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没过多久,王知县等汝宁地方官员弹劾吴世恭在汝宁府推行恶法,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的奏章又上呈了上来,这就让崇祯皇帝有些纳闷了,这薛侯召的赘婿前后反差也太大了一点吧。
于是崇祯皇帝就把温体仁等大学士召集起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温体仁这些大学士虽然权欲很重,但是他们处理政务的经验也确实丰富。他们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弹劾奏章,竟然在词句中把吴世恭推行的那三项法令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崇祯皇帝一听之后,那就更纳闷啦!这三项法令听起来都是良法啊?怎么会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呢?
于是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解释了一番,也点出了执行法令中的执行力问题。不过温体仁劝说道:在这乱局中执行这三项法令确实能够保障地方的安宁,之所以会闹得民沸人怨,应该原因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借此敛财,抢占民田私财。
并且温体仁还向崇祯皇帝建议说: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留中不发,只要吴世恭的汝宁军保障了汝宁府的安稳就行。等陕匪剿灭以后,如果崇祯皇帝宽宏,那就对吴世恭既往不究;如果民怨极大,崇祯皇帝也可以借吴世恭的脑袋平息民怨,顺便也竖立起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好名声。
于是,崇祯皇帝就接受了温体仁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那些弹劾的奏章。可是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对吴世恭的弹劾奏章再一次上呈了上来。
第三百九十四章檄调官军
而就在这时候,崇祯七年的二月,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的陈奇瑜走马上任了。
下车伊始,总督陈奇瑜是意气风发,只要能够剿灭了农民造反军,那么大学士向他在招收,位极人臣也向他在招手。可还没等陈奇瑜多回味几次这样的感觉,一盆冰水却“唰”地从他头上浇了下来。而浇冰水的始作俑者,正是本书的主角,麻烦哥吴世恭。
当时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中,建议了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剿匪战术,应该说,这个战术是最切合实际和最好的战术。吴世恭之所以不肯藏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明朝朝廷调集大军,彻底剿灭农民造反军,消除李自成这个灭亡明朝的大敌。
而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个建议也相当重视,抄录并批注,转交到了五省总督陈奇瑜的手中。
应该说,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陈奇瑜在军事上也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他原先准备的剿匪战术恰恰和吴世恭的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战术相当雷同。
那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当然不!英雄陈奇瑜不是对英雄吴世恭惺惺相惜了,而是立刻把吴世恭记恨上了。倒也不是陈奇瑜的心眼有多么的小,主要是这件事让陈奇瑜太憋屈了。
你想想看,原先陈奇瑜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以后,他就可以向崇祯皇帝禀告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使用了高妙的剿匪战术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云云。
可现在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不见得陈奇瑜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听了一个小小的都司的建议,然后……。
这让陈奇瑜的脸往哪儿搁呢?可陈奇瑜不这么说又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吴世恭的建议是通过崇祯皇帝转交的,陈奇瑜不见得对崇祯皇帝说:原先我就是这么想的,而那都司的建议其实和我原先想的是一模一样的。
那不是赤裸裸地抢功吗?那不是当着崇祯皇帝的面欺君吗?你说,陈奇瑜碰到这样憋屈的状况。他还不立刻召唤出一万头“草泥马”神兽啊?
吴世恭就这么莫明其妙地被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陈奇瑜给挂上了名。真是有种祸从天降的感觉。可这原因确实有凑巧的缘故,但吴世恭本人做事上也是有着一点小缺点的。
无论是前世还是后世,吴世恭都是老大做惯了的,所以在提建议的时候根本不注意,也不知道一些小技巧,因为下属向上司提建议是有着讲究的。
在这里先说一个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提建议的小故事。
在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召集军事会议的时候,经常要求参加会议的苏军高级将领先提出建议。而当轮到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做的: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先说出几点正确的建议,但是在最后,他总是说些明显听起来是错误的,但又是无关紧要的小建议。
而斯大林听了以后。当然对那些错误的小建议是大加批评,接着顺理成章地把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前面说的正确的建议肯定下来,作为了自己的英明决策。
华西列夫斯基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维护斯大林的领导权威。不过斯大林其实也对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小花样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到了最后,斯大林还是给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方面军,二战中苏军消灭日本关东军最后一战的巨大荣耀。
这也真让人感叹。可以从屠夫斯大林的肃反中生存并成长起来的苏军高级将领,他们确实都有两把刷子啊!
从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实下属对上司提建议不是越正确越好的,要故意留些小错误让上司纠正,以显示出上司的高明。否则的话,很容易反而被上司嫉恨的。这也是很多白领抱怨上司妒贤嫉能的原因,其实他们只要注意一下这个小技巧就行了。在职场混不容易啊!而吴世恭在大明官场混也不容易啊!
崇祯七年二月下旬,陈奇瑜以五省军务总督的身分。檄调各路官军齐集于河南陕州(今陕县),准备移师南下,向湖北均县、竹山一带的农民造反军进剿。
而这一次,创造了汝州大捷的吴世恭的汝宁营、李禄的叶县营和赵铭的归德卫也在檄调的名单中。这次陈奇瑜是新官上任,谁也不知道他的三把火会烧到什么人的身上,所以接到命令以后,吴世恭也立刻把民政的事务委托给邓启帆处理。自己带着周巡,一个骑兵团和陶辛的五百亲兵来到了陕州。
而南阳游击李禄和归德卫指挥赵铭也带着他们的亲兵分别前往,这次连赵铭老头都不敢再装病了。
吴世恭到达围剿大军大营的时候,只比预定集结的时间提早了一天。一进入大营,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因为吴世恭的人马是全骑兵,兵器盔甲精良,人马精装,所以其他的明军将领就纷纷打听吴世恭的来路。
可还没等吴世恭在大营安顿下来,立刻有位明军武官过来给吴世恭一个下马威了。
那位明军武官正是总兵左良玉。左良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从一名获罪的低级武官上窜到总兵官,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也着实打了一些胜仗。
可是左良玉总有个心病,他一直从他的床伴——侯恂那里,听说河南本地有位叫吴世恭的武官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了得,所以心中早就升起了好胜之心。因此在了解到是吴世恭赶到了以后,左良玉就主动上前挑衅一下吴世恭。
吴世恭见到一名不认识的总兵带着几十名亲兵走了过来,倒也不敢失礼,急忙拱手向左良玉行了一礼。
可是左良玉根本没有还礼,他居高临下地看着吴世恭一会儿,接着盛气凌人地说道:“吴世恭是吗?也不过如此嘛!”
左良玉的话引起了他身边的亲兵一阵哄笑。而这时候吴世恭也明白左良玉是来挑事的。既然如此,吴世恭也就不客气了。于是吴世恭依旧装作恭恭敬敬地问道:“敢问这位大帅贵姓大名啊?”
“本总兵官姓左,名良玉。”左良玉的自我介绍依然显得是十分高傲。
可听到了左良玉的回答以后,吴世恭就立刻直起腰,他向着左良玉翻了一个白眼,吐出了三个字:“不认识!”接着转身就给左良玉看自己的后脑勺了。而吴世恭的回答也让身边的亲兵是一阵哄笑。
左良玉顿时气得脸色发紫,可一看自己身在客场,文攻武卫的话都将处在下风,于是扔下句:“狂妄!”以后,就灰溜溜地撤退了。
而见到了左良玉的狼狈相以后,汝宁军这些坏小子怎么会放过呢?他们是一阵起哄声,一阵口哨声,惹得四周其他的明军是纷纷侧目。而左良玉吃亏的样子也落在了四周明军的眼里。
所以没过一会儿,先行到来的归德卫指挥赵铭就来拜访了。都是老熟人了,所以在俩人行礼以后,吴世恭就笑着问道:“那个叫左良玉的傻货是谁啊?”
赵铭也笑着回答道:“谁知道呢!”吴世恭这是问道于盲了。问赵铭归德府城内的烟花柳巷有多少,赵铭可以了如指掌,可是问明军的将领,赵铭还不如经常看邸报的吴世恭呢。
不过对于八卦的收集和传播,赵铭可是一等一的热心:“听说那位左总兵在北直隶也待过,在辽东也待过,好象打了几场大胜仗吧。反正笼络他的人很是不少。”
“前两天监军大人肖公公设宴,宴会中叫出了肖公公的一个小妾献舞。那左总兵就看上了。没想到那肖公公转手就把那名小妾送给了他。啧啧!那小妾听说是扬州名妓出身,那身段,那嗓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赵铭做出了一副陶醉样。
吴世恭立刻打趣道:“于是你的口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了吧!我说您老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不怕得马上风啊?”
听到吴世恭的打趣,赵铭也并不在意,他也笑着说道:“也就是想想罢了,有心无力啊!不过这次老哥这把老骨头都出来了,也只带着归德卫的二百多名孩子,吴都司可要照应一二,到时候可不能撒手不管啊!”
吴世恭立刻拍起了胸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老可是本官的老将主啊。我就琢磨了一下,也得要有人守家的啊!到时候就向众位大人提一提,让您老回归德卫压阵吧。打仗的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吧。”
听到了吴世恭的承诺,赵铭满意地笑了起来。
可就在这时候,吴世恭和赵铭突然又听到旁边传来了争吵声!于是俩人立刻看向了争吵的方向,立刻又看到了一位老熟人——南阳游击李禄。
第三百九十五章菜市场一样的大营
吴世恭有些纳闷地心想着:这明军剿匪大营怎么变成了菜市场了呢?于是他远远地看了过去,看到是李禄和一名身穿参将官袍的武官在吵架,于是就问赵铭道:“那人是谁啊?”
“哦,是南阳参将孙伟。这几天,孙参将一直和李游击不对付着呢。”赵铭回答道。
“怎么回事?”吴世恭的兴趣倒是上来了。
“还不就是南阳府太小了嘛!小小的一个府里却有着两个战兵营。李游击多吃一点,那孙参将就要少吃一点,俩人就这么不愉快了。”
吴世恭一想也是笑了出来。兵部所订河南全部战兵的兵额才两万出头,而南阳府因为地处几省交汇之处,所以设立了一个参将,并额定了兵额四千五百人重兵驻守。
可是后来魏忠贤这么一插手,李禄这个守备进去了,除了分得两个县的驻守地以外,还分了孙参将一千二百人的兵额。孙参将已经是吃了哑巴亏了。
但这还没完,剿灭圣灵会乱民立功以后,李禄又加了六百人的兵额。而到了这次汝州大捷后李禄升为游击,更要将建立起一个兵额三千人的游击营。
这就好玩了,如果李禄的兵额再从孙参将那里拨调的话,那么南阳府中驻守两个县的游击倒有三千人,而名义上驻守南阳府全境的参将却只有一千五百人,怪不得孙参将会发飙啊!
而李禄也明显察觉到了吴世恭的到来,他的腰板也直了许多,于是在又争吵了几句以后,李禄直接扭头就走,与孙参将是不欢而散了。
见到李禄带着亲兵走了过来,吴世恭就笑嘻嘻地说道:“李游击好威风啊!下官这里要向您行礼啦!”说完以后吴世恭就装模作样地要向李禄行礼。
李禄立刻笑着阻止了吴世恭的动作,笑骂道:“妹夫!我这游击怎么来的你还不知道吗?别寒伧我啦!”接着李禄笑着向给老指挥行礼的周巡打了一个招呼。
吴世恭也当然不再向李禄装模作样了,他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人来了啊?”
“七拼八凑凑了五百。”李禄对吴世恭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不过我这次也是花了大血本啦!都给他们配齐了马。还向你这里的那个杨狗蛋买了一批盔甲兵器。不过我说妹夫,那杨狗蛋也太混蛋了一些吧!开价这么狠,要把哥哥我都榨空啊?”
吴世恭对李禄是一翻白眼:“肯卖给你就不错啦!说实话,无论你拿着这些银子到南北京城的军械仓去买盔甲兵器,买的到这么好的盔甲兵器吗?价格有这么便宜的吗?要知道,我们汝宁军自己的盔甲兵器都不足,杨狗蛋给你的这些都是我批得条子呢。别不知足啦!”
“好吧!好吧!”李禄笑着举手投降道,“我明白了,你和杨狗蛋都是奸商。反正这也是最后一回,以后哥哥这里有什么打仗的事反正是由你来。谁让我把妹妹嫁给你了呢?”
吴世恭是一下子笑了出来,心想这李禄说话也不托托下巴,这话要是让岳父薛濂听到了。就会立刻给李禄一个大嘴巴。不过吴世恭也知道李禄在开玩笑,所以一指李禄和赵铭,打趣道:“看看你们俩,都是一个德行。听到打仗都要躲在我的身后,还是汝州大捷的英雄呢。”
“能者多劳!能者多劳!”赵铭也在一旁打趣道。三人就这么嘻嘻哈哈地闲聊了起来。
接着,与吴世恭一起平定登莱之乱的游击陈中之和守备江澄也过来了,他们之间互攀了一番交情以后。就商量了一下守望相助的问题。
陈中之这次带来了一千一百人,江澄带来了六百多人,在整支剿匪大军中都处于很从属的地位,所以与吴世恭联合在一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天晚上,吴世恭又在熄灯前,拜访了一些象是曹文诏这样的在收复永平四城战役中相识的武官。之后吴世恭就早早地安歇了,等待着明日总督陈奇瑜的全军军议。
第二天军议一开始,前面的程序一切正常。反正昂长的点卯。接着陈奇瑜发表了废话连篇的开场白。反正吴世恭这个都司在整个中军帐的武官之中又成为了一个小角色,所以他乐得躲在角落里打酱油。
可是吴世恭没有发觉:他在打酱油,总督陈奇瑜可是几次用目光扫过吴世恭这个酱油瓶呢。陈奇瑜心中也有些纳闷,难道这个五大三粗,在中军帐里心不在焉的都司竟然也有着这么好的军事眼光吗?
而军议终于到了正题。总督陈奇瑜的一名幕僚在中军帐内悬挂的一副地图前,开始详细地解释说明陈奇瑜制定的剿匪战略。
到了此时还是一切正常。等到那位幕僚讲解完毕以后,军议到了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内容。无非是讨论由何支明军驻守何地?何支明军追击剿匪罢了。
其实这分配任务的工作也是没有问题的。象曹文诏、左良玉等客军,基本上都是追击剿匪的,而河南本地明军基本上都是驻守本地的。陈奇瑜之所以让武官们讨论一下,无非是让他们表一下决心。然后陈奇瑜就要分配任务了。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在讨论完毕之前,总督陈奇瑜突然问道:“李游击、赵指挥、吴都司,你们三部可是打了汝州大捷的强军啊!这次本督可是要多多倚仗你们啊!”
而坐在一旁的河南巡抚玄默沉吟了一会儿,接着一捋胡须说道:“既然陈总督如此看好三位,那么三位就做好准备吧!记住!要爱惜百姓!”
这次如果出击剿匪,河南本地的官军多少都要派出去一些,而那些有背景的武官玄默并不想得罪,所以原定出征的就是陈中之和江澄这些边缘武官。可是既然总督陈奇瑜看中了吴世恭等三人的部队,那么玄默也就顺水推舟了。当然,由于李兵备道的弹劾奏章,吴世恭等三人的部队在明朝朝廷和河南本地官府中的名声很臭,所以玄默也让他们注意一点。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不过赵铭这个八卦王的名号也确实是名之所归的,在昨天的闲聊中,赵铭早就把他从陈奇瑜的那些亲信嘴里打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吴世恭,所以对于出征,这三人也有着心理准备。
可这时候,吴世恭这三人的行为就有些怪异了。在刚才,陈奇瑜是按照明朝官衔的高低来称呼这三人的。而现在,也应该按照称呼的顺序来回答。
而李禄和赵铭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不作声。反而是吴世恭当仁不让地先开了口:“尊令!”
而这不符合官场规矩的行为倒是让陈奇瑜一愣。不过他也没多心,看到是吴世恭开口,陈奇瑜也正中下怀。
于是陈奇瑜接着开口问道:“这次你们三部各来了多少兵丁呢?”
李禄和赵铭还是不开口。什么三部啊?除了亲兵以外,就只有汝宁军一部,叫李禄和赵铭怎么回答呢?
可是吴世恭一听就知道总督陈奇瑜是在挑刺了,因为这完全就是明知故问。昨天进大营的时候,吴世恭所带的汝宁军早就被军需统计了入营的人数,而作为主帅的陈奇瑜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可是吴世恭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陈奇瑜。今天还是吴世恭和陈奇瑜的第一次见面。以前一个在河南,一个在陕西,俩人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可到底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呢?
百思不得其解,吴世恭也只能够加倍小心地回答道:“禀告总督大人。我们三部共到来正兵一千五,辅兵一千。”
又见到是吴世恭出面回答,陈奇瑜就察言观色了一番,突然间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三部都听着眼前的那个都司的命令啊!
陈奇瑜心中就有些火气了。作为文人出身的总督,陈奇瑜也是特别重视上下礼数。虽然他也知道吴世恭这三部是一个联盟的关系,但是在今天中军帐议事中,至少也要在自己这个总督大人面前做些表面功夫啊?而眼前这个都司也太不知好歹了。
于是陈奇瑜厉声呵斥道:“李游击这游击营额定的是三千人,吴都司的汝宁营额定的是二千二百人,而归德卫也有五千多军户吧。本督也体谅你们留些兵丁驻守本地,可这次调兵,你们多少该出个五千吧。而现在你们只出了一千五正兵