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如果你和辅政王直接打过交道,你就会发现,他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人——或者说,和其他的中国人,有太多的不同——拿李福思的说法,某种意义上,辅政王殿下‘比欧洲人还像欧洲人’。”
“因此,他对‘第五骷髅骑兵团’制服发生兴趣,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如果真的是辅政王先开的口,那么,也有这样一种可能——辅政王的要求,只是一种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兴趣’无关;可是,我也有我的证据——第一,前头已经提过了——见到卡尔亲王的‘奇装异服’的第一眼,辅政王脸上的表情,和他的下属们大异其趣——分明就是‘感兴趣’。”
“您可以说我看花了眼,不过,我还有更加有力的证据——卡尔亲王致送的‘第五骷髅骑兵团’制服,为什么是两套呢?”
“其中一套,是辅政王的尺寸;另一套——非常奇怪,尺寸不仅要小许多,而且,胸部、腰部、臀部,都有微妙的、特别的变动——实在不大像一位成年男性的尺寸。”
“写到这里,我似乎听到了尊贵的读者的讥笑:‘总不会是成年女性吧’?”
“呃……我认为,这套尺寸奇异的‘第五骷髅骑兵团’制服,就是为一位成年——或者青年女性准备的。”
“我听见,读者们的讥笑声一下子就高了起来:‘匪夷所思!请问,这套制服,辅政王是为哪位女士准备的?——难道是皇帝陛下?’”
“‘中国的皇帝和皇夫,穿着普鲁士的军服——还是那样古怪的一套军服——焉有是理?’”
“我不晓得,这套尺寸奇异的制服,是否是为皇帝陛下准备的,不过,我敢肯定,这个尺寸,一定是辅政王自己提供的——你能够想象,如此奇异的尺寸,是出于卡尔亲王的意思吗?”
“还有,我们都晓得,辅政王并非只有皇帝陛下一位妻子——他一共拥有四位法律承认的妻子;我们还晓得,他至少拥有两位半公开的情妇——都是美国人;除此之外,以他的权势、学识、风度,您怎么可以肯定,他没有更多的未公开的情人呢?”
哼哼,这班没见识的欧洲人,别说“未公开”的了,就是“半公开”和“法律承认”的,都给俺算少了——俺还有翠儿和小熙两位“试婚格格”呢!
“多年来,许多人都好奇的问过卡尔亲王关于这两套制服的问题——包括王储殿下,可是,不论提问者是谁,卡尔亲王都含笑不答,既不肯说明,到底是谁先开的口——是辅政王主动相索?还是他自己主动相赠?更不肯说明,那套较小尺寸的制服,是为哪一位神秘的女士准备的?”
“问多了,卡尔亲王就如中国人说的,‘王顾左右而言他’。”
“辅政王从未在公开场合穿过‘第五骷髅骑兵团’制服——这是自然的;就是私下底——也不晓得他穿过没有?反正,既没有人看过,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照片流传于外。”
“至于另一套——‘神秘尺寸’的那一套,就更加不必说了。”
“所以,这件事请,迄今还是一个悬案,而且,我估计,永远都是一个悬案了。”
“能够肯定的是,这件特殊的礼物,对两位亲王的个人友谊,以及中、普两国的‘敦睦邦谊’,都起到了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花了偌许篇幅讲述这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之后,让我们把时间稍稍回推一些——从晚宴回推到码头的欢迎仪式上。”
“辅政王殿下和王储殿下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辅政王表示,王储殿下伉俪不远万里,到访中国,充分反映了普鲁士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深为感动,亦深感荣幸。”
“王储殿下代表国王陛下对皇帝陛下的登基,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主人热情而隆重的接待,致以深深的谢意,并表示,到访伟大的中国,是他和妻子少年时就有的愿望,如今终于踏进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夙愿得偿,不胜欣慰。”
“好吧,我得说,作为王储殿下的副官,我并不晓得,原来,王储伉俪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就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辅政王殿下和王储殿下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普、中两国的‘传统友谊’,并且,都表示要尽其所能,‘深化和巩固’这份‘传统友谊’——笔者私以为,普、中两国,‘友谊’是一定有的,不过,‘传统友谊’嘛——”
“辅政王说,在中国人民支持美国人民追求国家统一、反对奴隶制暴政的斗争中,普鲁士人民伸出了宝贵的援手;王储殿下说,在普鲁士为德意志民族‘主张权利’、努力达成德意志‘民族和解’的过程中,中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这说的是,中国参与美国内战时,普鲁士向‘轩军’提供军火,以及,普奥相争时,中国发表支持普鲁士的声明于先,呼吁止戈息争于后,最后,辅政王充当普奥两国的调停人,促成了《布拉格和约》的签署。”
“哦,原来,所谓的‘传统友谊’,在这里呀。”
“辅政王殿下和王储殿下都含蓄的对目前欧洲和亚州的局势表达了忧虑,强调了‘传统和均衡’的重要性。”
“王储殿下说,普鲁士支持中国主张和恢复自己的合理、合法的‘传统权益’。”
“辅政王殿下说,中国政府认为,德意志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是欧洲大陆达致‘平衡’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支持德意志民族走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反对一切外来势力对德意志民族内部事务的干涉。”
“两位殿下的讲话,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也使普、中之间之前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结盟首次半公开于世——普、中两国都认为,时已至此,低调和保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给第三方足够的刺激,以达到尽快挑起战争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晓得,‘码头讲话’发表不久,巴黎政府就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讲话之后,在辅政王殿下的陪同下,王储殿下检阅了‘轩军’的仪仗队。”
“所有的客人——包括两位女士,都对这支仪仗队给出了最高分的评价,咸以为,无论动作之齐整、精神之饱满,都不在普鲁士近卫军仪仗队之下。”
“卡尔亲王尤其惊喜,我看见,他眉头微蹙,两眼放光,那个神情,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既好像……一只凶猛的猎豹觑到了猎物,又好像……嗯,一个小孩子看到了渴望已久的心仪的礼物。”
“我们都晓得,步操在卡尔亲王治军中的重要地位,虽然,仪仗队的人数有限,未必能够反应一支军队的全貌,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晚宴的时候,卡尔亲王主动对辅政王表示,他‘惊艳’于轩军仪仗队的表现,希望明天的阅兵,能够带来更大的惊喜。”
“王储殿下虽负有觐见皇帝陛下、对她的登基当面致贺之责,不过,考虑到时间的紧凑,中、普双方还是决定,先阅兵,再进京。”
“据我所知,卡尔亲王‘惊艳’一论发表之后,他和辅政王就达成了赠送‘第五骷髅骑兵团’制服的约定。”
*
第一零一章 风云变色,我武惟扬()
欢迎“普鲁士访华代表团”的晚宴,宾主尽欢而散。
腓特烈王储伉俪携露易丝公主,下榻“官港行宫”——据说,这座行宫,是专门为巡幸天津的皇太后陛下修建的。
代表团其他成员,包括卡尔亲王、克虏伯先生等,下榻行宫的附属建筑——“配殿”。
客人对主人的安排十分满意,女客人尤其惊喜——本来,到访中国,两位公主已经做好了生活起居不便的心理准备,但这座“官港行宫”,建筑、园林、陈设基本“欧化”之外,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抽水马桶、自来水、煤气灯、暖气,亦是一应俱全,入住之后,真正叫“宾至如归”了。
前半夜休息的很好,后半夜,天气似乎变过了,有半梦半醒的客人,听到了窗外呼啸的风声。
一大早起床,拉开窗帘,不由一怔。
彤云密布啊!
推开长窗,寒风扑面,不由就缩了缩脖子,打了个哆嗦。
透一口气,抬起头,半空中疏疏落落、飘飘洒洒、在北风中打着转儿的,竟然是——雪花?
伸出手去,过了一会儿,终于接到了一片儿。
入手即化——果然是雪花。
天气不是已转暖了吗?昨儿个还春光明媚呢!
中国的天气,还真是古怪。
也罢了,关键是——今儿个的阅兵,会不会受什么影响?
当然不会。
别说一场小小的“倒春寒”,不过飘了几片雪花儿,就是下了雹子,既定的军事行动,也不会改变。
过“官港行宫”接代表团去小站军营大校场的钱尚书,很贴心的提醒:大校场的阅兵台,是没有阳篷的,看今儿个的天气,说不定会有些雨雪——要不要替各位准备雨伞、雨衣什么的呀?
客人微愕:阅兵台……没有阳篷?
钱尚书说:是啊,打一开始修大校场的时候,阅兵台就是没有阳篷的——这是辅政王的明确要求,取一个“寒暑雨雪共之”的意思——如果下雨下雪,那么,台上、台下,当官的、当兵的,都一块儿淋着。
这是普鲁士人到达中国之后,受到的第一次真正的冲击——超过了昨天欢迎仪式上那只得到“最高分”的仪仗队。
彼时,欧洲各国军队,等级森严,阶级分野也很明显——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基本由贵族和富家子弟担任,官兵待遇,差异极大,而且,不论什么等级、什么阶级,不论是官、是兵,皆视这种差异为天经地义,官也好、兵也好,都没有什么“同甘共苦”的概念。
“寒暑雨雪共之”?如果是排长、班长一类的低级军官也就罢了,可是,高级军官——哎,即便是在前线、在战斗中,高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也不可能“寒暑雨雪共之”啊?何况,现在是在后方、是在阅兵?
更何况,站在阅兵台上的,是辅政王、是王太子?
有些……不可思议啊!
钱尚书之“贴心”,颇有点儿“激将”的意思,在中国人面前,普鲁士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示弱的,腓特烈王储以下——包括两位女士,皆婉言谢绝了主人的“好意”,表示“一切入境随俗”。
再者说了,看这天儿,大约只会下雪,不会下雨,就是下雪,也未必能下的多大——毕竟已经是春天了嘛,男士的大氅、女士的斗篷,都是有一定的“防雪”的功能的。
还有,俺们自己的行李里头,雨伞、雨衣什么的,也是带了的——真到了不能不用的时候,其实也不必你钱尚书费心。
出发。
北风愈紧,不过,雪花儿总是疏疏落落的几片儿,这个雪,始终没有正经下起来,客人们的心里,多少安定了一些。
大校场在望,在铅云四垂的背景下,在隐约的金鼓军号声中,远远的便觉得一股肃杀之气迎面而来。
主人——辅政王携钟郡王、曾侯爵、文大臣在大校场西门前相迎。
对辅政王邀请自己参与检阅名闻天下的“轩军”,腓特烈王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特别代表身边的妻子以及妻子的妹妹表示感谢——普鲁士人晓得,在中国,女子的地位远不及欧洲,除了身份最特殊的皇太后和皇帝,别的女子,几乎是不可能出现在阅兵台上的。
关卓凡先对维多利亚公主姊妹颔首致意,然后对腓特烈王储说道,“王储殿下伉俪莅临,是本人和轩军的荣幸。”
一进大门,连卡尔亲王在内,都微微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大校场”,果然是大!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场地,目测——东西长……至少二百五十米左右,南北宽……至少一百五十米左右吧!
阅兵台位于大校场北部中央,坐北朝南。
嗯,果然是没有阳篷的。
不过,目下,阅兵台上,倒也不是光秃秃的——搭起了一座大大的彩坊,顶端拉起了一条长长的横幅,几同阅兵台同宽。
距离尚远,风又大,横幅绷的虽紧,却也为风所鼓,不住颤动,一时之间,倒看不清楚,上面写了些什么?
只是看的出来,上面的文字,是用“德、中双语”书就的。
不过,普鲁士人注意力,都不在阅兵台——校场之东,密密齐齐,是一个又一个受阅方队——
这才是焦点所在!
一眼看过去,受阅部队分成了三大块:北边儿的一大块,是步兵方队;中间的一大块,是骑兵方队,南边儿的一大块,是炮兵方队。
不知纵深,不好判断准确的人数,不过,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两位,都是带老了兵的人,直觉上——受阅部队的总人数,总在一万上下吧!
金鼓已歇,阔大的校场上,虽然摆了上万的军人,却不闻一丝人声,除了战马偶尔的嘶鸣,只有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关卓凡介绍:此次受阅部队,共有一个礼兵方队、三十个步兵方队、十一个骑兵方队、八个炮兵方队——合五十个方队。
其中,礼兵方队,横十三人,纵十二人,旗手一人,护旗二人,共一百五十九人——其实就是昨儿个您检阅的那支仪仗队啦!
步兵方队,横二十五人,纵十四人,领队二人——每个方队三百五十二人,共一万零五百六十人。
骑兵方队,横十二骑,纵十骑,领队二骑——每个方队一百二十二骑,共一千三百二十骑。
炮兵方队,横四门大炮,纵四门大炮,每门大炮前连弹药车,由一匹骏马牵引,马上骑一位驭手;每个方队领队一骑——每个方队十七骑、十六门大炮,共一百三十六骑、一百二十八门大炮。
“嗯,对了,这一百二十八门大炮,全部是贵国生产的克虏伯后膛钢炮。”
客人们个个脸上放光,尤其是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先生,一张脸亮的好像一盏煤气灯似的。
“总计——”关卓凡继续说道,“官兵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五人,马一千四百五十六匹,大炮一百二十八门。”
果然上了万!
普鲁士人既满意,又得意,如卡尔亲王者,更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眼睛中又射出了那种光芒——“既好像一只凶猛的猎豹觑到了猎物,又好像一个小孩子看到了渴望已久的心仪的礼物。”
不过,今日的阅兵,只行分列式,不行阅兵式。
阅兵式,即诸军列队而立,检阅者在队列前徐行而过,阅看军容;分列式,即诸军列队步操,依次通过阅兵台,接受检阅。
分列式是一种对检阅者的“致意”,阅兵式却代表上位对治下的检视,过于敏感,即便是盟国的领袖,也没有这个资格,这一点,普鲁士人充分理解,事实上,较之阅兵式,他们更想看分列式——队伍在行进中,才能够真正体现步操的水准。
走近阅兵台了,才看清楚,横幅上“德、中合璧”的是什么字:
“热烈欢迎普鲁士王国腓特烈王储殿下伉俪一行莅临指导!”
字不是写上去的,是用金线绣上去的。
咦,这种行文、措辞,还是第一次见到呢!
这个花样,有点儿意思啊。
*
第一零二章 天地回响,一发千钧()
登上阅兵台,各就各位——关卓凡、腓特烈王储居中,关左、腓右,关卓凡的左手边,依次为钟郡王、曾国藩、文祥、钱鼎铭,腓特烈王储的右手边,依次为维多利亚公主、露易丝公主、卡尔亲王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一名骑士自受阅部队处疾驰而至,定睛一看,却是金发碧眼——敕命轩军松江军团军团长华尔是也。
华尔勒转马头,正对阅兵台,举手行礼,高声说道:“报告首长!受阅诸军准备完毕,恭请检阅!阅兵总指挥华尔!”
华尔的中国话,早已字正腔圆,普鲁士人自然是听不懂的——当然啦,说的不标准,一样是听不懂滴——不过,主人事先早做了细致的交代,因此,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两位,并未冒失回礼,只关卓凡一人,举手回礼,朗声说道:“开始!”
“是!”
华尔调转马头,疾驰而回,在受阅方队正面中央停下,取出一面小小的“轩”字令旗,高高举起,拉长了调子,大声吼道:“全体都有——”
微微一顿,令旗向下,猛力一挥。
只听“刷”一声闷响,不晓得军士们做了个什么举动,幅度极微——以卡尔亲王目光之锐,都没有看清楚——但动作虽小,动静却大!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五人齐齐动作,犹如打了一个闷雷,整个大校场,似乎都微微的摇动了一下。
接着,四周树林里的飞鸟,惊觉感应,呼啦啦飞起了一大片,盘旋翔舞,久久不肯回落。
这么小小的一下子,便直有天地回响之威!
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都动容了!
看阅兵,如维多利亚公主姊妹者,只能看个热闹,方才这一下子,不过叫她们心头大大一跳,腓特烈王储兄弟,却是当世名将,深知关窍,晓得这一简简单单的动作,其实是一等一之高难——
华尔不是站在高处,他和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五名受阅官兵,同在一个平面上,他虽然骑着马,但对于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这点儿高度,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受阅部队有相当的纵深,后面的军士,未必看得清、甚至未必看得见总指挥挥动令旗的动作,那么,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五名官兵,是如何同时接受到了这个命令,不差一丝一毫呢?
密集的鼓点响了起来。
普鲁士人都以为,鼓声一停,受阅方队就将开动,不过——还要略等一等。
鼓声歇止,远远传来吼声:“标兵就位——”
不是华总指挥的声音。
紧接着,传来皮靴砸地的声音——听上去不过一人一靴,但一入耳便觉有异,普鲁士人不由齐刷刷向右——即向东——声音传来的方向扭过头去。
一小队着军礼服、短披风、长筒靴的军士,以一纵线,列队于阅兵台右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