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星音乐家-第1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其他大师班一样,这次选出来参加作曲大师班的学生们,个个也都是堪称“怪物”和“天才”级别的学生。只是,他们的年龄,比之前的那些参加大师班的学生都要大得多。
比如昨天的小提琴大师班,年纪最小的法悦只有七岁,今天年纪最小的是周俊浩,来自华夏音乐学院附中,跟随作曲系胡一波教授学习,也有十六周岁。
不得不说的,作曲系的门槛也是相当高的。除了对学生创作天赋的要求外,在钢琴演奏水平上的要求,一点都不比钢琴演奏系的标准低。老师们的标准也很明确,身为一个作曲家,你写的作品,自己要能演奏吧!这个其实还是挺难的一件事情……
钢琴作为作曲系学生必修的乐器,也是他们的基础创作工具。
立志报考作曲系的学生,也都会早早就开始准备,并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分别为一件器乐作品和一件声乐作品。
然后参加华夏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业考试的时候,要更是高。
初试的时候,会让学生按指定的音乐片段,创作一首小型器乐作品;按指定的歌词,创作一首带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
专业复试的时候,要考和声,为指定的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写作四声部和声。还有,程度,自然音体系,半音体系,金关系调的转调以及各种和弦外音的简单用法。
此外,学生器乐表演能力的考查,要求不比钢琴表演系的标准低。
面试的时候,作曲系还要求学生自己会唱歌,不管是民歌还是戏曲,如果是自己创作的作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然后,还有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也要对其他指定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其他像是考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技能展示也都是特别重要的。
少不得还有视唱练耳,作曲系和指挥各系的标准也是最高的。完全可以说是挑选天才中的天才,这关过不了的话,其他成绩再高也是白搭。
首先是笔试,会进行听写,和弦:四种三和弦原位、转位,四种七和弦的原位、转位。和弦连接:三个升,降号以内的大、小调式,原位、转位,以及终止四六和弦。
还有各种节奏记谱,单声部旋律,二声部旋律的考核。
这还不算完,还有视唱环节,演唱规定的曲目这个可以提前准备好,还有现场的新谱视唱。
乐理也是必考的,高及高音、音律、记谱法、音程、节奏、和弦、各种调式(音阶、半音阶、调式分析、移调、调式变音等等)。
可以说,作曲系和指挥系的考试难度,是整个音乐学院的专业考试中,难度最高的。而指挥系的人丁比作曲系还要稀少,指挥系也是五年制的。
现在这些作曲系的学生们,也都是通过这样高难度考试选拔进来的。立志要考作曲系的周俊浩这样的学生,也都是早早就有做好心理和其他准备工作。
秦放歌对这些“作曲天才”们也是相当看好的,也表示会尽全力去帮助大家。
上午的彩排活动,也是给这些天才学生们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他们都亲自演奏各自的钢琴作品,这也是由于大师班条件还是有限的缘故。
像是华夏音乐学院作曲系暑假期间搞的作曲大师班活动,条件就比较好,阵势也比较大,请了很多国内外的作曲家来讲课,也会进行各种评比活动,还有华夏音乐学院的管弦乐团,也是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来进行演奏学生们的作品。光是各种排练、演出、举办音乐会都挺耗时费力的,还有重头戏大师班课程,足足持续了十天。
秦放歌这“作曲大师班”也就一天时间,自然不可能做到那么面面俱到。反正钢琴作品,也是这些“未来的作曲家”都有进行创作的,不用担心没有作品可以演奏。要不然,这些未来的作曲家们,完全可以不用干这行,钢琴作品都没有,怎么出来混。
这次的学生阵容,仍旧是很“国际化”的,有一位来自罗马音乐学院,年龄二十二岁的作曲系学生皮埃罗。为了这“秦放歌国际作曲大师班”能名副其实,作曲系的老师们都煞费苦心。
当然,也是因为秦放歌现在的影响力够大的缘故,要不然,就算请人家来参加,人家都嫌浪费时间不是?哪里像现在这样,报名的人特别多,他们都得仔细斟酌。大家也是一致觉得,该给国内的学生们更多成长和露脸的机会。至于“国际化”嘛,有一两个代表就好。
秦放歌自己的原创歌剧《唐璜》在意大利演出的时候,深受意大利人的喜欢,他的男高音,也是彻底征服了意大利人,哪怕有些不甘心的酸溜溜的说些风凉话,可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耳朵也是灵敏的。秦放歌这个世界第一男高音的名头,当真名副其实,也完全不怕拧出来和之前那些“世界第一男高音”做对比。
有了对比,大家也越发认识到秦放歌的神奇之处。还有他无以伦比的创作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皮埃罗就是这样一个被秦放歌征服的意大利小伙子,知道秦放歌之前,他也是完全没想到过,现在竟然还有作曲家能写出《唐璜》这样原汁原味的歌剧作品来。看了秦放歌的现场演出之后,给了他很多的启发,但这对皮埃罗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想要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秦放歌举办的“国际作曲大师班”活动,也正好给了他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此,皮埃罗也带来了他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他是排在第三位的,正式大师班的时候,有接受秦放歌指导一个小时的时间。
今天的演奏倒是挺快的,每个人一首钢琴作品,最长的也不超过一刻钟。
皮埃罗的这首钢琴奏鸣曲也没写得太长,只有十二分钟。他毕竟还是本科作曲系尚未毕业的学生,意大利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本科学制也是五年。也不是人人都跟秦放歌一样变态,动不动就是四五十分钟的鸿篇巨作。
加上今天的学生数量比较少,只有六个,还不到十点半,学生们今天的作品就全部演奏完毕。
秦放歌也没有拘泥于形式,在做过短暂的休息之后,就应学生和家长们们的要求,趁着上午还有时间,就先给大家集体上课。下午和晚上大师班正式开课的时候,那就是一对一的作曲教学指导。
他说起的是比较经典的,也可以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每一个作曲专业的学员在学习阶段必须要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谁而写?
虽是老生常谈,却指向创作中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秦放歌是觉得思索这些问题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中的侧重,从而使在校阶段的学习事半功倍,这也是他开设大师班意义之一。
写什么,也是秦放歌首先讲的课题。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创作灵感”——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我要写什么”这一问题似乎是首要思索的问题。灵感从何而来,怎样将灵感这粒“种子”“培育”成一部完整、成熟的音乐作品?
秦放歌觉得,“灵感可以来源于生活,对每一件平凡事物的细心观察。因为音乐是抽象的,所以当你想出一个形象或“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破题”。也就是寻求idea中最精髓、最核心的东西。”
skbwznaitoaip
第1916章 大课()
一秒记住【 。。】,!
像秦放歌现在这样,给学生们集体讲课,一般叫做“大课”,一对多,一位老师对多位学生。而他随后进行的大师班正式课程,可以算是“小课”,一对一,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的教学活动。
不过秦放歌给学生们上的“小课”,是会进行网络直播,并有其他学生全程围观,只是教学重点是针对具体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风格。
现在这样的大课,秦放歌也就讲作曲的宏观格局等方面,对每位立志创作的学生,都是有用处的。
关于灵感,秦放歌想要讲的很多,“你的灵感,你的音乐主题一定要是一个大家都能够感知到的,并且能够结合各自不同的经历,对这个主题产生多种多样联想的、宏观的、宽泛的形象。”
“简而言之,灵感首先是在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主观的意象或形象,但光有这些主观的、具体的意象或形象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其凝练成为一种具有共性的、抽象的思想。进而作为一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来指导和统筹整部作品的设计和发展。”
“我知道大家普遍关注的,关于写什么的话题中,还有一个点就是,我们要写民族的作品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要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写民族音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造,套上我们传统五音阶,那也太敷衍观众也不会认可。”
“西方音乐在创作当中的时候,特别重视材料贯穿、结构清晰的习惯法则,这些优点是我们要学习并用在创作中的。但我们创作时,也需要把握、发挥出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所独有的审美要素,如虚实、意象、余韵、留白等,和我们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东西。”
“民族音乐中五声性的素材是很好的创作元素,用五声性素材的运用是要塑造音乐的整体。假如你仅仅用五声音阶做横向、纵向的呈现,那么每一个人、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手法就全都一样。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失败的。”
“大家对于民族元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如果将其单纯的理解成为五声音阶的呈现、民间曲调的应用又或是某件民族乐器的音色附加,无疑是狭隘而表层的。”
“我认为的,民族元素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概念,是设计在音响、结构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浸染在音乐中的独特意境,也是贯穿在作品中的文化内核,还是呈现音乐语言的内在逻辑。”
“创作民族元素作品,并不意味着就抛弃西洋音乐。中西乐器兼重、兼容,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中国的乐器怎样写、中西乐器在一首作品当中如何共融,接下来我会详细为大家讲解。”
于是,秦放歌就先从中国民族乐器的特性讲起,切入到音乐写作中具体的结构安排、配器、演奏法和审美表达,建议在乐曲中为中国乐器的特殊性格“留白”。
比如,中国民族音乐中独弹拨乐器,一个格外重要特性就是“余韵”,可以在乐曲中为乐器的余韵留有更多的空间有效展开,而不要一触即停。
这样的话题其实是比较宏大的,引申开来,别说是一天的大师班课程,讲一个学期怕是都讲不完的。
秦放歌也先不管这些,先把他的这些想法摆出来,告知学生们再说。可以让学生们回去之后慢慢消化,特别是在他们创作的时候,要能有所帮助的话,就善莫大焉。
“此外,中西音乐相结合,也会有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中国民族音乐中许多口传心授的技艺与韵律,是西方指挥、演奏员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们的音乐作品中涉及此类因素时,都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地将预期音响效果在谱面上清晰地体现出来,以传达给指挥和演奏员,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们对最终音响效果的期待。”
秦放歌这好为人师的家伙,一旦讲起来,也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他哪怕讲这些特别专业的问题,也是各种不带重复的,好在没有唾沫横飞,但依旧激情四溢,“除了写什么的问题外,我知道大家肯定还有怎么写的疑问……”
“结构布局、材料运用、和声设计等基础作曲技术需要我们长期不间断的练习,而运用这些技术的理念进行创作,则是关键。”
“训练作曲技术方面的能力,是我们学习阶段首当其中的功课,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一定要明确一个核心的观念——根据创作意图运用合理的技术。”
“从创作意图着手,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作品的结构、材料、和声、织体、音色等,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根据创作意图在切题的结构中,充分地运用最精简的材料、恰到好处的和声、织体、音色,获得最符合创作意图的音响效果。绝不是漫无目的的、浮夸的技术堆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炫酷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关于结构设计,在我们明确了创作意图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一个符合创作意图的结构框架,在宏观的构想下逐层塑造中观、微观的组织与形态。那么所谓的结构是要怎样设计才算合理,要遵循传统结构原则还是另辟蹊径?我认为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对传统的规则作出突破,在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还能使作品不落窠臼,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关于材料的运用,材料与结构是最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将具有对比性的材料有机地安排在不同的结构中,是使作品拥有结构力量和戏剧性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主张使用少量而精简的材料加以充分且多样的发展,不需要在一部作品中出现多个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这样易使每一个材料展开不够充分,进而导致段落间衔接不自然、作品难以在听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灵感有所取舍,不能因为这些灵感都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心血,就一股脑的塞在作品当中。不能在听众耳朵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难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作品”。
“当有新材料出现时,一定让老材料带着新材料,从而使段落间衔接自然、行云流水。而对比性的材料之间,则需要一个共性的因素将他们联系起来,让矛盾和冲突在同一个场域中进行、最终融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
“材料运用之上,就是风格的形成。将单一的动机、材料加以充分的发展,使其以不同的形态、性格、色彩、角色贯穿于全曲,从而在听觉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必备要素。仅仅把相似的织体和音程“画”在谱子上,或是让纷繁复杂且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结构中,这些做法很难使听众记住一部作品。”
“克利斯朵夫《英雄》交响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只用了四个音就发展出一部四乐章的交响套曲,无论每个乐章各自有怎样的性格、主题,结构间的张力何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4音动机始终深入人心。”
“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设计材料时中抓住主题,并使其在整个作品的发展中不绝如缕,是音乐风格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后来的这些创作者们,都应该好好品读伟大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学习其中的精华,最好做到引为己用。”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的创作,为谁而写?”
“相信这也是困扰我们创作者们的一个大问题,创作时是否要考虑听众的接受度?我应该为谁而写?”
“我认为,创作者一定要为自己血液中的激情而创作,因为这才是你最本真的、最能够做好的东西。”
“我不会去考虑听众的感受,因为这实在太难了,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我在创作时,只去考虑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当然,我也会考虑创作目的,如电影音乐、电视剧音乐、各种场景音乐等,必须让音乐符合目标的需求。这些音乐,就不能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可以当成是做作业。”
“绝大部分音乐,一定要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为自己的idea而写,而这个idea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有神而无形的,为这个idea 写出源于你内心东西,这样才能赋予音乐灵魂。”
“我们一定不能让当代的音乐创作只存活在专业的院校里,成功的作品一定是让不懂何为音程、何为和弦的人都能全神贯注的聆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大家都能够理解的idea,然后为它设计出合理的结构、音响。”
“综上所述,创作者要为创作意图而写,在一个具有共性的想法,创作意图上,做合理的安排、布局、设计,充分的将其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听众自然能够接受并被音乐所吸引。”
秦放歌在那侃侃而谈的时候,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不说,家长和老师们,也都听得相当的投入。因为他们也都明显听得出来,秦放歌讲这些,都是特别有实际意义的,并非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学生创作中的“思想问题”而讲的,先解决了这些思想上的包袱,弄清楚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后面的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他在这滔滔不绝就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大课”,也让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滕舒婷这个助手也不是那么尽责,都没说帮着总结下什么的,倒是她的和声老师吴亦芬,也是著名的“秦放歌吹”,经常上央视音乐频道,各种变着花样夸秦放歌的。
秦放歌在海外的那些演出,都是请的吴亦芬教授当解说嘉宾的。
吴亦芬教授心善人好,对秦放歌和滕舒婷她们更是格外关心,她这和声教授的水平也不是盖的。
最后也是吴亦芬教授,为秦放歌的这节大课做出了总结,他自己不好意思太过自吹自擂,但在吴亦芬看来,这是秦放歌太过谦虚的缘故。
她们这些当老师的,就没那么多顾虑,这些总结,其实也是她们作曲系老师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在这点上,秦放歌和吴亦芬她们这些老师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在这时候,秦放歌根本就不一位学生,而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从他开办大师班起,就是这样的定位。吴亦芬也根本不觉得夸张,她甚至觉得秦放歌的才华,其实还是被大家低估了太多太多。或许是因为大家其实内心深处,见不得太过有才华的人,所以,下意识会觉得很浮夸,有没有那么厉害等等的想法。
吴亦芬教授是最早那批仔细钻研和分析过秦放歌作品的人,这其实也是她的本职工作,她是作曲系的和声教授。吴亦芬教授,把秦放歌的作品当成是教材,布置作业给作曲系的学生们完成,让他们深刻理解和学习他作品中和声创作的各种技巧。
“秦老师希望你们做到的,不仅仅只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