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建筑大师 >

第132章

重生之建筑大师-第132章

小说: 重生之建筑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种原因失败。

    不过虽然有很多地方没有说得很清,但是那本书对这个计划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倒是剖析得很清楚;摆在明面上的原因,是这个计划的开发周期过长,因为开发周期过长,导致开发成本剧增,成本增加到连霍老大也无法承受的地步,最终导致整个开发计划失败。

    而蕴藏在背后的原因;那是因为霍老大和当时的港英政府有矛盾,双方的“梁子”从五十年代“字码帮”帮助大陆时候就已经结下。

    当时的港英政府并不愿意让霍老大来主持这个开发计划,因此给这个计划设置了很多障碍,尤其在法律法规和审批环节给霍老大下了很多绊子,导致这个计划根本无法顺利开展,在无可奈何之下,霍老大只能忍痛壮士断腕,被迫把手中的土地低价出售给他人,从而宣布整个计划失败。

    以前李华勇对这个计划印象并不深,不过刚才听林应龙这样说,再联想到更之前霍老大和林啸天二人那有点奇怪的反应,这就让他一下就豁然开朗,解开了心中的很多谜团。

    李华勇心中一直有个迷惑,应该说霍老大很早就声名鹊起,算是香江有数的富豪,可到了后来为什么却显得声势不振,似乎被其他顶级豪门拉开了差距呢?现在想来,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项目了,因为只有这种级别的项目,才能让霍老大这个级别的人元气大伤。

    要知道香江经济一个特点,在香江的几个所谓“支柱产业”中,地产业肯定是最特殊和地位最特别的一个,凡是想成为香江最顶尖富豪,那么无论他之前是干什么的,他最终都会涉足这个行业。

    从宏观角度来说,这种经济当然带有一直病态,然而这却是香江经济的实情。

    霍老大当然也涉足这个行业,甚至他在业内的地位还相当高,备受业内人士推崇,毕竟像“楼花”这个名词,那可就是霍老大首创。

    因此想让他这种人吃瘪,想击倒他这种人,那也只能是房地产项目。

    既然霍老大这种级别的人都会吃瘪,那么比他差一个档次的林家,在一个地产项目中大伤元气自然也就很正常。

    “压力很大呀。”

    “嗯?你说什么?”

    李华勇说“压力很大”的时候,正好是林应龙问他“你怎么知道”的时候。对于自己如何知道“荃湾开发计划”,李华勇当然是没法跟林应龙解释,因此他这个时候只好用上“转移话题”这一招。

    “我是说现在手中借了这么大一笔钱,我现在突然感到压力好大。”

    “啊?!你真是这样想的?那好,你能这样想就好。。。。。。”

    李华勇心里暗笑,到现在这个时候,他当然清楚林应龙今天跟自己讲这件事的目的。自己这个未来老丈人今天之所以突然跟自己讲起他们林家的事,还是拖着林凯和自己一起听,这第一层意思呢,这里面当然有“不把你当外人”的意思。

    而第二层意思,李华勇认为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林应龙其实是想对自己进行一番告诫,告诫自己要谨慎使用好那刚拆借到手的3个多亿资金。

    毕竟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己即将回大陆运作的那个项目,和林应龙准备跟自己说的那个项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两个项目的规模可能不是一个级别,然而两个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都是一样。

    这个最大风险自然就是:长周期。

    应该说“长周期”不仅是地产业的一个弱点,甚至可以说是任何实体经济的一个软肋。到哦后世以后,咱们国家的实体经济为什么那么苦逼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就拿这个陶瓷厂项目来说,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个好项目,尤其现在资金问题解决以后,可以说无论从项目基础,资金情况,市场前景,或者政府支持力度以及可以预见项目所在地环境,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甚至很多条件都达到良好以上。

    然而这些并不代表这个项目就没有风险。

    而所有风险几乎都是来自于时间,来自于“长周期”。

    建设这个项目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等这个项目建成后,在刚开始生产产品的初期,在产品还没有打开销路之前,可以预见会有一段时间无法盈利。

    那么这两段时间,就是这个项目的最大风险来源了。要知道现在手中这笔建设资金可是借来的,除了本金之外,每月还要支付利息,一旦这个时间过长,那么盈利的日子也必将延后,如果这段时间拖得太长,让利息吃掉大部分利润的话,这个项目最后甚至无法盈利,一个好项目最后也变成坏项目。

    这里面的道理李华勇当然是看得到的,他也知道林应龙现在郑重其事拉住自己,其实也想在这方面给自己一些告诫。

    所以他现在不给他机会,提前把“压力很大”的话说了出来。

    林应龙看着李华勇有点无语,他感觉面前这个年青人真是有点不太懂事,也不怎么会说话,自己明明已经准备了很多话准备对他进行一番“循循教诲”,却硬生生被他逼了回来。

    然而没有办法,既然都已经被李华勇转移话题了,那就只能按转移后的话题继续交流下去吧。

    “那好,小李,你既然看问题看得很清楚,那么我来问你,这个陶瓷厂项目,你觉得需要花多长时间把它建好呢?”

    面对林应龙这个问题,李华勇稍微沉吟一会,然后他信心十足的伸出两个手指:

    “后期的事先不去管它,但一期建设的话,我觉得花2年时间就够,就算从今天开始算起,最多两年半时间,我希望这个陶瓷厂可以正常投产。”

    “嘶。。。。。。”

    听李华勇这样说,林应龙明显有点出乎意料,他甚至倒吸一口凉气:“小李呀,你这个,你这个目标,会不会太乐观了一点?”

    李华勇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按如今这年代的建设水平。这样的速度当然是快了一点。然而李华勇必须定下这样一个目标。

    李华勇之所以定这个目标,除了现在资金充足,让李华勇有底气这样说之外,更重要是现在已经是1986年年底,而两年之后,那就已经到了1989年了。

    作为一家以生产高档瓷砖为目标,准备走高档路线的陶瓷厂,如果到时为了能够出口的话,李华勇认为没有其他办法,那就必须在那个日子到来之前把这种产品生产出来。

第二九九章 能用钱解决的那都不叫事() 
    1986年11月上旬,在香江待了将近半个月的李华勇终于回到内地。

    这次和李华勇一起回来的是老陆和林凯,3人过关回到鹏城后,先来到蛇口和林应彪见面。

    见到自己的儿子,林应彪装模作样把脸一沉:“阿凯,你这次又来大陆做什么?”

    林凯却是一点都不悚他父亲,他嬉皮笑脸回应道;“阿爸,我现在已经想通,决定以后还是跟姐。。。勇哥混,我认为还是跟勇哥混以后更有出息些。”

    李华勇听了心里暗笑,他知道林凯这次死皮赖脸跟过来,那绝不是什么“想通了跟自己混更有出息”,这一切还是钱闹的呀,这家伙在打自己手中那笔“巨款”的主意呢,指望从自己这里漏个几百万出来,给他拿去投资拍电影什么的。

    如果说林凯真“想通”什么,他现在应该是想通如果想实现他“娱乐大亨”梦想的话,打自己主意才是最现实的,毕竟让他自己去跟他大伯或者跟他父亲开口的话,,就先不提会不会答应的问题,这个口他恐怕都开不了,这才是他这次跟过来的真正原因。

    另外李华勇还知道,林凯这次跟过来,林应彪其实是知道的,在这之前林应龙就跟林应彪打过电话,而李华勇当时就在场,现在父子俩只是在那装模作样而已。

    “既然想通了,那以后就跟着你勇哥好好干,别在三心二意了啊。。。。。。。”

    林应彪先把自己儿子教训一番,这才招呼李华勇和陆于泉坐下,大家开始聊正事。

    同样是在回来之前,林应龙以香江林氏集团董事长的名义给南江省政府去函,以最正式的方式通知对方:林应彪将是林氏集团在大陆的最高代表,换句话说,正准备建的那个陶瓷厂,林应彪也将是代表林氏集团的第一负责人。

    几个人在林应彪的办公室里先闲聊几句,聊了这次的融资情况,聊了蛇口这个工厂的情况,同时也聊到南江省那边目前的现状,林应彪对李华勇笑道:

    “大哥既然来这么一出,那么我最近总要往南江跑一趟的,哪怕是礼节性拜访也必须跑一趟,我听你跟莲花她爸爸说,这个陶瓷厂准备两年建成,怎么样小李?这个话我能不能正式对南江省那边提出?”

    李华勇点点头,应该说就凭这一句话,林蔚这个三叔至少不是那种不学无术之辈。他这个考虑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运作任何项目,“计划”都是必不可少,而在所有计划中,“时间计划”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可以认为是所有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这样的习惯思维,那也只有做惯实业的人才能养成。

    李华勇知道林应彪这个时候提这个问题,他当然不是担心这个时间偏紧,到时候那个陶瓷厂建不成,事实上对于任何甲方来说,提出的时间计划总是要偏紧一点为好。林应彪真正担心的是这个时间计划不切实际,假如一个完全不切实际的时间计划对人家政府方面正式提出,那就可能闹笑话了。

    果然还没等李华勇开口,林应彪又笑着对老陆说道:

    “建陶瓷厂我们可是没有经验啊,既不熟悉它的工艺流程,也不清楚一个瓷窑到底要多长时间能建好,另外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规划规划没有,设计设计没有,连三通一平征地拆迁这些工作都还没开始,当然对建筑施工我是外行,阿泉你来说说,你觉得这个两年目标能正式对南江省那边提出来吗?”

    李华勇一听这话乐了,还真别说,至少在现阶段,眼下这个项目还真像传说中的“三无工程”。不过三无工程就三无工程,李华勇并不觉得这是多大问题。

    而听到林应彪问自己后,老陆先看了李华勇一眼,两人相视一笑,老陆回答道:

    “这个问题我和小李在路上时候就商量过,没问题,你到时候放心大胆提,两年时间把这个陶瓷厂建好,虽说时间紧是紧了点,但绝非不切实际。”

    “哦?”

    林应彪在说这声“哦”的时候,他又把目光投向李华勇。李华勇微笑说道:

    “三叔我跟您说实话吧,我的心理预期是两年半时间把这个陶瓷厂建好,不过您和南江那边提的时候就必须咬定2年啊,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压力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厂两年半建成。”

    “哦?哈哈哈,那就好那就好。。。。。。”

    对于李华勇这话,林应彪还是一听就懂,所以他哈哈大笑。等林应彪笑过之后他饶有兴趣的盯着李华勇:

    “大家平时不都说小李你做事一贯沉稳,老练得不像个年青人,这次怎么有这么足的信心?”

    见林应彪用开玩笑的口吻和自己说话,李华勇也用开玩笑的口吻回应;

    “不是有句俗话说得好,叫钱壮英雄胆吗,三叔我实话告诉您,这次我之所以敢吹这个牛,那当然是因为我现在腰包里有钱了。”

    “哦?哈哈哈哈。。。。。。”

    林应彪再次发出一阵大笑,不过实话实说,李华勇确实说的是实情,他敢说2年建好那个厂,那还真就是这次带回那3个多亿给了他信心。

    李华勇毕竟搞了两辈子工程,对这一类项目还是有一定经验。他虽然对陶瓷厂不是很懂,但他对基建却是懂,尤其是这一类的“三通一平”项目,最开始无非就是一个大型土石方工程。

    而在所有类型的建筑工程中,大型土石方工程算是最简单粗暴的了。后世有一句装逼的话比较流行,叫做“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在李华勇看来,大型土石方工程恰恰就可以归类为这种问题了。因为这一类工程工序简单,操作容易,工作面开阔,在安全方面有一定要求,然而在质量方面却几乎没多少要求。那么想加快这一类工程的进度就相对容易了,无非就是加人,加设备。

    李华勇虽然不能像当年京城的“十三陵水库”那样,用几万人一个冬天挖出一个水库,然而他现在腰包里有钱,可以在目前这个工程车队的基础上增添设备呀。

    一旦这个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这次建的是一个工业园,而这一类工程和“鹏城世贸”这种建筑不同的是,工业园的工作面开阔,很多工作可以交叉进行,也就说正式开始建厂房,并不需要等所有“三通一平”完成后才能进行。因此李华勇是真心觉得,2年时间建好那个陶瓷厂并不是什么不靠谱的事情。

    这次从香江回来,虽然运作这样一个项目事情千头万绪,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而李华勇准备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他认为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重新整合那个工程车队,或者说重新构建一个,能在几个月时间之内完成几百万方土石方的工程车队。

    包括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肯定是要添置的,大量机械操作手肯定也是要从鹏城调到南江。而与此同时,这边的设备也不能撤得一干二净,毕竟这边还有业务呢,并且从长远角度来看,鹏城这里的市场多大多好呀,现在好不容易才经营出现在这个局面,李华勇当然舍不得放弃,傻子才舍得放弃。

    就在林应彪的办公室里,李华勇,林应彪和陆于泉开始商量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安排。由于林应彪必须过南江去一趟,大家商议让他先去一步,而李华勇和老陆暂时在鹏城停留几天,先把开往南江的人员和设备组织好再说。

    大家商议了一个多小时,就在大家都认为已经商议妥当的时候,林应彪笑着问李华勇:

    “还有什么事吗?”

    李华勇拍拍脑袋:“我感觉似乎还遗漏了什么,可怎么一下子就想不起来呢。”

    不过李华勇很快就想起来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有厂里的工作人员进来告诉林应彪,华建九局的高书记和张副总经济师联袂登门拜访。

    李华勇一听是这两人又乐了,心说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第三零零章 赶上好时代了() 
    老高和老张这个时候登门拜访,李华勇猜测应该是从雷建军那里得到消息,为陶瓷厂的项目而来。他心说这动作还挺快,自己这才刚回来多久啊,他们马上就找上门来。

    将近一个小时时候,林应彪笑着把两位华建九局的核心领导层人员送出门外:

    “高书记,张总,请慢走呀,到时一定记得来。。。。。。”

    回到办公室,林应彪对李华勇笑道;“你说以咱们和华建九局的关系,有必要走什么招标程序吗?直接指定给他们做不就得了。”

    李华勇笑着回应:“三叔,相信我,走招标程序只要好处没有坏处。”

    “我总觉得多此一举,既然有心给他们做的,并且他们的实力也算在国内排的上号,再加上还是老关系,干嘛弄得那么麻烦?”

    李华勇继续笑道:“正是因为是老关系呀,这才更有必要这样弄一弄,三叔我跟您说,这样做的好处多了。”

    “那你说说都有什么好处。”

    “第一,招标招出来的造价,肯定要比议标议出来的价钱低吧?虽然咱们没想过在这上面省多少钱,但至少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避免当冤大头。”

    听李华勇这样说,林应彪和陆于泉两个都笑,应该说这里面的道理还是比较简单。现在的情况倒是和当初李华勇接华建九局那个活的情况有点类似,正是因为双方都太熟了,这样议价的时候反倒不好议价。

    设想当初如果李华勇有几个竞争对手的话,而华建九局又分别让几个竞争对手自己来报价呢?那就很容易想象了,哪怕关系再好李华勇也不敢乱来,他绝不可能帮人家做几个工就换来几十亩土地。

    “第二,走招标程序最后再让华建九局中标,三叔请相信我,到时候华建九局肯定会对这个项目更重视,在资源配备方面也会有所倾斜,这样对咱们整个项目是有好处的。”

    这话就属于李华勇的经验之谈了,李华勇也是在大型国企干过的,而国内的国有建筑企业,有哪一家没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关系户?干一个陌生工程和干一个关系户的工程,这家建筑公司会对哪个工程更上心呢?

    不要以为会是那家关系户的工程,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关系好,出了问题的时候也依仗“关系”能摆平,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说施工单位对关系户的工程不重视,但要让他十分上心是不可能的。

    “第三,三叔您别光想着和华建九局的关系,在国内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什么地方没有关系?您别忘了这个项目可是在南江,等这个项目启动后,那边也有大把关系需要摆平呢,因此哪怕从摆平关系的角度出发,这个招标程序还是走一走为好。”

    听李华勇一下子摆出这么多理由,每一条听上去还都头头是道,林应彪不说话了,他呵呵一笑对李华勇说道:

    “那行,听你的,这事就这样定了。好了小李,如果没什么其他事的话,那我就先行一步过南江去,到每个码头去拜一拜,这边的事就交给你了,你们准备好后马上过来。阿凯,你就没什么好说,你就留下来帮你勇哥跑腿。”

    “好的。”

    第二天,林应彪先行一步赶往南江,在他的办公室,李华勇开始和老陆商量具体的前期筹备工作:

    “泉叔,根据这个项目的规模,我想50台挖掘机,50台装载机,以及与之匹配的自卸汽车是要准备的,我们按之前说好的,这方面的事就您来操心了,包括机械和人员的配备,而其他普通工种和普通人员就我来张罗。”

    对于这样的安排,老陆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事实上这确实也是两人之前就商量好。

    这个项目前期的重点,当然就在于工程机械,大量的工程机械。在如今这年代想要组织起李华勇刚才说的那个规模,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