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傲唐 >

第145章

傲唐-第145章

小说: 傲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边,杨国忠现在也这个样子,让李隆基心里忍不住唏嘘感叹。“这些老人都如此,再过一些日子。可能朕也这个样子了!”

    杨晞站在李隆基后面,没有出色,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猜不到李隆基在想什么,会如何处理杨国忠的这份奏本。好一会儿,李隆基才走回御座上,对跟着他走过来的杨晞说道:“四郎,朕允了你父亲的请辞。朕希望他能好生静养,早日康复。”

    “多谢陛下的关心!”杨晞赶紧致谢。

    “四郎,此次出征,你又立下了大功,青海的吐蕃人被你部全部消灭,青海重新置于我大唐的占领之下,你的功劳,朕一定会给予你重赏的!”李隆基看着杨晞道:“四郎,你虽然年轻,但行事很沉稳,比在朝堂上混了多年的其他大臣都要强,你的能力更非一般人可比,朕不会浪费你这样的人才的。你的岳父郭子仪也在此次征战中立下了大功,朕会有奖赏与他。你父亲的左相位置,朕想让郭子仪来担任,郭子仪的武部尚书职,朕准备让你来担任!”

    “陛下……臣年岁太轻……”吃了一惊的杨晞下意识地想推拒。但李隆基摇摇手,示意他先不要说什么,杨晞只得收了口。

    “你在军事上的谋略远非一般人可比,相信此战派任何一位将领领军,布置都不会如你这般大胆的,也没可能取得如你这般成就的!”李隆基在杨晞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英武,说话的口气也有点激动,“此战你的布置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在那般恶劣的天气下,竟然敢分兵突进,急驰上千里,突袭大非川的吐蕃人,最终重创了尚结息,将他本人也擒获了,此战的胜利意义非同寻常,相信经此一战后,我大唐的内忧外患全部清除!”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隆基露出了点和蔼的笑容,“四郎,幸好有你,不然现在安禄山的叛乱不一定能平息,更不要说吐蕃人的威胁。如今所有威胁都消除了,大唐天下终变太平,然朕知道,我大唐积陋太多,特别是军中。在你岳父郭子仪的主持下,军中事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这远远不够,朕知道你有办法替朕消除这些陈陋,将来自内部的威胁完全消除掉,所以朕才想到让你暂时代任武部尚书职,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李隆基这样说了,杨晞如何还敢拒绝,赶紧答应并致谢:“陛下,既然你这样说,那臣也不敢有任何的推拒,臣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做事,决不让陛下失望的!”

    “你答应就好,”李隆基似乎也乏了,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稍一会再说道:“你刚回长安,在府上好生休息一下,陪陪你父亲,要是你父亲有什么情况,随时向朕报告,朕很是担心他哪。对了,你贵妃姑姑一直在记挂着你,趁今日还早,你过去看看她吧!”

    “是。陛下,那臣先告退了!”杨晞知道李隆基动了感情,想自己一个人呆,也没再多呆,告退走了出来。

    也就在他刚走出李隆基所呆的殿后,马上就有一名小宦官迎了上来,告诉他说杨玉环有请。

    杨晞呆了一呆,也马上跟着小宦官过去了。刚刚李隆基叫他过去看看杨玉环,他还没过去杨玉环就使人来请他了,这肯定不是巧合。

    “四郎见过姑姑!”进到杨玉环所居殿内的杨晞。对正襟危坐的杨玉环行了礼,并马上抬起头,打量起这个半年多没亲近的美丽女人起来。

    杨玉环好像没有一点变化,神态举止什么的都与半年前无异,但杨晞却从杨玉环看他的目光中读出了点什么,好像是一种渴望吧。

    “四郎,你出征刚刚归来,很是辛苦,都瘦了这么多。姑姑看了都心疼,也不知道这半年多以来,你在青海吃了多少苦!”杨玉环说着,伸手招呼杨晞走近。杨晞走近后。也上下打量了一番,再笑着道:“也还好,只是黑了、瘦了一点,精神还不错。想必也没负伤吧?”

    “姑姑,四郎一身武艺很不错,就那些吐蕃蛮子。怎么可能伤得了我?”杨晞一副自傲的样子看着杨玉环,居高临下的姿势让他很轻松地看到了轻薄夏衫下杨玉环胸前的风光,这让他心感异样。

    杨玉环捕捉到了杨晞目光的落点,一副得意的样子,还故意挺了挺胸脯,以示自己这里更加傲人了,但怕被人看出什么,马上喝令身边的人:“你们都退下吧,本宫与杨大将军有要事商量,没有本宫吩咐,任何人不得进来打扰!”

    “是,娘娘,”所有宫女和宦官应了声后,马上都退下了,还将帷幔都拉上。

    殿内一片静悄悄的,暧昧的感觉马上起来。杨晞面带微笑地看着故作矜持的杨玉环,杨玉环翻了个白眼,不满地看着杨晞:“四郎,怎么和姑姑这么生份的,站的这么远?”

    “怎么会呢?”杨晞笑着说了一句,马上走到杨玉环身边,蹲下身子,与杨玉环脸对脸地站着,声音轻轻地说道:“姑姑,半年多没见到你了,四郎甚是记挂,今日看到姑姑样子还如半年前一样美丽,什么担心也没有了!”

    说着又故意往杨玉环那大开的胸口看了一眼,杨玉环的夏衫开口太大了,这么近的距离,里面什么细节都看的清楚。很可能这个女人今天是故意这么穿的,杨晞马上下了定论。

    “四郎,你出征这半年,真的会想起姑姑?”

    “那当然是,四郎经常想起姑姑的,只恨没办法回来陪姑姑,今日姑姑不召唤,四郎都想过来看望的!”

    “还算你有良心!”杨玉环伸手点了下杨晞的额头,嗔道:“总算没负姑姑对你的疼爱!想必你也知道陛下准备让你主持武部事务了吧?”

    “原来是姑姑的主意!”

    “跟姑姑进内说话吧!”杨玉环得意地瞄了眼杨晞,一副风情万种的样子,在杨晞目瞪口呆之时,也就顾自往里走去了。杨晞当然赶紧跟上!

    但让杨晞没想到的是,一关上门后,杨玉环就迫不急待地扑了上来,不顾他的“反抗”,几下就将他的衣服扒了下来。“四郎,姑姑想死你了!”杨玉环喃喃的低语让杨晞彻底放弃了抵抗。

    在半推半就地倒在杨玉环的榻上,任她侵犯之时,杨晞不自禁地苦笑,为什么唐朝的女人都这么彪悍,总是喜欢逆推男人?不过虽然觉得有点郁闷,但这也是他喜欢的,女人在这方面这样主动,对于男人来说,也是一大享受。

    虽然昨天晚上荒唐了几回,但杨晞没有任何累的感觉,激情依然满满,也在杨玉环的主动中收获了极大的满足。(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 杨国忠去逝

    

    在激情释放后的继续缠绵中,杨晞也从杨玉环嘴里听说了很多事。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彻底弄明白了李隆基为何会想到让他主持武部事务。

    自青海的第一条好消息传来后,杨玉环就一直在李隆基面前说杨晞的军事谋略如何出众,要是以后让杨晞主持军务,那大唐军队一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而在青海的好消息持续传来之时,太子李玢也在李隆基面前说了杨晞很多好话,最终让李隆基决定,让杨晞主持以后的武部事务。

    杨国忠即使不上表请辞,也不会让李隆基在这一点上改变主意的。杨国忠在这个时候提出辞呈,那更让李隆基没有一点犹豫就下了决定。

    “四郎,你父亲的请辞让陛下心生伤感了,他想在你身上弥补一些对你父亲的遗憾,所以这一切你都不要推辞,全部接受下来!”

    “多谢姑姑提醒,四郎知道怎么做了!”亲自替杨玉环整理穿戴的杨晞一副感慨的样子。

    两人已经缠绵了很久,肯定要起来,起来后可以继续说事,不然一会被人发现就是麻烦事了。刚才杨玉环已经非常满足了,身体都痉挛了,杨晞知道,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还是非常丰厚的。

    杨玉环讲了不少,包括这段时间李玢的表现,她所知道的一些朝中大臣的动静,都详细地告诉了杨晞,让杨晞非常的惊喜。对于他来说,杨玉环有点像“超级大间谍”的味道,给他提供了太多有用的情报了。以后在杨玉环身上所花的精力不能少,相信付出会继续有回报的。杨晞不知道这件事上虢国夫人有没有在李隆基面前说过什么,那个女人也不能冷落的,说不定关键时候也能得到她的帮忙。

    杨晞最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皇宫。回到魏国公府。

    也就在杨国忠请辞的昭令送到李隆基那里两天后,朝廷下就发了诏令,准了杨国忠的请辞,令还在安西剿乱的郭子仪代任检校左相,归朝的杨晞守武部尚书,主持兵部的事务。

    朝廷也召还在青海的武部侍郎高适回京,准备配合杨晞一道朝廷军制方面的改革。

    李隆基的时候,募兵制全面取代了早期的府兵制,这对军队战力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各边镇将领握着军政和民生大权,导致中央的政令不能畅通无阻地发布并被执行下去。在李隆基越来越懒得理政的情况下,发生了安禄山这样的叛乱。如今叛乱被平息,吐蕃人的威胁也被消除,李隆基进一步想到了削减各镇军大将,彻底消除内忧的事。他想到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杨晞这个在两次战役中立下无人可比功勋的少年人,让郭子仪配合杨晞做这事。

    年轻人有冲劲,有干劲,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退缩,这是李隆基将此重任完全交给杨晞的重要原因。他相信杨晞不会让他失望的。

    杨晞当然没有完全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但他知道李隆基是想将他推到前台去,让他去负责这件最容易得罪人、非常棘手的事。

    虽然知道这件事容易得罪人,也很难做。但杨晞并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和退缩。知道原来一些历史事件,深知大唐自安史之乱后的急速衰败主要原因就是藩镇之祸,手握重兵的藩镇长官根本不理会朝廷的诏令,将治下的藩镇视作自己的王国。军政、民生大权一手抓,这样的情况导致大唐越来越衰败,最终走向灭亡。既然穿越来到了这个时代。那杨晞就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出现的。

    如果李隆基没将削减各镇边将领手中的权力,进行军制改革的事交给他,杨晞也会在强烈向朝廷建议改革这方面的弊端,甚至自请命去做这件事。如今李隆基在他未请命之前就完全将权力交给了他,他如何会有怨言?

    因为在征战吐蕃之前杨晞已经在协助郭子仪做这方面的事了,全面接手起来并没费太多手段,他期望高适能早日回长安,有这个亲信人物一起做这件事,杨晞相信会顺利的多。

    杨晞知道,自己在平叛军事及这次出征吐蕃的过程中,树立的威望是没什么人可以相比的了,这是他在以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资本。

    在令高适回京协助杨晞主持全面军制改革的事的后的第十天,交御了所有事的高适,也利用驿站快马飞奔回到了长安。因为不知道召他回京是为了何事,高适在抵达长安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来到了杨晞的府中,问询原因。

    “恭喜子亮接任武部尚书职!”高适为杨晞的升职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再得朝廷封赏而得意。

    他依然任武部侍郎职,但因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朝廷另授他职务,兼领军器监大监职,如此两个重要的职位都由他任领,高适有一种意气奋发的感觉。

    他非常感激杨晞,他知道,没有杨晞,他不可能有现在这般成就的。

    杨晞从高适的神情中读出了这份感激,但也只是笑笑表示没什么,“达夫兄,朝廷委你以要职,希望你以后更兢兢业业地做事。陛下令我们两人主要负责军制改革的事,我希望我们两人能通力合作,不让陛下失望!”

    “请子亮放心,某一定会尽心尽力做事,决不让陛下和你失望!”高适一副信心满怀的样子。

    “此次军制改革,我不希望半途而废,一定要通过这次改制,彻底将大唐的军制理顺,再也不会出现像安禄山这样,镇边将领起兵作乱的事发生。要做到这样,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就是商议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说到这里,杨晞露出了笑容,“过几日我会写一份这方面的制度草稿出来,到时你看看,我们再好生讨论一下,看看如何改为好!”

    后世时候杨晞在军队中呆过,对共和国的军事制度有点研究,可以拿来借鉴一下,再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与高适等人多讨论,相信肯定可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许多年的军事制度。

    “如此甚好,待过几日,子亮你写好了草稿,某一定马上细看,之后再和你讨论!”

    杨晞点点头,再低头想了一下后,道:“达夫兄,这次军制改革需要人的手非常多,今天晚上我写份名单,到时你将名单上的人都支过来使用!”

    “某明白了!”高适当然明白杨晞这样安排的用意,杨晞是想将名单上的人进一步笼络在自己身边的。

    高适的明事理让杨晞挺放心。不过杨晞有一件事非常担心,那就是杨国忠的病情,他知道,要是杨国忠去逝,那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要为杨国忠守孝了。

    这是古代当儿子必须要做的事,无论你是当宰相还是皇帝,父亲死了,必须要为他守孝,不然就要被天下人指着鼻子骂,无论你再有才,也会被人打上不孝的恶名,这辈子就再也不要想有出头之日。

    但想着什么事就来什么事,也就在朝廷正式任命杨晞代守武部尚书,主持武部事务的第十五天,杨国忠在昏睡中停止了呼吸,溘然长逝。这些天一直在忙碌地准备全面军制改革事的杨晞,也被迫放下手中的事,到魏国公府替杨国忠守灵。

    虽然杨国忠在重病之前名声欠佳,被许多人称之为“奸相”,但朝廷对其评价很高,李隆基下诏大大褒奖了一番杨国忠,追授其为司空、郡王、洛州大都督,李隆基宣布罢朝七天,以示吊唁,令其陪葬泰陵。李隆基在听到杨国忠去逝的消息后,竟然痛哭了一场,最后下令所有在京官员都到魏国公府吊唁,派太子李玢代他前往魏国公府对杨国忠的家人表示慰问。

    杨晞当然效仿他的三个哥哥一样,上表请辞一切职务,准备为杨国忠守孝。朝廷当然准许,杨晞也和三个哥哥一起,跪在杨国忠的灵柩前当孝子,并接受所有到府中来吊唁的人的安慰。

    杨国忠去逝后,停灵五日,然后下葬。

    李隆基虽然还未去逝,但他死后准备安葬的泰陵已经在修建过程中,作为李隆基非常信任的大臣,杨国忠得到了陪葬泰陵的待遇。

    无论杨国忠生前留下多少恶名,都随着他的去逝也被一笔勾销。因为有杨晞这个出色的儿子在,在大唐的史册中,杨国忠成了一个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能臣,差不多算是被“漂白”了。

    要是杨国忠知道原来历史上他的下场,现在这样的死一定让他非常庆幸,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啊!原来的历史上,他是被乱兵追杀,身首异处的,葬在什么地方也不被人知晓,留下的全是恶名、骂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如今他是被当作大唐名臣而载入史册的。

    杨晞知道这些,所以他对杨国忠的死虽然有点难过,但没有多少悲伤,也为杨国忠感觉到庆幸,这样也算死得其所了,至少与原来相比是这样的。

    也就在杨国忠下葬后的第二天,郭昕也生产了。

    在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中,杨晞当上了爸爸,他有了自己的儿子。(未完待续。。)

第八十七章 杨玉环怀孕了

    =

    杨国忠的去逝让杨曦有点伤感,毕竟杨国忠待他还是非常不错的,最后一次清醒之时还给了他那么多的建议。但儿子的出生将他心中的这份伤感冲淡了,他心里充满了初为人父的喜悦。

    杨国忠这样的死可以用死得其所来形容,既然比原来历史上作为奸恶之人载入史册,落个惨死的命运好上很多,那也要为他庆幸。不是亲生父亲,亲情的感觉也不是很浓,又想到杨国忠比原来历史上的下场好多了,杨曦最终消除了伤感,并因为儿子的出生而充满了欣喜。

    亲自为儿子取了个名,叫“杨谌”,从“言”旁,这和杨暄的儿子“杨谨”同偏旁,这是杨国忠的意思,这一点杨曦还是表示了对杨国忠的尊重。

    不过因为杨国忠的去逝,杨曦嫡长子的出生也没能好好庆贺,实是个遗憾。

    因为要为杨国忠守孝,朝事杨曦只能放下了,军制改革的事也只能暂缓。

    缺了杨曦这样一个干劲十足,年轻又有冲劲、且在朝中身居高位的人主持这样的事,许多变革一下子都展不开了。高适虽然代杨曦主持武部事务,但无论在威望与能力上,及见识上他与杨曦都有一点距离,此时郭子仪也没回来,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军制改革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过杨曦虽然在守孝,朝事他不可能一概不问的,他也经常与高适商量军制改革的事,他将自己的意思告诉高适,并将自己想到的那些关于军事制度变革的想法写出来,讨论后交给高适,让高适进一步润笔,准备待时机成熟。一并提出来,得皇帝同意后马上实行。当然所有改革不可能全面铺开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然会激起很大的反对声,结果适得其反的。

    在郭子仪主持下朝廷已经对军备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就是军政慢慢分开,让各军镇的军事长官不再兼管政务民生事务,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各边镇军事长官手中的权力。这一点反对的人不少,但在郭子仪、李光弼这样重量级的武将支持下,最终还是执行了下来。

    一大批军政长官被撤换或者召回朝任职。新外放的那些军镇长官大多没尝到过手中握着大把权力所带来的成就感,这也是第一次军制改革遇到阻力并不是很大的重要原因。

    有了初步的成就,军制改革的事肯定要再进行下去。杨曦作为主要主持人物进行的进一步改制,就是期望军制改革后,安禄山这样叛乱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杨曦热心做这样得罪人的事主要是为了他自己打算,对于皇位他是志在必得,如今做这些算是为自己打基础,消除麻烦。

    他不想等自己当皇帝后,大唐境内危机四伏。内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