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第4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斩落马下”这种戏里边儿的话,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小皇帝爱看戏,王庆祺爱唱戏,有时候,君臣対唔,时不时会跳出几个戏词儿,小李子如是转述王庆祺的话,小皇帝并没有任何违和之感。
“还算他有良心!”小皇帝说,“可是,昨个儿,他为什么又是那样一副德性?”
“王师傅说,昨个儿,事儿来的太突兀了,他一时半会儿,没有转过弯儿来,单想着什么……哦,‘善用兵者,未虑胜,先虑败’,呃,‘凡事须做万全考量,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就单想着难处了。”
小皇帝“哼”了一声。
顿了一顿,小李子继续说道:“王师傅说,昨儿晚上,他想了一宿,愈想愈是惭愧!皇上对他的恩典,真正是天高地厚!呃,这个,‘君臣际遇,千古不遇’!皇上有所托付,他却一味摆难处——不能为君分忧,实在是羞惭无地!”
小皇帝又“哼”了一声。
“王师傅说,他定下心来,苦苦思索,终于发现,事情并非不可为!”
小皇帝眼睛一亮:“哦?!”
“不过,”小李子微微压低了声音,“王师傅说,‘擒杀巨憝之机,不在宫内,而在宫外’!”
小皇帝的眼睛睁大了:“宫外?”
“是!”小李子说,“王师傅说,他昨个儿的话,并未全错,宫里边儿的情形,确实很难下手,即便‘巨憝就擒’,亦难以免于钟粹宫的干涉,到时候,前功尽弃,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宫外边儿呢,却是天宽地广,方便多了!”
“宫外边儿……”
“王师傅说,有两条路子可走:第一条,派人暗地里做掉‘那个人’……”
“刺……杀?”
“正是!”小李子说,“‘那个人’的身边,虽然也有护卫,不过,有时候人多些,有时候人少些——反正,总有疏忽的时候!这种时候,‘敢死之士,博浪一击,即可中也’!”
呃,“博浪一击”,其实是没有“中”的。
不过,小皇帝没有想到“博浪一击”是什么,喃喃说道:“嗯,这是走荆轲、聂政的路子了……”
“荆轲”是谁,小李子是知道的,“聂政”何许人也,就不晓得了。
“王师傅说,这第一条路,是最容易收功的,可是,不能够将‘那个人’明正典刑,想来,皇上大约会……呃,那个‘若有所憾’……”
这个“若有所憾”,说到了小皇帝的心坎里。
“就是!”小皇帝咬牙切齿的说道,“不但不能够明正典刑,还得给他一堆‘恤典’,想起来就……哼!”
顿了一顿,“那第二条路呢?”
“王师傅说,这第二条路,也要在宫外边儿动手!嗯,事先请了皇上的‘衣带诏’,寻个合适的机会,当场宣旨,正大光明地将‘那个人’拿了下来,然后明发上谕……”
“啊?他不是说过,军机处、内阁,都不会‘承旨’吗?”
*(未完待续。)
第一一七章 大大的忠臣()
“王师傅说,”小李子说,“军机处确实是不会‘承旨’的,旨意公事公办的交给内阁,内阁大约也不肯‘承旨’的。不过,他细细地想过了,内阁里面,还是能够找到肯‘承旨’的人 ——这个人,不一定是大学士,学士就行——旨意不要公事公办的交给内阁,而是直接交给这个学士!”
顿了顿,“只要这个学士,将旨意发了出去,就是‘生米煮成熟饭’,‘那个人’又不在宫里边儿,母后皇太后仓促之间,照应不到,待到上谕明发,再想如何如何,也是来不及的了!”
小皇帝并不清楚,从二品的内阁学士,有没有独自“承旨”的权力,政府如何运作,他其实是个懵懂。不过,他晓得,皇额娘黜落六叔的那一次,就是绕过了军机处,自个儿拟旨,直接颁给内阁,倭仁守旧,看不惯“洋务”,同六叔政见不同,因此,很乐意“承旨”,旨意一“明发”,六叔和他那一帮人,立马就懵了。
既然可以如此摆弄军机处和内阁,那么,在内阁内部,也可以如法炮制:绕过大学士,找肯“承旨”的学士,把旨意发出去,这旨意一旦发了出去,就是“生米煮成熟饭”,关卓凡和他那帮子人,也得蒙圈!
至于内阁学士独自“承旨”,合不合规矩,根本不重要!皇额娘黜落六叔,绕过了军机处,其实也是不合规矩的,又如何?关键是旨意能发的出去!
合规矩、不合规矩的,还不是“上头”说了算?
太好了!
昨个儿,这个王庆祺,推三阻四的,一个晚上过去了,就想出了这些道道,可见,人嘛,就是贱,就是要逼的!
我真是天纵英明!
小皇帝又兴奋,又得意,很觉得自己有几分“帝王之术”了!
“不过,”小李子说,“‘承旨’的那个内阁学士,得许他点好处……”
“没问题!”小皇帝说,“给他晋……大学士!越过协办大学士,直接晋大学士!”
“万岁爷圣明!”
小皇帝想起一事,说道:“咱们把‘那个人’拿住了,轩……呃,‘那个人’下边儿的人,怕不怕他们……兵变?甚至……造反?”
“这个事儿,”小李子说,“我也问过了王师傅,他说,只要不杀掉‘那个人’,他的部下,投鼠忌器,就不敢有什么异动。”
小皇帝想了一想,点了点头,说道:“对!确实是这么回事。”
再想一想,皱起了眉头,说道:“可是,难道就这么一直关着他?就像……圣祖圈禁鳌拜那样?这么一来,岂不是给他留下了一条性命?哼,那岂不是太便宜了这个贼子?我,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万岁爷望安,王师傅说,这其实不难办,不过要等多一年半载……”
“等什么呀?”
“呃,等将带他的那支兵的将领们,一个个都换成了咱们自己的人……”
“啊,对,对!然后,就可以将‘那个人’明正典刑了!”
“是。”
“好!”小皇帝兴奋的攥紧了拳头,猛的挥了挥手。
转念一想,又犹豫了,说道:“不过,王师傅不是说过,那支兵,‘情形尤为特出’,嗯,什么‘西法练兵’,‘体制大异同侪’,‘就是朝廷知兵的大员,亦难以窥其堂奥’么?”
“万岁爷想的可真是周到!”小李子赞叹着说道,“真正是……‘算无遗策’!这个事儿,我也问过王师傅,他说,咱们派去‘取而代之’的人,不是带兵打仗,而是‘按兵不动’,能不能‘窥其堂奥’,有什么关系?”
小皇帝被忽悠的晕乎乎的,连连点头:“对,对,对!”
不过——
“在宫外边儿动手,好是好,可是,咱们,没有……人手啊?”
小李子“嘿嘿”一笑,说道:“怎么会没有人手?万岁爷忘了许保田了?”
“许保田?”
“许保田是侍卫,”小李子说,“昨个儿,王师傅不是说,康熙爷拿鳌拜,就是用的侍卫吗?”
“啊……对呀!”
“许保田的事儿,我也说给王师傅听了,他说,许某智勇双全,实乃忠臣义士,非……‘富贵险中求’之谓所可局限!他说,如果万岁爷允准,他想叫奴才带着,和许保田见个面,这个……共商大计。”
“好,好,好!你叫王师傅跟许保田说,事成之后,他可就……不止一个副将了!这个,他也不必外放了,这个,这个,九门提督,就是他的了!”
尤觉不足,顿了一顿,又“加码”了:“你跟他说,剪除了国贼,我亲了政,这个朝政,文的,我就靠王师傅;武的,我就靠他姓许的了!”
想着不好冷落了小李子,又补充了一句:“宫里边儿的事儿,自然就全靠你了!”
再来一句:“你们三个,统统封侯!”
“谢我主隆恩!”
小李子先来了句戏词儿,然后跪倒,“咚”的磕了个响头。
“平身——”
小皇帝大乐,一时之间,真心觉得左有文臣,右有武将,且“内外相维”,这个,大事可期,天下……尽在掌握了!
“王师傅还说,”小李子站起来后,笑嘻嘻的说道,“八大胡同那种地方,鱼龙混杂,像那天那样,一不小心,惊了圣驾,是极不妥当的;若竟然犯了圣驾,做臣子的,更是……这个,呃,‘百身莫赎’!所以……”
顿了一顿,微微压低了声调,说道:“王师傅说,由他来准备一座精致的宅子,家什陈设,仆役丫鬟,什么都妥妥贴贴的,皇上微行,出了宫,就直接到这座宅子里来!他事先将北京城最好的姐儿,接到宅子里来候着,皇上……呃,这个,‘万几之余,小娱性情’,嘿嘿,就方便的多了。”
什么?!
这不成了……“外宅”了吗?
小皇帝浑身上下,都热了起来,心里头,更是火烫得发痒了,说出话来,连声音都有点儿打抖了:“好,好,这个主意好!王师傅,真正是……大大的忠臣!”
“王师傅还说,”小李子的声调变得神秘了,“他识得许多皮黄班子的‘角儿’,哎哟,那些个‘角儿’,那些个身段扮相,那些个唱念做打,嘿,绝了!王师傅说,隔三差五的,他叫个‘角儿’过来……嘿嘿,伺候万岁爷,先唱几段戏,然后……嘿嘿,嘿嘿!”
顿了顿,“说不定,万岁爷觉得,比起姐儿来,这班‘角儿’,更有……一番风味呢!”
小皇帝昏头涨脑,已不晓得该说什么了,来来去去,就是这句话:“王师傅真正是大大的忠臣!”
*(未完待续。)
第一一八章 黄雀行动和榫卯计划()
朝内北小街,轩亲王府。
关卓凡面前的书桌上,摆着军调处送来的一封密件,密件的右上角,盖了一个小小的红色印章,标志着这封密件的密级——一个标准的等边三角形,里面是一个希腊字母“Ⅲ”。
轩军的情报密级,共分六等,由低至高,分别是蓝一、蓝二、蓝三、红一、红二、红三。蓝一至蓝三,标志为蓝色等边三角形,内置对应的希腊字母;红一至红三,标志为红色等边三角形,内置对应的希腊字母。
“红三”,这是轩军情报体系密级最高的标志。
当然,红一至红三的标志,酷肖原时空某地对某种艺术作品的某种成分的分级标志,至于轩亲王为什么会选用这种可能令本书读者产生误会的标志作为轩军情报密级的标志,呃,狮子也不晓得。
来看看密件的内容。
乍看上去,属于“每一个字都认得,但摆在一起就不晓得什么意思”那种,但对照过密码本,再按照特殊的规律“翻译”之后,就变成了以下的内容:
“黄雀行动、第三阶段、B计划。顺利。黄雀入笼。青雀、白雀、紫雀各安其位。开始投食。”
“投食”两个字,叫关卓凡右眼皮轻轻的跳了一下。
他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密件,火焰窜上来之后,将其扔进了一只浅口的青瓷盆中,密件在火光中扭曲、翻转,很快化为灰烬。
看着袅袅的青烟,关卓凡无声的叹了口气。
箭已离弦,再也不能回头了。
“黄雀行动”,是军调处成立以来,实施的最重大、最秘密、最复杂的行动,关卓凡亲自领导,陈亦诚主持实施。“黄雀行动”倾军调处全处之力,但行动的终极目的,只有关卓凡和陈亦诚两个人知晓,连马丁内兹都不甚了了。
“黄雀行动”由多个环节组成,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准备了两到三套方案,军调处内部,以“A计划”、“B计划”、“C计划”谓之。现在,正进行到第三阶段,实施的是“B计划”——经过对“A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陈亦诚和马丁内兹都认为,“A计划”不可控因素过多,增加行动成功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关键信息的外泄,报关卓凡批准,改行“B计划”。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黄雀行动”正式定名成案之前,这个行动便已开始实施了,特别是对几个关键角色——青雀、白雀、紫雀的选择、确定。只是,那个时候,还不叫“黄雀行动”罢了。
“青雀”的人选,是一早就准备好了的,但需要合适的时机,把他变成“青雀”。一年前,宫内一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后,这个时机出现了。
“白雀”由关卓凡亲自选定,之前,甚至没有经过军调处的“背景调查”。不过,军调处的“补充调查”,以及之后“白雀”的表现,都证明王爷目光如炬,如果叫军调处自己去找,只怕都找不到这么合适的人选。
王爷素来洞鉴万里,小陈和小马,除了打心眼里佩服之外,倒也没想别的什么。他们不晓得,“白雀”的确定,对于穿越者关卓凡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表明,某某某是“白雀”的不二之选,轩王爷这边儿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罢了。
真正不好办的,是“紫雀”的人选。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另一项秘密行动“榫卯计划”。
“榫卯计划”和“黄雀行动”有密切的关联,但并不从属于黄雀行动,并且,远在“黄雀行动”定名成案之前,便已开始实施了。
“榫卯计划”的目的,是向紫禁城的侍卫和护军,渗入轩军自己的势力。
护军还好办,难的是侍卫。
紫禁城的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管领。这个位子,以前,肃顺是坐过的,恭王也是坐过的,后来,恭王御前咆哮失礼,一跤跌倒,复出之后,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务府的差使恢复了,但“议政王”的头衔不复,同时丢掉的,还有“领侍卫内大臣”。
接恭王“领侍卫内大臣”的缺的,是醇王。
后来,又加了一个伯彦讷谟诂。
关卓凡入玉牒,贝子、贝勒、郡王、亲王,一路青云直上,领班军机、独掌国柄,终于到了小皇帝口中“专固国朝、胁迫内外”的地步。但有点奇怪的是,他的头衔中,和紫禁城相关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和内廷相关的,却只有一个“御前大臣”。
由始至终,两宫皇太后没有表露过叫他兼署“领侍卫内大臣”的意思。
留意到这个情况的人不多,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以为意:轩亲王身上的差使太多、太重了,现在连入直弘德殿的辰光都拿不出来,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照应宫中的宿卫?
但关卓凡自个儿,却不能“不以为意”。
“御前大臣”也是非常重要的头衔,带上这顶帽子,就意味着成为了“上头”最亲信的重臣、近臣。外臣入觐,要由御前大臣“带班”;御前大臣自己觐见,却不必“递牌子”,直接请见可也。
另外,御前大臣也能够代表“上头”,管理“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等“内廷侍卫”。
紫禁城的侍卫中,“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这两种“内廷侍卫”,地位是最高的。从乾清宫开始,就算进入内廷,宿卫内廷,是最受信任的亲贵子弟才能充任的差使。其中,“御前侍卫”,顾名思义,在御前“行走”,和“上头”的距离最近,较之“乾清宫侍卫”,又更进一步了。
不过,乾清门以南,属于外朝,外朝的宿卫,就不归御前大臣管了,统领紫禁城宿卫全局的,还是“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止一人,满员的时候,上三旗每旗二人,一共六人——当然,满员的时候很少,即便满员,起核心作用的,也只有一到两人,譬如文宗时候的肃顺。
现在的格局也差不多:几个领侍卫内大臣中,真正掌握实权的,只有醇王一人。
关卓凡确实没有时间,去一手一脚的布置、安排、管理紫禁城的宿卫,不过,有时候,叫某人兼署“领侍卫内大臣”,并不一定要他负责什么具体的工作,更多的是“上头”对其信用的一种表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的保安,只有最亲信的大臣,才可能被赋予这个重任。
祺祥政变后,恭王兼领“领侍卫内大臣”,就属于这个性质。
如今,两宫皇太后对关卓凡的“信用”,本应该在当年的恭王之上,却没有兼领“领侍卫内大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也许,什么问题也不说明,仅仅是两宫皇太后没有想到兼领“领侍卫内大臣”的特殊含义,觉得关卓凡忙不过来。
慈安念不及此,并不奇怪,可是以慈禧的细心和精明——
也许,当年,两宫皇太后根本不想恭王兼领这个差使,不过迫于形势,不得不作此安排罢了。
垂帘听政之初,恭王势力,笼盖朝野,实在是凌驾两宫皇太后之上的,朝廷上下,进退黜陟,秉承的全都是恭王的意思。
派恭王兼领“领侍卫内大臣”,不是什么真正的“信用”,而是不得不行的虚与委蛇。
恭王跌倒,两宫皇太后不再需要与恭王虚与委蛇了,他的“领侍卫内大臣”,便和“议政王”一起拿掉了。
两宫皇太后没有叫关卓凡兼领“领侍卫内大臣”,难道——
若说这姐俩儿对关卓凡的“信用”,达不到叫他兼领“领侍卫内大臣”的程度,甚至还不如醇王,似乎并无是理,那么,只剩下以下一种解释了:
再“信”,再“用”,哪怕已经有了肌肤之亲,在她们眼里,关卓凡也还是一个臣子。既为臣子,就有适度“抑制”的必要,外朝,已经“托付”给了关卓凡;内廷,不能够还叫他掌握,不然,真正叫“胁迫内外”了。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关卓凡台面上的权力,不及于宫中宿卫,可是,他又有插手宫中宿卫的需要——既为“交通消息”,更为“有事之时,缓急可恃”。
那么,就只好暗地里渗透了。
这个“渗透”,如果仅仅限于“交通消息”,难不到哪里去,愿意巴结轩亲王的侍卫多了去了,可要做到“有事之时,缓急可恃”,就难了——这意味着,必须在侍卫中找到真正肯拿命出来卖的人。
国初的时候,紫禁城侍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