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剑禅道场的武士,押解着山田正一走了。
望着这位日本第一剑客的背影,德川赖房微微摇头:“此等勇士,却不是我的人啊。但可惜了……天狗的命运,就此终结了。”
剑禅道场里,山田正一缓了过来。
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就此注定,面对去武艺高强的武士,更有日本第一剑客知名的柳生十兵卫,他十分干脆地放弃了反抗。
显然,这个犯人十分重要。而他的性命,也很快就会终结。
“十兵卫大人,没有选择一见到我就杀死,这是您的错误了。”知道自己命数已定,山田正一反而多了几份洒脱与从容,就连看向柳生十兵卫的目光,也充满了叹息:“你的剑术与武艺,是天下闻名的。但是……作为秘密监视全日本的武士首领。您对自己被宠信的程度太过于自信啦。”
“山田阁下,无论如何,我都是将军的武士。他的命令,就是我全部行动的意义。”柳生十兵卫显得很平静:“没有当场结束你的生命,首先是源自阁下在江户救下无数人性命的德行。但同样,我也需要阁下的配合,做最后的审讯。”
“审讯呀……看来将军对我的踪迹,还真是关切呢。”山田正一笑道:“命运真是一个捉弄人的怪物,捉弄了将军,捉弄了我,还要捉弄了全天下有智慧的人。”
柳生十兵卫沉默着,没有说话。
“就在这里吗?”山田正一看向柳生十兵卫。
“马车是明国进口的好货,外间人听不到我们的说话。”柳生十兵卫说。他也很清楚,如果下了马车再兴师动众彻查,反而会让消息被泄露出去。
他回忆着德川家光的命令,猜测到了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以至于德川家光让他独自审讯,而不假于他人之手。
“我要知道……山田阁下对将军复诊的结果……离开幕府以后,又见到了哪些人,说了什么话?”柳生十兵卫看向山田正一,面目格外严肃。
“反正是必死的结局。我也无所谓啦。但……十兵卫大人呀。堂堂的柳生三天狗,仅存最后的天狗。第一的日本剑客……您真的想知道吗?这不是满足好奇心的时候,这是致命的毒药。一旦知晓……那个至高无上的将军,只要明白你有可能已经知晓,那无论如何,您的死期,就已经将近了。”山田正一面对柳生十兵卫的心情是格外复杂的。
一方面,这个人即将杀死自己,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对武艺的崇拜,对传奇人物的敬仰,又让他充满了可惜的心情。
在日本,天狗是一种极凶猛又极受人敬畏的神化动物。柳生一家三人都有天狗之名,自然足以说明他们的本事厉害。
但同样,柳生三天狗,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变迁之下,已经只剩下柳生十兵卫三严还活着了。
可是,这样一个日本第一的剑客,不能流传自己的英名在世间,却要因为权利者的卑鄙而即将死去,如何不让山田正一感觉可惜呢?
“说我会死的话……我已经听过无数次了。让人感觉无奈的是,我的确听不出你们是怀着诅咒心情说的。但请阁下明白,无论如何,作为将军的武士,忠诚是不变的原则。如果非要我讨论这一点,我想回答一句明国的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十兵卫相信,我乃手足,绝非土芥!”
柳生十兵卫说罢,目光灼灼,扬着十足的信心与骄傲。
这是来自日本第一剑客的骄傲。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你吧。希望你能在听完以后,依旧保持自信的心情。”山田正一叹气一声:“将军的寿命,已经没有几年啦。最多……不超过五年的寿命。至于病理,我相信您也不会感兴趣。这一点,就从大奥里的医者再也出不了大门就可以确信。至于这一路我见过的人……说过的话。请那位刻薄的将军放心吧!我只是想活下去,但也并非想日本天下大乱。但让人感觉悲哀的是……您……即将是知晓将军身体唯一的一个……不在大奥里的人。”
至于山田正一,自然很快就要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柳生十兵卫捏着剑柄,忽然就格外的用力。
他终于明白了德川义直与山田正一那种怜悯目光的涵义。
将军身体不佳,只有不超过五年的寿命。这个消息传出去,毫无疑问要引起惊天的波澜。尤其是谁都知晓,将军格外担忧下一任将军的传承。
如果下一位将军年幼,谁都清楚会引起怎样的权力风波。
这个消息,根本不是满足好奇心的解药,而是将人走上黄泉之路的毒药。
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显然都要死。要知道,就连德川家光最亲信的阿万夫人,也只知道他的身体不好,而不知道德川家光的寿命呢。
至于那些医者……
山田正一是第一个死的,但不会是最后一个死的。
那么……
留给柳生十兵卫三严的就是一个关乎性命的考验了。
考验的不再是柳生十兵卫三严的武艺、学识……
而是来自德川家光对他的信任。
第四十七章:浅草寺与先圣殿()
横琴的一处小山坡上,魏云山不知何时已经停留在了这里,看起来,显然已经超过一个时辰了。
他的到来,完全是一种偶然。
虽然锦衣卫早在当年远征公司试探性开展中日贸易的机会里就开始往日本安插钉子,但情报工作想要在短时间里取得效果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故而,这一回魏云山亲自出马,完全是因为德川义直与柳生十兵卫带着武士团到了这里。
锋利的武器让人警惕,在不知道刀锋所向之前,谁都忍不住会汗毛倒竖。
锦衣卫除了情报工作,最近的首要任务就是排出一切对皇帝陛下安全的危险。出现了两个极具威胁的武士团,自然迅速派出了人马。
好在,让人感觉放松的是,不管是柳生十兵卫三严还是德川义直,他们的目的都不是朱慈烺。
这个发现让人松了一口气,但很快……情报工作经验丰富的魏云山捕捉到了异常。
“去盯紧柳生十兵卫!”
……
又是一天阳光明媚的日子到来了,朱慈烺难得睡了个懒觉。而御所上下,自然是没有人敢打扰朱慈烺,只是将早点温了又温,直到朱慈烺在榻榻米上用完了早点这才让厨师们松了一口气。
后水尾天皇政仁似乎显得非常得意,他望着脸色有些苍白的兴子,似乎知晓了朱慈烺之所以赖床的原因。
当然不是政仁所想的那般……
朱慈烺只是太早没有睡懒觉了。
新的一天没有什么安排,儒学的讲课,朱慈烺也是完全撒手,直接安排出去了一名随行的中书舍人杨仁愿担任了绍仁的老师。
七月十一日这一天,唯一算得上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朱慈烺举行了绍仁拜中书舍人杨仁愿为师的典礼。
杨仁愿是崇祯十二年的御史,因为曾经弹劾东厂而官运受阻,朱慈烺登基之后不喜言官,御史之流原本是清贵之臣,升迁却比起其他人慢了一拍。
不过这杨仁愿不是那等只会喷人就不会做事之辈,学习能力不错,对东亚各国风俗地理人物竟是多有了解。陈贞慧拜外交大臣之后,便将他揽了过来,举荐进了中书舍人以示重视,只等外交部正式搭建,便调进外交部去。
大明三百年来都只有六部,就是国防大臣之类新名头纷纷出场,也不见新开一部。故而,朝中对于朱慈烺要新开一部外交部议论纷纷,朱慈烺倒是不想吵,就索性先等一等,免得太过激进不好收场。
杨仁愿对于这个新的任务感觉格外激动,为人师表,教导后进,这是所有儒家子弟都视之为荣耀的事情。更别提教导的还是一国之主,那成就感与未来的影响力自然是杠杠的。
朱慈烺好一番勉力,惹得杨仁愿连连发宏愿,要用心教导绍仁。
政仁也只当朱慈烺真的动心,格外激动,好一番许愿,允诺大明商人进入日本,绝无阻塞。
朱慈烺对此没有多言,他来了京都,自然也有不少商人跟着过来。
皇帝陛下的车队是不会有税关贼匪的,正是做生意最佳的时机。更何况他们手握重金,是甲方大爷,自然是无事不顺。
若无意外,许多与天皇亲近的商人都能接到不少单子,大发一笔。
当然,对于明商而言他们也是大赚。
京都附近物产丰富,价格低廉,作为第一批入驻的明国商人,自然可以拿到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多的商品。
撇去这些细枝末节,朱慈烺在京都转悠了几圈,也就到了辞别京都的时候了。
他要进行下一个日程,前往浅草寺接见日本的宗教界人士。随后,在下一步就是前往上野忍冈的孔庙先圣殿宣讲日本学子前往中国留学赴考。并且会见著名的日本教育家林罗山。
朱慈烺在七月十六日的这一天抵达了江户浅草寺。
这里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传说在一千年前,推古天皇三十六年的时候,有两个渔民在宫户川捕鱼,捞起了一座高5。5厘米的金观音像,附近人家就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尊佛像,建成了浅草寺。
后来的浅草寺时运不济,屡遭大火落寞,但到了江户年代却幸运地得到了德川家康的眷顾,重新修建,让浅草寺成为第一大寺庙,是江户士民最爱的游乐之地。
朱慈烺抵达这里,自然是引得全寺盛大接待。
一路迈入风雷神门,过了将近五十丈的石铺大道,朱慈烺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观音像。
“可惜……没有草薙剑……”朱慈烺心中嘟哝了一句。
他并不知道,供奉草薙剑的地方其实是热田神宫。
浅草寺转悠了一圈,朱慈烺基本上都只是一个兴致勃勃的游客,谈话都不涉及政治发言。就是有不怀好意碰上来的问题,也有跟随而来的王夫之、陈贞慧挡掉。他们虽然总有一人会被幕府高官约去谈判,但总会有一人留在朱慈烺身边。
对于日本的宗教界,朱慈烺没有多大的好感,一群禁止百姓不吃肉的家伙……让朱慈烺许多天嘴巴里都能淡的出鸟来了,如何能有心情搞什么宗教交流?
当然,朱慈烺也清楚,日本宗教界虽然有不少力量,但江户时代以来,已经渐渐不再重要。
而今幕府禁止基督教,强制要求所有日本人都必须信仰佛教。虽然看似是加强了宗教,但其实并无多大区别。按照幕府的做法,是让各家确定宗派,然后到附近的寺院登记。结果就是檀家制度之下,僧侣实际上已不能再从事葬礼以外的其他活动。
比起民众不同,幕府则鼓励武士们学习属于儒学流派之一的朱子学。
这年代的朱子学在日本发展迅速,渗透到了町人,也就是城市工商居民身上,并且在上流阶层里也大有市场。
但朱子学可是反宗教力量干涉政务的。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日本宗教界力量下降,对于日本的宗教界人士,朱慈烺除了游玩,倒是真的没什么好谈的。
有谈的地方……在上野忍冈的先圣殿。
第四十八章:心悦诚服()
♂
上野忍冈的先圣殿是后来日本最大官方教育机构昌平坂学问所的前身,只不过现在还没搬家,包括林罗山以及他的私塾都还在上野忍冈这里。
朱慈烺前往这里颇为颠簸了一番,一路道路难行,惹得朱慈烺不得不对随行的阿部忠秋抱怨道:教育之所,应该在交通方便之处,有利于寒门小户之子能够顺利求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皇帝陛下一开口,这地方很快就走上了搬家的倒计时。
当然,朱慈烺并没有关注自己随口一说人家会不会当真。
抵达先圣殿的时候,朱慈烺见到了诸多熟悉的模样——儒衫飘飘。
林罗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名字,但朱慈烺打听了以后才愕然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出生于天正11年的林罗山而今六十四岁了,本名信胜,号罗山,字子信。后来还出家当了和善,法号道春。
一个日本人,取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名字,此人对中国的情节有多深自然可见一斑。不同于一路上朱慈烺看腻歪了的和服,林罗山也许是一向如此,也许是故意如此,总之一身儒衫飘飘,看得朱慈烺大起亲切之感。
“罗山先生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更是让人心折呀。”朱慈烺率先拱手致礼,笑容诚挚。
对于一个在日本土生土长的亲华派,朱慈烺实在很难克制自己的好感。
“皇帝陛下文治武功,能来寒舍指导我日本文教,这是敝国荣幸,是学生荣幸。岂敢当陛下厚爱。陛下,请……”林罗山侧身一让,迎着朱慈烺进了先圣殿。
这是祭拜孔子的地方。
朱慈烺作为孔子的家乡人,来了先圣殿,自然不能错过祭孔。
虽然朱慈烺对于儒学颇有异议,但作为皇帝,朱慈烺比起历来诸多穿越者都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朝堂要选择什么学派,朱慈烺可以一言而决。于是乎,朱慈烺并不需要如何革新儒学,而是更轻松的做一个选择题。留下那些改良了的学派。
自然,朱慈烺也就不会排斥儒学。更不会搞什么打倒孔家店。
总而言之,祭孔仪式顺利举行。
一番礼节过后,时间也到了饭点,推杯换盏之间,朱慈烺离开了酒席,在林罗山的带领之下进了林氏私塾。
私塾里已经清空,桌椅之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
林罗山打量着朱慈烺的目光,果不其然,朱慈烺看了以后,露出了微笑。
“果然,传言之中这位皇帝陛下酷爱四海一言尽汉文,当真是不假呀……”林罗山心道。
朱慈烺自然明白这是林罗山的示好,而这里,也即将是两人密会之所。
“日本国诚不如中华上国,虽然学生竭力教导,却依旧只能眼下规模,童子五十,少者三十,不能更进。而这,还是许多乃是家学缘故。学生虽然不收束脩,却依旧架不住学子家贫。相比之下,反而武学道场更受欢迎。”林罗山感叹着道。
日本官办教育发展缓慢,还要在等个几十年才能出来昌平坂学问所。反倒是武学道场十分兴盛,由井正雪办下规模已经不小,但比起柳生家的剑禅道场却是远远不如。柳生宗矩不仅培养出了德川家光这个弟子,更是在全国各地教出来了一万三千名武士。
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其实说到底就是就业趋向。
若非德川赖宣这等大名带头兴盛文教,又加上江户时代渐渐和平,这才让读书有了出路。要不然,读书的人会更少,大家还是觉得去道场学武艺来得实际。纵然不能进入大名的军队之中,有一身武艺,想要寻一个出路总归希望更多一些。
毕竟,德川幕府的体制之下,是武士当权。
当然,伴随着和平渐渐稳固,越来越多的武士也开始学习朱子理学,用以巩固幕府统治。
朱慈烺知晓这一点,也明白朱子学终究会在日本兴盛起来。
但对于朱子学,朱慈烺却是不喜的。他虽然知晓朱子学可以巩固封建统治,但其束缚思想,阻碍中华对外扩张的负面效用也是实打实的。
眼下日本的儒学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朱慈烺心念于此,倒是起了个歪念头。
“林先生久居日本,可能对国内之事不太了解。虽然才过去三五年的光景,但我大明文教昌盛,已然日新月异,发展万千呀。”朱慈烺心中一动,说道。
林罗山对此自然没有异议:“大明文教昌盛,更有完善的县府国学,科举之制,实乃学生敬仰向往之处。”
朱慈烺听出了林罗山的画外音。
显然,林罗山只是觉得大明有科举,又有完善的国家教育体系,自然文教昌盛远胜日本。要拿日本与大明比,大明这却是有点自降身价。同样,林罗山也觉得没啥好比的。日本毫无争胜之心,大明一样胜之不武。
“要的就是你有反应……”朱慈烺心道。
他装作听不出林罗山的画外音一样,骄傲地道:“自朕执掌权柄以来,就大兴文教,推广初级小学。至今日,五年来累计新修初级小学一共八千三百零九个。幼童入学一共四百六十七万人。扫盲人数过千万。而科举之制,更是大改。大明学成之辈,渐渐不再以科举为唯一通道。要想兴盛文教,光靠科举拿官位诱惑是不够的。关键的呀,还是要将正道钻研好。这才能如大明一样,入学幼童四百万,识字扫盲过千万!”
林罗山一听朱慈烺报出来的数字,顿时浑身一震。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震惊了。
也许,大明人多,才能有这么多的幼童。
只是……要论人口比例,却实在不该这样。大明约莫一万万人,日本约莫两千万。算下来,日本应该有将近一百万就学的幼童。
但……百万就学幼童?
全日本,能有百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名幼童能够找到地方读书那就可以说得上日本文教蓬勃发展了。
更别提扫盲千万人这样的丰功伟绩。
朱慈烺说大明文教兴盛,还真不是林罗山原本想的那样兴盛。
而是……比林罗山想象的,还要兴盛百倍。
听到这里,林罗山当真是心悦诚服,一点怪话都没有了:“真乃圣人之治矣。”
第四十九章:日本人用大明的教科书()
“圣人之治,还远远不够。”朱慈烺脑海里回旋着义务教育四个大字。
只有经过义务教育的国民,才可以说是真正能够计算到综合国力里的国民。没有经过教育,脑海里不知晓家国概念,如果再被豪族束缚到田亩之上,那就更像是累赘与负担。
不过,教育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不说修筑学堂的费用多少,光是补贴官定教科书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别提每年两京十三省各地师范学校一毕业就被抢光的新增教师。这些都是要吃财政饭,占一个皇粮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