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232章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32章

小说: 重生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王国雄的战报送回指挥部之后,朱由校顿时大喜过望。

    “这场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林丹汗已经被赶往中亚。蒙古不可能再组织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力量。铁路修建线路可以延长,城镇也不用修那么多了。两百里修一座城池就可以了。”孙承宗对朱由校建议道。

    “爱卿所言有理,就这么办。”朱由校同意了这个建议,顿时改变了铁路和城池的修建方案。

    接着朱由校亲自带领二十多万明军,开始在草原上展开大扫荡。第一个扫荡的区域就是蒙古草原东部地区。

    这里此前没有经过任何的扫荡。在这片区域有很多蒙古部落正在放牧。林丹汗也没来得及对这些部落进行转移。

    这场扫荡成为了朱由校的春游,根本不像是在进行一场战争。蒙古草原东部的部落,在明军的扫荡之下纷纷投降。

    这些投降的蒙古人。很快被明军带到已经控制的区域进行安置。

    大明的安置政策很简单,同样和之前的蒙古安置政策一样。每户蒙古人分配草场五千亩,如果条件差一些的草场可以分配多一些给他们。

    不过这一次不再是用蒙古贵族去管理这些蒙古牧民,而是大明直接对这些蒙古牧民进行管理。收税也是大明官方进行,都是十税一的政策。其草场每年要进行轮牧,饲养的牲畜以绵羊为主,山羊数量必须控制在五头以下,以免破坏草场。

    至于那些部落的蒙古贵族们,则被明军关起来了。大明不会再分配什么统治利益给这些人。避免他们形成分裂势力。

    “陛下,黄羊烤好了,您尝尝。”

    “诸位爱卿,一起尝尝。”

    草原上,朱由校和一群大臣烤了几只黄羊,整个亲征过程轻松愉快。草原上比较好吃的东西就是黄羊肉了。

    一般的野生动物的肉,说实在并不是很好吃,反而多多少少带着一些怪味道,并不如家畜的肉质。

    但是黄羊肉却是十分鲜美,自古以来汉人就将黄羊肉视作好东西。经过大量捕杀。黄羊在中原地区也就灭绝了,但蒙古却还是有黄羊存在的,到是让朱由校大饱口福。

    另一边明军的大扫荡。让大量部落纷纷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扫荡的效率还是非常快速的。

    毕竟草原上人是可以跑的,但是牛羊这些牲畜却是藏不住的。

    明军的密集搜索之下,那些部落根本藏不住。只要暴露了,明军的扫荡很快就会到来。

    明军在草原上的铁路修建规模也更大了,东西走向的铁路线直接就开工修建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增加。

    基本上一年之内,就能将整个蒙古地区的铁路干线修好,同时修通一些铁路支线。

    战争的胜利也让大明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大量的牛羊、马匹,还俘虏了很多蒙古人。

    不过那些牛羊还是分配给蒙古牧民重新恢复生产了。如果贪图眼前的这点利益,而破坏了草原上的生产。那倒是得不偿失。

    毕竟草原经济对于大明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大明需要草原上产出的羊毛和皮革等原材料。

    只有恢复了生产,才能为大明源源不断的持续挤奶。

    倒是战马缴获了不少,这些就是实打实的战利品了。还缴获了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都是蒙古贵族们的菜场。

    这场战争,除了那些跟随者林丹汗前往中亚的蒙古贵族,其他蒙古贵族接下来将会被大明一网打尽。

    蒙古草原东部的蒙古部落此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武装力量可以抵抗明军,扫荡持续了将近两个月之后,这片草原地区基本上就被朱由校带领着官军扫荡了一遍,绝大部分蒙古部落都被扫荡了。

    这一整片草原,也被明军纳入了通知区域。

    朱由校从后方调来了一大批官员和公务员,开始安置这些蒙古牧民,日后这些蒙古牧民不再是以部落的模式存在,而是以家庭牧场的模式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财产。

    而明军接下来向蒙古西部扫荡的时候,则遭到了一些反抗力量的抵抗。那些反抗力量都是从战场上溃败下来的蒙古骑兵。很多蒙古贵族,此时正在做最后的负隅顽抗。

    明军要想把蒙古西部地区扫荡清楚,还得依靠铁路和城池网络进行持续性的扫荡才行。

    朱由校是铁了心要建立一个新秩序的蒙古,那些蒙古贵族成为了最大的利益牺牲者,这也是战争依旧持续的原因。、

    如果此时朱由校愿意给这些蒙古贵族一条出路,让出一些统治利益给他们,即便不是很多,也会有大量蒙古贵族对大明表示臣服,战争基本上也就直接结束了。

    在力量上已经能够碾压这些蒙古贵族的大明,已经不需要做出任何的妥协。朱由校扫荡了蒙古东部之后,立即将军事力量布置到了蒙古西部,依托铁路补给的供应,开始持续的在蒙古西部草原地区进行大扫荡。

    又一次大捷传回了关内,这一次大明全国算是彻底震惊了。蒙古大汗竟然被赶出了蒙古草原,跑到中亚去了?

    大明对蒙古的战争已经基本胜利了?

    大明占领蒙古草原已经变成了事实,未来蒙古将变成大明的一个省?

    带着这些疑惑,全国各地关注着这场战争的人们,纷纷持续的关注着战争局势的走向。

    天启十三年农历五月中旬,大明的铁路终于是修到了后世的乌兰巴托,也就是林丹汗的新王城。

    这里的蒙古人已经跑光了。

    当铁路修到这里的时候,大明号已经控制了蒙古东部草原,已经把一半的蒙古吞了下去。

    接下来就是全面向西扫荡。

    铁路很快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明军可以通过铁路获得充足的补给。而铁路沿线的城镇,则非常有效的杜绝了蒙古人的突然袭击和骚扰。

    步步为营之下的明军,拿下整个蒙古西部也只是时间问题。

第424章 钢铁需求() 
天启十三年夏季,对于很多蒙古贵族来说,简直比寒冷的冬季还要可怕。明军的大规模扫荡,开始席卷整个蒙古。

    短促的秋季逐渐来临了,蒙古的气温很快就会降低下去。

    蒙古高压气候,让这里的无霜期很短,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其他时间夜晚温度比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则比较漫长。

    朱由校算是体验到这里的昼夜温差了,漠北这地方算是西伯利亚寒流形成的区域,心想难怪后世内蒙蒙古族人口六百多万,外蒙人口才三百万不到。

    确实有点鸟不拉屎的感觉,就是一个寒苦之地。

    如果蒙古这样的地方没有一定的文明介入,将会变得很落后。如果大明的资本和生产力介入漠北,寒冷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大明可以开采煤炭,可以修建冬季的供暖设施。如此一来,人和牲畜的保暖都有保障。

    而这个问题,后世的蒙古国都没有解决。经常还是有蒙古人的牛羊在冬季被大量冻死,因为那些牧民没有钱修建保暖设施比较齐全的圈舍。

    蒙古草原真正精华的地方,还是漠南草原。

    大明的铁路在这个夏季,已经修到了蒙古人的王城。并且开始向东西方向修建铁路,秋季过后明军就会修成一个如同十字形的铁路干线。

    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已经基本上被扫荡掉了,被大明纳入了通知区域,很多蒙古人被安置在了那里。

    而南部则是戈壁荒漠地带,那里不需要明军扫荡。而在西部和北部,则是蒙古的山地区域,那里森林、湖泊、河流较多,实际上汉人在这样的地形更有优势。

    那些蒙古人在西部和北部山地之中可以躲藏的地方倒是更多,给明军的扫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明军也不着急,他们只要把铁路修过去,然后修好城镇。以城镇为中心进行日常扫荡就行了。

    蒙古人只要无法进行日常生产,自然就要完蛋。

    整个夏季在明军的骚扰之下,蒙古很多部落都没有好好的进行生产,同时也没有什么抢劫的收获。这个秋季过后,冬季将变得十分艰难。

    整个蒙古已经没有什么指挥了,林丹汗狼狈的逃往中亚之后,就变成了一盘散沙。有的投降了明军,有的还在负隅顽抗。

    对于那些普通蒙古牧民来说。投降大明自然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对于那些蒙古贵族来说,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

    蒙古这个国家已经被消灭了,蒙古草原上不会再有蒙古国。大明对蒙古的统治,将在随后逐步建立。

    随着秋季的到来,朱由校见亲征差不多了,也是时候回京师去了。

    至于蒙古这边,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什么变数了。

    于是在天启十三年农历八月,楚阳在禁军的保护下,坐上了返回京师的火车。当朱由校返回京城的时候,整个火车站到处都是夹道相迎的大明百姓。

    皇帝又打了胜仗凯旋归来。自然是值得庆祝的。

    群臣都出城迎接,一番喧嚣过后,朱由校回到了紫禁城,在蒙古草原待了将近半年,回到紫禁城的感觉十分不错。

    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蒙古灭亡,让内阁商讨在蒙古的建省章程。

    你天启十三年秋季,大明内阁经过商议之后,正式拿出了一个方案,成立漠南省、漠北两省。

    漠南省基本上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地界。漠北则是后世蒙古国区域。

    翌日,大明宣布蒙古灭亡,并成立漠南、漠北二省。

    消息震动整个大明,很多人都没有意料到。这次皇帝亲征蒙古竟然将蒙古给灭了,还把草原给占了。

    朱由校在民间的威望顿时又有了巨大的提高,当初那些抹黑朱由校的阶级,如今抹黑朱由校的理由也变得越来越蹩脚。

    但是穷兵黩武这个抹黑论调却在江南更加流行起来,很多人对如今大明历次对外战争一知半解,把皇帝的战绩一说。打了这么多的胜仗,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

    只不过这个抹黑理由,效果不是很大。

    显然即便是穷兵黩武,老百姓起码没有活不下去,皇帝把基本生存权保障得还是比较好的。

    实际上这次对蒙开战,军费开支并不是很大。

    因为蒙古人在明军面前已经被碾压了,并没有对明军造成多少人员伤亡,而且战争进程也比较早的就结束了,进入了占领阶段。

    所以军费上的支出实际上并不大,主要还是修建铁路和筑城方面的开支。这几方面的开支比较大一些,扫荡蒙古也弄到了大量的牛羊和马匹,还有不少金银珠宝之类的战利

    实际上的损耗很小,人员没有损耗几个,物资也没有太大的非正常损耗。这场战争更像是上百万人到草原上修工程的。

    工程修完,战争也就结束了。

    所以这次战争的军费得到了控制,就是铁路修建速度比较快,所以军费开支看起来比较大。

    这场战争从商业角度上来看,并没有亏本。国有资本财团从蒙古获得了大量的草场,毕竟这年头蒙古人数量不多,也就只有一百多万。还有大量的草场可以规划为国有草场进行经营。

    同时蒙古铜矿资源比较丰富,大明正好铜矿紧缺,蒙古的煤炭之类的矿产也比较丰富。

    大明的铁路修到蒙古漠北,可以在漠北大规模发展矿业和畜牧业,同时在蒙古西部和北部河流、湖泊众多的山地丘陵地区,大明可以在那里直接发展农业,而蒙古人则集中安置到东部草原。

    漠南的草场就更加优良了,此次对蒙古战争的胜利,使得大明全面占据了漠南草原,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合理开发的话,能够为大明产出大量的草原经济产

    战争并没有结束,但已经进入了收尾时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军队和国有资本财团联手完成的。

    占领、战后秩序建设、资源开发。

    军队、行政、资本联合运作。

    最高统帅部也制定了一个新的国防方案,北部蒙古的威胁消除之后,大明在北部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

    大明可以沿着唐努乌梁海、贝加尔湖、构建一个国防防线。在这个防线上要面对的也就是一些生活在森林里的蒙古部落,以及中亚的蒙古人。至于毛熊这年头还没推过来,没什么威胁。

    所以这道防线,也不需要多少兵力就可以构建好。

    国防开支方面可以说是大大降低。大量的生产兵团可以安心的生产。为了占领蒙古草原,生产兵团自然是要大量派驻过去经营国有牧场和农场的。

    漠北东部草原被划定为安置蒙古人的地方,所有漠北蒙古部落的牧民都将被安置到那里。而西部和北部这些地方,则将变成汉人的活动区域。那里有湖泊河流,还有森林。很适合汉人活动和开发。

    向漠北移民,也成为了朝廷下一步要进行的活动。

    这一年因为战争的原因,大明从蒙古草原上获得原材料减少了很多,不过明统区的原材料供应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生产规模,并不比林丹汗统治下的蒙古要少。

    预计这场战争结束后两到三年,漠北的生产就将恢复过来,然后进入增长阶段。而澳洲和桃源国的羊毛供应量则在上升,毛纺原材料的供应总体是没有下降多少的。

    草原上负隅顽抗的蒙古人随着冬季的到来,也将迅速走向消亡。普通的蒙古牧民对于大明的安置政策是非常拥护的。大明给他们分配属于自己的草场,同时还分配给他们生产的牲畜。另外还贷款给他们建设蒙古包和圈舍,各种政策非常好。税收方面也只是十税一的水平,比那些蒙古贵族的盘剥要轻得多。

    另外在宗教方面的政策,也让蒙古牧民能够接受。他们本身就是信仰黄教,而黄教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了与明王朝密切合作。于是黄教和尚反倒开始在草原上到处宣扬明王朝的政策的种种好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漠北局势开始迅速走向稳定。

    国有资本财团对漠北的开发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修建铁路和城镇,朝廷官方负责移民和构建行政体系,军队负责维持局势稳定。同时也派出生产兵团对资源进行开发。

    在冬季来临之前,大明运输了一大批物质到了漠北草原,这些物资足够保障军队和那些接受安置政策的蒙古牧民度过一个冬季。

    反正在大明治下,成片饿死人是不太可能了。特别是在铁路已经修好的情况下。

    另外在一场战争过后,蒙古人口减少了很多,资源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所以蒙古走向安定也成为了必然,毕竟没有资源不足所产生的矛盾,大家日子都能过得不错,那么也就没有动乱的源头。

    同时大明大力推广黄教。蒙古多余的人口将去当和尚,不会无限的增长过下去,日后的人口矛盾也不会出现。

    在一个秋季之中,大明基本上完成了入冬前的各种准备,资本也开始向蒙古草原注入。

    此时国有资本需要消化的地盘变得更大了,不过资本也变得更强大了。

    天启十三年通过对蒙古发动战争,同时加大官方建设拨款,以及国有资本财团投资规模增加的方式,新政各省的就业环境保持良好,老百姓并没有因为银行不放贷款出来而生活拮据,反倒比很多做生意的人赚的钱还要多,因为不少做生意的民间商人,这一年根本没赚到什么钱,有的甚至还蚀本了。

    铁路的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规模更加庞大,新政各省修建铁路的工人在年底已经增长到了三百多万人。

    加上草原上还有上百万人在修建铁路,这样的铁路修建规模变得有些恐怖。全年下来建成的铁路达到了将近一万公里。

    铁路在年底成功修建到了西域和东北黑龙江地区。

    这年头的铁路修建成本并没有后世那么高,毕竟火车速度没那么快,各种配套设施成本较低。

    至于铁路本身的建设成本比较高,但是在大量资本的注入,以及大量工人的修建下,修建速度还是很快的。

    历史上美国在从1850~1910年的60年间,一共修筑铁路37万余公里,平均年筑路6000余公里。1887年筑路达20619公里,创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共408745公里。

    历史上一个小小的德国,境内就有十万多公里的铁路。

    在汽车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是陆地上运输主力。到处都是铁路是非常正常现象,几十万公路的铁路规模,也不是什么太惊人的现象。

    以大明如今的版图,起码需要五六十万公里的铁路才够用。

    修建一万公里的铁路,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还将修建更多的铁路。钢铁冶炼规模在大量修建铁路的刺激之下,产量在年底也增长到了280万吨。

    国有资本财团还在增加钢铁产能,接下来大明还需要建设更多的铁路,同时造船业也开始建造蒸汽轮船,都是需要用到大量钢铁的。而在建筑方面,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已经初步成熟,进入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阶段,同样会使得钢铁需求量出现增长。

    钢铁可以说是在这个年代衡量一个工业化国家实力的硬性指标,大明的钢铁产量增长,这意味着国力在持续上升。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抵抗能力的增强。

    人是万物之灵,秉天地精气而生,改造自然是其天性。发展工业的污染什么的,在一定的阶段也难以避免。

    “去年开始建设的产能到明年就可以全部投产,预计到了明年,大明的钢铁产量可以提升到400万吨,足以暂时支撑钢铁需求。明年还需要投建一批钢铁产能,以应对后续增长的需求。”杨国瑞就接下来大明发展所需要的钢铁需求问题,对朱由校建议道:“预计再投建200万吨的钢铁产能,就能应对未来十年左右的钢铁需求了。”

    “200万吨足够支撑十年?不够。远远不够。”朱由校听到杨国瑞的预计,还是感觉到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目光局限性,并不了解工业发展的趋势和速度。

    “陛下,再增加200万吨产能。可就是年产600万吨钢铁了。”杨国瑞吃惊的说道,600万吨钢铁在过去来说,简直就是天量了。

    过去大明的民营钢铁产能也才100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