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乱清 >

第143章

乱清-第143章

小说: 乱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现在还不知道的是,此事在华盛顿引起了绝大的风波。

    国会里吵成了一锅粥。不管大家心里怎么想,嘴上没人敢说西部战区做的不对,矛头反倒都指向了战争部,最终西蒙。卡梅隆被迫去职。

    背后的推手是林肯。

    从根本上说,卡梅隆和林肯在共和党内分属不同派系,是各自山头的大佬,属于竞争对手。大选前,共和党内初选的时候,卡梅隆和林肯一样,都是候选人,林肯是用战争部长的位子作筹码,换得卡梅隆放弃竞争,改为支持自己。

    所以,卡梅隆在战争部长这个位子上,隐然就有和林肯分庭抗礼的意思,战争部的不少事,总统就插不进手,有些政策推行起来就没那么顺当。

    战争期间,战争部是内阁最紧要的位子,是一定要牢牢抓在手里的,林肯借战争部和西部战区冲突的天赐良机,示意嫡系人马在国会中攻击卡梅隆,卡氏受逼不过,只好辞去战争部长一职,林肯得以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原陆军部长埃德温。斯坦顿。

    关卓凡自己方便,便有人不方便,有人方便,这些事,他暂时都顾不得,因为亚特兰大战役的大幕即将拉开。

    就在这时,加恩二等毅勇侯关卓凡为三等毅勇公的谕旨到了,关卓凡想,嘿,俺是关公爷了,就是念起来有点怪怪的。

    轩军本部自不必说,个个眉飞色舞;谢尔曼、托马斯等也向关卓凡热烈祝贺,华盛顿和林肯总统本人都发来了贺电,祝贺关逸轩公爵“为国家承担更加重要的工作”。关卓凡皆或口头、或回电一一表示感谢。

    新组建的田纳西州政府则表示,应该为关公爷举办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

    *(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 黑人团() 
这种繁文缛节就敬谢不敏了,关公爷实在太忙,一分钟已经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

    但现在整个西部战区最忙的,却还不是关总司令,而是军医。

    关卓凡下令,对全军将士进行彻底的体检,不合格的,不论华洋,统统留在查塔努加看家。

    中国军人不说,联邦军队中的美国军人大多是北方人,进入炎热的南部难免水土不服,体质差的容易病倒,互相传染,发生大面积的非战斗减员,会很影响战斗力。

    长时间、长距离运动作战,远离后方基地,非战斗减员尤其讨厌。

    得益于严格的卫生条例,轩军的非战斗减员的比例很低。但是,一来查塔努加战役持续的时间不长,在这个问题上不算经受过真正的考验;二来,他现在统帅的不是一支轩军,是整个西部战区,而关卓凡对战区其他军团这方面的情况心里没底,由总司令现去抓各部队的卫生工作也远水不解近渴,于是索性来个釜底抽薪。

    肯定多少会筛掉一部分人,兵员总数会减少一些。但北军此次进军,兵力对南军拥有绝对优势,少这么百分之几无关大局。

    孟菲斯那边,谢尔曼自己搞掂,查塔努加这边,轩军加昆布兰军团接近八万人,这个工作量,军医们忙得都快疯掉了。

    与此相关的一种军需物资是盐。

    盐是最后一种足额到货的物资,之所以最迟,不是像鞋子那样“有状况”,而是关卓凡要的实在太多了:整一年的用量。

    盐这种东西,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绝对的战略物资,即便以美国北方的工业能力,产量也是有一个限度的,真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虽然知道关总司令的脾气大,还是得小心翼翼地问:吃的完吗?

    关总司令老老实实:多出来那半年的量,不是拿来吃的。

    哦,那么是拿来做什么的呢?

    是拿来洗澡的。

    洗澡?!

    关卓凡没开玩笑,北军即将进入的佐治亚州,天气炎热,雨天泥,晴天土,林木草丛中毒虫密布。这些虫子能钻过任何布料,咬起人来比跳蚤还凶。抓挠之后皮肤容易感染溃烂,还可能传染恶性疾病。用盐水洗澡能治愈这种毛病,身上保持盐渍也能有效预防叮咬。

    还有一种东西可以对付这种小咬虫:猪皮油。虫子怕这种玩意儿,往身上涂抹猪皮油,虫子们敬而远之。

    可是天气热,这东西存太久了容易变质,还是盐吧。

    战争部的人将信将疑:真是这么回事吗?俺们美国人都不晓得的事,您一中国人咋知道的?——这话当然不敢对着关总司令说。不过关总司令明察秋毫,在肚子里替他们回答:俺从历史上上看来的啊。

    怀疑归怀疑,没人愿意当麦克道尔第二,最后还是想方设法满足了关卓凡的要求。

    关总司令难得客气,反复表示感谢,并信誓旦旦:用不了的话,绝对不会浪费,更不会给倒卖了,肯定交还联邦政府,咱们计着数呢。

    嘿嘿,姑妄听之吧。

    新补充的兵员也到了,关卓凡一一校阅。

    当然都是美国人,加利福尼亚的华工还在路上呢。

    分给轩军的有四千八百人,六个团。

    当时联邦军队团一级的编制较小,员额也不统一,这六个团的员额算多的了,但比轩军的“团”还是要少得多,而轩军的“团”对外是称“旅”的。

    首先是两个复役老兵团。

    这很棒。陆军部和战争部的人知道关总司令不爱要新兵,便把主意打到了已经退役的老兵身上。这两个团的士兵都是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刚刚退役没多久,又被重新招募入役——不是强征,都是自愿。战争期间活计不好找,当兵的薪水较高,不少退了役的老兵愿意重新入伍。因此这两个团的战斗力是最有保证的。

    唯一的条件是亚特兰大战役之后要放他们两个星期的假。

    这倒没什么。打完亚特兰大战役,本来就要多少休整一段时间,何况,那时候从加利福尼亚招的华工新兵肯定也到了。

    接下来是两个新兵团。

    关卓凡对新兵的兴趣不大,但也不能不要,买东西还讲究搭售呢。另外里面有好的他还想拐回国去,因此也亲自校阅。

    最后两个团比较有意思:两个黑人团。

    在《解放黑奴宣言》公布之前,联邦政府就开始着手招募自由黑人入伍。《宣言》公布

    之后,黑人们包括大量南方逃奴踊跃参军,此时在北军中服役的黑人已经相当之多,数以万计,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数字会接近二十万。

    黑人军人数量不少,但大多从事后勤、工程等工作,真正参加一线作战的其实很有限,原因不是黑人不愿打仗,而是白人官兵们对黑人根深蒂固的歧视和不信任。

    有的人不认为黑人有战斗力,有的人认为黑人一拿到枪就会造白人的反,更多的人只是想:我怎么能和奴隶为伍!《纽约时代》编辑委员会干脆高呼:宁愿战争失败,也决不能通过黑人参军赢得这场光荣高贵的战争。

    曾经发生过北军白人士兵对自己的黑人战友开火的事情,甚至战斗中炮兵的炮弹飞向了黑人团——也许是误击,也许不是。

    但联邦军队必须接纳黑人,黑人也终须走上前线,因为这是政治正确。

    黑人参军,可以增强己方的力量,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黑人参军,作为黑奴解放的一部分,是黑人地位发生实质变化的最好宣示,是瓦解敌军军心的利器,能够进一步促进南方黑奴逃亡、削弱邦联战争潜力;在国际上也会大大加分。

    问题是,前线的高级将领们不愿意接受黑人军团。

    比如托马斯,关卓凡问他,我手上有俩黑人团,昆布兰军团要不要拿一个过去。这个一向杀伐决断的汉子扭扭捏捏,嘿嘿了半天,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当然,这也相当于答复了。

    要知道,托马斯还是一个奴隶制的坚定的反对者,并为此和自己的奴隶主家族决裂。

    关键是同情归同情,但他和大多数的白人高级将领一样,并不信任黑人的战斗力。

    所以战争部和陆军部试探着问西部战区可不可以接受黑人战斗团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关卓凡一口答应,而且一要就是俩。

    对于黑人的战斗力,关卓凡和他的绝大多数白人同事,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不好说黑人就一定是有战斗力的,但加入联邦军队战斗部队的黑人,却绝对是有战斗力的。

    黑人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所有参军的黑人都是自愿的,都是有参战的热情的,这已经先过了一遍筛,而最终能加入到战斗团的,就那么几千号人,不是百里挑一也是十里挑一,基本素质是有保证的。

    进一步提高了黑人士兵的战斗力的,是对面的邦联的政策。

    因为怕引起大规模的奴隶逃亡,南方国会立法,北军的黑人士兵一旦被俘,没有战俘待遇,或者处死,或者重新当作奴隶出售,直接指挥黑人团的白人军官一律绞死。

    这样,反倒逼得黑人士兵没有任何退路。黑人团作战异常凶悍,直至打剩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因为投降了也是死路一条。而且,以牙还牙,黑人团从不留俘虏,落在他们手中的南军全部处死。

    最重要的是,关卓凡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了解,翻身奴隶变成解放战士,能够爆发出来怎样的战斗力。

    *(未完待续。)

第四十章 新编制() 
而且,黑人总比白人好拐吧。

    陆军部已经给两个黑人团各派了主官,都是年轻的白人军官,一个叫做艾伦?布朗,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人;一个叫比尔?凯勒,缅因州波特兰人,军衔都是上校。

    关卓凡发现他们俩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算新英格兰人,都是豪门子弟。艾伦?布朗的老爸以前做过波士顿的市长,比尔?凯勒的老爸是缅因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同时,政治倾向上,都有着强烈的反奴隶制色彩。

    这是当时统带黑人团的白人军官必备的条件,反奴隶制的政治取态不消说,他们的豪门精英身份可以适当抵消歧视黑人的白人同袍的压力;同时,既知道被俘后会被敌人绞死,依然挑起这个担子,就必是意志坚定、能够舍生取义的“有理想、有信念”的好青年了。

    至于年纪轻轻就居上校之高位——都是从上尉直接升到上校的,也是出于上述原因,一来增加权威,压服戴着有色眼镜的白人同袍,二来也是对他们负责这种吃力不讨好、并且风险更高的岗位的补偿。

    两个年轻人生气勃勃,关卓凡都很喜欢。

    不论是布朗和凯勒,还是他们手下的黑人团士兵,都没有想到战区总司令会亲自校阅他们,都非常激动。

    这两支部队,从组建之日起,就受尽白眼。比尔?凯勒带的缅因州第十二志愿团到现在为止还没发军靴,有的士兵的鞋子破了洞,脚趾露了出来,有的干脆就光着脚。艾伦?布朗带的马萨诸塞第六十步兵团稍好一些,穿的是让麦克道尔吃了关卓凡一顿鞭子的鞋子——不分左右脚。

    两个黑人团报到的第一天,关卓凡就亲自下令给他们换装,然后校阅。

    穿上了新鞋子,舒服劲从脚底一直蔓延上了头顶。总司令缓缓地纵马而过——这是绝大多数黑人士兵这一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激动地黑脸上油光闪亮。这种激动不仅仅来自上官的身份,而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被他们服务的国家和政府,真正地当作一个完整的“人” 来对待。

    他们整齐列队,尽最大的力气挺高自己的胸膛,伸直自己的脖颈,喊出最响亮的“乌拉”。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许多士兵眼睛中泛出了泪花。一张张黝黑的面庞上激越飞扬的神情也感染了关卓凡:这样的部队不能打仗?!

    以前,他总认为解放黑奴是林肯的“术”,现在,虽然他还是认为这是“术”,但是,“术”也好,“道”也罢,有什么区别吗?你把对方当成一个“人”,对方才会为你发挥一个“人”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能发挥一只口袋、一辆独轮车、一只骡子的作用。

    南军焉能不败?

    比尔?凯勒和艾伦?布朗都向总司令请战,愿为先锋,关卓凡微笑着答应了他们。

    四个白人团没有主官,要轩军自派。

    这六个新团合编在一起,组成松江军团“暂编第三师”。

    这“暂编”两个字,关卓凡想,打完亚特兰大,无论如何要去掉它。因为既然是“暂编”,就随时可以撤销,而关卓凡不但不要撤销,还要增加编制,其他兵种不计,步兵师至少要从现在的两个增加到四个。至于将来的“第三师”还是不是“暂编第三师”的这些人,不重要。

    关卓凡打的算盘是,轩军回国的时候,员额不但不减,还要至少翻他一番,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员额,要由美国人替他装备起来。

    就是说,他要借美国人的手,用美国人的钱袋子,完成轩军的扩军。

    出国前,美国政府的条件是“赴美义勇,所有军饷和军械装备,以及伤亡士兵的抚恤,都由美国政府提供”,就是说,理论上,不论关卓凡把轩军撑成怎样的一个大胖子,美国政府都得替他给包起来。

    所以,不可以辜负友邦的一份拳拳之心啊。

    只是自己现在新官刚上任,狮子的嘴巴不好一下子张得太大,打完亚特兰大,自己的地位会上升到美利坚和林总统本人的救星的高度,到时候予取予求,就没人能说啥了。

    由原第一师克字团团官伊克桑出任暂编第三师师官。

    选择伊克桑坐这个位子,一个是因为在奇克莫加和查塔努加战役中,克字团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传教士高地之役,伊克桑主攻瞭望峰,打得有板有眼,节奏张弛拿捏得很到位,已初步显示出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能力。至于攻上去之后差点没守住,责任不在他。

    二来,也是对伊克桑当初未能出任第二师师官的遗憾的一个弥补。

    至于伊克桑的旗人身份,在关卓凡今后的战略格局中,有着特殊作用。只是这是一面双刃剑,刺倒敌人还是割伤自己,全看关卓凡如何把握了。

    轩军第一次有了全洋班的部队,伊克桑的英语还没有好到可以直接流利地和部下们交流的程度,但没有关系,给他配了翻译参谋,再说当时军队下达作战命令,都是在纸条上写下来派传令兵送递的,而不是在电话里嚷嚷——还没有电话呢。

    西部战区上报华盛顿,伊克桑升任准将。

    同时批下来的,是华尔升任少将。这一次,华尔没有推辞。

    除了暂编第三师外,轩军序列中,还出现了两只新组建的部队。

    一个是炮兵师。

    查塔努加战役后,轩军从战利品中瓜分了七十余门大炮,现总火炮数量已超过二百门,实实在在可以编成一个炮兵师了,安德森少校升任上校,出任松江军团炮兵师师长,这下子安德森就正式脱离西点军校序列,进入野战军序列了。关卓凡暗示,打完亚特兰大,就给他升准将。

    安德森自己也很兴奋,不仅仅是因为升了官,毕竟,讲了大半辈子的炮兵,终于有机会实践所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啊。对于事业的第二春,他非常来劲,所有制度,一项项从头细细地制定出来,培训新手,更是比在课堂上还认真严格,手把手地一个个过关。

    关卓凡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你越起劲越好,一年后就没仗打了,看你到时候会不会觉得比较失落?以您这个年纪,不退役就只好回西点教书,问题是,您都准将了,回西点,置校长于何地啊?

    所以,跟我去中国吧?那么广阔的天地,打出个第三春、第四春都是可能的。听说您太太已经过世了,孩子也长大了,那就没有什么牵挂了吧?

    关卓凡打安德森上校的主意,是因为炮兵不比步兵,是当时绝对的高科技兵种,两百门大炮——而且肯定还会增加,这么大一个摊子,短时间轩军自己是无论如何撑不起来的。何况安德森桃李满美利坚,他如果肯去中国,自然有办法通过他再挖一批他的学生过去。

    另一个是骑兵师。

    松江军团的骑兵师是在原马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副军团长张勇亲自负责。

    原马队二千四百人,这个人数,作袭扰之用绰绰有余,但担当方面作战任务就显得不足了。而接下来转战数千英里,骑兵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马队扩编为骑兵师是必要的,时机也成熟了。

    此时的近代化战术体系中,骑兵已不再作为正面冲锋陷阵之用,当然,骑兵墙、甚至矛骑兵,这些欧洲人喜爱的古董,还会在某些国家的军队中赖上一段时间,但关卓凡和美国人一样,不认为自己需要学。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一章 骑兵和工兵() 
关卓凡对这个时代的骑兵的定位,就是快速移动的步兵。

    通过大范围、长距离的运动,迂回到敌军的侧后翼进行突袭和骚扰。

    深入敌境,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后方,对重点目标如敌军的后勤基地进行破坏。

    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线,特别是铁路交通。

    通过对敌人防守单薄、又具战略价值的目标做出威胁姿态,以自身为饵,吸引和调动敌军兵力,达到打乱敌军部署的目的。

    需要的时候,对敌境的不设防的平民目标进行恐慌性烧掠破坏,增加敌方决策层的民意压力,动摇敌方支持战争的民心士气。

    要坚决抵御住正面冲锋的诱惑——哪怕是短促突击,骑兵墙那种活谁爱干谁去干,反正我的骑兵不干。

    当然,这种战术是用于对付同等武器装备的敌人的,如果回国对上捻子那种水准的对手,就不需要这么折腾了,直接奔到斯潘塞连珠枪射程内碾压就是了。

    以上思路,关卓凡和张勇反复讨论过。其实在打长毛的时候,轩军马队的这种战法便初具雏形,现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下面的官兵对这种战术的理解和实施都很到位,城南马队袭杀勒保和粘杆处侍卫那种冷兵器作战模式,已经恍若隔世了。

    骑兵师下辖两个骑兵团,每个团二千五百人,总兵力五千人,不算多,暂时够用,还留出了一个团的编制,打算最快在亚特兰大战役结束后、最迟在萨凡纳战役开始前填满它。

    骑兵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