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乱清 >

第81章

乱清-第81章

小说: 乱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仗接连打了二十天,眼见得湘军已经渐渐不支,就要崩溃的时候,进攻的太平军部队却也被瘟疫传染上了,开始接连死人。于是吓得连忙后退,脱离了跟湘军的接触,这才让曾国荃的吉字大营从全军覆没的边缘逃了出来。

    曾国荃缓过了这一口气,总算扎稳了阵脚,接着又得到曾国藩派来的李续宜及韦俊等军一万五千人的支援,在湖南招募的新勇也到了。这样一来,江宁城外的湘军达到了五万人,虽然以江宁城的宏大,不能围得水泄不通,但好歹终于算是有了一个“围城”的雏形。

    形势既然逆转,城里的洪秀全更加坐不住了,于是再次催促身在苏州的李秀成,速速督兵回援。

    李秀成西援江宁,带去的是他的亲卫中军,以及从他的“苏南省”各处抽调的太平军一共三万二千人,苏南省的防卫,则交给谭绍光、郜永宽等“九兄弟”来负责。这样一来,“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能不能补上还未可知,但东墙的单薄,已经是显见的事实。

    官军当然不肯放过这样的机会,到了十一月初二,终于两路并发,开始了战略反攻。

    北路的淮军是从嘉定发兵。李鸿章除了留下自己的幼弟李昭庆和参将张树声守城之外,其余的淮军精锐尽出,连同绿营的官军,凑足了两万五千之数,向太仓州猛扑。

    轩军则是从青浦出发,仍以副将伊克桑为前锋,以德字团在左,洋枪团在右,楔形展开,攻向位于青浦西北方的昆山县。总兵张勇的马队,作为一支偏师,顺着淀山湖一线搜索前进,一路扫荡沿湖的太平军据点。

    仗打得很顺利,第二天便攻克了香花桥,第三天拿下了淀山湖镇,随即不做停留,各团继续向西推进。等到关卓凡的大营在淀山湖镇里面扎定,前方运下来的俘虏、军资和少量伤员,已经络绎不绝的到来,刘郇膏和充作中军警戒的建字团,便忙碌起来,免不了要做些整理收容的后勤之事。

    在战线后面忙碌的,还有上海电报局和四合公司的一支队伍,大约一百人,由一位丹麦人和三个普鲁士工程师率领,加上电报局派来的一个委员,日夜赶工,要把已经架到青浦的电报线路,往淀山湖拉过来。因为天气寒冷,地面也硬,所以干得很是艰难。

    “送三百两银子,再送二十坛黄酒过去。”关卓凡笑着对刘郇膏说,“就说是我赏的,让他们多辛苦辛苦,早一日架通,便早一日能跟上海联络上。”

    然而前方的进展比他料想得更快,想在淀山湖镇上等到电报架通,怕是不成了。到了初七晚上,伊克桑的克字团已经打破了太平军在千灯镇的外围防线,跟赶到的轩军马队一起,连夜夹攻千灯,打到黎明时分,几千太平军终于支撑不住,往昆山县城的方向溃退了下去。

    千灯镇距昆山只有十五里,是通往昆山的最后一个重镇,千灯一破,昆山便已是遥遥在望。

    张勇率马队小追了一程,便回军千灯镇,一面派人飞报关卓凡,一面分排自己的马队各部在镇外扎营。等到一切安排停当,天色已经大亮,肚子饿得咕咕叫了起来。

    张勇有个毛病,饮食无肉不欢,平常行军打仗,啃干粮那是没办法的事,现在既然打下了千灯镇,就不肯将就了,想了想,还是回头来找伊克桑。他跟伊克桑,还在城南马队的时候就是极好的兄弟,吃吃喝喝都在一起,上一回在热河挨关卓凡的军棍,也是因为跟伊克桑一起,为了找一顿吃食,擅自跑出防区的缘故。

    果然,一进伊克桑所在的那间临时充作团部的小院子,已经有香气飘了出来。张勇向屋子门口站哨的兵打了个噤声的手势,忽地推开门,大喝一声:“打你这个吃独食儿的小子!”

    只见伊克桑独据桌旁,上面竟摆了一个热气腾腾的铜火锅,旁边放着一碟大馒头,不知他的亲兵是从哪儿给他弄来的。伊克桑正在吃得不亦乐乎,忽然被张勇这一声断喝,吓得手一抖,筷子上夹着的一个肉丸,掉在地上,咕噜噜滚到一边去了。

    等到看清是张勇,伊克桑才松了一口气,站起身来,笑嘻嘻地说道:“原来是张军门——古德莫宁!”

    “古德……莫宁!”张勇居然也回了一句半生不熟的英语,心里说,真搞不懂老总为什么要逼着我们,学洋鬼子的话。

    轩军各营团里的洋军官,以美国人为多,也有葡萄牙人和普鲁士人,还有少数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的军人。上海战役结束之后,关卓凡不知怎么,下令全军的军官,在训练之余,还要由各营的通译给他们教授英语,有学得好的,还给记功。

    好在营里的洋人多,算是有一个“语言环境”。几个月下来,张勇这帮连中国字都不认识几个的丘八,吃足了苦头之后,居然也能说上几句洋话了,跟营里的洋人,连比划带说,居然也能做简单的交流。现在伊克桑拿洋话来问早上好,既是戏谑,也是轩军中新近兴起的一种时髦。

    “快来快来,”伊克桑热情地招呼着,“鱼头炖肉圆,滋味儿还真是鲜得紧。”

    “用不着你来卖好。”张勇白了他一眼,老实不客气地坐下来,夺过伊克桑手里的大汤勺,先舀了半勺汤,哧溜哧溜喝了,咂咂嘴,笑道:“还真是不赖,从哪儿弄的?我的亲兵,就没有这股机灵劲儿。”

    “就在隔壁街上的一家店,上着门板,说是敲了半天才敲开,就端了这么一个锅子来。”

    “你这不是抢人家的么?”张勇停住了手。

    “放着老总的军法在那,我哪儿敢?”伊克桑辩白道,“给了五钱银子,足有富余了。”

    “哦,我说呢。”张勇这才放下了心,跟伊克桑两个大吃大喝起来。没多久,便风卷残云一般吃了个底朝天,连最后一口汤都喝得精光。

    张勇意犹未尽的拍拍肚子,说道:“也就对付个半饱。等打下昆山,一定好好吃他娘一顿。”

    “听说长毛在东线的军需辎重,都堆积在昆山城里。”伊克桑不胜向往地说,“要是真的,那就发财了。”

    “发财?你敢往自己口袋里多装不?”

    “哎,我可不敢,我在那四成里面分,已经心满意足了。”伊克桑连忙摇手,“老总不是说了?咱们城南马队出来的老弟兄,谁敢乱伸手,第一回剁一个手指头,第二回剁一只手,第三回剁脑袋!不过张军门,话说你都升了总兵了,老总又最喜欢你,你倒是敢不敢呢?”

    “我?”张勇瞪大了眼睛,把两只手举在眼前,翻来覆去地看了一阵,还是觉得十个指头之中,少了哪个都舍不得,摇了摇头,不无遗憾地说道:“唉,要是我老娘当初生我的时候,生一个六指儿出来,那该有多好呢。”

    *(未完待续。)

第九十一章 意外() 
千灯既克,昆山在望,丁世杰和华尔都赶往千灯镇,会商下一步围攻昆山的计划。

    太平军在昆山的守将,是“比王”伍贵文和“天安”熊万荃。昆山既然是太平军在苏东的军需基地,想必谭绍光还会添兵死守,因此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为了这个缘故,丁世杰召集各团官,把作战的方案商量得格外细致。最后决定,以德字团负责南门方向,克字团负责西门方向,而把主攻的方向定在相对薄弱的北门,由福瑞斯特的洋枪团负责。华尔随洋枪团行动,德、克两团亦抽调部分火炮,向北门集中,待扫清外围之后,进入阵地,务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轰开昆山的北大门。

    张勇的马队,则先在外围待机,一旦昆山打响了,就绕过昆山城,占领昆山以西的凌家浜,隔绝苏州与昆山之间的联系——不是为了挡住援兵,而是为了阻断昆山太平军的退路,要全歼这一部太平军,不给他们缩回苏州的机会了。

    这算是在上海的时候,就定下的大原则,既然已经有超出一筹的战力,就不肯再做简单的击溃,也不全以夺城占地为目标,而是要把江苏境内太平军的实力,一口一口吃掉。

    商议停当,轩军将领便各归本营,到了第二天早上,四路齐发,向昆山开进。就在这个时候,张勇派出的游骑来回报,说是昆山外围,黄家角、郭石塘一带的太平军据点,看上去旗帜宛然,但兵却已经撤空了。

    “这是要据城死守。”跟克字团一起行动的丁世杰,抚摸着下巴上的短髭,对伊克桑说道,“长毛怕了我们的火力,不肯在外围做无谓的损耗,要在城里跟我们决战。”

    然而还不是一样?单靠一座昆山县城,决计当不住近百门洋炮的轰击。于是丁世杰下令传谕各团,一面加紧行进,一面多留意长毛的动向。

    兵势既盛,胆气也豪壮,三路步军携着各式器械,炮车隆隆,明目张胆地向昆山城下推进,一直逼近到城外二里之内,才停住脚步,开始架炮结阵。

    城内的太平军也真沉得住气,一丝慌乱的动静也没有。城墙之上,旌旗密布,当中一面杏黄的大旗上,印着斗大的一个“伍”字,迎风招展。女墙之间,一座座黑洞洞的炮口,也已经依稀可见,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

    “伍贵文和熊万荃这两个,还真有点东西。”西门外的丁世杰见到这样的气象,不由得心下佩服,大战当头,法度谨然,治军能到这个地步,看来这股长毛还真是不可小视。

    “这也太沉得住气了,”一片沉寂之中,身边的伊克桑放下手中的千里镜,嘀咕了一句,“安静得有点不像话。”

    嗯?丁世杰心中一动,皱起了眉头说道:“拿千里镜我看。”

    他接过伊克桑递来的千里镜,仔细向城上观察,见除了旌旗和安放好的炮座之外,守军似乎隐藏得极好,约略只有那么十几二十个人,正在城头上向外看。

    “这……”丁世杰倒吸了一口凉气,念头还没转过来,就听一阵吱吱呀呀之声,西城门居然缓缓打开了!接着便走出来一行五六个人,当先的一个,手里擎着一面白旗,一面摇着,一面喊着什么,向官军的阵地直直走过来。

    丁世杰和伊克桑对望一眼:长毛要投降?然而看这五六个人,不是老年就是中年,穿的也是棉袍,却又不怎么像长毛的样子。当下就有一位克字团的营官,叫做祁满江的,带了一哨人迎了上去,问了一会话,又搜了身,才将他们带回了本阵,送到丁世杰的面前。

    “这是丁提督,”祁满江一脸兴奋之色,对着领头那人说道,“你把方才的话,跟我们军门再说一遍罢。”

    领头的是个老者,看上去怎么也不止六十,脸上沟壑纵横,颤颤巍巍地在丁世杰面前跪了下去,嘴唇翕动了几下,没说出几个字,却忽然嚎啕大哭起来。

    “三年了,三年了啊……总算见到官军了啊……”

    这算什么?丁世杰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看那位老者的样子,见到自己跟见了亲人似的,又怎么会是前来投降的长毛?

    “丁军门,”跪在一旁的一位中年人,磕了一个头说道,“我们是昆山城里的几位士绅,这一位李德容老先生,还是道光年间的举人,做过常熟县的教谕,这三年吃了长毛不少苦头。他这一回同我们来,是特为迎接大军进城的。”

    听说是位老举人,丁世杰忙命人把正在泗泪滂沱的李老先生扶起来,自己却盯紧了这个中年人,问道“你说进城,那城里的长毛呢?”

    “回大人的话,长毛昨天夜里就已经走空了。”

    *

    *

    关卓凡到达昆山的时候,昆山已经是四门大开,从城内向上海方向运送物资的大车和民伕,络绎不绝。丁世杰等几个将领等在城外,将他迎进了城,一直送到给他预备做行营的县衙之中。

    昆山城内,倒是繁盛得很,丝毫没有曾经战火蹂躏,或是曾遭过掳掠的痕迹。关卓凡心想,看来李秀成对于他的“苏南省”,果然用心得很,确实是当成自己的家在经营,与太平军流窜之时,每过一城,必行名为捐献,实为抢掠,又要裹挟大批百姓而去的做法大不相同。

    一路之上,见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几乎都摆着一个香案。关卓凡在心中一笑:这多半是太平军那套中西合璧的“天主”教义,所遗留下来的产物了,所不同的,大约只是将原来香案上铺着的黄布黄绸,撤了下去。现在老百姓在家门口摆出来香案,有的是为了昆山沦陷在长毛手里三年,至此才得光复,真心高兴,替官军祈福。有的则是为了免除兵灾,随大流做个样子。

    这样一想,更是心中警惕——自己这支军队的军纪,一定要约束得严,最好能做到秋毫无犯。等到慢慢地把名声传播出去,那么不管到了哪里,自然都会有百姓箪壶食浆地迎接。到了那时……

    因此他一进县衙坐定,不问长毛,先问纪律:“世杰,进城的兵,有没有不安份的?”

    “老总放心,满城都有我和张勇的亲兵队在巡逻,还有华尔的洋兵一起。”丁世杰说道,“若是有敢犯事的,勿论华洋,立刻捆拿,谁敢?”

    “唔……”原来还是联合纠察队,关卓凡放下了心,“昆山的老百姓看见洋兵,多半很好奇吧?”

    “那倒没有,长毛里的洋人也不少,”丁世杰笑着说,“城东就有一座洋人的教堂。”

    关卓凡心说,我倒把这个碴给忘了,太平军之中,确实有不少外国人,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商人,也有真信了洪秀全那一套,肯替他玩命的国际主义战士。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既然现在市面平静,并没有犯民的事情,那就转而问军情了。

    “伍贵文和熊万荃,一炮未发,就这么退走了?”

    “是,现在已经查清楚了。”丁世杰挥挥手,便有亲兵取出了地图,摆在案子上,“昆山的长毛,是在我们攻破千灯镇的第二天开始撤的——”

    轩军和淮军的这一次进击,保密的功夫做得很好。自从上海的战事结束,四乡的清剿都督促得极严,连最小的水陆道汊,都有团勇和乡兵把守,因此原来太平军派出的细作,纷纷存身不住,不是被抓被杀,就是逃回了苏南省的地盘,因此谭绍光对轩淮两军的动向,便不能像过去那样了如指掌。

    到了官军初二宣誓开拔,初三接仗,突如其来的攻势让太平军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轩军这一路,没几天就已经攻到昆山城下,而且把淀山湖至昆山一线的寨垒,扫荡殆尽。及至谭绍光收到消息,几乎没做什么犹豫,立刻便下令伍贵文部从昆山撤退回苏州。

    之所以要撤退,是因为打不过。

    对于现在这支轩军的战法,太平军几乎是束手无策——火力不如,射程不如,何况轩军又有张勇的马队作为机动呼应,因此完全是无处下手。尤其是轩军的火炮太过凶猛,单凭昆山城外的石垒和昆山的城墙,连死守都变成做不到的事情。

    谭绍光跟关卓凡两次交手,都吃了绝大的亏,第一次是李容发被堵在高桥,近万人全军覆没,第二次是被轩军犁庭扫穴,从南桥打到青浦,最后把郜永宽的五千人活活困死在青浦城内。血的教训,殷鉴不远,这一回,他可不想让伍贵文再重演青浦故事,否则一旦被轩军黏上,怕是连走都走不脱——张勇的快枪游骑,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既然这样,倒不如保存实力,留到苏州来决战!东南名城,高墙厚垒,就不是轩军的火炮所能轰开的了。凭借苏州城,再加上经营多年的工事堡垒,特别是还能跟“航王”唐正财的太湖水师连成一线,互为依托,倒要看看他关卓凡如何下手?

    只要在苏州挡住了官军,无锡常州这些重镇自然也都安全,至于昆山那些来不及运走的辎重银两,留给他关卓凡好了,等到忠王解了天京之围,回师东进,再报这个仇。

    他在想着关卓凡,而此刻身在昆山城内的关卓凡,却在想着李鸿章。

    “我们先在昆山等一等,”关卓凡对刘郇膏说,“你派人联络一下李抚台的淮军,看他们在太仓打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南下夹攻苏州。”

    *

    (晚上还有一更,老时间。)

    *(未完待续。)

第九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三更)() 
(对清代江苏地理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参照作品相关中的《苏常战役地理图》。)

    *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打听,打听出来两条消息,一是李鸿章的淮军,在太仓州遇到了麻烦,迟迟没有打开局面,二是朝廷准许了李鸿章的一道奏折,调吴熙替淮军帮办军务,身份是兼任“常胜军”的会带一职。

    太平军在太仓的守将,是“会王”蔡元隆,曾经随同李秀成,在坂桥一役中围歼官军九千人。他不像谭绍光和伍贵文那样谨慎,而且认为面对的又是淮军,大可以一战。

    他的打法亦很灵活,不仅守太仓城,而且派出数支小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长处,不断袭扰淮军的侧翼和粮道,更派了三千人的一支偏师,越过北簳山,径直去攻打宝山。宝山当然是打不下的,但因为声势造的足,这一条围魏救赵的计策,也给淮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一时间手忙脚乱。

    另一个麻烦,则是出在军饷上。上海之战,淮军在太仓和嘉定两地,损失都很惨重,因此李鸿章利用间歇的这段时间,又补充编练了不少新勇,特别是替戈登的常胜军,把两个营的编制,扩大到了六个营三千人。再加上要急购各式军械,花费不小,军饷就不免吃紧,这次开拔的队伍里面,就有部分营头,要欠着一到三个月的饷银,而随同淮军行动的绿营,更是早就只发半饷了。

    这样一来,士气不免打了折扣,进展得就很缓慢,直到轩军占据昆山六天之后,淮军才算是打到了太仓城下。

    至于奏调吴熙兼任常胜军的会带,而且军前赴任,就更是浑不可解。关卓凡心想,难道是为了保证拨付饷银的顺畅么?

    “轩帅,我看还不止于此。”刘郇膏皱着眉头说道,“李少荃的心思,怕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怎么看都像是一条调虎离山的计策。”

    如果说吴熙是“虎”,那么上海道台这个位置,就是那座“山”了。关卓凡认为刘郇膏的这个见解很深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