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卓凡所求不是这个。
当他知道自己可能成为文宗的女婿后,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如果小皇帝像原时空那样早薨,文宗留在世上唯一的子嗣,就是荣安公主了。
因为荣安公主是女子,所以不论在原时空还是本时空,上面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应该都不会让其时的任何一个中国人,生出关卓凡紧接着生出的想法。
可是,关卓凡来自二十一世纪。
在他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那个时代里,绝大多数的君主制国家,公主和王子一样,拥有继承王位的权力。
就是说,按照这个标准,如果小皇帝早薨,并像原时空一样没有留下子嗣,那么,荣安公主便会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然后……
这是一个过于大胆的想法,近乎天方夜谭。但,武媚娘取李唐而代之,不是更加天方夜谭吗?
荣安公主可是文宗亲生,姓爱新觉罗的呀。
再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啊。
如果关卓凡娶了荣安公主,将来这个计划有没有实施的必要,以及如果实施,能不能够成功,都还是未知之数。但,何防先把牌抓在手里?
所以,关卓凡觉得,两位公主的味道,都非常鲜美。现在是还没到下嘴的时候,等到开吃了,他希望,能够都吞到自己的肚子里。
一双两好啊。
又是一个天方夜谭,不过,这个世道,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咱们走着瞧吧。
还有,两宫皇太后各有心水,俺顺得哥情失嫂意,如果只娶一个,不论娶谁,都会有一位太后不高兴。太后不高兴,事情可大可小。为了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俺就受点累,把两位公主都收了吧。
*
*
慈禧回到宫中,把关卓凡“放个一、两年再说”的意思和慈安说了。她原本以为慈安会非常失望,没想到慈安平静得很,说道:“也是,孩子们还小,就再等个一年半载吧。”
慈禧颇出意外,正在疑惑慈安何以如此“顺遂”,注意力便被新到的两个折子吸引过去了。
一个折子是两广总督瑞麟的,弹劾署理广东巡抚蒋益沣;一个折子是蒋益沣的,弹劾瑞麟。
督抚同城,互相攻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先看瑞麟的。
瑞麟参劾蒋益沣,“任性妄为,劣迹彰著,伙同藩司郭祥瑞,朋比迎合,相率欺瞒”。
就是说,还扯了藩司进来,一个折子参了两个二品大员。
但细看全折,蒋益沣如何“任性妄为”,蒋、郭二人如何“相率欺瞒”,却语焉不详,一个实例也没有举出来。
再看蒋益沣的。
洋洋洒洒,瑞麟的种种“劣迹“,可就“详实”多了。
先劾瑞麟“不学无术”。比如,广州米价大涨,瑞麟问幕僚是何缘故?幕僚回答:“市侩居奇。”瑞麟听得“市侩”二字,问道:“‘四怪’?那都是谁呀?”
再劾瑞麟“任用私人,卖缺纳贿,无所顾忌”。折子里,蒋益沣指名点姓,谓瑞麟将总督府的公事都交给一个叫徐灏的幕僚把持,自己不理公事,一门心思,全放在讲究饮馔,以及和家中女佣胡天胡地上面了。
折子里还有一句话,指斥瑞麟“以暗庸为宽厚,以推卸为能事”。慈禧记性很好,觉得这句话在哪里见过的,叫人去查以前的“折底”,果然,当初左宗棠为高连升部不得入粤事,攻劾粤员,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时的两广总督是瑞麟,广东巡抚是郭嵩焘,左宗棠一笔将两个人同时扫了进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以郭嵩焘任事之猛,怎么可能“宽厚”、“推卸”?这两句话,明白是打瑞麟的。
蒋益沣借了老上司的嘴,再喷瑞麟一脸唾沫星子。
看完了瑞、蒋两人的折子,慈禧头疼了。
理智告诉慈禧,这个案子,蒋益沣有理,瑞麟无理,但她却不能不维持瑞麟,原因,前文已经交代过了。
一来,李鸿章取代官文为湖广总督之后,瑞麟乃为天下总督中硕果仅存的旗人,这个点缀,无论如何也得保住。而朝廷的夹袋中,有资格出任总督位子的旗人,只有比瑞麟更糊涂、更无能。所以,一动不如已一静,还是瑞麟好了。
二来,瑞麟于她有恩。
你对我好,我就要对你好;你对别人好不好,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不关我事。
这是慈禧的死穴。
慈禧烦恼地叹了一口气,怎么办呢?总不成真的办成黑白颠倒?
瑞麟这个奴才,实在不省心!
突然间,她眼睛一亮:广东巡抚这个位子,“他”也在盯着哦。
她的念头飞快地转着:甘肃也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兼巡抚事,现在军兴,左宗棠这个陕甘总督未必有足够的兴趣、精力放在民政上……还有,四川也不设巡抚,总督骆秉章病故之后,四川总督这个缺一直空着,那么……好,跟“他”做笔“交易”!
督抚相互攻讦,朝廷当然要派大员查办。河道总督吴棠接到上谕:驰赴广东,秉公查办。
这是比较少见的安排。地方开府建牙的督抚之间,相互参揭,朝廷惯例是派京中大佬查办的。就算派地方大员查办,也必是曾国藩、李鸿章这类身上带着“大学士”衔头的,不然威信不够。
现在派了吴棠,明白内情的人晓得,不管案子查成什么样,对查案的钦差,肯定是要有所安排了。
而吴棠和圣母皇太后的渊源,朝野上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河道总督虽然也叫“总督”,入息亦十分丰厚,可这个位和实管一省几省的总督毕竟不能比,慈禧很想提拔吴棠更上层楼,只是吴棠才具普通,操守可议,合适的机会可不好找。
左宗棠由闽浙总督北调陕甘,慈禧曾想由吴棠来接左宗棠的缺,可是吴棠自己却颇为别扭。因为闽浙总督虽然管辖福建、浙江两省,但浙省富,闽省穷,而总督府驻福州。浙江巡抚是刘郇膏,那是什么背景?吴棠自知手根本伸不过去。福建地方本来就苦,全省最重要的一项政务——船政,又插不上手。所以,闽浙这个总督,在吴棠眼里,还不如他的河道总督呢。
因此,这个事也就搁下来了。
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好机会!
吴棠到了广州,装模作样地查了一番,然后如此上报朝廷:
“蒋益沣久历戎行,初膺疆寄,到粤东以后,极思整顿地方,兴利除弊;惟少年血性,勇于任事,凡事但察其当然,而不免径情直遂,以致提支用款,核发勇粮及与督臣商酌之事,未能推求例案,请交部议处。”
吏部苦笑,瞧吴仲宣这话说的,人家蒋芗泉又是“兴利除弊”,又是“勇于任事”,我们该怎么“议处”呢?
最后拟了四个字出来:“平级调用”。
调哪里呢?“西北军兴,置甘肃巡抚,驻兰州,着蒋益沣赴其任,帮办西征军务”。嗯,给老上司打下手,这不是人地两宜,皆大欢喜吗?
广东巡抚谁接呢?丁世杰。
吴棠去哪呢?“调补四川总督”。
各取所需。
*(未完待续。)
第一二四章 教案()
这桩交易里,慈禧是最大的赢家。
瑞麟保住了;更重要的是,天府之国,膏腴之地,四川总督这个大肥缺到手,吴棠和慈禧,都心满意足。以吴棠的才具、操守和汉人的出身,两江、湖广、两广,这几个第一等的缺分,圣母皇太后再加照拂,也是轮不到他的,这个自知之明,吴棠还是有的。四川总督,是他的仕途能够到达的最高点。吴棠已别无所求。
关卓凡次之。丁世杰抚粤,广东如愿以偿地落入了“关系”的手里。而且,吴棠婉言劝告瑞麟:督抚之间,不好再闹意气,以后,能放开手的事情,就放开手吧,只要保住内务府在粤海关里的那一块地盘就好了。吴棠还暗示:这是“上头”的意思。
瑞麟办不了事,却会做官,吴棠的话他懂。丁世杰的后台,可不是蒋益沣能比的,再这么闹一回,去粤的恐怕就是他瑞麟了。到时候,圣母皇太后也未必庇护得了自己。当下连连点头:我就当个甩手掌柜好了。
蒋益沣和左宗棠也不坏。蒋益沣平调,他和左宗棠的面子都维持住了。虽然说甘肃和广东的出息没法比,但蒋益沣是个愿意做事情的人,而西北现在正有大事可做,对于他来说,抚甘比留在广东和瑞麟顶牛更有意思。左宗棠也乐意,手下多了一个巡抚,等于多出了一处资源。何况蒋益沣是老部下,用起来,得心应手。
真正的输家是四川人。骆秉章、吴棠这前后两位川督,论才力,论操守,相去都是云泥之别,四川人必定要吃几年苦头了。这一点,关卓凡是心有歉疚的。但没法子啊,他要先把沿海抓在手里,然后才顾得上内地。这个代价不能不付。四川的兄弟们,委屈你们了,过两年咱们再雄起啊。
丁世杰抚粤之后,关卓凡在沿海省份的势力,便正式连成了线,其中,江苏、浙江、广东直接抓在手里;福建,通过福州船政,对闽省的军事、财政、行政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唯一略弱的是山东,张勇这个山东提督的影响力仅限于军事,何况他还并不到任。而且,即便是军事,前文说过,关卓凡在山东,做的也是“减法”。
所谓正想睡觉,便有人送来了枕头,山东这个时候,爆发了黄崖山教案。
此案的主角叫做张积中。
张积中贡生出身,后屡试不第,遂绝意仕途,拜“太谷学派”周谷为师,传习其术。
这个周谷和他的“太谷学派”又是怎么回事呢?
嗯,据说周某人“贯穴六经,旁通老释”,又能“练气辟谷,符箓役鬼”,于是遨游士商之间,门徒寝盛。
这一套很眼熟吧?不错,就是原时空二十一世纪所谓“大师”一类人物。这种人,如果仅是骗吃骗喝骗银子骗女人,社会危害还不算太大,可万一生出什么政治抱负、社会理想,就成了白莲教了。
事实上,因为“太谷学派”发端于江苏泰州一带,被世人称为“泰州教”。
这个“泰州教”,关卓凡很早就有留意,只是一来该教未成气候,还没有什么明显的不法情事;二来,泰州在两江总督直辖范围内,关卓凡不好直接伸手,于是去信给曾国藩,请他留意。
曾国藩对“泰州教”严加规止,“泰州教”在江苏立不住脚,活动重心北移至山东境内,张积中乃成为教门的“北派”领袖。
那个时候,山东捻乱频仍,兵荒马乱,反倒给了“泰州教”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张积中乃入济南府肥城、长清之间的黄崖山,聚众筑圩,购置子药弓弩甲仗,组织徒众习练战事。短短两年之间,山上深沟高垒,大小圩寨数座;山下屋宇麟次,渐成市集。积中还派人在肥城、济南、东阿、利津、海丰、安丘、潍县等地,设肆贸易。
等到关卓凡从美国回来,一个颇具规模的“泰州教”独立王国,已经在黄崖山建立起来了。
本来,战乱期间,地方士绅,办团练,筑圩寨,以求自保,事属寻常,因此,关卓凡在山东剿捻的时候,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到黄崖山上边。但捻乱既平,黄崖山种种不正常的情况,便愈来愈显得扎眼了。
愈来愈多的情报汇总到山东巡抚阎敬铭那里。
张积中声称:“从学者,深戒吝财恋色,资装妻妾,勿须顾问。”规定:“凡入山者,不得私其财,纳其半立籍。”
进谒张积中的,要以泥涂面,九拜,而积中正襟高坐,不答一言。
黄崖山上,地位仅次于张积中的,是两个年轻的女性,一个是周谷的孙媳妇,叫李素心;一个是张积中自己的亲侄女,叫张静娟。徒众想见这两位,程序礼仪跟进谒张积中是一样的,也得“泥首九拜”,二女也是“高坐不言”。
张积中在祭祀堂礼神,总是深夜进行。升降参拜,礼节繁复。李素心、张静娟二女,盛装持剑,左右侍立。旃檀燎烛,熏赫霄汉,十里外望其光。乡愚辙称张圣人夜祭,非其徒不能入窥也。
还有,捻乱平复后,水落而石出,愈来愈多证据显示,黄崖山和捻匪多有勾连,不少东捻的骨干,出于“泰州教”生徒;东捻被围在寿光的时候,也曾想过向黄崖山方向突围。派人联络黄崖山,张积中表示愿意接应。这个,赖汶光已经向关卓凡证实了。
这确实是一个脓疱,虽然还没溃烂,但得挤一挤了。
阎敬铭下令山东布政使丁宝桢,提张积中到案对质。
丁宝桢派了守备唐文箴、肥城知县邓馨、长清知县陈恩寿三个,赴黄崖山,谕张积中出山到省,承诺:“不刑,不杀”,只要他“遣散徒众,废圩毁寨”,即可“归乡,交地方官管束,以度余年”;而且,“除甲仗子药外,财物许任自携”。
张积中避匿不出,唐文箴等在山上一直等到半夜。徒众汹汹,情绪愈来愈激烈,开始喊打喊杀。唐、邓、陈三个见势不妙,纵马回逃,教众在后追赶,随从吏员数人被杀。
这下子就闹大发了,阎敬铭上疏,要求进剿。
是否应该进剿黄崖山,朝廷内部多少是有争议的。
这一来,张积中虽然不服朝廷政令,和捻匪也有勾连,但毕竟“反迹未明”。
二来,“泰州教”是个很特殊的教门——它的正式名称既为“太谷学派”,就有一层研究学术的面纱;而且,由于这层关系和教主本人的特殊出身,教中有很多山东当地的官眷,甚至有的官员也是信这个教的。
张积中自己,算是“世家”。大哥张积功做过临清知州,发匪攻城,举家殉难;儿子张绍陵因此过继给了长房,袭了云骑尉的爵,现在是候补知县;亲家秦云樵——即张绍陵的岳父,做过范县知县;张积中的表兄吴载勋,做过济南知府,是他在教中的最重要的追随者,以及在教外的最重要的庇护人。
最后朝廷还是批准了阎敬铭的计划,但要求山东地方再做一次劝降的努力。
这一次派出去的,就是张绍陵和吴载勋了。
条件不变,只是多了一条:交出上次杀害吏员的凶手。
二人苦苦相劝,张绍陵更长跪哭请,但张积中不稍为动,放言道:“乃公肯以磊磊落落之身,低首下心而乞活焉?汝辈惧,可自往也。”
再劝,张积中大怒:“积中此生绝不履公廷也!必欲积中出者,积中出就死耳!积中亦丈夫也,伏剑而死则可,桎梏而死则不可!积中以身殉学矣,何出为!”
吴载勋无奈下山复命,张绍陵终不能舍弃老父,留在了山上。
黄崖山上,开始大肆备战。
*(未完待续。)
第一二五章 挣个脸()
山上教徒堵塞山路,无关人等,一律禁行;再召各附山民众入寨,运送粮草、薪柴、煤烛进山者络绎不绝;又有数百山民下山,在附近大量收购骡马。
接着,山上各寨居民开始向山顶迁移,所有隘口都安装了铳炮。
还有一个情况引起了官府的高度警惕:有武定府的盐枭,自大清河泛舟至孝里铺,上岸入山。情报显示,船上满载武器。
最后,黄崖山上各寨遍竖红、黑两色旗帜,山之四周,皆闻炮声。
这就是“扯旗放炮”了。
先动手的居然不是官军。黄崖山教众头裹红巾,下山四处截杀驿递马夫;又有教众企图破坏电报线路,不逞而退。
张积中逆迹大著,已无可议,朝廷下令进剿。
阎敬铭原先的想法,是要朝廷下旨,派张勇赴鲁主持军事。张勇在朝廷经制中的职务是山东提督,这本来就是他的责任。但张勇不但是山东提督,还是轩军松江军团的副军团长,派张勇等于动轩军,拿百战名将,野战雄师,来对付一个小小的教门,未免太过牛刀杀鸡,如此,还要“地方治安部队”何用?
事实上,山东地方部队刚刚完成缩编,关卓凡认为,黄崖山一役,正是拿来检验其成色的好机会,看一看他的“野战部队和治安部队分建”的路子,走起来到底够不够通畅?
所谓“山东地方部队”,番号驳杂,但主要还是以绿营为主。整编这帮子功能已接近废品的丘八,关卓凡是花了大力气的,名义上张勇个人主持,其实全程由轩军一手操办。
关卓凡以张勇的名义,派出了一支数百人的“军事顾问团”,开赴山东,越过巡抚,全面担负当地绿营的整编事宜。
原本整编对象不包括巡抚亲将的“抚标”,但阎敬铭很见机,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四千名抚标亲军。
山东是绿营大省,原本全省各种货色的绿营兵加在一起,有近四万之众。当然,考虑到“吃空额”这一古老悠久的传统,实际人数远没有这么多。关卓凡汰弱留强,大刀阔斧,砍去了三分之二,只留下一万二千五百人,五百人为一营,编成二十五营。
其中,巡抚的“抚标”有五营,包括一个马队营。其余二十个营,由两名副将统带,一人十营。一名副将下设三名参将,一名参将统带三个营。还有两个马队营,一名副将亲将一营。
山东全省不设总兵。
“军事顾问团”十人一组,每一个营派驻一组,“全面指导工作”。
具体如下:
清朝的绿营,是世兵制和募兵制的奇葩混合体,“军事顾问团”首先宣布,彻底废除世兵制,全面实施单一募兵制。
其次,加饷。
绿营原先的薪饷标准,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皆月支米三斗。比之轩军固然地下天上,亦远远不及旗营和湘、淮、楚的“勇营”。关卓凡想,这个待遇,不饿死就不错了,还想人家卖命打仗?
一律翻一番,即马兵月饷银四两,步兵三两。这个标准,还是赶不上旗营和勇营,但相差已经不太大,和绿营自己比,更是“历史性的进步”了。
因为绿营的总员额削减了三分之二强,虽然加饷一倍,但朝廷在山东绿营上的总支出,还是大幅度减少了。
武器装备方面,绿营原先的兵器极其驳杂,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