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蝉那把剑-第4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门的前车之鉴不远,剑宗自是要引以为戒,切莫再走上道门的后路。
还有一点,自古中原天下,从来就不是世外净土,若是将宗门落在此地,且不说万丈红尘的种种诱惑如何,就说王朝更迭之间的天下大乱,身处其中的宗门就无法做到超然世外,若是牵扯进这等天下之争中,当年鼎盛一时的剑宗又如何还不是人亡宗灭前不久的魏王之乱,也算是一例。
从这一点上来说,地处海外的三十六岛则是绝佳之地,就算天下大乱,有东海之隔,身处其中的剑宗大可隔岸观火,置身事外。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剑宗要引以为鉴,既要以道门为鉴,也要以过去的剑宗为鉴。江都可以作为落魄流离时的暂时栖身之所,却不适合作为立万世基业之地,所以剑宗重返三十六岛实是势在必行之事。
若仅仅是剑宗重返三十六岛,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接下来的一个消息,便有些震撼人心了。据说那位剑宗宗主要在碧游岛莲花峰上重立剑气凌空堂,然后在剑气凌空堂中举行宗主升座大典,到时会邀请天下修士名宿前往,成为天下间的第一等盛事。
除了一些山野泽修,一些出身名门正派的弟子都陆续从自家长辈那里听到消息,据说宗门内的长辈都会出席这次剑宗盛事。细细数来,有佛门方丈秋月禅师,有儒门的大先生柳正清、钱牧斋以及最有希望成为儒门魁首的大先生谢苏卿,有摩轮寺寺主秋思活佛,有天机阁阁主蓝玉、大匠造王生,有白莲教教主唐圣月,有武道大宗师赵青,有平安先生张百岁,有玄教上代教主慕容玄阴,虽说玄教现任教主完颜北月因为飞升之期临近的缘故,可能不会前往,但他老人家钦定的下任玄教教主宋青婴却会携妻子池青奴一同前往。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朝廷这边,几位领兵在外的左都督可能因为军务在身之故,难以亲自到场祝贺,可身为那位徐宗主结发妻子的公主殿下却是极有可能亲自到场。
更别提剑宗本身的几位大高手,剑仙冰尘、张雪瑶、秦穆绵。
如此多的高人齐聚一堂,这是何等的盛事
又因为能够前往碧游岛贺礼之人,最差也要有鬼仙境界,所以已经有好事之人为这次将要到来的碧游岛盛事想好了名字,就叫做“万仙来朝”。
从侧面而言,这也是剑宗不同往昔之故,若是换成以往那个衰败不堪的剑宗,又如何有今日的“万仙来朝”
反观曾经将剑宗打压得抬不起头来的道门,那个曾经执掌天下牛耳的道门,如今风光不再,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
道门作为威震天下一甲子的第一大宗门,最高辈分的尘字辈大真人中,修为通玄的紫尘、天尘先后飞升,无尘坐化,微尘、溪尘、玉尘悉数败于徐北游之手,青尘、杜明师、明尘、钟离安宁、萧慎等人尽皆身死,最后冰尘更是直接叛出道门,归入剑宗。
再就是接下来的叶字辈,尘叶不知所踪,青叶左右摇摆,傅中天、酆都大帝陈焕之、地藏王、中央鬼帝、阎罗王、南方鬼帝、转轮王等人陆续身死,其余诸如杜海潺之流,又都不成气候,如今就只剩下一个秋叶而已。
至于更往下的云字辈,抛开前程远大却还稚嫩的齐仙云不提,无非是天云、乌云叟、白云子三人,如今乌云叟身死,天云与白云子已成水火不容之势,此时更是两相争斗,自顾不暇。
无论怎么看,曾经鼎盛一时的道门,如今都已是呈现出盛极而衰之相。
说白了,剑宗这边是徐北游一人即是半个剑宗,可道门又好到哪里去了也不过是秋叶独木支撑罢了,若是再这样下去,就算变成孤木难支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第六百一十四章 旧时旧景旧曾谙()
早在徐北游决定率领剑宗重返三十六岛之后,整个剑宗就开始忙碌起来。毕竟如今的三十六岛还是一片荒芜废墟,就算抛开其他三十五岛暂且不谈,身为主岛的碧游岛总不能继续保持这幅荒芜景象,让来客们在一片断壁残垣中参加徐北游的宗主升座大典。
严格来说,宗主升座大典是一个宗门最为重要的典礼,虽说徐北游已经正式就任剑宗宗主之位,但这也是事急从权,该有的典礼还是要有,因为事关剑宗颜面,所以必不可缺少。
这就好比是皇帝继位,太子从病重垂死的老皇帝手中拿到了继位诏书,在老皇帝死后,太子便已然是新皇,但就算如此,也不能第二天就直接坐到龙椅上开始临朝执政,中间还要经过一场登基大典,宗主的升座大典差不多便是这个意思。
原本按照张雪瑶的想法,在天下安定之后,徐北游的升座大典便放在江都的青锋坊中举办,毕竟江都乃是繁华之地,招待四方来客也好,布置典礼也罢,都不会丢了面子。可既然徐北游决意让剑宗重返碧游岛,那么升座典礼就不能再放在江都举办,必然要换到碧游岛上举行,所以现在剑宗的首要之事,便是修缮碧游岛,不敢说重现当年荣光,可总要像那么回事,有些仙家气象,才好去招待四方来客。
升座大典是剑宗的脸面,碧游岛是剑宗的门户,为了自家宗门的脸面,张雪瑶可以说是把剑宗这些年来积攒的老底都拿出来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碧游岛重新修缮。在她的主持下,剑宗几乎是调动了大半个宗门的力量,悉数开赴碧游岛,她更是亲临碧游岛。
这一次,除了张安坐镇江都负责调度之外,张雨萍和吴虞也都一起来到碧游岛,说起来这还是吴虞第一次踏足碧游岛,见到碧游岛上的断壁残垣,与她心目中所想象的碧游岛大不相同,自然是有些失望,继而又是惋惜。根据宗内典籍记载,当初的碧游岛是何等仙家气象,仙鹤绕云,青鸾长鸣,不逊于道门玄都,如今变成这般模样,谁又能不为此叹息一声。
说到惋惜,此情最重的还是张雪瑶。一个人的心境如何,与身处环境大有关系。身在沙场,尸山血海,自是悲怆凄凉。身在秦楼楚馆,眼前是红粉佳人,耳畔是靡靡之音,如何也生不出无欲无求之念。也正因为如此,宗门也才会将山门设立在远离尘世之地,为的便是不让弟子过早沾染那万丈红尘。
张雪瑶毕竟曾在碧游岛上生活过近二十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自剑宗倾覆之后,便再未踏足碧游岛半步,如今故地重游,旧情旧景旧曾谙,旧人旧事浮心头,师父、夫君、长辈、同辈均已作古,又岂止是触景伤情
哪怕张雪瑶曾阅尽世事,也很难不受环境的影响。此时行走在碧游岛的一条残径上,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当年的景象,竹林青翠,清幽深远,脑海中就像有一副画面,年轻男女沿着小径在竹林中穿行,随手折下一截绿竹做成洞箫,箫声起时,引来百鸟环绕。
可一转眼之间,眼前的这幅画面瞬间支离破碎,再是抬眼望去,不见竹林,不见百鸟,只有一片荒芜,就连脚下的小径也早已是大半埋入泥土之中。
落差何其大。
张雪瑶之所以反对返回碧游岛,未尝没有自己害怕再去面对碧游岛的原因。
相见不如不见。
在这一点上,张雪瑶自认远不如徐北游。
张雪瑶忽然停下脚步,抬眼望去,从远处走来两个男子,一老一少,老的看上去大概花甲年纪的样子,年纪轻的则与徐北游相差不多。
张雪瑶望着这两人,抖了抖大袖,便要准备见礼。
其中那位老人,是老熟人了,正是素有蓝老相爷之称的蓝玉,两人早在十年逐鹿之前就已经相识,那时候蓝玉是天机阁少阁主,张雪瑶是卫国公主,都是极为尊贵之人,因为当时还落魄不堪的萧煜之故,得以相识,后来还是因为萧煜之故,互相为敌。屈指算来,从正明三十七年到承平二十四年,两人已是相识有六十三年之久。
至于蓝玉身边的那个年轻人,是个瞧着年轻的货色,其实也是一把年纪,叫做王生,乃是天机阁的大匠造之一。
两人这次前来,是受剑宗之邀帮着修复碧游岛。毕竟天机阁最擅长此方面之事,此事是张雪瑶托唐圣月相求蓝玉,蓝玉没有推脱,应下之后便立刻赶到了碧游岛,不过却不是蓝玉这位阁主亲自动手,待到蓝玉和张雪瑶议定之后,具体事宜还是要大匠造王生和其他天机阁弟子去做。
互相见礼之后,张雪瑶开门见山地问道“如何”
蓝玉看了眼王生,王生没有卖关子,“是个大工程,想要在月余时间内大致修复完毕,人力物力之花费,不是个小数目。”
张雪瑶沉默了稍许,面无表情地问道“多少”
王生说道“刚才我和阁主在岛上走了走,大致算了一下,仅就木料而言,要从蜀州南疆那边运来,其花费便要七百万银子,再加上石料和其他材料花费,就算可以从碧游岛的残垣上就地取材,也要三百万两银子以上,加起来便是一千万两银子,这还仅仅只是物料,若再算上人力、损耗、赶工等因素,怕是最少也要两千万两银子。”
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恐怕两千万两银子还打不住。”
张雪瑶有些失神,望着遍地的残垣,怔然无语。她倒不是心疼银子,她只是在想,若是把三十六岛一一修缮,又该修到什么时候
就在此时,蓝玉缓缓开口道“剑宗有船队,南疆那边唐家、白莲教相助,蜀州前军也可以出力,我们天机阁再免去一些人力费用,最好控制在两千万两银子以内。”
王生沉声应道“是。”
张雪瑶望向蓝玉,原本面无表情的来脸上,挤出了些许笑意,“多谢蓝先生了。”
蓝玉摆了摆手道“应尽之义。”
两人之间陷入沉默,王生因为还要实地测量,又匆匆离去。
良久,张雪瑶忽然问道“你说剑宗以后会如何”
蓝玉摇头道“不知。”
张雪瑶笑了笑,“天机阁天机阁,你这位天机阁的阁主都不知道,谁还能知道”
蓝玉犹豫了一下,说道“这就要看徐北游了。”
第六百一十五章 西北军出城而战()
转眼之间,终于是来到了承平二十四年的年底。
帝都和江都已经有了过年的欢庆气氛,可在中都这边,却没有半分欢庆,唯有肃杀。
因为张无病在经过半月的休整和援军的补充之后,手握二十万满员西北大军,决意与陈兵城外的草原大军展开一场决战。
如今的草原大军,可谓是骑虎难下,先前还满怀壮志要攻下中都,可随着数位道门大真人被徐北游的一剑风吹雨打去,一下子又变得畏首畏尾起来,进又不进,退又不退,不知什么道理。
好在如今的草原大军已经攻下了凉州,拥有河西平原的西凉之地,素来都是整个西北的粮仓,虽说在富饶江南和中原看来,西凉算是偏远寒苦之地,但与白灾频繁的草原比较起来,西凉却是难得的肥美之地,草原大军占据了这里,一时间也不虞粮草之忧,而且真要让他们放弃这块丰腴之地,也是难以做到,毕竟把东西吞下去容易,再吐出来可就难了。就像叫花子进了寻常的富户人家,想当然地认为皇宫也不过如此,那就更舍不得放下了。
草原不敢打,又不想退,想要长占西凉,那么大齐朝廷绝不会答应。如今已经是承平二十四年的末尾了,在明年,徐北游和萧知南夫妇二人各自有一个典礼要举办。
徐北游的典礼是他的宗主升座大典,定于碧游岛,已经由张雪瑶开始亲自操办。而萧知南的典礼则是她的登基大典,毕竟在先皇故去之后,新皇登基,次年就要更改年号,如今萧玄和萧白相继故去之后,按照惯例,便要在明年改元,而且国不可一日无主,朝廷不可一日无皇帝,现在皇帝大位空悬了小半年的时间,堪称是前无古人,已经不能再拖下去,所以经过朝臣商议之后,决定明年必须举行长公主殿下的登基大典。
若要举办登基大典,最好是天下太平之后,就像当年的太祖高皇帝萧煜,是在平定了江南陆谦之后,才于圜丘坛祭天登基,所在在萧知南的登基大典之前,西北战事必须要平息下去,最起码不能让草原继续占据着凉州一地。
正如魏无忌所说的那般,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归根究底,政事在战事之上,所以历朝历代以来,才会逐渐形成文官节制武将的局面。
现在文官们认为必须要在明年之内结束战事,那么身为武将的张无病也不得不妥协。
更何况到了明年之后,徐北游未必还会继续坐镇中都,一旦徐北游离开中都,没了顾忌的草原大军,可就不会是现在这般姿态了。
在种种原因之下,张无病的出兵也就成为必然之事。
承平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九。
西北大军出城而战,徐北游这位大将军亲自督战。
徐北游是在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从九天楼中出关,虽然在短时间内未能更上一步,但却弥补了先前连番数战所损耗的气机,重回巅峰之态。
此时的草原大营中虽然谈不上愁云惨淡,但实在说不上如何士气高涨。
中军大帐之中,除了林寒之外,包括林术在内的一众台吉均是脸色凝重。
虽然林寒看似神色平静,但怎么也无法掩盖眼底的那抹阴霾。
张无病决意出城而战,看似是迫于朝廷压力,但张无病作为四大名将之首,无论是资历还是领兵打仗的本事,都是旁人无法比拟的。这次张无病出城而战,绝不会是仓促行事,西北军中的波澜并未有旁人想的那般大,甚至可以称得上云淡风轻。
再者说,如今朝堂上的阁臣们也不是那种全然不通兵事的书生文人,他们在迫使张无病出兵之前,已经向西北运送了大量军需和援军,使得原本是疲敝之师的西北大军得以恢复补充。早在西北战事开始之初,西北大军面对草原大军就是丝毫不落下风,若不是后来因为后援不济,才不得不放弃凉州退入中都,否则胜负还是两说。
在如此情形之下,林寒也无必胜把握。
不过既然是张无病主动要战,林寒也没有退缩的道理。
今日便是双方决战之日。
林寒与众台吉议定战事布置之后,相继走出中军大帐。
就在此时,中都方向的大地之上有雷声依次响起,黑压压的骑军如潮水一般向前推进,在距离草原大军还有大约一里之遥的时候,有一骑突兀冲出,竟是身披玄甲的张无病。
他单人单骑一直来到距离草原军阵前不足百丈的地方,驻马而立。
在凛冽朔风中,同样是全身披甲的林寒翻身上马,铮亮的明光铠泛着淡淡的光芒,与一身漆黑玄甲的张无病截然相反。
无数草原骑军在他面前分成两列,只留下中间一条可供一人前行的通道。
林寒沿着这条通道策马前行,每前进一步,在他身后周围的草原骑兵就会迅速聚拢起来,待到林寒行至阵前,身后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骑兵,而不见半点缝隙。
张无病和林寒不约而同地单骑向前,在相距不足十丈的时候,两骑几乎是同时停下马蹄。
林寒望向张无病,花白的胡子的在风中微微颤抖,笑道:“张无病,好胆识。”
张无病缓缓道:“当年听闻林王率军入南疆,平定南中七府之地,有修罗将军之称,不胜神往,只是当时的我还是一无名小卒耳,不足以与林王相提并论。直到今朝三藩乱起,张某这才有了与林王交手的机会,交手一年有余,互有胜负,今日却是要与林王彻底分出成败。”
林寒平淡笑了笑,若有所指道:“欲速则不达。”
张无病道:“自古能成开国帝王大业者,皆年不过六十,难道你林寒觉得自己能开古今之创举,行古人不能行之事?”
林寒自嘲道:“年过八十,行将朽木,我老了。”
徐林看了一眼林寒已经花白的胡须,平静道:“刀剑无眼,这次见面之后,日后不知是否还会有再见的机会,即便是再见,恐怕也是要生死相隔了。”
林寒一笑置之,问道:“张无病,你有几成胜算?”
张无病道:“五五之数。”
林寒大笑起来,颔下胡须微微颤抖,“好,我静候西北大军。”
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第六百一十六章 滚滚铁骑如潮水()
大风呼啸,旌旗席卷。
中都城城头之上的一杆黑色描金大旗猎猎作响,大旗之下,只有一大一小两道身影。
大人腰间悬仙剑,少年背后负剑匣。
无数城内守军看到这一幕后,都倍感心安。
因为此人是以一己之力平定了草原辽王和江南魏王的徐大将军,现在徐大将军驾临西北。
西北焉能不胜!
城头之下,张无病已经返回军阵,大手一挥,西北大军响起一声声号角声,双方决战就这么拉开序幕。
西北大军以二十三万铁骑著称,草原更是尽皆骑兵。
几乎就在同时,数以万计的骑兵铺满了整个大地,若是从城头望去,黑压压一片,如蝗虫过境。
在让人心惊肉跳的马蹄声中,两军轰然相撞,纷乱不可辨目。
几乎就在同时,两军的先锋仿佛泥捏纸糊一般,只是翻出几个微不足道的浪花之后就瞬间消失不见,而后续的骑军则是仍旧是源源不断地向前冲去,直至搅成一个巨大的漩涡状泥潭。
两军彻底纠缠在一起后,接下来便是最惨烈的入肉入骨厮杀。
一名西北骑军将手中长枪送入一名草原骑兵的胸膛后,还没来得及拔枪,便被另外一名侧身而过的草原军骑兵下脑袋,而那名草原骑兵还未走出三丈,便被后面赶来的西北骑兵一枪挑落下马,然后便是马蹄踩踏在胸膛之上,死得不能再死。
这名挑落了草原骑兵的西北军甲士继续持枪前冲,又是一枪刺入敌人胸口,然后顺势松开手中长矛,抽出马刀继续前冲,不过他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被一名迎面而来的草原军骑兵一刀劈飞手中马刀,然后两骑擦身而过,这名西北军骑兵变成尸体滚落马下。
有骑兵奋起一跃将敌人扑下马背,一起死在马蹄之下。
也有两骑对撞,当场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