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随时穿越明末 >

第50章

随时穿越明末-第50章

小说: 随时穿越明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梁山一百零八好汉,都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个顶个的都能喝十几碗酒,也就是十多斤酒。

    要是换成现代的白酒,哪怕是三十八度的低度酒,你试试?

    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位在郓城。

    就算是在现代,你在郓城找出七十二个能喝十多斤白酒的好汉出来试试?

    别说是郓城了,就算是在整个山东找都费劲。

    但是要是当时白酒的度数只有十度左右,和啤酒相当,那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

    也就是说,袁继咸袁大人以前喝得都是十多度的低度酒,现在喝得可是五十多度的高度酒。

    喝了十几杯,袁大人脸色红润,憨态可掬起来,身体都开始摇晃起来。

    “江秋啊,你别自称草民,也别叫我什么大人!老夫托大,叫你一声江秋,你就称呼我一声伯父,你看如何?”

    正常人不和醉汉一般见识,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楚江秋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袁大人又说道:“江秋啊,你说说,这大明朝现如今风雨飘摇,这病根儿到底在哪啊?”

    楚江秋赶紧说道:“大人,此事草民不知,也不敢枉论。”

    开什么玩笑啊,这种事儿能随便乱说吗?

    就见袁继咸不悦地说道:“不是说好了不要自称草民,要称呼我为伯父的吗?江秋你放心好了,在座的没有外人,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

    楚江秋心里不由一动,在这袁大人面前,倒是可以说之而不妨。

    楚江秋便说道:“伯父,我以为大明的病根在于人口过多,而粮食产量不足。”

    听到这个答案,袁继咸先是一愣,紧跟着明显的失望起来。

    很显然,对于这个答案,袁继咸相当的不满意。

    而朱和城则是饶有兴趣地问道:“楚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楚江秋微笑着说道:“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能开辟一段盛世,所为何来?概之因开朝之处,人烟稀少,人少而地多,粮食充足,人口繁衍必然迅速,所以很容易开辟盛世。”

    “而历朝历代又因何而灭亡?其实大多都会归结到粮食欠缺这一点上。”

    “人口繁衍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就只有这么多,当土地的产出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百姓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或者是各种天灾人祸。”

    “这时候朝廷财政多半不足,没有能力赈灾扶贫,再加上皇朝延续已久,吏治必然松懈,贪官污吏横行,官逼民反,皇朝必然倾覆!”

    袁继咸原本不以为意,但是随着楚江秋话题展开,袁继咸却是越听越是心惊。

    只因为楚才子所说,竟然十分的有道理,细思起来,只觉果是如此。

    而此种言论,在之前确是从来未曾听闻过的。

    此刻,袁继咸在心里对楚江秋不由多了几分钦佩之情。

    而朱和城早就激动的拍案叫好了,忍不住问道:“楚才子,既然知道了症结所在,可有化解之法?”

    楚江秋微微笑道:“化解之法有二,其一就是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粮食产量的提高总归有个限度,而人口的增长是无穷尽的,早晚会有一天粮食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口。第二嘛就是战争,死掉一批人,粮食自然就可以养活剩下的人了,只不过这个办法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是玩火自焚。”

    朱芷雪不由惊呼道:“先生,此法太过泯灭人性,怎可动用此法?”

    (本章完)

第142章 太子献血() 
袁继咸回到住处之后,马上写了一封秘折,将今天堪称隆中对的对话无一字遗漏地书写了上去。

    这里面,袁继咸丝毫没有加入个人的主管感情和判断,如何取舍自有皇上定夺。

    如果他过多的加入个人感情,反倒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就凭他对皇上的了解,皇上绝对会对楚先生感兴趣的,必然会重用楚先生。

    在秘折的末尾,袁继咸不无可惜地写道,可惜楚先生现在仍然是白身,尚未取得秀才功名。如此一来,也就不能参加今年的乡试。

    否则的话,凭楚先生的能力,必定能够蟾宫折桂。

    而太子朱和城回去之后也写了一封秘折,将今天的对话大体描述了一番,并且里面还有他自己的个人见解。

    太子朱和城的态度和袁继咸就截然不同了,在秘折里对楚江秋没口子的称赞,称楚先生是不世出的社稷之才,比之诸葛武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写完之后,太子便将秘折遣人发了出去,不过走的是正常渠道。

    而袁继咸便不同了,他发的乃是八百里加急。

    尽管这种小事用八百里加急于事体不符,但是袁继咸相信,皇上绝对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他。

    相反,如果他不用八百里加急的话,说不定皇上才会怪罪下来。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太子朱和城兴致勃勃地跟着那些灾民上山伐树去了。

    尽管现在每天都很累,但是朱和城却是感觉到,从小到大,大概只有这几天他活的最真实。

    也只有这几天,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楚江秋在家里闲来无事,又喊来陈近南和入画斗起了地主。

    不过到了中午的时候,却是出事了。

    原来上山伐木的时候,太子朱和城拉了一会锯,累的满头大汗,就站在一边休息。

    却是不料那棵树是中空的,竟然提前折倒,眼看就要砸到朱和城身上。

    而两位随身紧跟着保护太子安全的太监,却是被太子指挥着爬树去栓绳子去了……

    也是这段时间一直没有什么危险,这两位太监心里疏忽,为了取悦太子,当真的爬到附近的两颗大树上去了。

    这时候,两人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的发生,简直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却是离着朱和城身边不远的一个灾民,猛地一把推开朱和城,而自己却是被数目砸中,又从山体上滚落下去。摔的头破血流,被人从山上抬了下来。

    太子朱和城先行一步,一路疾跑,气喘吁吁地找到楚江秋,让他马上准备救治患者。

    楚江秋也被吃了一惊,不过救治这种外伤患者,根本就非他所长。

    或者说,他医术太过稀松平常,除了给人挂挂吊瓶,基本上什么病都治不了。

    不过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儿,楚江秋赶紧把李中梓请了过来。

    这时候,摔伤的灾民也被抬了进来,李中梓马上展开了救治。

    处理好外伤之后,李中梓语气沉重地说道:“患者失血过多,必须马上进行输血,否则的话,情况不容乐观。”

    自从得到输血方法之后,这段时间李中梓已经给患者输过好几次血。

    有一个是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这种情况在古代基本上就是背叛了死刑的那种。

    不过在李中梓的输血治疗之下,硬生生地将人给救了回来。

    也正因为此,李中梓神医的名号更加响亮了。

    现在要给患者输血,就需要找到可用的血源。

    李中梓马上给患者查血型,最终查出患者是鼻型血。(李中梓不知道应该是B型血,便记作鼻型血。记得有书友曾经发帖子质疑过这一点,在这里算是做一个说明吧。)

    接下来便是寻找可用的血型了,按理说鼻型血是普通血型,应该很好找血源才对。

    偏生周围的那些灾民竟然没有一个人是鼻型血,在场的一个灾民,不得不回去喊人去了。

    就在这时候,朱和城取过一根取血的银针,刺破自己的食指,滴出一滴血来,对李中梓说道:“李神医,快检验一下我的血型,看是不是鼻型血!”

    李中梓犹豫了一下说道:“朱公子,您身份尊贵,还是不要……”

    朱和城认真地说道:“李神医,救人如救火,请你马上检测本公子的血型。”

    李中梓不得不进行了一番检测,最终的检测结果,太子朱和城竟然真的是鼻型血!

    朱和城没有丝毫犹豫地说道:“快,抽我的血,给他输血!”

    紧跟在朱和城身后的两个太监顿时紧张起来,其中一个躬身说道:“太……公子,万万不可!您可是千金之躯,怎么为这等草民输血呢?此事万万不可!”

    朱和城怒道:“那你知不知道,如果没有他的话,本公子现在根本不会站在这里和你说话!草民?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更是本公子的救命恩人!李神医,快,准备输血!”

    患者的情况很糟糕,真的不能再耽误下去了。

    李中梓赶紧取过一次性输血器材,很快就给患者输上了血。

    神医不愧为神医,李中梓只不过是亲自动手了几次,现在无论是输血还是挂吊瓶,那娴熟程度,都要比楚江秋要高的多。

    随着血液的输入,患者的情况渐渐稳定了下来。

    而朱和城的脸色却是越来越苍白。

    楚江秋明白,这小子平时吃的好喝得好,锻炼也不错,身体棒的很。

    这才刚刚输血,脸色苍白根本就不是失血过多造成的,这小子是被吓得。

    话又说回来了,在根本就不了解人体血型总量,以及正常人输血多少不会危及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第一次输血的人,就没有不害怕这一说。

    楚江秋赶紧安慰朱和城道:“朱公子,你但请放心,人体的血液总量,大概有体重的百分之八。也就是说,你体内大概有十斤血。”

    “正常健康的人,一次输出十分之一的血液,也就是一斤血左右,不会危及健康。”

    “人体大量失血之后,体内就会重新进行造血,大概一周的时间,就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本章完)

第143章 叶叔来访() 
楚江秋冷笑道:“这战争,其实不是当权者想要选的,而是官逼民反,民反而不得不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万物,无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譬如说池塘里的蝌蚪,如果池塘里的水日益减少,那么池塘里的蝌蚪就会释放出一种毒素,大多数蝌蚪会死去。但是剩下来的却可以存活下来,虽然死了大多数,但是对蝌蚪整个群体来说,却是存活了下来。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听了楚江秋的话,袁继咸朱和城还有朱芷雪,无不产生一种遍体生寒的感觉。

    这时才明白,刚才楚江秋所说的第二个方法是战争,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要选择的,而是天地规则之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无论谁胜谁败,总归会有剩下来的人,这些人便可以存活。

    对人类整个群体来说,避免了整个群体灭亡的下场,仍然可以继续繁衍下去。

    而仔细回想一下,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朱和城不由避席,对楚江秋深深一揖,诚惶诚恐地问道:“楚才子,有没有办法,既可以避免战争大批量死人,又可以让所有人都活下去?”

    此刻说的尽兴,楚江秋也是十多杯酒下去了,这可是五十多度的五粮液,因此楚江秋现在也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听到朱和城的提问,楚江秋不由哈哈大笑道:“若是别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办法,不过在本公子看来,事情也并非不可为!”

    “此处灾民种植的地瓜、玉米、花生,能够大大提升粮食产量,五年之中,便可以扩大到全国范围。到时,足以养活五万万人口!”

    “只要有五年修养生息的时间,没有内乱,那么关外的满清便不足为惧。到时候可以建造大船,消灭倭寇,沿海经商,可以大大提升国力。到时候国富民强,区区满清,一扫而清。”

    听楚江秋绘制的蓝图,无比诱人,但是朱和城却是有小小的不忍:“楚先生,那些倭寇之中,也有好人。他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被逼无奈吃不上饭才……”

    楚江秋冷笑道:“那些倭寇残害我大明百姓的时候,你可觉得他可怜?你是愿意将屠刀挥向那些倭寇,还是挥向我大明百姓?”

    朱和城痛快地说道:“当然是挥向那些倭寇了!”

    此刻,朱和城心里再没有了半点犹豫,满满当当地都是楚江秋刚才所描绘的诱人蓝图!

    楚先生大才!必须要为我所用才是,如此孤王幸甚,大明幸甚!

    而袁继咸则没朱和城这么乐观,这个蓝图是够诱人的,这个饼画的是够大的,但是你也得能吃的着才成。

    袁继咸又漫不经心地问到:“不知江秋认为现在朝堂的危机又在哪里?”

    听到袁继咸问出这个问题,朱和城忍不住期盼地看往楚江秋。

    楚江秋哈哈大笑着说道:“朝堂危机,在于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君王有心匡扶社稷,臣子只知结党私营勾心斗角,至国家危亡于不顾!”

    “朝堂危机,在于文人待遇过于优厚,而那些文人只知引经据典,而无半分匡扶社稷之才!现天下土地大多都依附在这些文人名下,不用向国家缴纳税赋,国家税赋日益减少,入不敷出。”

    听到这里,袁继咸不觉心胸大畅,忍不住说道:“楚先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真乃诸葛武侯之才也!”

    楚江秋微笑不语,心道这些随便在网上搜搜就知道了,何用出户?

    朱和城忍不住两眼放光地问道:“楚先生,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可有办法解决?”

    楚江秋淡淡地说道:“朝廷当将土地收回,从新丈量,然后分发给百姓,并且严令百姓买卖,然后可按亩数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税赋自然充足!”

    朱和城闻言大喜道:“太好了,楚先生何不上书给皇上,建议皇上马上实行这种办法呢?”

    朱和城此言一出,袁继咸也马上看向楚江秋,只看楚江秋如何回答。

    是不是社稷之才,大抵就在这个答案上可见分晓。

    楚江秋哈哈大笑道:“漫说我一届草民之言,根本就没有上达天听的可能。即便能够上达天听,皇上必定会砍了草民的脑袋,而不会用草民的建议!”

    这一番话不由得让袁继咸大点其头。

    朱和城则是纳闷地问道:“楚先生,您这是利国利民的好策略啊,皇上为什么要砍你的脑袋?”

    楚江秋叹了口气,不由说道:“你以为皇上看不出这一点?你以为皇上不想变革?可是历来之变革,又有几个真正成功的?那一次变革,不是无数人头滚滚落地?”

    “而现在的大明,病入膏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只能徐徐图之!”

    听了楚江秋的这番话,袁继咸不由得色变。

    他在官场浮沉十几年,才慢慢品味出这番道理。

    而这位楚才子,足不出户,便能够说的如此透彻,许多地方,都是他都未曾想的到的!

    这位楚才子,绝对是不世出的社稷之才啊!

    袁继咸忍不住离席,对楚江秋鞠躬道:“楚先生之言,真乃老成谋国之言,大明能得到先生这样的大才,真乃是大明的幸事!先生请受老夫一拜!”

    刚才袁继咸对楚江秋的称呼还是江秋,现在已经变成先生了。

    楚江秋大惊,赶紧起身扶起袁继咸,连道不敢。

    坐下之后,楚江秋忍不住叹息道:“自古以来,不乏明智之士,不乏匡扶社稷之良策,惜乎不能为君王所用,为之奈何!”

    其实此时的楚江秋,虽然决定在明末干番事业,但是远没达到这种忧国忧民忧心忡忡的地步。

    但是在酒席上,三个愤青话赶话,就把这通牢骚发出来了。

    朱和城一听顿时就乐了,正色说道:“楚先生且放心,当今皇上圣明,必定会采纳楚先生的良策!”

    楚江秋呵呵一笑,说道:“但愿如此吧!”

    喝到此时,众人都有了七分酒意,就此散去,宾主尽欢。

    袁继咸和朱和城朱芷雪走到外面,袁继咸忍不住恭喜道:“太子,今天一番对答,不亚于诸葛武侯的隆中对啊!恭喜太子得到社稷之才!”

    朱和城忍不住欣喜地说道:“孤王得到楚先生,如鱼得水也!”

    (本章完)

第144章 娃娃亲() 
袁继咸回到住处之后,马上写了一封秘折,将今天堪称隆中对的对话无一字遗漏地书写了上去。

    这里面,袁继咸丝毫没有加入个人的主管感情和判断,如何取舍自有皇上定夺。

    如果他过多的加入个人感情,反倒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就凭他对皇上的了解,皇上绝对会对楚先生感兴趣的,必然会重用楚先生。

    在秘折的末尾,袁继咸不无可惜地写道,可惜楚先生现在仍然是白身,尚未取得秀才功名。如此一来,也就不能参加今年的乡试。

    否则的话,凭楚先生的能力,必定能够蟾宫折桂。

    而太子朱和城回去之后也写了一封秘折,将今天的对话大体描述了一番,并且里面还有他自己的个人见解。

    太子朱和城的态度和袁继咸就截然不同了,在秘折里对楚江秋没口子的称赞,称楚先生是不世出的社稷之才,比之诸葛武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写完之后,太子便将秘折遣人发了出去,不过走的是正常渠道。

    而袁继咸便不同了,他发的乃是八百里加急。

    尽管这种小事用八百里加急于事体不符,但是袁继咸相信,皇上绝对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他。

    相反,如果他不用八百里加急的话,说不定皇上才会怪罪下来。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天,太子朱和城兴致勃勃地跟着那些灾民上山伐树去了。

    尽管现在每天都很累,但是朱和城却是感觉到,从小到大,大概只有这几天他活的最真实。

    也只有这几天,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楚江秋在家里闲来无事,又喊来陈近南和入画斗起了地主。

    不过到了中午的时候,却是出事了。

    原来上山伐木的时候,太子朱和城拉了一会锯,累的满头大汗,就站在一边休息。

    却是不料那棵树是中空的,竟然提前折倒,眼看就要砸到朱和城身上。

    而两位随身紧跟着保护太子安全的太监,却是被太子指挥着爬树去栓绳子去了……

    也是这段时间一直没有什么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