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22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122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家资本在砸钱,民间资本也在砸钱,因而催生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其中皇家财团是贷款的主力,民间资本同样也在大量贷款。

    一些精明的商人发现,靠自己那有限的资本,很难快速将规模做大。但是通过贷款。却可以直接产生规模效益。虽然存在风险,但回报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向银行借钱的商人,已经被拉慢了发展速度,被那些愿意冒险的商人抢占了发展空间。

    其中有一些行业贷款特别容易。那就是农业公司和海运公司。

    因为贷款之后银行对资金的去向是有监管的,所以发放贷款的时候都要确定资金的用途。其他行业贷款并不一定能批下来,可是农业公司和海运公司的贷款却是很容易下来。

    而且农业公司抵押的土地,以及海运公司抵押的商船,贷款量都达到其抵押资产的80%,而其他行业普遍都是60%。

    这样的贷款模式。显然可以催生出‘船王模式’,即抵押一些土地、房产等等资产获得第一笔贷款,然后购入一艘船只。接着再把这艘船只抵押给银行,再用贷款购买第二艘船只,然后再抵押贷款、再购买船只……如此不断循环之下,那么一个商人手上的船只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经济景气,船运公司盈利良好,银行又愿意不断放出贷款,那么这个商人最终就会发展成为拥有大量船只的船王,并慢慢还清贷款。当贷款还清之后,那些船只就成了该商人的净资产。

    这种船王模式也没什么不好的,只看官方要往哪个行业引导。就算是这些‘船王’破产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船只还在。通过这种引导,官方得到想要的船只等东西。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这些商人经营的船运公司盈利良好,但也很可能获破产。因为银行如果突然不放款出来,一时之间又筹不到钱还款,那么银行就会收走资产进行拍卖清算。

    清算过后如果资不抵债就净身出户,收走所有资产。如果资能抵债,银行则会把多出来的钱还给商人。

    但是这之后,资产就转移了,这些资产就变成了银行的资产。

    皇家银行是皇家财团的核心,银行获得那些资产就相当于是皇家财团获得了那些资产。

    这就是资产收割。

    就像是种庄稼一样,先大量放贷出去,让某一行业快速发展,发展起来之后再进行收割。

    那么商人就一定傻么?

    民间商人自然也不傻,但你不做别人会做,总有一些商人愿意出来当这个‘船王’,总有一些商人愿意搏一搏。大不了最后宣告破产。这些商人尽管普遍资本实力都不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经营能力就差。

    朱由校此时已经晚上了破产的制度,只要这些商人没有把贷款挪用到私人挥霍,或者进行资产转移。那么破产之后是不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而且这些商人在银行收缩放款之前,还可以进行收缩,出售掉大量资产以回笼资金,自然也就能度过危机。

    所以真正能屹立不倒的商人,除了要有底线。不做违法的事情,避免肥了之后被官方清算。还要有敏锐的嗅觉,但放贷政策宽松的时候意味着市场将会繁荣,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大量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迅速进行扩张。当银行要收缩放贷的时候马上进行收缩,抛售大量资产,这样才能屹立不倒。而且收缩之间便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向市场放贷的银行就像是狼,而民间商人就像是羊。狼只会吃掉那些反应迟钝、奔跑缓慢的羊,却不会吃掉那些反应迅速、跑得快的羊。

    皇家银行得出现,显然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大明那些跟不上时代的商人。都将会被被逐渐淘汰。

    一次次淘汰过后,剩下的民资商人都是嗅觉敏锐、投资果断的群体。这些群体对国家也是有利的,因为他们能够很有效率的组织生产,是确保经济增长速度的保障。只要国家想要发展哪个行业,政策一出来,他们马上就嗷嗷叫的跑到银行去借贷,然后迅速冲进市场,组织发展国家想要的行业。

    那些愿意贷款的商人,一部分会因为反应慢、贪吃而被财团吞掉,一部分会生存下来。

    而那些不愿意向银行借贷的商人。随着财团不断垄断各个暴利行业,他们将失去财富的暴利增长点,而他们的资本增长也将变得非常缓慢,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高收入跌入中收入水平,然后又从中收入跌入普通收入水平。

    所以银行并不需要害怕钱贷不出去,尽管目前来看愿意贷款的商人还不是那么多,但那些聪明的民间商人必然会很快认清楚局势,不聪明则被淘汰。最后银行贷款,将会变得非常受欢迎。甚至是求着银行放贷。

    就像是后世的中国,九十年代初还是银行求着个人贷款,人们还不太愿意。而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反倒是个人求着银行要贷款,银行还不一定批。

    农业公司如今自然是愿意大量借款的,一来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例如长江中下游,以及福建、广东等省份的商业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城镇需要商品粮输入,而且粮价并不低。

    二来是运输工具的改善,随着海运的快速发展,以及重型马车的发展和大量应用,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三是生产工具的改良,皇家机械制造厂不仅制造出了手摇式收割机,还在面粉加工等方面的机械上取得了突破,制造出了一批水力机械。从播种到收割,再到粮食加工,成本都在随着各种工具的出现而降低了。

    四是用工成本比较低,每个月3到4元的用工成本真心算不上高,甚至是非常低。普通百姓温饱是足够了,但要算日子很好过倒也算不上。

    北直隶的工钱上不去,主要是因为大量其他省份的劳动力输入导致的。这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朱由校的需求,他要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而且并不是只解决北直隶百姓的温饱。

    在这些条件下,农业公司的盈利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即便是交了税,也能产生不小的盈利水准。

    投资回报能看得见,民间商人组建的农业公司当中,已经有不少开始向银行大量借贷了。

    除了到辽东购买土地,一些农业公司已经早早的就盯上了更北部的土地。生产兵团刚过去,他们就向官府申请圈地了。

    有农业公司愿意到更北部去开荒,官府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开荒的人手得这些农业公司自己解决。

    那些农业公司自然也有办法,因为明军在不断向北扫荡,在这一过程中抓捕了大量的奴隶。

    人手不够可以买奴隶嘛!戴上镣铐,就当大牲口养着,再招些工人去垦荒就行。

    更北部地区的那些蛮夷还是很好奴役的,他们不像印第安人那样难以驾驭。印第安人尽管看上去很原始,但他们实际上是有一定文化的,他们的文化和中国上古时期的道家文化有些类似。所以印第安人尽管原始,却能战胜死亡的恐惧,在被人奴役的时候产生动刀子的勇气。

    而此时东北地区的蛮夷部落,那些蛮夷土著显然并不能完全战胜死亡的恐惧,被明军抓到了之后,在皮鞭之下大部分还是不敢反抗的,戴上镣铐自然是防止逃跑。尽管刚抓来的还有些不听话,需要用皮鞭,不过只要驯化个几代下去,就是很温顺的包身工了,到时候就不需要天天带着镣铐,也不需要整天拿着皮鞭去监工了。(。)

第269章:大明开埠() 
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在台湾的开发则进入了**阶段,天启四年海军全面登陆台湾沿海各地。

    台湾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地区的沿海平原上,到处都是海军建立的移民点,皇家农业公司在岛上大量圈地。

    大量从江南一带,以及福建地区招募来的工人和移民家庭,正在皇家农业公司的组织下建设一个个皇家农场。

    刚刚开春,那些已经建设好的农场里,已经插上了水稻的秧苗。同时那些甘蔗也长出了嫩苗,这些甘蔗去年收割之后根部就依旧埋在泥土之中,也不用换种,今年又能茁壮生长。

    在开垦台湾的过程中,皇家资本招募的工人非常多。特别是天启三年冬季开始,就从沿海各省招募了大量工人来台开荒。

    这些工人大部分都不是移民,只是招募来做工的工人。每个月4元的酬劳,包来往船费,还包吃住,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

    到了天启四年开春,台湾岛上专门开荒的工人就多达五万余人,全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

    这些工人分布于台湾各个沿海平原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垦了出来。

    基本上到年底,皇家农业公司就能在台湾开垦出八百万亩左右的优质耕地,而且都是可以连成一片的农场。

    同时在沿海地区,有将近两百万亩的耕地资源没有开发,那里是朱由校划定的生态保护区,里面的野生动物是禁止猎杀的。

    八百万亩的耕地开发出来之后,每年就能产出大量的蔗糖和水稻了。台湾的土地纬度靠南,水稻一年甚至可以种植三季。

    而且这些土地还是刚刚开垦,可谓是极其肥沃,土地不像本土很多土地那样过度耕种而变得贫瘠,三季稻的产量还比较高。

    另外皇家农业公司有当前最成熟的施肥措施,如果是不同的农户来经营,那可能无法做到普遍较好的施肥力度。而皇家农业公司却是可以做到。人畜粪便都将被收集起来进行发酵杀菌处理,然后再用于肥田。

    同时兽骨、鱼骨也会被收集起来磨制成粉,当做磷肥使用。

    这些施肥手段在大明尽管没那么普及,但也不是那么稀奇。也有不少人在用。但是皇家农业公司最为系统,捕鲸船队就有专门加工、运输鱼骨的船只。尽管将船只用于鱼骨加工在当前有些大材小用,并不能最大化利润。但算一算造价和人工成本,实际上虽然没有暴利,却同样也有盈利。这样做能最大化的利用资源。而对于大明来说,获得更多的普通资源才是最符合利益的。

    例如从南洋运输香料回去尽管能获得大量的盈利,但是却无法改变粮食不足的问题。官方自然是更欢迎商人从南洋多运些粮食回来。

    而且这样使用船只,意味着对船只的需求量会更大,对造船业和增加就业是有利的。只要有市场,并不发愁船只不够的问题。当产能积累到一定程度,船只需求自然得到解决。

    除了鱼骨粉,渔业公司还将生产鱼粉,这些鱼粉就是用整头的杂鱼做成,也就是那些小鱼或者不值钱的鱼种来做。这些鱼粉将用于发展养殖业,是良好的精饲料。

    台湾岛上的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其中道路就在随着开荒的步伐在进行,从而使得农产品能够运到海边港口。

    台湾岛的道路倒是比价容易修建,毕竟沿海平原也不需要什么开山凿路,而且距离海边又很近,运输可谓非常方便。

    八百万亩耕地当中有四百万亩用于种植水稻,大部分分布在中北部。还有四百万亩将用于种植甘蔗,大部分位于中南部。

    预计每年可以生产出1500万石商品粮,以及1200万石蔗糖。

    这年头甘蔗亩产虽然比较低。每亩只有2吨左右,出糖率也只有13%~15%左右,不过即便是这样产量也很可观了,每亩可以生产蔗糖260公斤。

    要知道皇家农业公司在甘蔗种植上。是采取比较粗放的种植模式,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投入最大的还是采收、榨糖环节。平时也就是松松土除除草,再施加一些肥料,甘蔗节埋入地中可以做种三年。

    甘蔗种植的效益显然要比种植水稻大得多,也难怪广东、广西一带缺粮了,大量的土地实际上都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了。毕竟这些经济作物的产值。确实要比水稻高出一截。

    为了台湾的安定,土著基本上都被纳入官方管理。

    相比东北地区的土著,台湾地区的土著要幸运得多。东北亚地区的土著采取的是奴隶社会的统治方式。而台湾这边则是用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

    当然也有一些山里的土著不服管教,而且性情比较凶悍。不过官方也没有深入山区的打算,横贯台湾的山脉地区已经成了保护区。保护区里的木头和猎物都是禁止开发的,和山里的土著没什么冲突,当然这些土著是可以猎杀野生动物的,因为他们就靠这个生活。

    这些土著平时可以出山交易,但不能惹事。官府在食盐、布匹及铁器价格上都给予优惠,不过攻击性的铁器是禁止向这些土著出售的。

    皇家财团的粮食加工厂、榨糖厂这些配套工厂在台湾也开始大量兴建,商品粮和商品糖的产业链完善得很快,天启四年就可以实现一定的盈利了,同时带动大量就业。

    移民到台湾的汉人也越来越多,大量工人到台湾做工之后,便决定留在台湾长期做工。

    皇家农业公司的正式工待遇是很不错的,工钱虽然说不是很高,但福利保障却是很好。每个员工都能分配到房屋,生老病死都给一条龙包办了。只要肯安心做事,就能无忧无虑的生活。

    对于那些只想本本分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的百姓来说,这是非常好的选择。

    皇家农业公司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最求最大化的利益,更看重的还是能生产出多少商品化的农产品,并且能带动多少就业和商品市场。

    在实现大量盈利的情况下,工人待遇是肯定要提高的。如此一来工人才有钱进行消费。

    工人的钱进行消费后,大部分钱还是会通过各种环节流入财团手中,但在这一过程中却能带动大量商品消费,扩大商品市场规模。从而带动大量就业。

    皇家农业公司在台湾的垦殖活动显然是会产生巨大的盈利,这里的农业环境实在是得天独厚。

    基本上皇家财团的普通工人,在福利待遇方便都要比其他企业的普通工人要好上一截,管理上也比较严格。

    除了皇家财团的雇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行业也吸引了很多移民。

    其中福建地区是移民的主力。福建耕地比较少,人口也比较多。因此靠海吃海非常普遍,也有中国地区最为浓厚的移民传统。

    天启四年海军自然没有闲着,海军拥有了大批炮舰之后实力大增,立即开始在中国南海巡逻。

    碰上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商船,直接就是拦截了。

    当然这并不多,更多的还是私自和荷兰人以及西班牙人通商的沿海海商,其中大海盗李旦是主要势力。

    这下李旦真被逼急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就损失了二十多艘商船。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投靠了荷兰人的李旦,为了报复官府,与四月袭击了海南的几个小渔村,屠杀了一批渔民。

    而投靠了西班牙人的海盗刘香,则在荷兰人的支持下,带领着一群人袭击了台湾安平堡。

    不过在用钩锁攀爬城墙的时候被守军发现,几百人被打得狼狈而逃,接着被赶来的海防营给击沉了船只,大海盗刘香被明军一枪击死。

    这些海盗实际上在官方力量面前也只是一个小喽啰。力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因为这些海盗无法调用大陆上的资源,根本不可能发展出多少海上力量。历史上郑芝龙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接受了官府的诏安,从而获得了陆地的资源。

    此时的郑芝龙还是个小马仔。也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发展起来了。

    但是这些恶**件很快就把朱由校给惹怒了,立即着令海军与沿海各省进行布防,建立快速反应的海防部队。

    同时朱由校立即下旨沿海各港口开埠,并重组市舶司,沿海商船一律前往市舶司登记造册。

    市舶司重组之下,海关缉私军舰也开始组建。

    这无疑是一个牵动无数海商神经的政令。很快市舶司的关税标准就公布了出来,顿时引发海商一片的鬼哭狼嚎。

    市舶司公布的进出口关税实在太丧心病狂了。

    海外香料、犀角、宝石等等奢侈品进口关税普遍都是50%~100%的重税,反倒是进口粮食、棉花、矿石等原材料的关税很低,其中粮食和棉花的进口关税只有3%。

    而在出口方面,生丝、蔗糖、棉布的出口关税则高达30~40%,很明显是要抑制大明的农产品出口。

    市舶司司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初查抄李三才时获得赏赐的周通才,周通才进入税务局之后非常敬业,不仅能力表现出众,而且还检举了不少税务局内部的**现象,受到了朱由校的赏识和提拔,此番就被调到了市舶司,相当于后世的海关总长。

    海关关税将成为接下来明王朝的重要财政支撑,朱由校把宝都押在上面了,周通才知道关税的重要性,一上任就以最快速度将各省市舶司建立了起来。第一批开埠的港口每个省也就两个左右。

    那些海商要想海洋贸易,商船要远洋出海必须到市舶司进行登记,而且必须是注册了远洋贸易企业,还需要向市舶司缴纳一万元的准入押金。

    海商们顿时不服了,开始闹腾起来。但是朝廷根本不予理会,一些海商决定如同当初反抗海禁那样,勾结倭寇扰乱沿海各省。

    结果悲哀的发现,他们根本招募不到倭寇。

    前往日本的航线被海军封锁,日本德川幕府也不让浪人出海。而且海盗必须有藏身之地,台湾已经被纳入官府行政区域,变成了大明的一个省,澎湖列岛上面也有海军的一个基地。

    不过很快一些海商,还是和李旦这些海盗联系上了,却不知海军也在寻找李旦这些海盗的踪迹……(。)

第270章:台南海战() 
海军对李旦这些过去在海上横行,毫无法纪的海盗,早就有了剿灭干净的意图,只不过李旦溜得太快了,根据海军得到的情报,李旦已经跑到爪洼岛去了,投靠了荷兰人。

    因为李旦这些海盗在台湾的根据地遭到海军扫荡,这些海盗自然也就只能跑到南洋去了。

    海盗在一个区域流行,必然是需要藏匿之地的,从而让他们补给、销赃、停留。更北部的舟山群岛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舟山群岛更北部就没有什么好离岸岛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