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名门纪事 >

第50章

名门纪事-第50章

小说: 名门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自己的老师国子监祭酒孔士明另外还有翰林院的几个学士也在,心里便犯了嘀咕。

“国公身体可好些了?”

“谢皇上抬爱,臣已经能到处走动了。”靖国公回答得小心翼翼,生怕皇上找他生病的茬,今天皇上宣召,他本想称病不去的。但皇帝还召见了皓轩,他不放心皓轩一个人在御前奏对,只好硬着头皮来了。

皇帝却似不在意他是真病还是装病,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卿不必强撑,还是要安心养病才是。”说着向刘公公一点头,刘公公便捧着一个盒子过来,打开是两支百年老参,“靖国公回去好好休养,病好了就赶紧回朝中吧,朕还要倚靠你们这些老臣啊。”

“谢皇上恩典。”靖国公和皓轩马上跪下接了赏赐谢恩,听着皇帝似有深意的话,两人头上都微微渗出汗来。

“坐吧,今天叫你和世子来,倒不为别的,朕亲临今科大考,没想到看到一篇极好的文章,想让卿家一起赏析赏析。”

刘公公拿起皇帝放在桌子上的一卷文章,递给靖国公。靖国公一字一句读,心中也很是赞叹,这是一篇极好的对策,不仅旁征博引,更能结合实际,并不都是空洞的圣人之言,文辞瑰丽却并非一味堆砌辞藻,言之有物,思路清晰。刚想夸赞,却看到最后封卷处属着个名字——崔轩,心里便是一跳。

皇帝笑呵呵的说:“不用猜了,就是贵公子的佳作。”

因试卷都先经封弥誊录,因此在打开封签之前,根本无法从试卷上看出是谁写的。

皓轩一看听皇上提起殿试,又隐约看到那试卷上的句子正是自己的,早站了起来。

靖国公哆嗦着站起来:“这……你……”

皓轩见状忙跪了下去,答道:“儿子背着父亲参加了科举。父亲并不知情,请皇上恕罪。”

“你参加考试,就没人察觉吗?”靖国公一阵头晕。

“想是参加的人太多,便混了过去。小子只想和天下士子一较高下,没想太多。”皓轩低着头。

皇帝呵呵一笑。对着皓轩说:“你老师早就察觉了你的意思,早跟我打了招呼,我也想看看你这孩子能考到什么程度,让他们管理报考的不必在意,只让你安心考试便是。阅卷大臣呈了十份卷子给朕,朕本要点为今科状元,撤了卷封看了名字,就想着会不会是你。找出原始卷子一对笔迹。果然没错。”

靖国公马上跪下说道:“小儿年少无状,请皇上恕罪。”

皇上却虚扶一下,说道:“国公这是做什么,起来吧。你家公子如此才华,还有此等上进心,你该高兴才是,这句‘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真是深得朕心,颇有古大臣之风。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

“臣惶恐。”父子两人又磕头谢罪。

“好了。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孩子有上进心是好事,只是皓轩已有爵位在身,也要走门荫的路子。开科取士,是要给天下有才而报国无门的士子们一个走上仕途的机会。因此并未让他高中,卿等可莫要怨怪。”皇帝叫了皓轩的名字,显然有亲近之意。

靖国公却不敢放松,仍然谨慎的躬首答道:“三年大考。天下人才尽盼登科以报效朝廷,庶子承蒙圣眷,岂敢占天下寒士之先。此乃小儿争强好胜。臣等惶恐之至,怎敢心怀怨怼。臣必让小儿躬身自省。”

“皓轩的确是人才,我看就现在翰林院学习吧。”皇帝转过身问翰林院承旨赵博林:“你看这孩子做个编修可够资格。”

赵博林起身答道:“靖国公世子才德俱佳。经磨练培养,必可成大器。皇上慧眼遴选人才,乃国家之福。”

皇帝对自己的眼光也很是得意。“好了,此事便这样吧。不过门荫和科举却不易混淆。以得荫封者不得参加科举。有门荫资格者尚未荫封者参加科举若高中,则以科举名次授官。科举二甲以上以后皆进翰林院学习,状元可授正六品修撰,榜眼、探花可授正七品编修,其余皆为庶吉士,察其才能,予以培养,之后再授予实职。门荫考核以后也要更加严格,以分辨人才,成绩突出者才可入翰林院。靖国公世子不贪先祖之功,用心上进,此事宜表彰,但其已获封爵位,不应参与科举,因此取消其科举名次,此事下不为例。”转头又问陆宪的意思:“陆相、李相以为如何。”

陆宪本一直没说话,听皇上一番说辞,知道皇帝早就打定了主意,何况此番安排也让人说不出什么,只好跟着说:“皇上圣明。”

李明哲本就出自寒门,科举出身,听了自然很合心意,答道:“皇上圣明,如此便可明辨天下才俊之所长,报效皇上。”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

翰林院是参与起草任免将相、宣布大赦等重大诏书的机构,是皇帝近臣,也参与议事,对皇帝影响极大,比负责起草一般官员任免的中书舍人更为重要。也是世宗时期开始设立的,最初是因为世宗觉得草诏的中书舍人受世家大族摆布,给他掣肘过多,于是创立了这个机构,委以亲信,为的是扩大皇权,和世家大族把持的相权抗衡。

后来这个机构就分了中书舍人拟诏之权,又逐渐分了一部分相权。

自世宗设立翰林院百余年来,近百位宰相之中有半数之多出自翰林院。世家大族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因此翰林院后来也演变成了世家大族必争之地。长公主掌权之后,大力提携寒门士子入翰林院,这些年翰林院才成了寒门士子进身的阶梯。皇帝只不过是将这个政策更进一步。

众人知道皇帝是趁机进一步提高科举取士的地位,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两位宰相都无异议,便也只各怀心思的应道:“皇上圣明。”

“那承旨就草诏吧。”皇帝对自己这一招很是得意,声音也轻快了许多,“靖国公回去好好休养,小崔卿家就听赵承旨的安排吧。”

众人领旨退下了。

回去的路上,皓轩小心翼翼的看着父亲的神色,只见靖国公闭目养神,也不知心情如何,心中忐忑。

到了府里,便乖乖的跟着父亲进了书房。

本以为父亲会大怒,靖国公只是微微沉下脸:“你可知错了。”

皓轩忙跪下:“儿子知错了,请父亲责罚。”

“哎,你这次过关,颇为侥幸,天威难测,你莫要小看这里面的厉害。早就知道皇上这心思,没想到却是借了你的由头。”

“是儿子毛躁了。”

“你知道就好,现在我们崔家行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烈火烹油固然煊赫,却非长久之计,如今我父子俩皆在朝中,更是要步步小心。你现在进了翰林院,这素来是清贵之职,行止更不可轻浮。须知这是皇上的恩典,也是告诫,你要警醒。”

“是,儿子知道了。”崔皓轩老老实实受教。

“去祠堂跪一天吧。好好反省下。以后做事前多思量,大事要跟为父商量。”

皓轩应了,退出去跪祠堂去了。

见儿子走了,靖国公脸上露出带着得意的笑容,心道:这次真是祖宗保佑。儿子的前程无虞了。至于自己,看来皇帝只想让自己收敛,并不是真要打压。儿子的文章还真是不错,果然是我崔家的子孙,秉承我博陵崔氏以文传家的家风。(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八十九章 笼络

后宅听闻皓轩从宫中回来之后就被罚跪祠堂,都慌了,不知皓轩闯了什么大祸。连老太太都坐不住了,遣人来问。靖国公只说让这小子躬身自省,叫老太太、太太不必担心。

众人想打听又不敢多问,纷纷猜测。

祈月听沁雪念叨下人们的议论,偷眼瞅了瞅涵因的神色,见她毫无担心之神色,平平静静的坐在绣架前绣花,于是小心翼翼的问道:“姑娘就不忧心么。”

“若只是跪祠堂的话,不仅不用担心,还得恭贺他了。”

“姑娘这话我可听不懂了。不去求情就罢了,为何要恭贺?”

涵因微微露出些笑意,却不答话,只专心在那绣活上。

祈月很是迷惑,又不敢再深问。只好在一旁静静伺候着。

靖国公和幕僚们商议了半日,直到晚间才回了内宅。

全家的女眷都在老太太那里磕牙,甚至包括姨娘们,到了晚饭时分,却没有一个人有走的意思。

老太太心里搁着皓轩的事,早不耐烦了,但她也知道这些人就是为了探听消息才赖在这里不走的。就算把她们打发走,她们还是会四处探听,与其让她们瞎猜,传出些不好的流言来,不如等靖国公正式的消息,既然靖国公已经说了无妨,想也不会有太大的事。遂也不传饭,随她们在这里慢慢等。

靖国公一进老太太的屋子,便见到看全家人的目光齐刷刷冲着他,险些失笑,也怪自己思虑不周,皓轩是国公爵位的继承人。出了些事情,这些人自然会各怀心思了。

他过去给母亲行礼。女眷们也给他行礼。

老太太便问今日面圣的事情。此事也没什么好隐瞒的,靖国公就照实说了,并且说皇帝虽然不怪罪,但是皓轩此举确实轻浮,为了让他长教训才让他跪祠堂在祖先牌位前反省。

老太太和大太太又再三问了,这才放下心来。

“入翰林院可是极好的前程。”老太太松了一口气,旋即想到了这次得的好处:“这是可喜可贺的好事。我们这回大办一番,好好给皓轩庆祝庆祝。崔家这些年都再没有走翰林院出身的了,真是祖宗保佑。”

靖国公说道:“此事不急,等旨意搬下来吧。再说,钦儿那孩子中了探花,今日皇上有意授予科举一甲三人翰林院正式职务,他一入仕就是翰林院编修。这也是亘古未有的大荣耀,更是可喜可贺。不如倒是一起庆贺吧。”

老太太下意识的扫了旁边的涵因一眼,笑着点点头:“是吗,还有这等好事。那的确是天大的荣耀。你说的是正理。”忽的又想起什么,对大太太说:“我老糊涂了,今日竟忘了嘱咐你给钦儿那孩子道喜。”

大太太站起来说道:“老太太老早之前不久准备好了贺仪么。今天一得着消息就送过去了。老太太可还有什么要添减的?”

老太太笑呵呵的点点头:“是了,你办事总是妥当的。你再从库房寻些摆设给孩子们送去,如今也是官身了,房间里也不可太清简,叫人看着不像。还有再挑几个妥当的丫头伺候。”

大太太忙应了。

老太太又对涵因说道:“你那两个哥哥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如今前程定了,我也安心了。等正式旨意下来了,我们一家人再好好一起乐一乐。”

涵因冷眼瞧着。想这大太太还真是个乖人,明明老太太心里忧虑皓轩,早把郑钦的事扔在脑后,她这一番做作倒是滴水不漏。怨不得老太太虽不喜她那沉闷的性子,却对这个儿媳妇也说不出什么。

她脸上堆起笑容:“下午红绸姐姐就送过去了。哥哥们是托了外祖母、舅舅、舅母的福,才得了今日的好事。已经是感恩不尽了。本打算进来给老太太磕头,可今天府里事多。哥哥不想添乱,便想着明日再进来。”

老太太和颜悦色的点点头:“你的两个哥哥都是知礼的孩子,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只是以后他们和皓轩同朝为官,彼此亲戚,要相互照应才是正理。”

涵因笑着应了。

老太太吩咐摆饭,各姨娘便都退下去了。大太太、二太太忙捧饭摆箸。

涵因被老太太留下来,老太太让她坐在身边,她一一让了,方坐下。

今日靖国公也陪老太太吃饭,老太太心情好,饭也多吃了几口。又叫人捡了几个菜给郑钧、郑钦兄弟送去。

郑钦这些日子忙得不得了。接受了皇帝的召见,之后还有探花宴,然后和同榜进士一起去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这叫“雁塔题名”,是极其荣耀之事。

皓轩虽没有这等热闹,但他偷偷参加科考,本被皇帝点中状元,却因已有封爵在身,被取消了科举名次一事也传开了。

他的文章被众人传阅,声望反而有超越今科三鼎甲的趋势。

郑钧很为弟弟的成绩高兴,但神色中总有一丝没落。涵因知道他当年也是名满长安的才子,从小就有人赞他“神童”,十一二岁时写的文章被人争相传阅。可因家中的事,年纪小小便百般坎坷,耽误了这些年,如今也只能走武举之路。

“二哥和三哥一文一武,咱们家真是文武双全了。”涵因知道二哥一时之间无法释怀,只捡好听的说。

郑钧笑着喝了一口酒:“只求家门复兴,上对得起祖宗,下无愧于后代罢了。”

“其实我朝也有不少武举出身转文职的。”涵因接着开解他。

郑钧有些欣慰的笑笑:“妹妹真是大了,也知道哄哥哥开心了。”

涵因一笑,转移了话题:“哥哥怎么安排回老家的事?”

“三弟那里已经问过上峰了,考中的学子可以先回家报喜,等到吏部安排了职务再回来上任。三弟是探花,今科皇上恩典,探花可以直接授翰林院编修,但可在家呆上两个月再回来正式入职。我已经请了假,过两天咱们就一起回去。”

涵因点点头:“但二叔那边似乎还是不肯松口。”

“我和三弟到没什么,只是你年岁越来越大了,恐怕会耽误你的婚事。是哥哥太无能了。”郑钧的语气颇为无奈。

“哥哥已经做得很好了。妹妹若是嫁不出去,就跟着嫂子打理家务。”涵因笑着劝慰着。

郑钧想起远在西北的那个人,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羞赧的笑容:“你呀……”

“话说回来了,哥哥也该求舅舅跟薛将军提这事啊。”涵因笑道。

郑钧却犯了愁:“我们入族谱的事尚无着落,我只怕……哎……”

“可是那位薛姐姐年纪也不小了,你不提,人家以为你到了京城就变了,若是嫁到别家,岂不遗憾。再说舅舅也不知道这事,若是给你安排了婚事,你又不愿意,岂不是倒有负舅舅的一番好意。”

郑钧红了脸:“可这事我自己也不好提。”

“要不哥哥让轩哥哥帮你跟舅舅说说。” 涵因心中暗叹古代人真是麻烦。

“这样怕是不妥当吧。知道的,将军待我如亲子,把我们兄弟带入府中,不知道的,还以为薛姑娘轻浮,和外姓男子有私呢,传出去恐怕于薛姑娘的名声有碍。我也怕舅舅误会。”郑钧喃喃自语,忽的又意识到妹妹说的是他这个做哥哥的婚姻大事,板起脸问道:“你个小妮子,怎的整天想这些事?”

“哥,你我没有父母主张,如果事事不自己打算好了,谁会为咱们考虑呢。”涵因收住嬉笑的样子,认真的说。

郑钧有些心疼的瞅着妹妹:“别的孩子这个年纪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缠着哥哥要这要那,你却还要为哥哥筹谋。苦了你了。”

“哥,何必说这些,我们现在不是越来越好了么。”涵因又把话题转了回去:“听说薛夫人出自河东柳氏,这可是真的?”

郑钧点点头。

“我听说哥哥很受柳尚书的赏识,他的嫡长孙现在荫了亲卫,跟哥哥关系也不错,若是哥哥让他帮忙在薛将军或者夫人面前提提,或者让柳尚书给你们两位做媒。这便应该无碍了吧。若有柳尚书做大媒,舅舅那边应该也不好拒绝。”涵因出主意。

“你打哪知道这么多事?”

“三哥告诉我的。”

“那小子就会整日浑说,下次好好教训他。”

涵因看郑钧急于在妹妹面前保持哥哥威严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

次日,大太太忽的派徐妈妈来找她,让她过去一趟。自从涵因帮徐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姐姐,她便总是对涵因极好。下面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以为涵因是大太太跟前得意之人,甚至还有传言说大太太马上就要让涵因作自家的而媳妇,涵因以后便是这府里的奶奶。因此,也赶着拍马屁,现在涵因吃的用的都是上上份的。

大太太见涵因气色红润,一水湖蓝齐胸儒裙,上配淡粉色底妃色、蓝色花鸟短儒,外罩玄青色底粉色、蓝色花鸟半臂,打扮虽不奢华,颜色、图案搭配却费了心思,细节之处隐隐露出大家气派。大太太点点头很是满意。

“今天你二叔母过来,你们多年未见,今天就好好亲近亲近吧。”

涵因心中悚然一动,问道:“那二叔父呢?”

“哦,他朝中事务繁忙,今天想是过不来了。以后再见罢”大太太含笑道。

涵因静静坐下,看这位二叔母唱的哪一出。(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章 婶婶

涵因的这位叔母是继室,出自江南大族琅琊颜氏的旁支。三十多岁的年纪,保养甚好,细眉细眼,想当年应该是一位清秀佳人,如今徐娘半老。发髻并不缀金饰银,皆用玉装饰,身上的衣着也极素淡,与长安大气浓烈的关陇风格不同,处处流露着江南水乡的婉约清雅丽,别有一番风味。她的官话带着浓浓的建康口音,糯糯的,透着一股娇柔的小女人味。

涵因不知道这样的女子如何镇得住那些仆妇的。

虽是很多年不往来,礼数却不能失,涵因规规矩矩的行了礼。

颜氏很是亲热的拉住涵因的手:“侄女这些年受苦了。”

颜氏并不直接进入主题,先跟大太太寒暄了半日,又问涵因这些年过的如何。涵因耐着性子答了。

大太太见差不多了,便找了个借口出去,让她们单独说话。

颜氏笑呵呵的说:“侄女应该也知道,我今天是为族谱之事来的。”见涵因的表情没什么变化,借着说:“你们自获罪以后,便从族谱上除名了。你也知道,族中规矩,凡是犯了大罪的,都是要除名的,更何况,我们荥阳郑氏以忠孝立世,怎么也容不得这通敌的大罪。”

“婶婶此言差矣,大哥的案子朝中有了公议,说是此案疑点甚多,可能是冤案,正等着重审。何况我和二哥、三哥不过是受了连坐,并未通敌,皇恩浩荡,大赦天下,我和哥哥们早已是无罪之身。又何来族中容不下一说。若说容不下,恐怕只是某些人吧。”涵因淡淡的看着颜氏,言辞中并无半分怒气,却让颜氏心里有些发冷,她本想着一个不到十四岁的小姑娘,哪有什么主意,自己过来哄一哄就把她哄住了,却没想到这个小姑娘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她尴尬的一咳:“你们兄妹的事情。你叔父和我自然也会竭力给你们主张,怎奈族中公论,并不是那么好推翻的。再说,你们兄妹受连累获罪也是事实,便是大侄子有冤屈,也须得平反了才作数不是?”

涵因知道就算把她堵得哑口无言也没有用处,只等着她的下文。

颜氏看她不说话。以为镇住了她,心下暗笑,还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