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帝国-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话传播出去之后,一时间引为笑谈。
但不久后的将来,却成功的成为大明官场里的一股子歪风邪气。许多原先只敢偷偷摸摸喝花酒的官员开始明目张胆的逛青楼。
被风纪官员抓住之后还大言不惭振振有辞,说老子又没有给钱,哪里算的到********不过这都是朱厚照以后要解决的问题,暂且不提。
就目前而言,形式一片大好。杨慎不负所望的得到了博学第一的名头,这样的成绩在朱厚照用报纸的推波助澜之下很快就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不过一个月的功夫,天下就无人不知杨慎在朝堂之上笔战群儒的事迹。以至于一旦有人介绍杨慎,首先就说博学第一,然后才会提到他爹是尚书杨廷和。
如此的声望纵观史书也没有几个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到了这种境况,朱厚照就等着这小子在会试上继续起飞,殿试上亲自点了他的头名状元。
二月七日,朱厚照很是同情的派人给手下的三个举人送酒壮行。苦逼的日子就要来临。
会试同样分为三场考试,四书五经文,五言八韵诗,还有一个策问。
但是作为比乡试更为隆重的考试,这里的每一场考试都要先一日进场,后一日出场。
三场考试分别安排在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拿九日的四书五经文的考试来讲,八日进场、九日考试、十日出场,紧接着便是十一日进场。
换句话说,杨慎和王守仁、唐伯虎这三个苦逼得在高不过一米七,宽不过一米二的狭窄号房里待满九日,而且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之中。
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但每逢科举,还是有数不完的考生把这些茅厕大小的房间塞的满满当当。对这些人来讲,小小的号房就是个茧子,要么破茧成蝶,要么活活闷到死。
说句心里话,会试这几天朱厚照比考试的几位还要紧张。
毕竟天下卧虎藏龙,评卷之时又都是匿名评审,万一出来一个猛人把杨慎给压了下去,那么朱厚照的心血可就付诸东流了。
九天时间一晃而过,朱厚照好似一个陪着孩子高考的家长一般,在他们考完试之后立刻就好酒好菜招待。
而他早就差人去了礼部,等待成绩。
最终,朱厚照的担心明显被证明是多余的。
杨慎、王守仁、唐伯虎并列第一,四书五经文杨慎做的最好,五言八韵诗唐伯虎第一,至于策论,王守仁下笔如有神。
殿试之时,朱厚照力排众议,杨慎和王守仁并为状元!
(本章完)
第178章 千里转移()
杨慎火了。
作为正德朝第一位也有可能是最后一位连中三元的彪悍人物,杨慎的光芒完全覆盖了同样被点了状元的王守仁。
纵观大明两百年历史,进士如同过江之鲫,两榜状元同样如同白菜烂大街,但连中三元者一只手都用不了就能数得过来。
从乡试中的解元,到会试中的会元,再到殿试中的状元,这一路下来如同千里走单骑,不过关斩将都不成,所到之处必然墨流成河。
尤其是会元和状元,想要得到跟后世中中考和高考可大不相同,每一次考试都是在和顶尖的人才相抗衡,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各省的省状元之间的大比拼。
然而杨慎终究是胜了,还胜的很漂亮。连中三元,博览第一,这两个名头让他开始有了足够的声音为朱厚照发声,为朱厚照降服那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
这一次,杨慎再一次拿出了朱厚照传授给他的资本论思想,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独特言论。
资本论虽然是卡尔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著作,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是完完全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描绘资本主义社会巅峰的伟大巨作。
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朱厚照一点一滴的从中汲取能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所用的知识,然后让杨慎融会贯通,和他自身的儒家学识相结合,最后经过报纸送到了许多读书人或者能识文断字的商人的案头。
当然,仅仅做到这样还是不够用的,杨慎学识渊博,文采极佳,但是大白话的文章他就写的不太好。
所以锦衣卫的人就又派上了用场。这群本身就身份各异的人在朱厚照的指令下运用他们自己的身份对不同的团体进行洗脑式教学。
至于教材,当然是朱厚照亲自动手编纂。杨慎的读书笔记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运用,让朱厚照能从容的编纂出一本能勉强让最为固执的腐儒也能接受一点的薄的资本论。
在报纸的传播速度下,杨慎每出一篇文章,立刻就会被全国各处的官办报纸大肆刊发,销往各处。
刚开始的时候,哪怕是杨慎以,连中三元的才名抛出这个古怪论调之后也还是引起了强大的反弹。
士林里骂声一片。不过朱厚照没有立刻对这些反对的声音进行残酷的弹压,而是任意他们抨击,甚至还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声平台,让墨家以及其他皇家专办的报纸免费提供版面供他们使用。
如此一搞,杨慎倒是不明白了,他直接找到朱厚照去要个说法。
“皇上,你让臣宣传你的思想,可也不能任由他们随意抨击啊!臣一个人就是能耐再大也不可能用口水淹死这么多人。
再说了,臣看了些他们的文章,有的人根本就是狗屁不通,完全为了骂人而发文,臣接受不了!”
朱厚照笑了笑,招呼杨慎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茶递了过去。
看到杨慎气息平定之后,才开口道:“朕知道你最近过得苦,朕心疼归心疼,但是也不可能让你撤下来。
有人骂你,只能说明你对资本论的理解还不透彻,还没有完全的把理论和大明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
你不用去管那些骂人的话,只需要把自身的不足找出来,苦思冥想之后驳斥回去。
一个新的理论怎样才能发展?逆境,挫折。比如种树,树木想要成才不可能只有阳光和雨露,还会遇到狂风和雷霆,需要修剪枝丫,然后才能成才。
阳光雨露,朕可以给你,但是雷霆狂风却需要你自己去面对,只有这样你才知道怎么成长。
有些事情不是朕不能做,而是不会做,论四书五经的经义,你甩朕五条街都不止。”
朱厚照说出这些话,弄的杨慎很不好意思,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让杨慎连道不敢,实际上心中却很受用。
在大明朝没有比收到皇上认可更为美妙的事情了,至少杨慎是这样认为。
朱厚照笑了笑道:“这只是一个方面,足够让你成长。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自从你们的报纸骂战开始之后,各大报社里的销量翻了几翻,不到一个月,全国上下我们就收入了足足二十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免费送出去的报纸!”
杨慎立刻就明白了,这样的论战造成的噱头,只要不听下来,就会一直受到全国读书人的追读,银子就会一直源源不断的流进来。
“臣知道皇上的深意,但是就这样下去臣一个人还是扛不住悠悠众口啊!”杨慎能理解,但还是不支持。
朱厚照打了个响指道:“队伍从来都是从弱小发展到壮大的,随着你的进步,你将会拥有大批的追随者,最终将会得到胜利!”
杨慎瞪大了眼睛:“皇上,你为何会有这样的论断?”
朱厚照神秘笑道:“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当然是大势所趋,社会这个东西从人出现以后就开始了用不停步的进化。
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因为人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根本是不可逆转的!
“不过要靠你来发展壮大队伍,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所以朕有其他的打算,保证你不再孤军奋战!”
杨慎惊讶道:“难道皇上还有其他的人供驱使?”
朱厚照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胸有成竹的说道:“朕有整整一直军队!”
杨慎大惊失色,忙到:“万万不可啊皇上,那些人虽然阻挠了皇上的大计,也骂了臣,但其罪过不足以杀头。”
杨慎虽然被骂了,但是从心底里他还是怀揣着大公无私的气度,听到皇上要出动军队,立刻就放下了立场,开始给广大的骂街党求情。
朱厚照很是欣赏这种气度,把正直公义放在个人荣辱之前的气度,但并不提倡。因为不合时宜。
他忍着笑意说道:“朕的军队可不是刀兵之军!”
“请皇上明示!”
“朕的这支军队名叫水军!”
“水军?”
“没错,朕的水军和你们一样,用的都是唇枪舌剑,都是笔墨纸砚,但一旦全军而起,必然势不可挡!”朱厚照说道:“水军一出,所向披靡。哪怕是诸葛孔明的三寸不烂之舌也得在水军们的口水中灰飞烟灭!”
水军一出,天下无敌!
求订阅,求搜藏,求票票!
(本章完)
第179章 送上门来的女医师()
水军这支被朱厚照掌握在手中的强悍部队远比后世要战斗力强悍许多。
不同于后世的鱼龙混杂,在正德年间的水军其素质虽然还是良莠不齐,但却有一个统一的职业——流氓文人。
要知道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穷文富武,穷的一笔的才想着读书改变命运,反正教材就那么几本四书五经,攒点银子买齐了算逑。
所以很多人哪怕考上了秀才,社会地位稍微提高了点,可依旧还是个穷逼。
社会地位的提高带来的往往是花销的增多,毕竟猫不走鼠道,狼不和狗玩,别个秀才啥的过个生日娶个媳妇,自然不再好提着二斤猪头肉就去了。
秀才这个功名也仅仅是个功名,高不成低不就,花钱的地方多了还没地儿赚外快。
所以朱厚照直接拨款十万两白银,让锦衣卫们专门找一些才名还不错又穷的揭不开锅的秀才,以一两银子一篇文章的价格开始大量的购买支持杨慎的言论。
当然,这其中必然还有品行高洁不肯就范的。不过朱厚照对付这样的人有的是办法,既然不喜欢银子,那就用杨慎的科考卷子,从童生试一直到殿试的真题卷。
像是这样的机密,朱厚照相信这群能考上秀才的人绝对不可能放弃。连中三元的答卷,让他们听上一听就足够热血沸腾。
状元不牛。逼,连中三元才无敌!
有了秋千的水军加入,杨慎的压力一下子小了许多。
同时随着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和当前社会形式的进一步结合,杨慎的文章逐渐受到了一些大儒的认可。
当然,他的主要受众还是那些处于中低层的商人。杨慎描绘出来的全新画面是人人有钱赚,人人有书读。
而朱厚照在背后的支持,更是让他底气十足。因为朱厚照告诉他随着海上船只的增多,大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输出大国。
别看自家养金鱼的瓷碗还是拉尿的便壶不值什么钱,可放到西方蛮夷的手中立刻就会身价百倍,成为只能供奉天神的圣器。
在这一点上朱厚照说话的时候还是信心十足的。作为一个后世人,他深切的知道一些西方著名画作中圣母圣子等一干西方神明聚餐的时候用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盛汤的是花瓶或者便壶,放果子的是笔洗,供奉圣水的可能是养金鱼的瓷盅,我了个大草的。
不得不说上一下西方蛮夷的怪异审美足够让杨慎目瞪口呆的场景。
反正寄情山水,崇尚精神修养习惯在画作上留白的含蓄中国人很难理解梵高那一大堆乱七八糟占满了整张纸的画作究竟美在哪里。
有银子拿,还能让自己的名字见报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人里有自己这么一号,朱厚照雇佣的这些水军自然是不遗余力。
甚至还逐渐的被杨慎汪洋恣意的文风给折服,由开始的随大流变的开始认真研究杨慎的文章,开始一点点的学习资本主义的思想。
到后开发展到杨慎每出一篇文章,立刻就会有更多的人从文章中理解出不同的含义,从中揪取某一经典语句深刻剖析。
最终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恐怖威势。
在论战持续了足足两个月之后,朱厚照的水军在杨慎的带领下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上风。
成功的获得了中下层百姓以及进步读书人的拥护。
到了这个时候,商人开始自觉缴税,将国家的利益放在了官员的利益之上。
当然,官员参与到商场中的现象终究还是不能避免。
明朝官员俸禄低是公认的,当然如果只是养活老婆孩子是足够,但是当官哪能没两个长随,几个轿夫,最起码也得养上几个丫头,如此一来,银子不够用那是肯定的。
朱厚照自己也想着一天天大鱼大肉吃着,推己及人也知道当官的想吃好的住好的睡好的,无可厚非。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朱厚照连接下了三条严令。
其一,允许官员经商,但必须缴纳商税。
其二,官员不得经商不得滥用职权,一旦被告发查实,严惩不贷。罪官杀头,妻儿流放,财产没收。
其三,官员亲属可以经商,但不得借势压人,一经发现严惩不殆,参见第二条。
这三条严厉令眨眼传遍全国,与此同时,朱厚照在报纸上刊发消息,扩招锦衣卫严密监视。
把暗中的事情直接摆到台面上,其中的威胁不言而喻。
眨眼间由夏入秋,可以说这个秋天真的是收获的秋天,杨慎的手下硕果累累。
除了朱厚照请来的数千水军之外,杨慎终于俘虏了一个大儒。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这样的论点很快随着杨慎的步步推进被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
如何富国?必先富民!如何富民?必然需要让民自富!
天下之民为农者劳,为商者富,何不让有行商才能之人行商。
在这个年代,商品经济中午开始出现了属于它的声音。
想要富多种树,多生孩子多养猪。在朱厚照的呼吁下,大明的百姓很快就动员了起来,会纺纱的种桑树,会烧瓷的烧瓷器。
只要他们能产的出来,朱厚照就跟他们保证能销售的出去。
因为出海的舰队终于在足足一年之后带回了好消息。拉过去的几大船货物全都换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探路的人回来后只有一句话,岛国人穷的只剩下银子了。
朱厚照毫不意外的撇了撇嘴,弹丸大小的地方,除了有银矿之外啥都没有,物产贫瘠,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在那个时候的岛国,有十两银子还不如有十两肉有价值。
同时不出朱厚照意外的是,自家产业里出产的两船天竺神水在岛国足足换回了三船银子,就这还供不应求到后来不得不原价已经是五十两一瓶的天价神水直接提价到一百五十两一瓶的九重天价。
岛国人,果然是除了啪啪啪之外没有更多别的天赋!
当数千万两银子浩浩荡荡的从上海沿着海岸线一路运到登州之后,户部的官员眼睛都红了。
但是朱厚照理都没有理他们,只是付给了两百万两银子的关税之后,就把剩余的银子入了自家的私人小仓库。
户部官员脸红脖子粗的找皇帝理论,但是都被朱厚照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挡了回去:“关税商税都已经交了,剩下的都是清白银子。想要钱?海关上收税去啊!”
如果说先前的论战是一星星的火星,当成船的银子被画下来刊在报纸上之后,无疑成了助燃的火油。
星星之火,眨眼间有了燎原之势!
(本章完)
第180章 偶巴,请帮我复国()
商税改革的政策终于在朱厚照的多管其下之后有了活着的气息。
当京城的某些权贵看到皇上手底下的生意同样也交了税,而且还交了很高的关税之后,他们一直咬紧的牙关终于开始松动。
所以在第一位国公府下生意的税银交到严嵩的面前时,这个可怜的孩子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近一年多的不受待见,严嵩不知道挨了多少顿打,吐在他脸上的口水收集起来足够弄个很大的游泳池。
天可怜见,严嵩原本不满皇帝商税改革的心思,在王公贵族一口口的唾沫之下一点点消磨。
亲身经历了磨难之后严嵩终于知道了国家究竟有多少应该缴纳到国库的银子被这些达官贵人黑到了自己的口袋。
所以,当看到辛劳之后的成果时,严嵩的心中竟然有了自豪的感觉,恨不得立刻就扑倒皇帝面前请求他狠狠地鞭笞自己,以原谅自己先前的无知和可笑。
不过朱厚照并没有时间搭理他,甚至如果严嵩不说自己是严嵩的话朱厚照已经忘记了这个年轻官员究竟是哪根葱。
实际上朱厚照现在很生气,相当的生气。他还没从自己的一条鞭法和商税改革海禁开放的快感中释放出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愤慨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
“龟儿子的,王八蛋!”朱厚照啪的一声把一封辽东军镇总兵的奏报扔到了地上。
旁边侍立的刘瑾赶忙把奏书给捡了起来,粗粗扫了一眼后就惊讶叫道:“不可能!
皇上此时须责问辽东总兵,朝鲜从太祖时期便是我大明属国,两国互通友好已经百年有余,绝不可能有如此悖乱之举!”
朱厚照道:“我岂能不知?但这奏报之上写的清清楚楚,朝鲜出现叛乱,进军辽东,白纸黑字难道还能有假?”
刘瑾此时已经不是当初的刘瑾,多年来的学习让他知道了很多太监不能知道的东西。
“皇上,臣还是觉得此事有古怪,朝鲜兵力孱弱国君懦弱,从来都是以天朝马首是瞻……”
朱厚照挥挥手打断刘瑾的话,这些事情他都知道。
打从1392年,朝鲜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称王,明太祖赐予“朝鲜”国号,两国就建立宗藩关系。
后来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多次遣使朝贡,执礼甚恭。
永乐五年(1407)朝鲜十四岁的世子李禔得到明朝允准,作为进表使率各级官员五十余人,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