的游击战,只能等待慢性死亡。
毕竟冲突必然造成损失,要想长久和明军对抗,那么必然是要有地方补充人员和物资的。
如今明军切断了物资供应,又进山进行大扫荡。将山区内的民众转移到山外。在物资和人员上都越来越难补充。
最后连粮食都无法获得的时候,人心自然也就散了。
这样的进剿策略显然是非常有效的。在明军的不断围剿之下,叛乱土官的实力越来越弱。并且在历次围剿中不断损失兵力。
反观明军这边,有充足的军饷和物资供应。同时装备精良,兵员充足。而被转移出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登记造册,并分到了原本属于那些土官的土地。
得到了土地,又没有了土官的剥削,顿时赢得了民心。那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已经不愿意跟着那些土官造反作乱了。
官府又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那就是穿戴汉家衣冠,可以免除三年农业税。接着又在新设州县广设蒙学,当地所有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学汉字、学官话,穿戴汉家衣冠,只要两三代人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彻底同化。
这些新设州县所用的官吏,全是从北直隶调过去的。经过内阁和吏部的严格审查,在当地建立了比较高效率的行政系统,避免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官府对抗的局面。
这样的同化政策,成本投入是比较大的,不过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叛乱的问题。
为了西南的稳定,朱由校并不介意多投入一点成本。
就在平叛的时候,北直隶对贵州的行政也进行了全面的干预。首先就是以平叛饷银紧缺为名目,在贵州设立了税务局,开始在贵州全面征收商业税。
同时皇家资本也随之进入了贵州,对贵州的资源进行全方面的勘探。
结果没过多久,就让皇家矿业公司在这次叛乱最为严重的大定府发现了储量极大的铅矿。
原本皇家矿业公司是来大定府勘探铜矿和银矿的,在安邦彦叛乱之前,大定府的铜矿勘探本身就有提上案头,朱由校的铸币厂目前需要大量的铜矿,皇家矿业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铜矿勘探都在展开。
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对大定府的铜矿进行勘探,安邦彦就叛乱了,打乱了对大定府铜矿的勘探进程。
秦良玉此番将大定府的土司叛乱镇压下去,皇家矿业公司的勘探人员也到了大定府。结果在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开采价值极高的铅矿。
而在铜矿、银矿方面也有所发现。
只不过发现的银矿经过土司的偷采,储量有所下降。
勘探人员随即对勘探结果进行了上报,朱由校接到报告后,便下令皇家矿业公司对大定府的铅矿、铜矿、银矿进行开采。
此时大明对铅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提升,铅的供应也有些紧张。
铅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金属材料,军事上就有不小的需求。而在制造业上,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
大定府的铅矿只要能开采出来,就很容易获得盈利。
实际上大定府的铅矿开采,在清代时期是占据很大份额的一个主产地,只不过朱由校并不是很清楚,只是误打误撞的发现了大定府的铅矿。
大定府的矿业能有所发展,就能够带动就业,安置那些山里迁移出来的少数民族也就容易多了。
天启三年,辽东战事进入盛夏之后暂时平静,全国除了辽东之外就是贵州在大动兵戈。
总体上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势,特别是北方各省,经过三年的各种努力,算是初步将糜烂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内阁在北方推行的保甲制,在天启三年也有了较大的规模。同时赈济和免税也缓和了一些矛盾。
正好局势比较乐观,朱由校便觉得彻底解决流贼这个隐患。京师正好还有四个刚编练出来的骑兵师,这四个骑兵师只是刚刚编练出来,要上战场还要训练个一年半载。不过用来对付流贼是没问题了。
统帅部很快拿出了一个流贼清缴方案,那就是调集四个骑兵师,外加陕西一个守备旅,对陕西地区的流贼进行彻底的肃清。
第242章:天罗地网()
“这是锦衣卫于陕西侦测到的情报,目前陕西一共有十二股规模较大的流贼,大部分都是不敢回边关的萨尔浒败兵组成,规模都在百人以上。最大的一股流贼有三百余人。其余还有流贼几十股,人数在十余人到几十人不等。”
此次作战,由卢象升担任总指挥,四个骑兵师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来到了陕西。
“此前陕北官府边军,皆已全面戒严,全面配合此次朝廷的围剿行动。”卢象升在作战前将所有锦衣卫收集到的情报拿了出来。
这几年锦衣卫相比东厂来说要做得更好的一点,那就是在各种军事以及国家安全的情报方面。相比之下,东厂更注重经济情报的收集,特别是哪里有肥羊。魏忠贤很明白,情报工作他是做不过田尔耕,但却知道皇上看重钱袋子。
田尔耕则明白,只要把军事和事关朝廷安危的情报做好,就少不了他的功劳。于是乎锦衣卫和东厂在情报侧重方面越来越有默契了。
“此次行动,我们便是要布下天罗地网,务必不让流贼跑了一人。”卢象升对在场的各部队一一下达了行动指令后,郑重的对众人说道。
按照卢象升的安排,两万骑兵和五千名守备旅官兵,将形成数百个清缴小队,对各区域的流贼展开全面的围剿。
“是。”在场军官纷纷起身。
“行动”
行动开始了,这次朝廷是动真格的了。将近三万大军,还大部分都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开始在陕北地区全面出击。
官道上到处都是策马奔腾的烟尘,往来客商全被惊呆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们没在官道上走多久,就遇到了当地官府的检查关卡。
陕北地区已经全面戒严,当地城镇百姓在半个月内不得随意外出活动,除非是必要的活动,但也要通过官府审核。
过往商队路人。也是重点检查的对象。
同时在陕北全面贴出了通缉令,任何村落发现可疑人员应立即上报,这简直就是一场夸张到极点清缴行动。
为了区区一点流贼,就如此大动干戈。这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是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卢象升都只以为是在练兵。
朱由校自然不可能告诉他们。这些流贼才是明末最致命的导火索。
没错,就是导火索一般的危险群体。
如果说明末剧烈的社会矛盾,以及天灾之下活不下去的边军灾民是火药桶,那么这些流贼就是导火索。这根导火索点燃了火药桶。轰的一声把明王朝炸上了西天。
这次清剿行动,简直就是刮地三尺。
整个陕北戒严不说,还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出了四个师的骑兵,一个守备混成旅,很快连陕北边军也都加入了进来。
来干嘛?
大部分都是来野炊的,整个过程中连个毛的流贼都没见到。
那些流贼则悲剧了,大部分流贼在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被中央军的骑兵给端了,面对这些全副武装的骑兵,大部分流贼都很识相。乖乖的投降了。负隅顽抗的则被当场格杀,只跑了少数流贼。
同时一些流贼因为在流窜作案,倒是逃过了第一波的清缴。
然而接下来他们面对的却是漫山遍野搜捕他们的官军,这样的阵仗简直把他们给吓尿了。
这次搜捕活动,倒是抓到了一批流贼。
不过有些流贼躲在哪个沟沟里,也不可能真的全翻出来。倒是有一些流贼饿疯了,跑进了一些村镇,结果被逮了个正着。
将近一个月之后,陕北的流贼基本上是被肃清了。
此次行动抓获了流贼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具备一定军事素质的萨尔浒逃兵。
这些逃兵在陕西落草之后。行为非常恶劣。一旦发生什么天灾,他们就裹挟灾民攻掠城镇村落,对地方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明末流贼能在陕西做大,主要就是这批逃兵在当搅屎棍。同时军饷发不出去,活不下去的边军也在大肆劫掠民间富户。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围剿搜捕,这批流贼基本上被剿干净了。剩下一些漏网之鱼,也被吓得屁滚尿流,一时半会也不敢再出来作案。
边军方面也不可能再劫掠民间富户了,自从去年开始改革了边军军饷。如今每个边军一个月都能拿到半石粮食,腊月能拿到石粮食,全年下来也有石粮食发给他们。省着点吃,全家人都饿不死。如果再招点事情做,吃饱穿暖还是比较容易的。
尽管边军的土地依旧被大量侵占,但是起码日子是好过太多了。
清缴结果上报到朱由校手里之后,朱由校顿时松了口气,随后在那些流贼的处理奏章上,写了一个斩字,随后发给统帅部执行。
这些流贼就是不安定因素,自然是砍了才让人省心。同时也能震慑残存的流贼,全面杜绝流贼的存在。
明末那些农民军为什么屡次被击败,但又能快速的恢复过来?李自成最落魄的时候,就剩下几十人而已。
秘诀就在那些骨干身上。
那些骨干分子尽管被击溃,四散而逃。但只要头头的旗号不倒,他们在战后马上可以拉一批人回到其麾下。
如果是头头被灭了,他们也可以自立门户,或者投靠其他流贼头头。
那些骨干流贼,才是最需要灭掉的。崇祯年间洪承畴杀降,尽管有失道义,但从这个角度去看,洪承畴也没做错什么。
说到底还是崇祯没有任何管理国家的经验,也不懂民间的事情。又把锦衣卫和东厂给废了,失去了最重要的耳目。才被一群东林党玩得团团转,最终一步步的将百姓逼反。
当军民都加入流贼大军的时候,流贼在战斗力上就产生了锐变,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称之为农民军了。
如今边军这个火药桶是暂时平息了,流贼这个导火索也剪掉了。就剩下陕北的百姓了,黄土高原越来越贫瘠,陕北的民生确实也太差了。
朱由校立即想到的就是移民,这个政策他也在不断的实施。怎么说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作为缓冲。
四年后陕西即将爆发罕见的大旱灾,只要在这期间朝廷从陕北移民掉足够的人口,到时候朝廷再赈济一下就没问题了,流贼也就不可能闹起来。
同时四年内,将延绥镇边军的问题全面解决也是重中之重。
有了这些计划,朱由校很快就开始未雨绸缪起来,首先是在延安米脂绥德等地设立战略储备仓库,朝廷开始有计划的在这些仓库逐渐增加存粮,预计四年后存粮将达到万石。
同时计划每年从陕北移民人口不低于万人,四年之后移民人口万以上。
按照朱由校制定的目标,内阁又有了新的工作重点。
朝廷六部这段时间运转得还不错,工作效率是有了不小的提升。至于党争倒是平息了许多,主要还是东林党反动派被压制了下去。
叶向高虽然复出,但却已经被东林党视之为叛徒。而其余被下狱的东林党官员,在天启三年也被朱由校陆续用各种办法给处理了。
一部分被朱由校打发到贵州教书去了,这些官员能考上科举,在文化上确实是拔尖的。正好贵州缺少教书先生,把这些东林党罪臣流放到贵州教书也是废物利用了。
还有一部分愿意成为朱由校的走狗,向朱由校表了忠心,于是被放了出来,又回到了朝廷任职,美名戴罪立功。
整个朝堂被朱由校一步步的紧抓在手中,如今朱由校已经不是刚登基那会了。他要做什么事情,朝堂上敢跳出来反对他的也没剩下几个了。
最近朝堂上议论最多的自然就是在贵州征收商业税的问题,尽管有一些官员跳出来反对,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朝廷以剿饷不足的名义在贵州征收商业税,又有一群皇帝的走狗在附和,还能怎么反对?
当然贵州只是偏远省份,征收商业税实际上也并不太过触犯东林党代表阶级的利益,反对浪潮也不是太过激烈。
实际上在贵州征收商业税确实是收不上多少银子,但这很明显也是朱由校的一次试探行为。
东林党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进行反对,这让朱由校认清了东林党的阶级底线。
显然只要不在江南征收商业税,这些东林党也就是嘴上闹一闹。但如果要在江南征收商业税,那就是两说了。
朱由校在贵州征收商业税之后,便没有其他大动作了。
他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先拿下辽东解决外患。再将辽东开辟为大明商品粮生产基地,从而稳定大明局势,再扩大商业税征收范围,对当前的既得利益阶级开刀。
因此天启三年,朱由校都在抓紧练兵,并且开始向辽东不断运输作战物资,争取在未来两年内灭掉野猪皮。
在这之前,兵力因为大部分都布置在辽东,很多现象依旧需要进行坚忍。。
。。。
第243章:纸弹、刺刀、膛线()
皇家军工厂,靶场上不断的传来各种射击声,一批接一批的火枪被打造出来后,便在这里经过射击检测才能出厂。
王福海是一名普通的检测员,这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职业,谁也不知道哪一只火枪会出质量问题,然后突然砰的一声炸膛了。
不过好在新式火枪炸膛率极低,在拿过来做射击检测之前,就有一系列的检测,到了这一关基本上不会发生炸膛的事故。
“小王,今天又有一千支火枪要检测,两天内就要全部检测完,你这边抓紧一些。”管事过来对王福海说道。
“这么多啊?”王福海有些惊讶的问道:“我们厂好久没这么多火枪订单了吧!”
“听上面经理说说是出口降价了,一支二十两,红毛直接订购了十万支。”管事对王福海说道:“估计这一两个月检测有你忙的了。”
“知道了。”王福海应了一声,随后手忙脚乱的开始做出厂检测。他不断的将火药和铅子装入枪膛,然后扣动扳机将铅弹打出去。
以皇家军工厂对火枪生产的经验,到实弹检测这个环节,基本上没有什么次品。每一枪都顺利的打了出去,没有出现炸膛现象。
“好麻烦啊!每次都要看装药量,倒多了就麻烦了。要是能提前把火药装好就好了。”王福海嘟囔一声,对于这样重复性的工作有些厌倦,特别是装药费事得很。
刚嘟囔完,王福海突然呆了呆。随即猛地一拍脑袋,半响后大声喊道:“对呀!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可以先把火药用东西装好,然后直接倒进去不就行了。不对,铅弹也可以一起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