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系列之烽火大唐-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正虚也伸出手去为无痕大师把脉,听过之后,也道:
“体内有一股暗劲在游走,应该就是被李元孝的三元真经所伤,看来那黑衣人的确是李元孝的门人。”
高凤麟道:
“二十年前李元孝就与圣门勾结了,想不到今日他们又卷土重来。”
莫正虚道:
“对方行事十分缜密,连无痕大师都没有算漏,若不是师弟你没有中了他们的暗算,此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高凤麟道:
“刚才已经为无痕大师稍作疗伤,只是他受伤太重,恐怕一时半会不能轻易痊愈,还得麻烦老庄主劳心了。”
杨清泉抱拳道:
“高少侠说的哪里话,今日要不是有你在,我们江南武林恐怕难逃这场浩劫,你现在就是我们江南武林的恩人啊。”
高凤麟忙拦下,说道:
“怎么说我也是今日的宾客之一,略尽勉力而已,算不得什么。”
杨清泉再三谢过,就吩咐了下人对两位大师好生照顾,与莫正虚和高凤麟等人又回到了大堂之中。此时群雄都在争讨不休,见几人出来,都一齐聚过来询问无痕大师的伤势如何。
高凤麟安慰众人,无痕大师性命无碍,需要静养些时日,众人这才散去。高凤麟往人群中看来看去,始终看不见那位长孙听雨阁主,往外看去,只见天香阁的人都已经走了,便问道:
“刚才那位长孙阁主呢?”
公孙树说道:
“那位姑娘见你们进去了,留下张纸条也下山去了,喏,这是给你的纸条,还有他给你备的礼物,都一并在这了。”
高凤麟接过纸条,看了一下摆正厅堂中的几个锦盒,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了九个字:
“百花谷,天香阁,盼君至。”
第二十六回 天香暖阁(八)()
“百花谷天香阁?”高凤麟口中兀自念叨着,心道:
“待我了了事情以后,一定要上百花谷好好谢谢这位长孙姑娘,这姑娘却是何人,为何对我如此优待?”
对于这长孙听雨的来历,高凤麟仍是一筹莫展,自忖自己与这位姑娘素未谋面,为何对方这么抬爱,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居然拼死相救,这份恩情,只能来日再报了。
此时场上群雄都已经安然无恙,幸好一众人都也没有受什么伤,只是中了对方下的药,浑身乏力,虚惊一场而已。
这酒是不能喝了,杨清泉命人将所有的酒水都撤了下去,给在座的都奉上好茶,暂时就以茶代酒。
杨清泉举杯说道:
“今日一连发生了诸多事情,要不是这位高凤麟少侠出手相助,恐怕我江南武林今日顷刻之间就会全部覆灭,不如我们在这以茶代酒,敬高少侠一杯如何。”
此言正和大家的意思,纷纷举杯敬高凤麟,品玩一口茶后,那金胜刀公孙树站了起来,对高凤麟说道:
“高兄弟,我这人是个老粗,叫你一声兄弟,你不介意吧。”
高凤麟微微一笑,道:
“哪里的话,公孙前辈想怎么称呼都行。”
公孙树继续说道:
“好,那我有什么话就直说了。咱们今日举行这英雄大宴,目的不就是为了推出咱们江南的一个武林盟主么,事先也说好了比武论输赢,我公孙树技不如人,输给高兄弟这样的高手,也没什么丢人的。今日遭逢巨变,多亏高兄弟出手相助才化险为夷,才免了我江南武林的一场浩劫。我提议,大家就共同推举高兄弟为我们的盟主,如何?”
此时仙霞派的掌门权玉书也站了出来,说道:
“不错,今日之事,乃是我们江南武林的耻辱,若非高兄弟出手相救,只怕现在我们都已经是人家的阶下囚了,而整个江南武林,也将会被拜火教与圣门把持着,后果不堪设想。论武功,高兄弟一人力抗圣门两大堂主,更是将玄武堂主重伤,盟主一职,当之无愧。”
在场中人无不点头称是,那汉誉堂堂主司徒兴站起说道:
“高兄弟对我们江南武林,要说有再造之恩也不为过,姓权说别的事我司徒兴都不敢苟同,但是这件事,我汉誉堂没有半分意见。”
璇玑道人也说道:
“诸位说的极是,贫道也认为这位高兄弟却是盟主一职不二人选。只是不知杨少庄主……”
先前说好的比武论输赢,杨不凡与朱雀两人斗了良久也为分出胜负,所以璇玑道人也是照顾到东道主杨不凡的面子,便出口问了一句。
杨不凡连忙站起,向璇玑道人抱拳,道:
“道长,小侄不敢。那朱雀武功明显胜过于我,之所以拖延时间不非就是等我们的药效发作,她好一网成擒,倘若她真全力以赴,恐怕我连在她手下二十招都走不过。更别说高兄弟他一人挡住两位堂主的联手,所以这盟主一职,在下也认为高兄弟当之无愧。”
好了,这下东道主都发话了,恐怕在场当中无人会反对了。
“哈哈哈哈……”这时坐中传来一阵笑声,大家望过去,却是那土财主钱大金在大笑。
“我之前说什么来着,我就看出这位高兄弟武功品行都是上佳人选,怎么样,我老钱的眼光,还不错吧。”
钱大金这一番话引得在场众人阵阵大笑,带众人声音小了下去之后,钱大金说道:
“怎么样,高兄弟,这盟主一职,咱们大伙可都是推举你来当,你意下如何啊?”
高凤麟见场上气氛甚是愉悦,不由的想到不久之前还在为各派的私事吵闹个不听,经过这边变故之后,倒是显得格外的齐心,此时群雄还一心协力共推自己担当盟主一位,实在有点意外。
又想到此次南下,正是奉了郭子仪的命令来夺盟主一位,为的乃是日后战事掀起,好响应中原,揭竿而起,镇压安禄山。
见眼下是个大好的契机,索性就跟大家讲事情说了,说不定此事群豪一应而起,反倒省了他许多的口舌,也好提前做准备。
高凤麟盛情难却,站了起来,抱拳向全场群雄行了一礼,说道:
“事到如今,我也不瞒各位了,我此番南下金陵,正是奉了师伯郭子仪郭老令公的命令,前来夺取盟主一位的。”
群雄俱惊,钱大金问道:
“郭令公?高兄弟,这各种详情,可否尽数告知于我们?”
高凤麟点了点头,道:
“承蒙各位错爱,推举在下为这个盟主,我高凤麟感激不尽。说实话,在下生性跳脱,平常嬉戏自由惯了,要我来当这个盟主,确实有点赶鸭子上架了。”群雄一阵哄笑。
高凤麟继续道:
“但是,我却有不得不为的理由。”言辞间,颇有为难。
钱大金道:
“不知道高兄弟有什么不得不为的理由?”
高凤麟顿了顿,道:
“当今皇帝本事英明神勇的明君,却误信了胡人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势力日渐做大,如今安禄山在范阳拥兵十二万,割据一方,但他还不知足,一心想要当皇帝,我们已经获得准确的消息,眼下安禄山正在积极调兵,不日将会起兵造反。”
“如今朝廷关内兵力空虚,内轻外重,安禄山又是虎狼之师,我师伯料定朝廷难以抵抗安禄山的大军,遂决定在中原和河北两地倾尽全力与之周旋。他老人家所担心的,就是江南之地断然不能落入安禄山的手里。到时候战事一旦掀起,河南河北诸地尽皆遭受战乱之苦,唯有江南之地偏安一隅。如今朝廷的赋税大多都来自江南,他安禄山又岂会不知道此事,但是朝廷重兵都在西线陇右、河套、西域一带,江南之地毫无重兵把守,倘若安禄山挥兵南下,那江南东西两道三十八州,则尽归安禄山所有,到时大厦倾覆,就是片刻之间的事了。”
“半月之前,我们收获消息,安禄山派出手下众多高手南下江南,酝酿一场大阴谋,我们猜测此事与他要夺取江南有关。所以,我师伯派我过来,一来查明安禄山到底在江南有什么阴谋,二来夺取江南武林盟主一位,届时凝聚江南武林群雄的力量,诛奸佞,平叛乱,为天下百姓某一方福祉。”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一)()
第二十七回往事如昔
在座群雄听着高凤麟这般侃侃而谈,仿佛已经置身于烽火狼烟之中,沉默良久,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人群中叫了一声“好”,群雄这才恍惚过来。
钱大金深吸一口气,问道:
“莫非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也是安禄山一手策划的?”
高凤麟道:
“半年前我们在洛阳就得到消息,拜火教将会响应安禄山,在河北各地起兵,这次拜火教来到江南,只怕也要在江南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从今天看来,圣门也和安禄山达成交易,从旁协助拜火教。”
自打今天在场所有人都被拜火教和圣门暗算,这顷刻间整个江南武林都差点毁于一旦,导致在场各位的危机感越来越重。此刻听到安禄山、拜火教、圣门三方联手,要侵吞江南,这是他们一万个不愿意见到的。
仅仅是拜火教与圣门联手就差点让整个江南武林覆灭,如果再加上安禄山,别说整个江南武林了,就算是整个江南道,也会很轻易的被安禄山所掌控。
“安禄山狼子野心,没想到竟然还想要侵吞我江南之地,兄弟们,高兄弟说的不错,我们理应响应朝廷,响应郭老令公,唯高兄弟马首是瞻,才能守住我江南寸土,不被战火所牵连啊。”
高凤麟抬头望去,说话的是汉誉堂堂主司徒兴。司徒兴领了这个头,群雄纷纷响应,高凤麟做这个盟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即开堂竖香,备上鸡鸭水果祭品,上告苍天,下祷厚地。江南各派在此义结联盟,号称江南盟,高凤麟任江南盟总盟主,副盟主为杨不凡与公孙树,钱大金为总管,各派掌门则各司其职,分管好各派弟子。
以后凡入江南盟的门派者,首件盟规便是禁止同盟斗殴,以保证联盟的稳固和良好发展。
为此,钱大金豪掷千金,在金陵城置办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盟主府来,高凤麟来到江南不到五日的时间,就住进了这盟主府中,这府中亭台楼阁,无不气派非常。
高凤麟总嫌钱大金这太铺张浪费,但是钱大金则表示,这盟主府代表着整个江南武林的门面,马虎不得,就得要这样的气派,高凤麟这才不得已住进了盟主府中。
刚搬入盟主府中,就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江湖侠士前来投奔,一时间盟主府外门庭若市,想要加入江南盟者比比皆是。
这些事高凤麟不善处理,还好有钱大金在,钱大金江南东西两道三十八州,几百家金银店、柜坊都打理的紧紧有条,这点人对他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但是他们几个也都没闲着,往外分派出不少人,遍布整个江南各地,去打听拜火教和圣门以及安禄山的消息。为此,钱大金也特别成立了一个情报堂,这情报堂中的人专门复杂打探江湖中的风吹草动,每日都要向盟主府汇报。
待到一切安排妥当,已经小半个月过去了,虽然关于拜火教和圣门的消息少之又少,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在轨道之上了。
高凤麟也该琢磨着什么时候到扬州去了,当初临出发前,郭子仪给了高凤麟一份信,要他送到扬州静桐寺妙众大师手里。郭子仪特地交代要他亲自送到妙众大师手里,想必这信中之事非常重要。
莫正虚在江南滞留了几日就回三清观去了,刘献元和陈道卿也都回到徐州了。高凤麟留下平青云和张宣帮助钱大金处理盟主府中的诸多事宜,自己一人只身前往扬州去了。
金陵城到扬州约莫二百里地,高凤麟早上一早出发,在栖霞山附近渡过长江,然后一路快马加鞭,中午时分就到了扬州,到了扬州之后,就四处打听静桐寺的所在,但是所知者不多,打听了一整个中午,也没有人听过这个静桐寺在哪里。
高凤麟还想会不会是郭子仪记错了寺庙的名字,扬州城大街小巷都问过了,没有谁听过这个静桐寺。
于是高凤麟只好骑马往附近边找边问,行至广陵附近时,见不远处草木丛生,河流交错,景色颇好。于是就下马步行,遇一老者,便询问是否知晓静桐寺,那老者手指北边一片树林,高凤麟沿道走去,不过多久就看见一座清冷残破的庙宇,庙门之上写的正是“静桐寺”三个字。
这庙宇处在一片梧桐树中,难怪叫静桐寺。高凤麟下马敲门,有一个大约二十岁上下的和尚开了门,双手合十,道:
“阿弥陀佛,不知施主有什么事?”
高凤麟竖掌还礼,说道:
“小师傅,我奉我师伯郭子仪之命,前来找一位妙众大师,送上书信一封。”
那和尚一听是郭子仪的书信,连忙将寺门大开,将高凤麟领了进去。整座寺庙不算很大,前后房屋不过七八间,里面僧众也不过十来人。那和尚将高凤麟领到善堂,不过一会就有小沙弥看来清茶。
高凤麟喝了两口茶,就听见门外脚步声匆匆,往外瞧去,却是刚才开门那和尚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和尚一起赶了过来。
高凤麟忙起身迎接,那老和尚正是妙众,进门就双手合十朝高凤麟说道:
“施主远道而来,贫僧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高凤麟同样双手合十:
“大师不必多礼,敢问大师可是妙众大师?”
“正是贫僧,施主是郭令公派来的吧。”
高凤麟点头称是,从怀中取出书信:
“这是我师伯叫我亲自送来,一定要亲手送到大师手里,要大师当面打开。”
妙众道了一声谢,双手接过书信,当着高凤麟的面将信拆开。妙众看着书信中所言,表情越来越凝重,看完之后又看一遍,又看了几眼高凤麟,问道:
“施主,这封信是否郭令公亲手交给你,让你再亲自送来的?”
高凤麟点点头,道:
“正是,大师,我看你神色有些不对,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妙众大师摇摇头,道:
“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想起了一件事。”
高凤麟问道:“什么事?”
妙众看着高凤麟的脸,端详了很久,才道:“一个我们守护了二十多年的秘密。”
高凤麟大惊!
第二十七回 往事如昔(二)()
妙众将信又再读了一遍,然后将信和信封一起,踱步到堂上的蜡烛边上,将书信给烧毁了,他手中一直握着书信,直到信和信封全部烧毁,这才放手。
高凤麟看着妙众大师一系列反常的举动,心有尽是疑惑。妙众对刚才开门的那个和尚说道:
“一鸣,你先下去吧。”
那一鸣双手合十,躬身退了出去,妙众将堂门关上,慢慢走到高凤麟身边,示意高凤麟坐下,他自己坐在对面,仔细看着高凤麟,然后叹了一口,说道:
“我原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收到这封信了,没想到,快三十年过去了,终究还是收到了这封信。”
高凤麟不解,这信里面到底有什么蹊跷,问道:
“大师,这信中到底说了什么?”
妙众也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帕来。高凤麟瞧出这锦帕上像是绣了一朵花,乃是一女子所用之物,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和尚身上,当真是奇怪。
妙众将锦帕递到高凤麟手边,说道:
“这件东西,是时候物归原主了。”
高凤麟不懂:
“物归原主?”
妙众点点头:
“这条锦帕,和锦帕里的东西,原本就是你所有,我已经替你保管了近三十年了,现在该还你了。”
高凤麟更是不明白了,自己不过才二十三岁,怎么这个东西在他手中却已经保存了三十年?
带着疑惑,高凤麟将锦帕拿起来,锦帕里面还包着个东西,他将锦帕一层一层展开,只见锦帕中心存放着一把金钥匙。
高凤麟看着金钥匙,自己从未见过,更没什么印象,又将锦帕展开,看了看两面,上面绣了一朵牡丹,再无他饰,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
高凤麟双手各持一物,望着妙众,问道:
“大师,晚辈不懂,这两件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
妙众道:
“这金钥匙,是你的外祖母之物,这锦帕也是你生母之物。”
“什么!”
高凤麟惊的从坐中站了起来。
自打高凤麟记事起,我就没听到过任何关于自己父母的消息,小时候问赵保真夫妇,他夫妇二人也绝口不提,只是说他的父母早已身亡,这世上只剩他一个人了。当时年纪小,高凤麟就当此事是真的,就再也没有问过关于自己父母的消息,并且心中一直将赵保真夫妇看成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
哪里知道,自己在江湖上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到头来,在这静桐寺,居然听到了关于自己生母的消息,一时间内心汹涌澎湃,不知所措。
妙众道:
“你母亲姓武,小名牡丹,因为至小就喜欢牡丹花,你外祖母就给她取了这个小名,她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这条锦帕上的牡丹,就是他亲手所绣。”
高凤麟抚摸着锦帕上的牡丹,抚摸着这锦帕上的一针一线,不由心中一酸,两行清泪掉到了锦帕之上。
高凤麟抹掉流眼泪,问道:
“这两件东西为何会在大师手中?”
妙众道:
“你且坐下,我与你讲一个故事。”
话说在三十年前,正值大唐王朝最兴盛之际,中原武林中出现了四位武功高强的年轻人,这四人年轻人乃是一师所授,武功都在伯仲之间。四人共进退,共荣辱,江湖中送了他们一个外号,叫“四君子”。
与这四君子同门的,还有两位师妹,这师兄妹六人整日谈武论剑,却也是落得一个逍遥自在。
直到有一天,四君子中的大师兄突然决定要去参加武举考试,并且以异等的成绩入朝供职。随后,他的三位师弟也都前后参加了武举考试,并且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兄弟四人在一起供职,又可以一起在谈武论剑,如此过了几年。忽然有一天,四兄弟接到一道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